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情結”

作者:    發布時間:2015-12-16   
分享到 :

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情結

毛澤東詩詞,形象地再現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畫卷,蘊含了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也反映了毛澤東本人的畢生經歷及思想感情。作為政治家、革命家的毛澤東,深刻地影響並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和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毛澤東的詩人氣質也通過這一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潛移默化地滲透到這種歷史進程和民族命運的塑造之中,構成其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變量。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情結正是一個極好的例証。

紅旗,是最能體現中國革命和政治色彩的形象。從192799日秋收起義最先打起紅旗,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山下旌旗在望”﹔從“紅旗到底打得多久”到中央蘇區風展紅旗如畫﹔從兩萬五千裡長征紅旗漫卷西風,到1949101日天安門城樓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從1957年發起插紅旗、拔白旗運動,到1958年創辦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雜志﹔從離別韶山32年作紅旗卷起農奴戟,到重上井岡山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無一不折射出毛澤東的紅旗情結,及其對政治和詩詞創作的影響。可以說,“紅旗情結”伴隨了毛澤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一生。

旗號鐮刀斧頭——“秋收暴動最先挂了紅旗”

毛澤東曾經說過,在1927年春季,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到了夏季,黨的八七會議,決定武裝反抗,從此找到了出路。這條出路就是毛澤東總結的“槍杆子裡面出政權”,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秋收起義正是實踐這個理論的偉大起點。19288月,參加過南昌起義的陳毅向中共中央匯報紅四軍情況時,曾以稱贊的口吻說:秋收暴動最先挂了紅旗。

確實如此,192781日南昌起義挂的還是國民黨的旗幟,同日發表的《中央委員宣言》,也是由國民黨二屆中央委員中的15名共產黨員和7名國民黨左派聯合署名的。直到830日南下的起義隊伍離開汕頭時,中共中央才拋棄了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下達了挂紅旗的決定。

而早在此前的820日,毛澤東即以中共湖南省委名義向中共中央報告:到湖南來這幾天,看到唐生智控制的國民黨省部已與工農群眾對立,壓迫工農群眾,鎮壓工農運動,而工農群眾對國民黨則已另眼相看,認定國民黨旗幟已成軍閥的旗幟,隻有共產黨旗幟才是人民的旗幟。於是,向中央建議: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幟,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幟,以與蔣、唐、馮、閻等軍閥所打的國民黨旗幟相對。應該立刻堅決地豎起紅旗,至於小資產階級,讓他完全在紅旗之下,客觀上也必定在紅旗領導之下

中共中央在823日復函中說:你們以為目前中國革命已進到第三階段,可以拋去國民黨的旗幟,實現蘇維埃的政權,這是不對的。毛澤東指導湖南省委討論了中央的指示和批評,認為中國革命現在已經到了俄國的191710月,但在這中間,重要的過程是土地革命,其政權是工農的,不是純粹無產階級的。毛澤東從革命實際需要出發,堅持打共產黨紅旗,號召廣大工農兵參加秋收暴動。在安源張家灣軍事會議上,毛澤東要求工農革命軍第1團、第2團、第3團舉紅旗起義。秋收起義前夜,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部趕制了100面有鐮刀鐵錘的紅旗。毛澤東《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就是舉著共產黨紅旗向國民黨反動派進攻的生動寫照。秋收起義部隊受挫轉兵,又把紅旗插到井岡山上。

風展紅旗如畫——“紅旗到底打得多久?”

在井岡山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毛澤東詩詞中的紅旗情結達到了極致。比如: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西江月·井岡山》)、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清平樂·蔣桂戰爭》)、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如夢令·元旦》)、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等。

毛澤東在紅旗情結中,既感受現實,更關注理想,這也是毛澤東一貫的詩人氣質傾向。比如,作於19301月的《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從這首小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澤東日后在藝術上提倡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理想主義)相結合的濫觴。新年的第一天,紅軍一路奔波,來到武夷山下,春風吹綠叢林,紅旗迎風招展。“風展紅旗如畫”,多麼春意盎然的畫面,多麼勇往直前的戰士,多麼美好的革命形勢。這首詞正如毛澤東在同年同月,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章中描繪的那樣: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頂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顛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一詩一文,展現了紅軍戰士的必勝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生動有力地回答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預示著新的革命浪潮即將到來的大好形勢,生動形象地詮釋了“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的真理,描繪出中國革命的光明前途,鼓舞著包括紅軍戰士在內的全國革命人民的斗志。

紅旗漫卷西風——“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1934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正如毛澤東所言,萬裡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當時,紅軍指戰員平均年齡不足20歲,面對的是裝備了飛機大炮且幾十倍於己的敵人,在數日沒有糧食的情況下,不分晝夜地翻山越嶺,然后投入激烈而殘酷的戰斗,前仆后繼、視死如歸,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戰士犧牲。是什麼力量支撐著紅軍戰勝千難萬險?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崇高理想而英勇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193510月,在長征到達六盤山時,毛澤東作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清平樂·六盤山》)“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戰士們舉著的紅旗在迎風招展,我們的隊伍像奔騰的鐵流,涌向前方。此情此景,真是壯觀萬分,我們的心情也實在難以用語言表達。”此時此刻,站在六盤山巔,目送南飛的大雁,消失在天的盡頭。回想起從南方到北方,整整一年時間,在紅旗指引下以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以及無與倫比的勇敢武裝起來的紅軍戰士,創造出了萬裡長征的人間奇跡。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現在已經過去14年了﹔從現在算起,再過14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還有14年。此時此刻,毛澤東是否記起自己在新式學堂讀書時,有一次讀到《世界英杰傳》,認為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我們每個國民都應該努力。中國積弱不振,要使它富強、獨立起來,要有很長的時間。但是時間長不要緊,華盛頓經過了八年艱苦戰爭之后,才得到勝利,建立了美國。”在中國共產黨成立28年后,在經過“風卷紅旗過大關”壁上紅旗飄落照”“萬水千山隻等閑”“百萬雄師過大江”后,毛澤東終於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

風景這邊獨好——“紅旗飄渺沒遙空”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的“紅旗情結”始終未減,伴隨社會主義建設,也伴隨自己終生。195011月,在抗美援朝關鍵時期,柳亞子作了一首《浣溪沙》,其中有“天安門上萬紅妍”句。毛澤東作《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顏斶齊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無邊,而今一掃紀新元。最喜詩人高唱至,正和前線捷音聯,妙香山上戰旗妍。

1957年,毛澤東發起“插紅旗、拔白旗運動”﹔1958年,把“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稱為“三面紅旗”﹔同年,把中央主辦的“革命的、批判的、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雜志”定名為《紅旗》。

1959625日,毛澤東回韶山,離別這個地方已經有32年了,作《七律·到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19666月,毛澤東在杭州會見越南共產黨總書記胡志明時說,我是今年、明年就差不多了,因為我們中國常說七十三、八十四。我明年七十三了,這關難過,閻王爺不請我自己去。我們都是七十以上的人了,總有一天被馬克思請去。同月,毛澤東作《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青鬆怒向蒼天發,敗葉紛隨碧水馳。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憑闌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

毛澤東的“紅旗情結”在他的同事詩詞中也多有體現。比如,192812月,彭德懷等率領平江起義部隊投奔井岡山,在給黃公略的詩中這樣寫道:“惟有潤之工農軍,躍上井岡旗幟新。”這裡的“旗幟新”就是紅旗。再比如,1929年,毛澤東一度離開了紅軍的領導崗位,國民黨的報刊乘機大肆散布毛澤東被擊斃或病亡的謠言。柳亞子作了《存歿口號》:“神烈峰頭墓草青,湖南赤幟正縱橫。人間毀譽原休問,並世支那兩列寧。”詩裡把毛澤東和孫中山並列,比喻為列寧一樣的人物,表達了對毛澤東打紅旗領導工農武裝斗爭的贊美之情。再比如,19556月,周世釗陪同毛澤東游岳麓山后作詩:“滾滾江聲走白沙,飄飄旗影卷紅霞。”再比如,1959年底,針對國際上反華浪潮甚囂塵上,毛澤東作了三首《讀報有感》,董必武寫成和詩五首,其中一句是“革命紅旗要擎緊,責無旁貸是神州”。1963年郭沫若作了兩首詞(《滿江紅·領袖頌》《滿江紅·讀毛主席詩詞》),其中有“迎東風革命展紅旗”“紅旗卷地地如繡”等句。再比如,196410月,毛澤東觀看大型音樂史詩《東方紅》。在聽到《秋收起義歌》裡“秋收起義成了功,一杆大旗滿地紅”時,右手托住下巴,神情凝重。還比如,1965年,有鑒於當時國際上的反華浪潮,毛澤東填了兩首詞,即《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鳥兒問答》。同期,葉劍英也寫了一首七律《望遠》,請毛澤東指正。這首詩首聯是:“憂患元元憶逝翁,紅旗飄渺沒遙空。昏鴉三匝迷枯樹,回雁兼程溯舊蹤。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轉還憑革命功。”反映了馬恩列斯離世之后,共產主義的紅旗在蘇聯已經虛無縹緲,湮沒在遙遠的天際了。結句“旋轉還憑革命功”,把扭轉乾坤的希望寄托在中國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身上。毛澤東非常欣賞,將題目改為《遠望》,其他一字未動推薦到《光明日報》副刊發表。同年生日這天,毛澤東手書這首詩送給毛岸青和邵華。

歌未竟,東方白——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76年夏天,毛澤東提出回湖南韶山休養。鑒於毛澤東的健康狀況惡化,常處於昏迷狀態,中共中央政治局沒有同意他的這個要求。同時,中央也通知湖南方面,在韶山滴水洞做好接待准備,一旦毛澤東身體有所好轉,可回家鄉休養。

此時,病床上的毛澤東也許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16歲時,到東山高等小學堂這個新式學堂讀書,臨行前改寫了日本著名政治家西鄉隆盛的一首詩,悄悄地夾在父親精心保管的賬簿裡。這首詩是:“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19501125日,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場上,葬在妙香山下,正是“人生無處不青山”。毛澤東在湖南省立圖書館自學時,看到世界大地圖,感嘆世界原來有這麼大!世界的變化,不會自己發生,必須通過革命,通過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們青年的責任真是重大,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長。從這時候起,我就決心要為全中國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將以一生的力量為痛苦的人民服務,將革命事業進行到底。”

192093日,毛澤東在長沙《大公報》發表題為《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湖南共和國》的時評:“俄國的旗子變成了紅色,完全是世界主義的平民天下。德國也建成了半紅。”[①]毛澤東后來回憶,1920年冬天,他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們組織起來了,在這項工作中開始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俄國革命歷史的影響的指引。“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瀾,還是雄關漫道真如鐵,毛澤東始終都矢志不移、執著追求。



[] 李捷、於俊道:《實錄毛澤東》第2卷,長征出版社2013年版,第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