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抗戰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原標題:李琴:正確認識抗戰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作者:李琴    發布時間:2017-06-30    來源:求是網
分享到 :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歷史是人類成長的足跡,是人類脫離叢林,走向文明的過程,人類向文明發展的道路是向前的,但並非一條直線,其中也會有曲折。隻有正確認識歷史,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才能讓我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走向更高級的文明。

正確認抗戰首先要避免割裂歷史。

一要全面認識抗戰各方面的力量,才能真正了解抗戰的歷史原貌。中國人民的抗戰是國共兩黨合作,並肩作戰,是中國人民的全民族的抗戰。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規軍在抗戰防御階段,在正面戰場上進行了大規模的阻擊戰,上海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幾次大戰役阻擋了日軍的西進,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險要地形的山脈為依托,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后戰場,有效地從背后牽制敵人,配合正面戰場的戰爭,特別是在戰爭相持階段,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成為抗戰主力,兩黨在外敵入侵時,放下一黨恩怨,一致對外,並肩作戰,相輔相成擔當起了歷史的重任,共同完成了抗戰勝利。

二要全面認識抗戰各方面的作用。國民黨作為當時的執政黨,掌握著國家政權,掌握著全國的財力、物力、人力資源,卻沒有擔當起組織全國人民抗戰的時代重任。雖然在“西安事跡”后,與共產黨達成聯合族抗戰,一致對外的方針,蔣介石委員長也向人國發出“人無分老幼,地無南北,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的號召。調集全國的財力、軍力共同抗戰,國民黨正規軍組織了大規模的正面阻擊戰,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阻止日軍西進。但中國國民黨作為當時的執政黨,在抗戰暴發初期有過妥協思想,態度不積極不堅決。在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下,東北三省很快淪入敵手,助長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和侵略野心。“一。二八”事變發生后,十九路軍奮起反擊,然而卻沒有得到在周邊國民黨六十萬軍隊支援。北平危急時,當時的國民政府也是寄希望於美英等國的調停,最終在和約上簽字,放棄了華北大部分的大好河山。抗戰過程中在敵人的政治誘降下,有過動搖,甚至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進行武力打擊。悍然發動“皖南事變”,讓近萬名抗擊日軍的“新四軍”死難在自己同胞之手。並斷絕了八路軍的供給。共產黨在民族危機關頭勇於擔當,發揮了抗戰中流砥柱的作用。首先表現為:中國共產黨首先提出抗日主張。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當時的“瑞金蘇維埃政府”就對日宣戰,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瓦窯堡發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呼吁,1936年力主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確保國內政治穩定,展開第二次國共合作,至此建立起抗日民族統戰線。其次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抗戰中立場堅定,態度堅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抗戰中給養不足,裝備落后,但戰果輝煌。八路軍一一五師首先取得“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士氣﹔“雁門關伏擊戰”打死日軍在對華戰爭中陣亡的最高級別將領--中將阿部規秀﹔百團大戰歷時五個多月,破壞敵人交通線,大量消滅敵人,阻止敵人入侵西北的妄想﹔敵人后戰場上的勝利,讓全國人民看到了抗戰的希望,同時也讓全國人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戰決心,大批愛國青年奔赴延安,大批愛國青年參加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其三是為抗戰指明了方向。在抗戰最艱苦的相持階段,國內出現了對抗戰信心不足,出現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論調,一種主張投降,一種是盲目冒進,都是危害抗戰大局的言論。這時,毛澤東同志著《論持久戰》一文,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分析抗戰形勢,指出中國人民的正義戰爭必將勝利。而且指出中國人民的抗戰,是以弱敵強,因而也不可能短期內取得勝利,是持久的戰爭。為抗戰的戰略部署指明了方向。其四是中國共產黨還起到了動員民眾的作用。共產黨的軍隊宗旨明確,紀律嚴明,抗戰堅決,讓中國民眾看到了民族的希望,紛紛動員起來,拿起武器與敵人斗爭。共產黨改變了以前對待地主階級的方式,採取減租減息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團結了愛國力量。在與國民黨的斗爭中,採取靈活的方式方法,保全大局需要在“皖南事變”中,一方面揭露國民黨的反動行徑,一方面堅決斗爭,重建“新四軍”。這些都讓人民群眾看到了共產黨的磊落胸襟、愛國情懷和保衛祖國的決心,極大地感染了人民群眾,動員了人民群眾。

三是人民群眾是抗戰的偉大力量。任何政治團體的力量都來源於他所動員的民眾。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就是認為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在中國人民的抗戰中也是如此。日本至“明治維新”開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經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而當時的中國卻是從“鴉片戰爭”開始就受到列強的掠奪,長期的國內紛爭讓國力非常弱小,人民也沒有被有效地組織起來。然而抗戰中,組織起來的中國人民卻顯示了強大的人民戰爭的力量,大量的愛國青年成為中國的兵力補充。人民以不同的形式參與了抗戰,中國以西北、西南非常低下的生產力,支撐了八年的艱苦抗戰,人民群眾節衣縮食,辛勤勞動支援前線,在敵佔區,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了創造性,“地道戰”“地雷戰”“圍困戰”“麻雀戰”都是人民群眾的發明創造,讓敵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正確認識抗戰還要避免歪曲歷史。

一、美化侵略歷史是對人類正義的挑戰。

日本的一些教科書中把對中國人民的侵略美化為“大東亞共榮”,說成立對中國的幫助。把十四名甲級戰犯的靈位供奉到“靖國神社”,讓后人祭奠,甚至國家政要也進行定期參拜。就是典型的歪曲歷史,帶著軍隊和武器來到別的主權國家,強行佔領別國的領土,掠奪別國的資源,對被佔領區的人民肆意屠殺,進行奴化教育,種種令人發指的行徑,能美化為“幫助”嗎?有別人不願意接受,拼死抵抗的“幫助”嗎?這樣的歪曲事實,是對人類正義的挑戰,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早已經天下皆知,“東京審判”早已經把戰犯們釘上歷史的恥辱柱。同時也是對日后代本人的誤導,讓他們看不到歷史的真相,無法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無法從歷史中學習、進步。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進行的所謂“安倍談話”說戰后出生的日本人無需再為二戰道歉,更是歷史虛無主義的體現。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割裂歷史、否定歷史。發動侵略戰爭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反人類行為,給中國人民和亞洲其他國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損害,同時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成千上萬的日本青年戰死在異國他鄉,日本人民多年創造的財富毀於戰火,無數的家庭殘缺不全,戰爭的陰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如果戰后出生的日本人忘卻這段歷史,就會犯下同樣的錯誤,走上同樣的老路。那麼,二戰中那麼多人的付出就失去了意義。不論戰爭過去多少年,它都是人類的傷疤,日本人民都應該從中吸取教訓,軍國主義的道路走不通,隻有和平發展才是出路。

國內也有些現代抗戰劇戲說歷史,神話英雄,還有的惡搞英雄,這些都是歪曲歷史的典型。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以弱勝強的典范。中國的國力、軍力都遠不如日本。是熱誠的愛國情懷,堅強的民族精神,支撐中國人民走向了勝利。中國人民的抗戰歷程是艱辛的,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死亡的軍民3500多萬,歷時十四年,耗費的財力不計其數。其中出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顯示出了強大的犧牲精神。每取得一個勝利都是非常不容易的。神化英雄,就是忽略抗戰的艱辛,否定中國人民的努力,否定中國人民的堅強。更加容易讓我們在以后輕視敵人,犯左傾錯誤。惡搞英雄,戲說歷史更是對抗戰的歪曲,是否定中國人民在堅守人類正義,在反抗侵略,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豐功偉績。否定中國軍民的愛國情懷,擔當精神和堅忍的民族氣節,不利於我們的下一代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

中國在抗戰七十周年之際,設立國家日,進行大型閱兵活動,就是正視歷史,弘揚抗戰精神,伸張人類正義,警示遵從“叢林法則”、阻礙人類文明進步的國家和個別領導人。中國主張和平發展,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國力增強,但我們無意稱霸,也沒有主動挑舋過任何國家和地區。反而是積極提出建立“和諧世界”的新主張,積極和其他經濟體發展合作,實現共贏。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強大的中國走和平的道路崛起,樹立與資本主義血腥發展之路完全相反的人類發展典范。

(作者單位:鹽亭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