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網絡意識形態輸出戰略沒有變

原標題:美國網絡意識形態輸出戰略沒有變
作者:李艷艷    發布時間:2017-06-26    來源:《紅旗文稿》2017/12
分享到 :

2016年12月,特朗普聲明,網絡入侵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將於上任后組建網絡安全團隊。2017年1月,他宣布將停止向海外顏色革命組織進行財政支持。特朗普的上述言論引起了思想輿論界人士的紛紛揣測,他是否打算放棄美國多屆政府一貫秉承的網絡意識形態對外攻勢,停止民主輸出和顏色革命了呢?為了更加深入地洞悉上述問題,回顧和探析美國網絡意識形態輸出戰略的演變歷程,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考察維度。

一、美國進行網絡意識形態輸出的政策依據:公共外交戰略

意識形態輸出是美國政府“公共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1997年美國新聞相關政策設計團體的界定,“公共外交”戰略是通過理解、增進和影響外國公眾的方式來促進美國國家利益的實現。美國前國際交流署署長約翰·萊因哈特點明了“公共外交”戰略的實質是“美國政府進入國際思想市場的活動”。意識形態的對外輸出是“公共外交”戰略的核心內容。冷戰期間,美國政府實施了積極而廣泛的“公共外交”,它通過向蘇聯進行單向度的信息輸出,實現了對蘇聯國內輿論的控制,成功地摧毀了蘇聯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和制度的自信,對美國贏得冷戰的勝利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一“攻心術”的徹底勝利,助推了蘇聯這個曾經令世界生畏的超級帝國幾乎是在蘇聯全社會的集體沉默中瞬間轟然倒下。

“公共外交”作為一種以意識形態輸出為核心內容的國家外交戰略,它對於目標國的影響,往往需要借助一個不可或缺的中介——媒體。而當今時代,美國在互聯網技術、管理上的優勢地位,筑就了其進行意識形態輸出的現實基礎,也形成了美國在意識形態輸出方面的戰略優勢。互聯網把每一個現實社會中的個人鏈入了網絡社會之中,使其成為網絡世界信息傳播過程的一個節點,使得信息能夠擺脫傳統媒體點對面的單向度傳播模式,而是實現信息源多中心的同時發布,使得信息按照一種冪律傳播規律迅速擴散。在網絡時代,猶如芯片與硬件的關系一般,以控制目標國民眾思想為目標的“公共外交”與國際互聯網這一互聯互通的超級媒體相互借力,美國進而對世界思想輿論的走向產生了決定性作用。

二、美國進行網絡意識形態輸出的三個歷史階段

在20世紀末,美國利用互聯網進行意識形態輸出主要是依托美國新聞署進行,這是美國利用互聯網對外進行意識形態輸出的第一個階段。冷戰結束以后,主要從事“公共外交”工作的美國新聞署得到的政府撥款、人員編制均大幅降低,為了節省預算,美國新聞署充分利用互聯網,依托文化和交換項目以及國際信息項目,逐漸把資金投入從印刷刊物轉移到了網絡平台這一低成本的新型媒體上,迅速建立起了一個虛擬社會網絡,頻繁向境外提供電子期刊、電子學習資源等,積極服務於美國的“公共外交”戰略。但是,這一時期美國“公共外交”的網絡化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外交,還只是利用互聯網發揮信息搜集、傳遞、發布的功能,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和政治效應並沒有充分顯現出來。

美國開展互聯網意識形態輸出得到官方的正式確認,標志著美國開始了網絡意識形態輸出的第二個階段。2001年,美國在遭受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全國上下都在苦苦思索“世界為什麼憎恨美國?”,人們很快把原因歸結在公共外交的不得力上,於是“公共外交”政策受到了空前的追捧。2002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明確國務院在公共外交方面的職責,重申對外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強調了互聯網在開展公共外交活動中的重要作用。12月,《2002年網絡政府法案》得到國會的通過,它主張構建一個以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措施框架,服務於世界公眾對美國政策的認同。其后,應這一法案的要求,2003年10月,美國國務院在信息資源管理局下設電子外交辦公室,專門從事網絡外交。作為這一政府部門成立之后的一項重要業績,2008年10月,由美國信息資源管理局發布的《2008財政年度電子政府建設報告》披露道,在其他國家以及非政府組織、公眾之間如何借助美國電子政務平台獲得最全面、最及時的美國內政外交信息方面,電子外交辦公室做出了國際表率作用。通過上述名為信息公開自由、實為信息操控壟斷的種種方式,美國將自己想讓世界看到的一面,通過國際互聯網傳播了出去,搶佔了其他國家尤其是轉型期國家民眾對於美國意識形態認同的先機。在這一歷史時期,“公共外交”和網絡外交開始結合起來,美國意識形態通過政府網站、商業門戶新聞網站等網絡媒體呈現在世界民眾的面前。

基於社交網絡的美國意識形態輸出是第三個歷史階段。當Blog(博客)、Facebook(臉譜)和Twitter(推特)等互聯網的新應用橫空出世以后,社交網絡開始以一種空前的速度在全球范圍擴展,美國意識形態輸出的方式也相應出現了新變化。社交網絡基於人際關系網絡的傳播模式,深度嵌入數以億計用戶的日常生活之中,也成了美國在新世紀極力爭奪的媒體資源。自2009年1月奧巴馬政府組建以來,美國政府愈加意識到互聯網的強大影響力,因而也更加注重運用網絡外交來推銷其內外政策。2010年和2011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先后兩次作了“互聯網自由”的主題演講,她明確提出“互聯網是加速政治、社會和經濟變革的巨大力量”。更為重要的是,希拉裡把“網絡外交”納入了美國的外交政策框架,明確提出要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網絡平台開展對外交往和傳播活動。這一政策的影響,從美國對中國信息傳播手段的變化中便可見一斑。2011年10月,歷史悠久的“美國之音”停止對華漢語廣播,同時裁員55%。正如2011年4月7日“德國之聲”公開的《美國之音:網絡是接觸中國受眾的主要途徑》一文所預測的,美國不是放鬆對華意識形態輸出,而是“將會把政治意識形態對華輸出的重點放在數字領域”,這是因為受眾活躍的互聯網才是美國真正想要佔領的思想陣地。

特朗普當選總統之后,在接受美國NBC電視台採訪時毫不掩飾自己對社交網絡媒體的熱情,稱社交網絡比起官方新聞稿來,更有利於自己快速地表達想法。日前,在Facebook和Twitter賬號已有數千萬粉絲訂閱的基礎上,他又在Facebook上發布了三個新賬號。除此而外,他還接管了奧巴馬在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網絡平台上的賬號。由此可見,在競選時就善於使用社交媒體進行宣傳的特朗普,在就任后並沒有放棄運用社交媒體向全世界發聲,宣傳自己的政治價值觀念。

三、美國進行網絡意識形態輸出的基本方式

如上所述,美國正在加緊利用互聯網這一新技術工具對所謂“非民主國家”進行意識形態輸出,試圖通過改造目標國,來實現自身的國家安全、維護世界霸主地位。近年來,美國利用互聯網對中國進行的“民主化”改造步伐日趨緊迫、節節升溫。對此,美國採取了制造輿論聲勢、引導政治話語向大眾話語的轉化、建立對美國政治價值觀的認同機制等方式。

1.升級傳播模式。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網絡時代開啟了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模式。美國著名IT專欄作家丹·吉爾莫在《自媒體》一書中提出:“傳播方式已經完成了轉變。出版社和廣播是一對多的媒介,電話是一對一,現在我們有了想怎樣就怎樣的媒介: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隨著全球化程度的顯著深化,美國政府致力於推動“公共外交”適應信息文化的轉變,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突破以國家為中心的傳統外交模式,甚至提出打造與星巴克商業模式相似的未來外交模式,實現公共外交的“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可見,意識形態輸出向多中心、多層次之間的聯動成了美國政府的重要戰略任務。此外,基於網絡的意識形態輸出之“草根”特性更加突顯,美國將越來越多地倚重網絡技術轉變“隔離之牆”:將網頁瞄准特定的地區﹔運用播客將電視演講傳播到世界各地﹔利用YouTube對中東地區的青年進行“民主”價值觀的影響。這種全面倚重互聯網Web2.0時代新媒體技術進行意識形態輸出的新方式,被奧巴馬政府稱為公共外交2.0,其目標是使美國的聲音傳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2.爭奪傳播平台。互聯網作為領土、領海、領空之外的第四種主權空間,已經取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基於社交媒體的、交互性強的互聯網已經成為國內外意識形態斗爭的重要戰場。事實上,美國近年來對華傳播的重點也放在了博客、微博、播客等網絡新媒體領域。美國廣播管理委員會委員溫布什表示:“我們將重點放在數字領域,是因為互聯網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受眾活躍的地方。”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全球意識形態輸出的主要對象。近年來,網絡空間中此起彼伏的意識形態較量、輿論交鋒屢屢顯現出境外勢力的操縱之手,美國政府通過企業資本入股、培植代言人等方式試圖控制我國網絡傳播平台、引導輿論走向的目的日益明顯,對於我國社會的意識形態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

3.形成傳播鏈條。網絡已經成為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主要陣地,美國政府在我國物色網絡運營的代理人,栽培代表其利益的網絡意見領袖,建設網絡水軍隊伍,還組織一些法輪功、民運、宗教極端勢力等反共分子進入網絡輿論場,致使各種危害國家安全的信息充斥於網絡信息平台,反共反華的書籍在網絡空間屢屢出現,嚴重地攪亂著人們的思想,撕裂著社會共識。從美國反華勢力挑起的網絡意識形態論爭的發生發展軌跡來看,包括境外指揮部、國內據點、網絡大V、網絡水軍四級在內的較為系統性的網絡意識形態敵軍已經初具規模。如今,在一些網絡輿論場上,輿論走向已經呈現出了被其操控的特征。通過建構網絡輿論傳播鏈條,美國反華勢力及其代言人利用網絡信息碎片化傳播的特點,對於悠久的中國歷史進行選擇性失憶,對於當今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進行選擇性失明,極力煽動群眾和黨離心離德,成為當今一些地方官民關系緊張的重要肇事者。不僅如此,美國通過建設網絡輿論傳播鏈條,也希冀在中國社會形成一些具有親美特征的社會組織,扶植其發展成為代表美國利益的政治勢力,進而影響中國的政治進程和發展趨勢。

4.掌控輿論導向。通過爭奪傳播平台、形成傳播鏈條等方式,美國意識形態在中國互聯網空間得到迅速蔓延,並且試圖掌握輿論導向。根據俄羅斯學者謝·卡拉·穆爾扎對蘇聯意識形態瓦解歷史教訓的總結,美國對蘇聯的意識形態的操縱導致了蘇聯自行放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嚴重后果。這種意識形態操縱的手法是“我們不強迫你去做,我們要潛入你的心靈,進入你的潛意識,達到你自己願意去做”。(﹝俄﹞謝·卡拉·穆爾扎:《論意識操縱》〈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頁)這一手法在瓦解蘇聯的過程中得逞以后,21世紀以來,該手法開始與互聯網緊密結合,形成了“網絡外交”的新方式。從2009年伊朗大選、2011年中東北非地區“顏色革命”等事件來看,美國“網絡外交”的成熟度更高、效力更大,具有改變目標國政治格局的巨大力量。

通過回顧歷史不難看出,美國的網絡意識形態輸出戰略已經比較成熟,而且收獲了巨大的經濟、政治利益,對此,美國一些官員毫不隱晦地提出“決定美國資本主義命運和前途的是意識形態,而不是武裝力量”,“社會主義國家投入西方懷抱,將從互聯網開始”,網絡意識形態輸出已經成為美國政府的一個重要施政方針。一段時間以來,特朗普頻繁拋出“讓美國再次偉大起來”、計劃增加軍費預算等言論,這一系列舉動表明,特朗普並沒有打算放棄干涉主義的對外政策。對此,我們應該有所預見和前瞻,並且給予積極關注、防范和應對。

(本文為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一等〉﹝2016M600170﹞和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青年骨干個人項目﹝2015000020124G04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