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認識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作者:任 平    發布時間:2018-06-25   
分享到 :

深入認識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引領時代變革的重要理論基石,也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理論基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回應時代關切、促進實踐發展中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打牢實踐觀基礎。為此,需要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認識。

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實踐是變革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但從事實踐的人是有目的、有立場、有價值導向的。實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實踐主體的需要,因而實踐觀必然包含價值性和方向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主人,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人民性這一馬克思主義的鮮明品格,要求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黨的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團結帶領人民共創歷史偉業。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與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與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與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從根本上說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經驗,反映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著社會進步的方向。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發展著的實踐是檢驗發展著的真理的唯一標准。越是發展著的真理性認識以及基於這一真理性認識所制定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推出的決策、舉措,就越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越符合人民利益的認識,就越能體現實踐檢驗的目的。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在於增進民生福祉。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堅定不移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推動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使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基本得到滿足、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各項社會事業獲得長足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習近平同志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進入新時代,我們要牢牢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到改革發展實踐全過程、各方面,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增進人民福祉,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弘揚革命精神,堅持破立並舉

實踐是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也是推動變革的根本力量。40年前,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准的大討論,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偉力解放思想、破除桎梏,拉開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的序幕。改革的過程是破除體制機制弊端的過程,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過程,是在破中立、在立中破、破立並舉的過程。經過40年改革開放,我國各方面體制機制創新發展、日漸完備。然而,新的體制機制確立后,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又會出現新的不合時宜之處。永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機活力和巨大優越性,除了改革,別無他途。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黨的十八大以來波瀾壯闊的斗爭歷程,充分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迎難而上的實踐意志、革弊鼎新的實踐銳氣、縱橫捭闔的實踐藝術。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制度自信和改革創新有機統一,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視清高、自我滿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獨特優勢和旺盛生命力,對此我們充滿自信。但也應看到,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相比,同參與激烈國際競爭的要求相比,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艱巨任務相比,我們的制度機制仍存在不足,尚未成熟定型。隻有保持朝氣蓬勃的革命精神,不斷推進改革創新,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進一步發揮其優越性,進一步增強制度自信。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有機統一。面對“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雜現實,面對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但解放思想不是脫離國情的異想天開,也不是閉門造車的主觀想象,更不是毫無章法的莽撞蠻干,其目的在於更好地實事求是。面對經濟社會轉型和思想觀念轉變,要正視社會利益分化的現實,加緊建立利益協調平衡機制﹔把握改革深水區矛盾問題的特點,確保全面深化改革有條不紊推進﹔看清我國發展新階段的實際,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刻認識基本國情,更好實現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隻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既大膽探索又腳踏實地,才能保証我們的舉措和行動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符合歷史前進方向。

把握實踐方式的辯証統一

實踐是一個包含多要素、多目標和多參數的復雜系統,實踐對象的選擇往往起於局部而擴展至全局。事實上,我國改革開放一開始就走了一條從實際出發的漸進改革之路。安徽小崗村土地承包經營的探索、深圳經濟特區的試驗,我國改革遵循的是先易后難的務實路線,堅持的是由點及面的穩步推進。

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面對的利益關系更加錯綜復雜,形成改革共識的難度在增大。改革進程中既有利益關系的盤根錯節,又有體制機制的頑瘴痼疾。在這樣的背景下,繼續深化改革,必須把握大局、穩中求進。鄧小平同志說過,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作為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改革涉及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以及黨的建設制度,領域廣泛,任務繁重。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改革的關聯性和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如果不整體推進,很多改革就難以完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在對新時代改革特征深刻把握基礎上,要求各方面、各領域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

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証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階段性改革的基礎上來謀劃。也就是說,局部實踐和全局實踐應當統一起來。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方法。對必須取得突破但一時又不那麼有把握的改革,可以採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看准了再推開。隨著改革不斷推進,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既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從頂層設計進入實施建設階段,一大批夯基壘台、立柱架梁的改革方案相繼出台,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

堅持不斷發展的開放性

實踐在發展,實踐觀也在不斷發展。實踐觀不是凝固的或現成的東西,也不是一經得到就不再改變的東西,而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生成和具體化的過程。這是因為實踐檢驗真理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也不可能止於某一個時間節點,而是一個無限展開的過程。由於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一個時期實踐檢驗所得出的正確結論,可能在后來的發展中表現出其不完善的方面。同時,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需要人們的認識隨之變化,決不能墨守成規。簡而言之,實踐觀是與時俱進的。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具有鮮明的與時俱進的精神品格。馬克思一再告誡人們,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能夠歷久彌新、創新發展的奧妙所在。

回顧40年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給黨和國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給社會主義事業增添新的生機,給理論創新提供豐富素材。改革沒有完成時,實踐永無止境。實踐不斷發展提出新的時代課題,又催生一次次重大改革。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前所未有。我們要抓住機遇、推動發展、贏得未來,就必須始終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改革中守正出新,在開放中博採眾長,不斷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發展新境界,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局面。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隻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才能不斷發展完善。

(作者為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2018年0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