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小平理論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2-27   
分享到 :

論鄧小平理論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梁柱

中共中央在鄧小平逝世的悼詞中指出:“鄧小平同志這樣說過: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我們中國人民至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我們今天同樣應當說,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光明前景。”這是對鄧小平歷史功績的正確評價,同時也說明作為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全黨智慧結晶的鄧小平理論,是黨在新的時期對所面臨的新的時代特征、歷史方位和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歷史任務的科學回答。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証明黨的十五大所作出的正確論斷: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跨越新世紀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用鄧小平理論來指導我們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這是黨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原則。因此,我們在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時候,充分認識鄧小平理論的時代特征和當代價值,是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撥亂反正任務之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為了回答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歷史課題,繼續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鄧小平敏銳地抓住時代發展中的新的特征,抓住歷史發展的新機遇,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是適應新的歷史要求而發展起來的科學理論。經過黨的十三大、十四大特別是十五大的概括,這個理論已經成為比較系統完備的科學體系。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鄧小平理論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証、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因而它涵蓋了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成為我們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的指針。

由上可見,鄧小平理論是指導黨和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因而在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的過程中,都必須堅持鄧小平理論,並在新的實踐中不斷地加以豐富和發展。這就是說,鄧小平理論是涉及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問題,就其所闡明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針來看,它不僅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而且也是我們在實踐中創新的理論依據和理論起點,是對它的豐富和發展。現舉其要者說明之:

其一,發展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是毛澤東所確立的實事求是原則的最忠實的繼承者。他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說:“我讀的書並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他反復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在這裡,他把實事求是作為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認為它是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簡明概括。他在新時期第一次明確地把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涵,並對此作了完整的表述: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就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同時,他又指明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內在統一性,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使思想與實際相符合,主觀與客觀相一致,所以,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必然要求。鄧小平還把開展兩條戰線的反傾向斗爭,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聯系起來,既要反對思想僵化的“左”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錯誤主張,使改革沿著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軌道健康發展。這些說明,黨的思想路線在新時期獲得了新的發展。很顯然,實事求是是貫穿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的一根紅線,同樣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哲學基礎,這是我們必須加以堅持的根本原則。

其二,指明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新時期,鄧小平在總結建國以來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隨著對國情認識的深化,逐步作出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和國情再認識的理論升華。這個理論表明,從50年代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任務基本實現,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將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佔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佔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人口佔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佔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后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至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那還需要更長得多的時間,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其三,提出實現全面現代化的歷史性任務。隨著對國情認識的不斷深化,鄧小平對我國現代化的目標內涵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就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現代化的內涵,把“四個現代化”擴展為全面現代化。隨后,鄧小平反復對此作了更加深入的論述,使我國社會發展的目標模式更加清晰、全面。到了黨的十三大則將我國社會發展總體目標作了更加明確的規定:“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提出了實現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這裡要特別指出,鄧小平所規劃的富強的目標,既包括國家的強盛,具有更大的國際競爭力,也包括全體人民富裕程度的大大提高。為此,鄧小平還根據我國的實際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經過1987年十三大所確定的: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正是實現第三步的一個階段性目標。

其四,提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發展戰略。鄧小平基於當代世界與我國在發展中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在1992年南方談話時提出:“廣東二十年趕上亞洲‘四小龍’,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強調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根據鄧小平的思想,在黨的文件中把它表述為: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並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紀律教育列入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這樣,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目標之一,成為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極其重要的特征。這裡要特別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馬克思主義新概念的確立,對於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有著重大的意義。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保証方向正確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進步。

其五,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聯結起來,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創新和貢獻。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未來社會的構想中,社會主義同商品、市場是相排斥的。在實踐的社會主義的探索中,從列寧、斯大林到毛澤東都不同程度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應當利用市場經濟的問題,但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還沒有突破計劃經濟的模式。鄧小平立足於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對計劃和市場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等新的論斷。他反復強調,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計劃和市場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鄧小平的這些理論構想,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聯結起來,創造性地構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基本框架,這對於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六,提出要改革和完善政治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鄧小平強調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這不僅要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而且還要進行政治體制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的目標是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改革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根據自己的特點,自己國家的情況,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並提出改革的近期目標,是建立有利於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領導體制。這就把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穩定,作為今后一段時間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鄧小平指出,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必須分步驟、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他認為,“這個任務,我們這一代也許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們有責任為它的完成奠定鞏固的基礎,確立正確的方向”。這些重要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指明了正確方向。

其七,創立了“一國兩制”、實現祖國統一的科學構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明確地將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一起作為黨和國家的三大歷史任務。他從歷史和現實出發,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作為解決港澳台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科學構想。他在香港回歸問題上,既強調主權問題是不能討論的,同時又努力爭取中英合作談判解決香港回歸問題。他還富有遠見地指明香港實行“高度自治”與中央必要干預的正確關系﹔必須實行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的原則等等。“一國兩制”的構想指導了港澳順利回歸並保持了繁榮穩定,而這對於我們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仍是重要的指導思想。

上舉數端,從實踐的觀點看,鄧小平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現實指導意義就會躍然而出。誠然,作為源於實踐的鄧小平理論,同樣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理論體系,“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要求,而就這一方面說,依然是堅持,繼承和發展的關系。

鄧小平理論的當代價值,還表現在鄧小平指導制定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長期指導意義上。鄧小平曾指出:“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基本路線。要搞現代化建設使中國興旺發達起來,第一,必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第二,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主要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走資本主義道路。這兩個基本點是相互依存的。”正確說明了基本路線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在總結89風波的教訓時,他深入思考了十三大概括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問題,他說:“我最近總在想這個問題。我們沒有錯。四個堅持本身沒有錯,如果說有錯誤的話,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還不夠一貫,沒有把它作為基本思想來教育人民,教育學生,教育全體干部和共產黨員。”“今天回頭來看,出現了明顯的不足,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一硬一軟不相稱,配合得不好。”這就深刻地闡明了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的重要性。

我們在新時期對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有了科學認識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依據這個基本國情制定出黨在這個階段的基本路線,同時又依靠這個基本路線的全面貫徹來完成初級階段的任務,從而推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可以說,這就是鄧小平所說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的深刻含義。

這首先指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正確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要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實踐中逐步完善了對新時期總任務、總路線的概括。黨的十三大報告中對此作了完整准確的表述,這就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就是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核心內容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它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這是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

來路線、方針、政策的高度概括和升華。這條基本路線,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要求。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所決定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社會主義社會的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且由於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的落后而顯得更加突出。歷史經驗表明,隻有牢牢抓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矛盾的根本途徑,也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頭等重要大事。鄧小平在新時期果斷地領導全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他多次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要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應當指出,鄧小平強調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從來都是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聯系在一起的。他多次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目的是使我們的社會主義由初級階段發展到發達階段,成為夠格的社會主義。1992年初南方談話,他在強調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同時,還諄諄告誡我們不要忘記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他說:“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所以,可以而且應當這樣理解,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一切工作都要圍繞這個中心進行,而其出發點和歸宿都維系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政治保証﹔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國之路。這兩者是互相貫通、互相依存的。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就會離開社會主義軌道:不進行改革開放,就不能更好地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增強社會主義的吸引力,四項基本原則也難以真正得到堅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特定的國情下,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以及正確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尤其顯得重要。

同時還深刻說明,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思想。他多次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開放路線不會變,不能變。他在1992年南方講話中,作出了“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的重要論斷。這就是說,要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他說:“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隻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他多次嚴肅地指出:“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后來在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報告中,都重申了鄧小平的這個重要思想。毫無疑義,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對於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具有決定的意義,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

首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是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使命的根本保証。基本路線是基於對當代中國的最大實際一一現階段國情的科學認識,完整准確地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要求。這條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自己的中心任務,這就科學地反映了這個歷史階段的主要矛盾以及解決這個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指明中國的現代化隻有在四項原則的軌道上才能得以實現,世界的格局和中國的國情決定了,如果搞資本主義的現代化,就根本違背中國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最終隻能導致國家四分五裂,成為某個大國的附庸,所以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現代化的政治保証﹔指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這表明,黨的基本路線作為反映客觀規律要求的一個嚴密的完整的指導路線,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不能須臾悖離的根本保証。

其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是我國各族人民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強國富民是近代中國夢寐以求的理想。中國人民從歷史經驗中深刻體會到,隻有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這個百年願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充分體現了這一歷史要求和人民的願望。堅持基本路線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領導全國人民一心一意把經濟搞上去,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首先讓廣大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然后向更高的目標推進。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他強調“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証明了黨的基本路線的正確性。所以,要從人民是不是得到利益,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答應不答應的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認識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重要性的必要性。

再者,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為實現黨對現代化事業的正確領導、防止“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提供了一個基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科學地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要求,全面貫徹這條基本路線,是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正確領導的重要體現。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在客觀上就存在一個前進的方向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反對和防止來自“左”的和右的兩方面的干擾。要開展兩條戰線的斗爭,有“左”反“左”,有右反右,這是鄧小平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經驗教訓而作出的一個深刻的結論。所謂“左”和右的錯誤,都是相對黨的正確路線而言的,是背離正確路線的兩種錯誤傾向。它們雖然表現的形式不同,但其實質都是否定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否定我國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干擾和破壞黨的正確路線。鄧小平在堅決反對和排除有深刻歷史原因的“左”的這個主要危險的同時,又明確指出,如果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再來一次折騰,“有兩條要講一下。第一條,中國隻能走社會主義道路。第二條,中國要搞四個現代化建設,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形勢不行。”“一切反對、妨礙我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東西都要排除,一切導致中國混亂甚至動亂的因素都要排除。”他指出,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直在講的,以后更要這樣做。”

正如黨的十五大鄭重指出的:“全黨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這是新時期我們黨最可寶貴的經驗,是我們事業勝利前進最可靠的保証,也是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過程都必須堅持的。

鄧小平在思考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歷史性課題時,不但依據國情和歷史經驗正確判定我國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且還科學地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從而在帶根本性的層次上明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這就使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既找准了歷史定位,又明確了前進的目標,正確體現了最高綱領同階段性綱領的辯証統一關系。這個重要思想,對於我們的事業顯然是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一再提出並反復思考的一個根本問題。在他看來,過去我們存在的諸如忽視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繼續搞“以階級斗爭為綱”等等問題,都同在這個根本問題上“沒有完全搞清楚”、“不是完全清醒的”相關聯著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隨著社會主義運動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積累,鄧小平也不斷深化對這個根本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他對十多年來的思考和探索作了總結性的理論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把過去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征的認識,提升到本質的層次,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對科學社會主義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這對於我們推進和指導社會主義改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從最高綱領同階段性綱領相統一的觀點看,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在以下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其一,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根本任務與終極目標相統一上明確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相互聯系的、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這個新概括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既堅持和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深入考察了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和時代特征,從本質層面上把握和體現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特征、功能和目標。這個新概括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它極富創新精神的理論價值上,而且還突出地表現在它具有的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即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上。具體地說,它首先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作為社會主義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務,納入到社會主義本質之中。如果說發展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的共同要求,那末在私有制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在發展生產力上又不能不具有歷史局限性,如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生產的社會性同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終歸會阻礙和破壞生產力的發展。而社會主義建立的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關系,基本上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其不適應的方面能夠通過自身的調整和改革加以解決,因而能夠自覺地把發展生產力作為自己的目標,這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其要求。同時,鄧小平又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容,體現了社會主義在生產關系方面的根本目標。很顯然,如果隻講發展生產,不講生產關系方面的目標,不講生產成果屬於誰和如何分配的問題,是不全面的。隻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的目標統一起來,才能全面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在這裡,鄧小平非常重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個終極目標對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他多次講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他說:“社會主義財富屬於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指明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前進的目標。

其二,社會主義本質是它所確立的根本目標同逐步實現的發展過程的統一,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動態發展中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我們知道,社會主義作為一個不斷鞏固和完善的過程,本身要經歷若干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既有其共性,又有不同的質的規定性,因而用僵化的觀點看待社會主義,不但在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有害的。同樣,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也不是把它作為完成式的定義,而是用“解放”、“發展”、“消滅”、“消除”和“達到”這樣的動詞,在動態中描述它的豐富內涵。這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本質是在社會主義的各個階段逐步展開和實現的,是根本目標和過程的統一。我們應該根據這樣的認識,來理解社會主義本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體現,同時又要在主觀指導上善於根據初級階級的特點恰當而正確地體現社會主義本質。比如,我國生產力獲得了較大的解放和發展,但其發展水平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更加自覺地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的、根本的任務,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奠定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為向更高的階段發展准備條件。再如,即使在初級階段,也要朝著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否則就背離了社會主義﹔但又不能一蹴而就,立馬實現。鄧小平從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經濟發展和致富條件不平衡的實際出發,提倡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人在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的基礎上先富起來。這裡所說的“一部分”,就包括非公有制成分,也包括允許合法經營中一定程度的剝削﹔但又不允許由此而導致兩極分化,不允許損害勞動者的基本權益。這樣做,是符合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要求,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就業安排,有利於方便生活,歸根結底會有利於最終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總之,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深刻理解我們事業的出發點和歸宿,他鮮明指出:“我們是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我們採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為了將來實現共產主義。”因而正確理解和把握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所體現的立足現實同遠大目標的關系,對於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長遠的現實指導意義。

來源:《新視野》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