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講堂: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

作者 :   發布時間: 2019-10-18   
分享到 :

講座實錄:

各位網友大家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走過了70年的路程,這70年,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同時,也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根據我的研究,我把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經驗總體上概括為十條,下面我和大家共同來分享這些經驗。

一、堅持科學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這是一條認識路線問題。回顧新中國走過的70年路程,能不能堅持這樣的思想路線,能不能堅持實事求是,至關緊要。可以說,什麼時候堅持實事求是、尊重事實、尊重國情,從實際出發,制定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什麼時候我們的工作就會比較順利。什麼時候違反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原則,什麼時候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或者困難。

實事求是包括怎樣處理外國模式與中國國情的關系,怎樣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怎樣正確處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都是需要很好解決的。譬如說,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總體上學習借鑒了蘇聯經驗和模式,有些是非常寶貴的。當時某種意義上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使我們的制度有了一定的中國特色。譬如說,1931年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以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關。一看這個名字,大家就不難理解,照搬了蘇聯。但是到1949年的時候,就沒有再用蘇維埃的名稱,而是建立了我們自己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政權。1949年開始,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到1954年,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樣的制度具有中國特點。

當然,在發展過程當中有時候也一度犯過脫離實際,不實事求是這樣一些問題或者錯誤。比如說大躍進時期,想中國更大的發展這是好的,但是有沒有脫離中國的現實呢?有沒有尊重中國的現實呢?這裡面就有一些問題,比如當時刮的浮夸風。所以,脫離實際,違背實事求是,會帶來嚴重后果。我們黨更多的時間是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比如說現代化,原來是想到20世紀末就實現現代化,但是,再看一看當時的實際情況,由於“文化大革命”耽誤了時間,所以小平同志說,本世紀末,目標是建成小康之家,這就符合實際了。十九大又進一步提出“兩步走”的發展戰略,這也符合新時代的實際。

二、堅持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治國方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回想70年的路程,可以發現,走什麼樣的道路,制定和堅持什麼樣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什麼樣的治國方略,對於中國的發展至關緊要。全國人民充滿了奮斗精神,也滿懷著美好的願景和希望。問題是怎麼實現呢?如果路線錯了,那就很難順利達到我們的目標。路線正確了,治國方略正確了,我們就能比較順利地完成我們的任務,滿足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

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確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一個關鍵抉擇。為什麼會確立這樣的道路和方向呢?這也是實踐當中獲得的科學認識。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但是,回過頭來總結經驗教訓,我們也發現,我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是不是完全准確呢?是不是完全科學呢?黨中央指出了裡面存在的問題。小平同志當年也曾經說過一個例子。他說,我在廣東聽說,農民家裡養三隻鴨子就是社會主義,養五隻鴨子就是資本主義,怪得很啊。怪不怪?當然怪了。如果讓今天的年輕人來聽這個例子,好象覺得很懸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如此重大的問題,怎麼可以用兩隻鴨子來加以區分呢?是不是小平同志舉個例子、開個玩笑、幽默一下呢?不是的。我在農村待過十年,那個時候規定,農民必須以主要精力從事集體生產,有富余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搞一點家庭副業,但是絕不能多,多了就是資本主義。怎麼解決多與少的問題呢?全國幾乎所有地方都規定了數量界限,養幾隻鴨子、幾隻雞、幾隻鵝、幾隻羊。不超過,說你是社會主義,如果超過了,就是資本主義。所以就有了養三隻鴨子就是社會主義,養五隻鴨子就是資本主義這樣的現象。

總結這樣的經驗教訓,對社會主義一定要科學認識,關鍵要從實際出發,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因此,我們在改革開放過程當中,就確立了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后來進一步明確,就叫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我們中國的發展至關緊要。怎麼緊要?舉個例子。從十三大開始,一直到十九大,連續七次黨代會,不要說黨代會的內容,就說黨代會報告的標題當中,每次都有一個關鍵詞,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最大的成果,或者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並發展繁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和維護人民主體地位,創造良好的政治和政策環境,最大程度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我們從1949年開始確定的國名、國號,一聽這個名稱裡面兩個字:人民,清楚地表明了我們國家的人民性質。所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起代行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就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共同綱領》全文6200多個字,裡面就有176個“人民”,所以,足見其人民的色彩。1954年制定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當時組織全國1.5億多人參加討論,提出了118萬多條修改、補充意見和問題。我們現行的憲法,也就是2018年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裡面有360多個“人民”這個詞,而且有四處地方用了“為人民服務”,這就是我們國家的人民性質。因此,我們黨也多次強調,提出不同的要求,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還有以人為本,都體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從中國的發展來看,什麼時候充分地發揮了人民的主體地位,我們的經濟、我們的社會就能夠不斷進步。

比如說浙江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就很有典型意義。它的特點不是國家給了它多少的投資,設立了多少個項目,關鍵就是改革開放一開始,放寬政策,讓人民群眾自己去創業、自己去從事各種各樣的經濟活動,從事各種各樣的經營,老百姓的積極性發揮出來了,民營經濟發展了,經濟也就搞活了。習近平總書記概括中國的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就是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總結這樣的經驗,我們回過頭來看,改革開放為什麼會取得巨大的成果?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小平同志說的“搞活”。搞活,解除舊體制的束縛,讓人民群眾自己去創造美好的生活。還有一個叫“鬆綁”,什麼鬆綁呢?就是1984年,福建一批企業家給當時的省委書記項南寫信,題目就是“請給我們鬆綁”。鬆什麼綁?鬆舊體制之綁。原來的體制對企業也好,對個人也好,捆得太緊了,大家的積極性發揮不出來,所以,要鬆綁。一鬆綁,放開了,搞活了,老百姓的積極性、企業的積極性都出來了。所以,國家發展充滿了活力。鬆綁也不是絕對的,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也要加強管理、加強引導,嚴格按照法律來辦事,而且要有正確的道德導向,活和管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一條重要的經驗。

四、堅持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社會全面發展和進步

年紀大的同志都知道,我們過去,甚至到80年代、90年代初,還都使用各種各樣的票証。什麼票証?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講話當中就列舉過,糧票、布票、肉票、魚票、油票、豆腐票等等,如果再列出來,多了,我們自己經歷過的,糧票裡面還分米票、面票,還有其他的,油票、收音機票、自行車票,往小了說,過去我們還用過花生米票、柿子餅票,這些東西平時買不著,都是逢年過節發一張票,可以去買一點。一些大件還需要工業券。為什麼會用這些票呢?因為當時的生產力發展不夠,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以階級斗爭為綱,而不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所以,就造成了一系列問題。但是通過改革開放,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所以,40多年的成就,我們看得很清楚,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忍飢挨餓、缺衣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

這就涉及到我們的治國方略,到底是以階級斗爭為綱,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一個最大的撥亂反正,就是總結歷史的經驗,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集中力量抓經濟建設。當時鄧小平稱之為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中心點就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移到開放,從固守陳規轉移到各方面的改革。

如果進一步往深裡挖掘,我們就會知道,所有的這樣一些中心也好,重點也好,都取決於我們對主要矛盾的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社會的矛盾主要是兩個,就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解決這樣兩個矛盾,我們的革命的主要任務就是什麼呢?反帝反封建。1949年之后,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特別是通過社會主義改造之后,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什麼呢?八大說了幾句話,當時說的是,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這個表述某些地方不完全理想,但是總體上來說精神是對的,就是要盡快把我們的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現代化建設上來。但是很可惜,八大之后沒多長時間,我們又改變了這個主要矛盾,認為我們的主要矛盾還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既然是這個矛盾,我們的主要工作就不是抓經濟建設了,就變成抓階級斗爭了。所以,這裡面的教訓我們都知道。改革開放之后,我們的歷史決議明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我們幾十年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到了十九大,時代發展進步了,我們的生產力已經發展到相當的水平了,這個時候的主要矛盾在質上沒變化,但是從量上來說,我們現在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質文化需要,而是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們的社會生產也不能單純說它落后了,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由此就需要,習近平總書記也特別提出,我們現在需要高質量的發展。

所以,堅持這樣的寶貴經驗,我們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現在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體,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一大鋼鐵生產國、第一大農業國、第一大糧食總產量國、第二大吸引外資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五、堅持改革開放的歷史抉擇,把改革開放作為發展中國的關鍵一招和活力之源,不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中國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其中具有關鍵性的節點,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6年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這樣的改革開放是總結歷史的經驗,也包括教訓而作出的關鍵抉擇。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就分析了當時的轉折,指出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導致我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待興,黨內外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使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全面推進各方面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其他有關方面的體制的改革,通過改革,激發了社會的活力,完善了我們的制度,使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國社會主義的面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華民族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個人都可以想一想,特別是年紀偏大一點的同志,都可以比較一下,40年來,就我們個人而言,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最簡單的,我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多大的變化。衣,當年改革開放之前,穿衣服、買布匹是需要布票的,當時石油化工還沒很好發展,如果能有一些的確良的衣服那是很新奇的。吃,定量供應,每個月十幾斤、二十幾斤,最多三十斤糧食。還有糧票,沒有糧票,吃不著飯。住,當年住房普遍困難,很多人從大學畢業以后住的什麼?就是80年代還住的筒子樓。至於行,現在你想想看,全國老百姓當中,自己或者自己家裡擁有小轎車的有多少?想一想,在30年前,40年前,可能嗎?想都不敢想。所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從國家、從社會、從個人來說,都証明了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當然,也是我們現在以及今后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六、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尊崇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不斷建設和完善國家法治體系

新中國成立后,一開始我們還是非常重視法律的,1949年制定的《共同綱領》當時就起代行憲法的作用,很快,我們制定了新中國的第一部基本法律,什麼法律呢?就是《婚姻法》。《婚姻法》針對的是什麼呢?針對的就是千百年來,包括當時還存在的很多封建丑陋的那些現象,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婚姻法》開宗明義規定兩條基本原則:第一條,廢除包辦強迫婚姻,廢除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當時很多人連一夫一妻都沒做到,而且包辦婚姻,缺乏自由,所以要廢除。還有,禁止重婚、納妾,禁止童養媳。包括寡婦當時也沒有婚姻自由,不能隨便改嫁的,所以,禁止這樣一類不當行為,也禁止任何人借婚姻關系問題索取財物。《婚姻法》公布之后,受到了廣大婦女的歡迎,使中國社會的面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就是第一個法律。當然后來由於對法治問題的認識,中國法治建設也遇到了一些曲折,特別是人治與法治的關系,曾經有一段時間認為,人治方便,法治麻煩,所以要人治不要法治,但是事實告訴了我們,一個國家必須有法治。所以,改革開放之后,我們把法治寫進了憲法,然后進一步提出,我們實行依法治國這樣的基本方略,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們加強法治建設,特別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使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十八大以來,最值得稱道的就是2014年10月召開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法治建設。回顧歷史,我們黨歷史上開過很多次中央全會,但是,專門把法治建設作為專門議題的還就是這次中央全會,可見它的分量,也就標志著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七、堅持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維護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要依靠人民群眾來建設,這樣的人民群眾應該是最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所以,治國理政就要著眼於把最大多數人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各個方面都堅持愛國統一戰線,而且是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解決民族問題確定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不斷地維護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幫助和推動各個民族地區不斷地迅速地發展。對於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我們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通過建立和完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通過人民政協這樣一個重要的機構和平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開展政治協商,通過這樣的方式,有助於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所以,實踐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要著眼於團結人、凝聚人心,都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促進社會關系的和諧,通過我們的政策,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最大最充分地發揮出來。

八、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實行正確的國際戰略,為中國發展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的發展要靠自己。但是,有一個環境問題。中國的發展和建設,必須在良好的國際環境之下才能發展得更好、更快。另外,中國要處理好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所以,實行什麼樣的對外政策,對中國的發展就至關緊要。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不斷地制定或者調整我們的對外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當然,也遇到過很多復雜的挑戰,也遇到過一系列比較麻煩的問題,但是總體上,中國外交的成就是可圈可點的。比如說,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因為1945年,聯合國成立的時候,中國是發起國之一,當時中國共產黨的代表董必武還參加了中國政府的代表團,前往美國舊金山,起草了聯合國憲章,然后又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曾經講過,中國代表是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1949年之后,由於種種原因,台灣地區還佔據著聯合國的席位,所以,為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我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最后終於取得了成功。中美關系也是經過了一番曲折之后,實現了關系的正常化。到了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明確提出,世界的主題發生轉換,世界的主題是什麼呢?就是和平與發展。過去曾經認為,世界的主題曾經是戰爭與革命,但是,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我們確定已經是和平與發展,所以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抓住這個時代主題的轉換,抓緊建設好自己。我們制定了正確的國際戰略,正確處理好與不同國家的關系。包括當年蘇聯東歐劇變之后,我們的國際環境曾經一度非常嚴峻,但是,我們堅持正確的國際戰略,足以化險為機,不僅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而且還進一步改善了與世界其他很多國家的關系,為中國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在新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首次提出命運共同體的理念。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發表《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向國際社會全面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呼吁國際社會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此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國際國內重要場合先后100多次談及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的理念很快就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這樣的概念把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集團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說清楚。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都有它自己特殊的利益,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類日益全球化,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人類命運在某種程度上有了更加密切的關系。所以,每個國家既要考慮自己的發展,也要兼顧到國際社會和其他國家的利益,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系,尋求共同發展。比如說氣候問題,不是哪一個國家就能保証氣候好轉的。污染問題,也是具有國際性的問題。還有現在很多跨國犯罪問題也需要大家合作來共同對付。所以,人類社會共同利益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的認同。2017年2月,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就呼吁國際社會本著合作共贏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也就是說,把人類命運共同體寫進了聯合國有關組織的正式決議。后來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4次會議上通過的兩個決議當中也明確表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以,我們的外交戰略就是要朝著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發展。按照這樣的理念,正確處理好國際關系,就能為我們贏得更好的發展條件。

九、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不斷改善黨的領導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憲法和黨章都規定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裡面第一條就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我在很多對國內外的講課當中,都講到一個道理,中國現在有14億人口,如果這14億人沒有任何方式把他們凝聚起來,那就會成為一盤散沙。但是,如果團結起來、凝聚起來,就會發揮非常大的改天換地的作用。

誰來凝聚呢?就是中國共產黨。到現在,中國共產黨有黨員多少呢?9059萬名黨員,我算了一下,平均每15個中國人就有一個黨員。想一想,如果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而且黨員又都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能夠產生多大的作用!什麼困難我們不能克服?都能克服。但是如果黨萬一犯了錯誤,失去了先進性,而且黨員隊伍也出現了嚴重問題,腐敗現象越來越嚴重,你想一想,會帶來多大的后果!所以,在中國,把我們黨建設好,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對中國的發展至關緊要。

當年黃炎培先生就講過一個歷史周期律的問題。歷史周期律是對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嚴峻挑戰,也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嚴峻挑戰。所以我們必須找到正確的道路,就像毛澤東同志當年回答的一樣,來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來始終保持自己的先進性,來通過民主、法治這樣的道路,領導和管理好國家,同時又接受人民的監督。我們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中國,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如果沒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整個中國很可能就會出現一片亂象,就會出現大麻煩,因此要堅持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是與改善黨的領導相統一的。黨怎麼領導呢?黨要領導,就要加強自身的建設,使我們自己始終保持先進性、純潔性,走在世界潮流的前列。因此,我們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提出過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改革開放之后又進一步提出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十八大的時候又進一步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尤其是進一步開展了反腐敗斗爭。腐敗這個詞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們還真沒有用過,因為這個腐敗的詞,分量是很重的。但是改革開放的時候,面對出現的不正之風,乃至腐敗現象,1983年10月12日,鄧小平在十二屆二中全會的講話中第一次使用了“腐敗”這樣的概念。從那之后,我們不斷開展反腐敗斗爭,尤其是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採取不同的一些做法,不斷地加大反腐敗斗爭的力度,特別是十八大以后,反腐敗斗爭的力度,我們大家都能感受到。從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之間,根據當時中紀委公布的數據,一共立案審查省軍級以上黨員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個人,其中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有43個人,中紀委委員有9個人,紀律處分廳局級干部8900余人,處分縣處級干部6.3萬多人,這是正式公布的數字。由此可見我們反腐敗斗爭的力度。而且,還堅決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一共處分基層黨員干部27.8萬人。反腐敗斗爭的成績,我們大家都是高度肯定的。十九大以來,反腐敗斗爭繼續深入推進。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

十、堅持趕上和引領時代,不斷發展和建設新型的中華文明,提高國家、社會和公民的文明水准

從鴉片戰爭以來,再進一步往前回溯,從當年明清時代,中國曾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但是,到了清中期和晚期之后,中國越來越落后於世界潮流了,所以,沒有趕上時代,使當時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越來越趨於落后,越來越趨於腐朽,在外國的堅船利炮之下不堪一擊。這是非常沉痛的教訓。所以,回顧歷史,我們需要正確處理好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打開國門,加強聯系,吸收世界先進文明的成果,用之於我們自己的發展。

早在1956年的時候,我們黨和國家就提出“向科學技術進軍”的口號。當時國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裡面的方針是什麼?八個字“重點發展、迎頭趕上”,趕上什麼?就是趕上當時世界科技發展的水平。為了趕上,提出了13個方面、57項國家重要的科學技術任務,並確定了12個帶有關鍵意義的重點項目和課題。后來又緊跟著制定了《1963—1972年十年科學技術規劃》,總方針是自力更生、迎頭趕上。為什麼突出自力更生呢?因為當時中蘇之間的矛盾發生了,我們必須也隻能自力更生。面對世界科技發展,我們要迎頭趕上,像“兩彈一星”這些成果我們大家很熟悉,這些成果其實就是當年制定的這個發展規劃裡面列進去的。所以,按照這樣的方針和規劃,我們才取得突破的。

改革開放以后進一步要求趕上時代,鄧小平說,中國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要趕上時代,為什麼要趕上呢?有一度對外封閉,我們落后了,所以,不能再落后了,必須趕上,所以,從經濟、文化和其他各方面,全面努力。世界文明的先進成果,我們該拿過來就拿過來。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我們不說別的,就是一些常用的詞匯,共和國這個詞哪來的?外國學來的。政黨哪來的?從外國學來的。民主、法治、人權、體制,哪學來的?外國學來的。五年計劃,蘇聯學來的。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之后發展市場經濟,哪學來的?從國外學來的。當然,我們的學是有講究的,有原則的。比如市場經濟,西方國家搞市場經濟,但是他們都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專利,但是,我們學市場經濟,同時堅持社會主義,所以,我們所要建設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了,我們又創新了,又發展了。GDP,哪學來的?外國學來的。但是,我們又要求科學對待GDP。這些年來我們強調了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國家軟實力、互聯網,這些概念也都是從國外引進來的。引進來,不是全搬照搬,而是有選擇、有原則。先進的文明,學習。落后的糟粕,我們排除。所以,總的來說,中國的發展不能脫離人類文明的大道,歸根到底,我們就是要趕上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不僅趕上,而且在一些方面,一定時候,還要真正起引領作用。落實到我們自己,就要全面提高我們整個國家的文明水准,提高整個社會的文明水准,提高我們每一個人的文明水准。所以,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趕上時代。

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或者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五位一體”的布局是什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些建設的后面還有一個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大文明。所以,所有這些建設,歸根到底就是要發展我們自己的新型的中華文明,不斷提高中華文明的水准,為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