對歷史少一點誤讀,多一份尊重

關於抗戰史幾個熱點問題的辨正

作者:石仲泉    發布時間:2015-08-0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新四軍第二支隊舉行抗日誓師大會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以此為契機,學界迎來了一個深化抗戰史研究的熱潮。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來關於抗戰史出現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對此,需要正確認識並加以辨析,以進一步揭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在抗戰中強大起來的內在邏輯。

對國民黨和共產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都要有一個實事求是的定位

歷史終歸是歷史,要實事求是。我認為,對國民黨的抗戰要有一個實事求是的定位,同樣地,對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也要有一個實事求是的定位。抗戰勝利有許多重要原因,包括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進行以台兒庄血戰為代表的重大戰役的影響、以張自忠為代表的抗日英杰的抗戰精神和國民黨最終堅持抗戰的立場,都不應抹殺。但是,中國共產黨的強大存在是個決定性因素。“中流砥柱”一詞,是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歷史作用的客觀的、形象的定位。

為了使人們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作用有更清晰的認識,可採用1937年8月洛川會議通過的《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中的說法:“共產黨員及其所領導的民眾和武裝力量,應該最積極的站在斗爭的最前線,應該把自己成為全國抗戰的核心,應該用極大力量發展抗日的群眾運動。”縱觀抗戰歷史全局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踐行了這個諾言,成為全民族抗戰勝利的實際核心。對此,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

一是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旗,對凝聚民族精神、實行全民族抗戰起了獨一無二的指導作用。這種作用表現在:倡導並高高地舉起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旗,是實行全民族抗戰的政治基礎﹔系統闡述的持久戰理論,是全民族抗戰的理論基礎﹔始終堅持促進民族覺醒、振奮民族精神,是堅持全民族抗戰的群眾基礎。

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武裝力量開辟敵后戰場進行人民戰爭,對打擊日本侵略者奪取抗戰勝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中堅作用。它所以能夠起這個作用,是因為在抗戰路線和軍事戰略上有三大法寶:一為始終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廣泛發動和武裝群眾,進行人民戰爭﹔二為將游擊戰爭提到戰略地位,始終實行“基本的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軍事戰略方針,堅持廣泛而又持久的游擊戰爭﹔三為開辟敵后根據地作為堅持人民戰爭的基地,成為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的重要依托。

三是中國共產黨根據兩國三方關系不斷變化的特殊格局,適時調整政策和策略,正確把握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關系,對堅持國共合作抗戰到底起到了主導作用。

如果說將中國共產黨定位為全民族抗戰勝利的實際核心,那麼對於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央政府可定位為抗戰時期的國家代表。因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共產黨承認了中央政府。國民黨在抗戰時期的積極表現,可以歸結為:一是國民黨軍隊主導的正面戰場,從淞滬抗戰開始進行了20多場會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狂言。二是國民黨軍隊先后組成兩批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直接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貢獻。三是國民政府主導的外交,爭取到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積極支持和援助。四是國民政府代表中國參加開羅會議等國際會議,贏得了中國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大國地位。這些作用,我們都予以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