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進步發展至關重要

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開放

2018年12月24日10: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發展中國家的光輝榜樣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

大約30年前,我第一次受邀來到中國,為中國發展市場經濟提供建議。從抵達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這個國家深深迷住了。中國人充滿熱情,他們渴望學習,努力改善生活。我當時就認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很快就會對整個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但我當時沒有想到,中國會對我個人也如此重要。

能成為許多中國人的老朋友,是一件讓我非常自豪的事情。我有幸訪問過中國60多座城市:杭州、廣州、哈爾濱、上海、蘭州、青島、昆明、天津、成都……也對中國的發展有了更深的體會。那些教會我理解中國40年改革開放歷程的人來自各行各業,有官員、學者、科學家、企業高管,也有農民、工人、士兵、普通上班族和學生。

2006年,我有幸見到了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他當時引用盲人摸象的典故,告訴我看待中國不能隻有單一的視角。他說,分析中國需要用橫向視角把握不同地區,也需要用縱向視角把握整個發展歷程。今天,當我對人講述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時,就嘗試將這兩種視角相結合。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我一直關注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40年后中國還需要改革開放﹔第二,中國將在哪些領域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在我看來,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創造了奇跡,同時也伴隨著一些棘手的挑戰,這就是為什麼當前中國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未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將追求發展質量上的提高。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格局中的重要角色。從貿易、金融到外交、國防,從科技、創新到文化、體育,中國的一舉一動越來越具有全球影響。近些年來,我一直做客全球各大媒體,就中國時政發表看法。我很榮幸能夠為促進中國與世界的溝通作出貢獻。這種溝通的需求從未如此強烈。舉例來說,自2017年中共十九大至2018年兩會之間,僅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英國廣播公司,我就接受了足足24次有關中國主題的採訪。

有人問我,改革開放40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沒有什麼是依舊不變的?我回答,中國人的愛國精神。曾經有人說,中國的發展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愛國主義驅動的。幾年前的一個深夜,在北京結束一場會議后,朋友問我什麼時候休假,我回答:“這就是我的假期!” 我想說的是,我被中國人的愛國精神所激勵,從事同中國相關的工作讓我充滿激情。

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奇跡,但我卻想說,這只是第二位的變化。在我看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第一位的變化是中國人民精神狀態的變化、生活水平的提高。100年甚至1000年之后,當未來的史學家回溯過去,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驚人成就將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經濟轉型之一。展望未來,中國的成功轉型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光輝榜樣,也將對全世界的進步與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人民日報》駐美國記者鄭琪採訪整理)

對地區和全世界產生積極影響

旭日夫

1980年我考入蒙古國國立大學俄文學院,一年后就趕上中文系教授羅布桑扎布從各專業尖子生中招收漢語生。當他問我是否願意學漢語時,我還有些猶豫:畢竟多數蒙古國民眾當時都在學習俄語,我改學漢語會有前途嗎?但在父母的鼓勵下,我最終選擇轉入漢語系。這次重要選擇,注定讓我此生與中國結緣。

大學畢業后,我進入蒙古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從事與中國相關的研究工作。那時的蒙古國與外界交流不多,雖然我學了4年漢語,實際上對當時的中國知之甚少,對1978年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情況更是一無所知。隨著蒙中關系實現正常化,留學名額逐年增加,我終於有機會到中國留學。

1991年,我乘坐烏蘭巴托至北京的國際列車到達北京站。下火車后,我乘坐地鐵2號線到達西直門站,再換乘375路公交車到位於五道口的北京語言學院。當時我覺得學院離市中心很遠,交通也十分不便。如今的北京已經有非常完善的公共交通網,一條條主干道如同城市的動脈,通往全國各地的高鐵更是為往來北京的人們提供了極大便利。今年5月我參加中國商務部組織的培訓班,第一次體驗了上海至南京時速最高350公裡的高鐵。高鐵平穩而舒適,讓我深深感受到,改革開放40年給中國帶來的變化是我們所難以想象的。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也帶動了蒙古國經濟發展。1990年,蒙古國剛開始引入市場經濟,就發生了嚴重經濟危機,食品和日用品極度短缺。來自中國的服裝、食品、日用品等商品在烏蘭巴托十分暢銷,深受當地市民青睞。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40年來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並取得非凡成績,殊為不易。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國宣布繼續擴大開放,促進經濟貿易全球化,更加難能可貴。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對蒙古國,對地區和全世界產生的積極影響有目共睹,也將繼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

(作者單位:蒙古國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人民日報》駐蒙古國記者霍文採訪整理)

為世界互利合作提供新機遇

赫奧爾西納·依蓋拉斯

我與中國的緣分始於一本書。16歲時,有人送了我一本《易經》,它使我對中國文化深深著迷,開始大量閱讀關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書籍。1979年,當聽說西班牙和中國政府有互換獎學金項目時,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並如願獲得了資助。我第一年在當時的北京語言學院學習漢語,第二年去北大歷史系攻讀研究生。在我印象中,當時北京的大部分建筑隻有四五層高,高樓大廈不多。

1981年我回到西班牙,進入埃菲社工作,1982年4月我又被派到中國工作,成為一名常駐記者。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菜市場上的商品豐富起來了,有更多種類的水果和蔬菜供人們選擇﹔人們穿著的服飾種類多了,顏色也更加豐富多彩。各國都想跟中國建立聯系,外國代表團絡繹不絕地到訪北京。那真是一段充滿活力的時光,也是我特別忙碌的一段時間。

此后,我每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展的步伐在不斷加快。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4年前訪問青海省省會西寧市的經歷。我擔任駐華記者時,曾游歷了中國許多城市,但一直無緣前往青海。在我的想象中,西寧市可能不太發達。但是當我真正來到那裡,看到城市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街道寬闊繁華……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發展的速度之快、維度之廣。

隨著中國的發展進步,中國對其他國家人才的吸引力、中國文化在海外的感召力都在不斷增強。當年我參加互換獎學金項目時,名額隻有5個,在中國學習的西班牙和拉美學生加起來也不過幾十人。如今,有2000多名西班牙人在中國學習,超過4萬名西班牙人在學習漢語。我認為,這正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積極影響之一——世界越來越了解中國,中國也越來越融入世界。共享教育資源和擴大文化交流,對加深民間交往、促進國家間關系的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讓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讓中國成功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並不斷向創新型經濟體邁進。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有數億人口擺脫了貧困,這種發展經驗值得廣大發展中國家借鑒。當前,中國政府還在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不懈努力。我相信中國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為世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經驗。

當今世界存在諸多挑戰。中國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正是源於開放和合作,中國才取得了當前的發展成就。所以中國也一直秉持開放和合作的理念,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提供了加強互利合作的新機遇和新路徑。我認為,西班牙乃至整個歐洲都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這一倡議中,與中國一道為構建一個更加和平、開放、包容的世界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西班牙智庫“知華講堂”副主席、西班牙留華同學會會長,《人民日報》駐西班牙記者姜波採訪整理)

中國對各國充分展現出友好和善意

亞歷山大·洛馬諾夫

上世紀90年代我初到北京,當時北京的地鐵線路與站點都很少,從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非常不便。我的中國朋友們出行大都依靠自行車。現在的北京今非昔比,交通便利,公交、地鐵四通八達。

2017年,我乘高鐵從北京前往鄰近省市。最讓人感慨的是,許多發達國家都沒有高鐵,而中國旅客卻已對乘高鐵出行司空見慣。除此之外,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創新交通工具、智能家居和移動支付在中國也“飛入尋常百姓家”。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敞開國門,虛心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先進技術和經驗,但不是照抄照搬別國模式。經濟發展依靠市場“無形的手”與國家宏觀調控“有形的手”共同作用,國有與民營經濟比翼齊飛,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除了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發展,中國在民生和文化領域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去年我最難忘的經歷,是在上海新建成的長達21公裡的浦東沿江慢行步道徜徉。在這一為市民創建的公眾休閑空間裡,人們呼吸著江邊的清新空氣,飽覽沿江如畫美景。它展現了中國現代化的面貌,滿足了人民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我看來,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最令人賞心悅目的畫面之一。

我和中國同行的交往是我理解中國最直接的方式。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就開始與中國學術界交往。我觀察到,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中國在人文科學領域的研究水平顯著提高。現在中國的社會學者熟悉世界最新研究成果,研究逐漸與世界接軌,學術期刊的質量也大大提高。中國學者更加注重思考中國特色、闡明中國文化的優點,總結中國發展道路的成功經驗,致力於在世界語境下講好中國故事。學者的參與也促進了中國的發展。他們深感自己對祖國的未來負有責任,因此盡自己所能為國家培養研究人才,為國家發展獻計獻策。

當今世界發展日新月異,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也需要不斷補充完善,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近年來不斷發生的“黑天鵝”事件,其實都不是偶然現象。中國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了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為世界的發展提供全新選擇。某些西方人士對此心生疑慮,或者抱有成見,否認或者歪曲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不過明眼人都看得見,中國對各國充分展現出友好和善意,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尤其是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聯結民心、暢通經濟,造福相關國家和人民,正在產生深遠影響。

(作者單位: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人民日報》駐俄羅斯記者張曉東採訪整理) 

來源:《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22日

(責編:劉斌、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