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新時代“中國之治”新篇章

原標題:書寫新時代“中國之治”新篇章——首都理論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座談會發言摘登
作者:   發布時間: 2019-11-0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我們黨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國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開創性、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標志著我們黨對鞏固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規律性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的重要講話,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理論的創新發展,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南和基本遵循。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昨天,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市社科聯、市社科規劃辦、北京日報社和前線雜志社共同舉辦“首都理論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座談會”,旨在暢談學習體會,交流思考所得,推動全市興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熱潮。現摘登八位專家在座談會上的主題發言。

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

李忠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通過的《決定》,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戰略決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開放后,黨又領導人民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立的章程並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方針和政策,而且有准確的表述語言。”這些“章程”,歸結起來,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含著豐富的內容。無論是道路、事業,還是實踐、理論﹔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社會,最終固化下來,都要成為一種制度。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是我們黨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極其寶貴而重要的認識。1992年,鄧小平設想用30年的時間,即到建黨100周年時,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11年,胡錦濤在“七一”講話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范疇,宣告我們已經“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黨的十八大報告逐一列舉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各方面體制等具體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13個方面的制度,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走向了系統化、整體化和規范化。這是理論上和實踐上的一個重大成果,是我們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邁出的重要步伐。

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基礎,治理是抓手。良好的制度要轉化為治理的成效。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命題,並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起,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制度與治理,相輔相成,辯証統一。制度好不好,檢驗和評價的標准是什麼?歸根結底要看治理的效果。治理效果的好與壞,根本上又取決於制度是否科學和完善。所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把制度和治理兩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的效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走向豐富和完善,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現代化,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回顧昨天、立足今天、走向明天,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提到全黨全國人民面前。全會通過的《決定》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總體目標,對堅持和完善13個方面的制度體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既有理論上的新概括,又有實踐上的新要求,進一步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為推進現代化建設新航程指明了方向,為更好地治國理政、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指明了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的優勢。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任務也十分艱巨。再有兩年,就是我們黨成立一百周年了,按預定目標,我們不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要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據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隨后,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這一戰略目標、戰略安排和戰略部署,不僅對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至關緊要,而且與建成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安排相一致,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和拓展,為我們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漸次實現這樣的戰略目標,將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更加鞏固和完善,將使我們黨和國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將使中華民族進一步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將為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任務,賦予了全黨全國人民極大的政治責任。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是我們當前的重大政治任務。

作為理論工作者,我們一定要全面准確地學習和領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創新,認真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握導向,把握基調。充分發揮智庫作用,加強普及宣傳。把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把文件闡釋與問題探討緊密結合起來,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為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從“總目標”向“總體目標”升華

顧海良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深刻論述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根本要求,系統闡述了我國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和制度安排,庄重宣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決定》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綱領性文獻,不僅賦予“中國之治”以新的時代內涵,而且還寫就了科學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新篇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勇於實踐、重在發展、不斷創新,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全面推進和發展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特別是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水平明顯提高,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中成效卓著、成就斐然。

黨的十九大正式作出“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安排,提出了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步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產生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重大影響。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歷了一個時段雖然不長、但卻極不平凡的過程。在這一時段,黨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召開期間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得以鞏固、延續和深化,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個方面,展示出更加向好的新成就、新變革、新氣象,在制度完善和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同樣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績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書齋中推理或演算出來的,而是黨領導人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砥礪前行、堅韌不拔地干出來的,是歷經艱辛探索而得出的規律性認識。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和檢驗的成功經驗和思想智慧的凝練,對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戰略安排一步一個腳印地堅定推進、與時俱行,使我們更為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同時又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是植根中國大地和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同時又深刻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時代意蘊和“中國之治”的世界意義,成為深得中國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昭彰了這一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強大的生命力、顯著的優越性和巨大的感召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也不是任何別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翻版”,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因勢而新的理論結晶,特別是對中國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的顯著優勢的思想凝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對這些顯著優勢作出全面概括,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勢﹔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等等。對這些規律性的深刻認識和對這些顯著優勢的深刻把握,成為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和根本力量,也成為我們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定力和信念,成為我們提出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體目標”的底氣和底蘊。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基礎上,以深邃的歷史穿透力、深刻的理論感染力和深厚的時代感召力,提出了“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的“總體目標”。從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到“總體目標”的提出,是對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理論和實踐認識的升華﹔這一“總體目標”,必將在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持續推動擁有近14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為實現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証、打下牢固基礎,確立根本方向。

(作者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創造人類社會新的制度文明

鄭功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力的集中體現的重要判斷,得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重要結論,並提煉出了“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在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過70年來的艱辛探索,已經以其卓越的發展成就宣告進入了目標十分明確、路徑日益清晰、各種制度不斷走向成熟的全面現代化發展階段。

縱觀世界,可以發現,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文明是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最深遠的文明,有什麼樣的社會制度就會有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有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就會有什麼樣的國家治理能力。70年的長治久安和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國力顯著提升、民生改善不斷飛躍的卓越成就,雄辯地証明了新中國確立的國體、政體和不斷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正確的,証明了將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並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正確的,証明了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具有顯著優勢的,從而也就証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發展進步方向的科學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民生保障制度的概念,並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明確要堅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是對人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最新回應,也是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最佳維度。因為民生發展是一個最能夠達成共識、最能夠產生共鳴的指標。如果民生保障不行、改善不足,人民會對國家失去信心,進而會懷疑國家制度選擇。因此,民生好壞往往決定著民心向背,民心向背往往決定著國運昌衰,這是古今中外的一條歷史公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生,並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一整套與民生相關的制度安排,包括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制度、就業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這些制度安排雖然在發展進程中出現過波折,但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造福全體人民為目標,終至引領著全國人民同步走向全面小康社會,並向更加美好的新時代邁進。中國70年來的民生發展進程,就是一個從飢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的連續性進程。

中國特色的民生保障制度是為全體人民謀幸福的制度安排,它雖然還不完美,但其成就已經足以表明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有機構成部分所體現出來的優越性,中國民生發展的質的飛躍正是其結出的豐碩成果。然而,這種巨大的發展成就並未能夠完全同步帶來對國家制度的自信,反而一度出現了一種崇尚甚至迷信西方制度、道路、理論、文化的傾向,這顯然是缺乏自我認同的表現。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即使物質財富積累更多,精神文明也可能陷入衰退,而一個沒有自信的民族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民族,一個缺乏自信的國家永遠也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強國。因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為堅持制度自信做出了最好的注解,它的科學性在於以新中國70年來發展的客觀事實為依據,首次全面地回應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分歧,為我們全面認識、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優越性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引,從而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當然,堅持制度自信並不等於固步自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過去70年間呈現出來的生命力與優越性,恰恰體現在能夠與時俱進地不斷完善與發展上。以民生領域為例,仍然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養老、育幼、醫療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短板,這就要求在堅持現行制度的基本取向與目標定位等條件下盡快優化相關制度的結構及功能定位,不斷提升民生保障制度的科學性、公平性以及執行力,最終為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並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體現的正是這種堅持與鞏固、完善與發展、遵守與執行的科學精神。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能夠對人類發展做出的最卓越的貢獻,莫過於制度文明的貢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已經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給出了清晰的路線圖與時間表,並提出了具體要求與任務,隻要舉國上下齊心協力,這張藍圖必定成為現實。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通過自己的偉大實踐探索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及由此構成的國家治理體系的成熟與成功,將是人類發展進程中社會形態的全面升華,它完全可以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出一系列新的制度文明。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發展創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汪同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以前的一些文件相比,《決定》在基本經濟制度方面作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表述。

基本經濟制度,在經濟學裡面講的是生產關系的總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

馬克思講,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生產資料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人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雇佣關系,分配主要是按資分配。馬克思研究發現,資本主義發展到它成熟的最后階段它要向社會主義過渡,接著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所有制就是公有制,人與人的關系是平等合作的關系,社會主義是按勞分配,共產主義是按需分配。

中國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直接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馬克思講的那種理論上的從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這樣一個標准的途徑,和中國實際情況不是完全符合。所以,我們探索了很多年,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五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本經濟制度,即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並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六大在十五大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黨的十八大在十六大關於基本經濟制度表述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深化發展,提出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在十八大報告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明確地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主張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黨的十九大將十六大提出來的兩個毫不動搖寫入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把兩個毫不動搖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大政方針確定下來。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並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

基本經濟制度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裡是一個根本概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豐富發展了基本經濟制度學說。

對於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關於基本經濟制度的表述,需要注意三個內容。第一個內容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第二個內容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在基本經濟制度中包括進分配內容,這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來的。第三個內容是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納入了必須堅持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范疇。這就表明,在基本經濟制度裡,除了所有制關系和分配關系之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這不僅是對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經驗的一個科學總結,而且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基本經濟制度方面的發展和創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還表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它的表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很好地結合起來,也就是說隻有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夠處理好我們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處理好我們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才是真正地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時候,還提到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就是說,重視基本經濟制度要落實到實現我們的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我們要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於基本經濟制度的表述落實到高質量發展上,實際上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最本質的問題。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郭建寧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國內改革攻堅,高質量發展,“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取得明顯成效的關鍵節點召開的。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完善和發展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綱領性文獻,對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我們常說,面對各種風險挑戰、驚濤駭浪,關鍵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怎麼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全會給出了明確和清晰的回答,這就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會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系統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而且深刻闡明了進一步堅持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戰略任務。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全會還特別強調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如何實現這個“轉化”?我認為需要進一步注重和彰顯以下幾個結合:

一是把制度自信和全面深化改革結合起來。從制度和治理層面看,“短板”如何補,“弱項”怎樣強,還有體制機制的弊端弊病如何解決,都必須依靠改革。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改革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越是環境復雜,越是要有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二是把制度自信和堅持公平正義結合起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促進公平正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新征程也面臨新問題新挑戰。在我國社會深刻變革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條件下,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集中呈現。必須十分注意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形成能夠全面表達社會利益,有效平衡社會利益,科學調整社會利益的利益協調機制。要建立照顧各方面群眾關切,兼顧各方面群眾利益的機制和平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三是把制度自信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在整個改革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總書記強調要通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發揮法治在治國理政中的基礎性作用。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式,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要持續推進國家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法治化、規范化,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不斷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依法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四是把制度自信和以人民為中心結合起來。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政治立場,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和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顯著特征和價值取向。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奮斗目標。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績觀、價值觀、人民觀。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和清醒自覺。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連著黨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也是共和國最堅實的根基。“一枝一葉總關情”,黨員、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時刻牽挂老百姓的冷暖。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打通“最后一公裡”,為群眾排憂解難,增進人民福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是硬道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制度優勢能否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要由群眾來評價、由實踐來檢驗。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制度優勢與戰略定力

鄒吉忠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一次具有開創性、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是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關鍵性重要會議,是研究解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大問題的重要會議。

戰略定力來自制度優勢

當前,我國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從國際看,世界發展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多變﹔從國內看,我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收官期、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內部風險挑戰交織疊加增多。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抓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就必須加強戰略謀劃、保持戰略定力。

何謂戰略定力?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基於這一新的歷史方位,總書記提醒和要求全黨同志務必“保持戰略清醒和戰略定力”,堅決防止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隨時應對和克服各種阻力、壓力、矛盾、風險,牢牢把握戰略機遇期,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戰略定力哪裡來?來自堅定的理想信念,來自正確的戰略思維,來自良好的戰略心態,更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全會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揭示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十三種顯著優勢,涉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涉及集中力量、團結統一、共同富裕,涉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充滿生機活力、造就優秀人才,涉及保障國家利益、促進祖國統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結構完整、內容充實、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我們國家制度的獨特優勢,共同奠定我們黨戰略定力的制度基礎。

因為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基於制度優勢的戰略定力因而就具有能動性、預見性、穿透力。是什麼樣的制度,就有什麼樣的制度優勢,也決定了我們具備什麼樣的戰略定力、如何增強戰略定力,決定了戰略定力的廣度、深度、強度和力度。

戰略定力推進自信發展

全會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蘊含其中的大邏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戰略定力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制度優勢依靠強有力的制度體系支撐,因此具有堅強制度支撐的制度優勢必然能夠煥發出堅定的戰略定力。這種堅定的戰略定力帶來強大的自信,體現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於這種深沉而堅定的自信所推動的經濟社會發展實質上是一種自信發展。

中國取得的成就和進步是自信發展的結果,中國走向持續繁榮發展的未來,關鍵也在自信發展。自信發展已經成為一種理念,一種哲學,一種共識。中國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有著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主體與客體的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這種自信和自覺,來源於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來源於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認知,來源於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把握”。

堅定這樣的戰略自信,能夠抗擊各種風險、沖破各種阻礙、攻克各種難關、實現高質量發展。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宣示:“今天,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這是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強大戰略定力所實現的中國自信,它極大地振奮和凝聚了黨心軍心民心,必將化為近十四億中國人民不竭的發展動力。“隻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有了這種自信,我們在發展中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

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怎樣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煥發的戰略定力、實現自信發展的潛能激發出來、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就是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建立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首先必須推進治理現代化。這項工程極為宏大,必須進行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其次,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因為改革開放積累的寶貴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再次,必須體現“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頂層設計”的辯証統一。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証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

最后,必須把制度執行到位、貫徹到底,核心是要強化制度執行力,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切實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因為“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一項制度隻有從“紙上”落到“地上”、從“現成的”變成“上手的”,才能轉化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合作效能,取得真實可見的治理成效和發展成果。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

為推動首都城市治理現代化作出貢獻

王民忠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研究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系統梳理和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對於堅定“四個自信”,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確保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要的政治任務,結合目前的學習,我談三點體會。

對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十三個方面顯著優勢的概括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貢獻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充分彰顯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種優越性是經過實踐証明的,是用發展這個硬道理,用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証明了的,因此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和衷心擁護。

這次全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給出了系統而權威的答案,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對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的集中概括,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貢獻,為我們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因此,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周邊環境以及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一定要保持戰略定力,始終對我們的制度倍加珍惜,充滿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一個制度適合不適合一個國家,一套治理體系是不是科學有效,實踐最有說服力。在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40多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深化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形成並不斷發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科學社會主義在古老的中國開出了燦爛之花、結出了豐碩之果,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在“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的鮮明對比中展示出顯著優勢。實踐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表明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成熟,這是我們黨的偉大創新,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制度和治理體系上的根本保証。為此,我們必須在全社會樹立制度權威,確立制度思維和制度文化,形成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的氛圍。必須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為制度建設的根本原則,以法治化作為制度建設的根本途徑,以結構優化、產生合力作為制度建設的目標,切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發揮好黨校職能作用,為推動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貢獻

黨校要在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上先學一步、學深一步,要把全會精神貫徹到教、研、咨、宣等各項工作中,嚴格按照制度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開展工作,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積極為加強首都領導干部理論武裝和推動首都特大城市精細化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是及時推進全會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重要政治任務,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集中力量研發相關課程,及時進入主體班課堂,提高用學術講政治水平,重點做好全市領導干部輪訓班、首都特大城市治理專題班、基層社會治理專題班等班次,開展多種形式的全覆蓋學習培訓,切實把全市領導干部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上來,不斷提高新時代首都干部隊伍的城市治理能力和用制度干事創業的能力。

二是著力抓好對全會精神的研究宣傳闡釋。作為黨的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要充分發揮好馬克思主義的學科優勢和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市委黨校研究基地的重要作用,從理論層面加強對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十三項制度體系,特別是對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研究闡釋,從學理角度宣傳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幫助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增強制度自信。

三是加強對首都城市治理現實問題研究,積極為提升首都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言獻策。著眼於更好發揮首都功能、履行首都職責,積極聚焦“首都特大城市治理”“基層社會治理”等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應用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首都高端智庫的決策咨詢作用。推動成立“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研究院”,著力打造新時代超大城市治理研究的專業性平台,為不斷完善首都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為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

講清講透“中國之治”背后的制度邏輯

趙靖雲

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實效充分証明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

我們剛剛慶祝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去年慶祝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無論以歷史或世界的眼光看,當今中國的國家治理都是可圈可點的,縱向看是最好時期,橫向比是世界一流。

縱向看,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加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創造性地解決了一系列很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如超大國家長期穩定和快速發展的問題、社會平等問題、民族和諧問題、消除絕對貧困問題等等﹔創造性地處理了一系列很不容易處理的關系,如市場與政府,公平與效率,黨長期執政與廣泛的民主參與、權力監督等等,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橫向看,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世界亂象頻發,到今天也沒有停止的跡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政黨惡斗、增長乏力、社會分裂等成為困擾西方世界的不解難題。反觀中國,“風景這邊獨好”。面對動蕩復雜的外部環境,我們堅持穩中求進,開拓進取,發展速度舉世驚嘆,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

“中國制度”為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根本保障,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確實應該很好地總結提煉,上升為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層面的系統化認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順應時代要求,深刻總結指出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13個顯著優勢”,並強調這些顯著優勢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會議適逢其時,意義重大。

“中國制度”有效管用是因為它是科學理論與中國實際長期磨合的產物

“中國制度”有科學的理論基因。馬克思主義作為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它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以科學的理論基因。“中國制度”有深厚的現實土壤。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將中國的道路、中國的治理與中國獨特的國情、文化傳統結合起來。中國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在“吾土吾民”中生長起來的,接地氣,管實效,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中國制度”有獨特的修復機制。我們黨勇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不斷探索實踐、創新革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新中國七十年取得的“穩定奇跡”和“發展奇跡”有力地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制度”的核心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的根本政治標識,也是今天中國人民的最大共識和共同理想。我們堅持從國情出發,根據時代條件賦予科學社會主義鮮明的中國特色。比如經濟方面,突破計劃與市場的傳統認識,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建立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同和擁護,因而能夠把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來,擰成一股繩,奔向同一個目標,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礡偉力。我們堅持兼收並蓄,不斷學習各國先進經驗。正是由於破除對社會主義的片面性、狹隘性理解,將中國的發展同世界的發展有機融合起來,我們才走出了一條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路,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不是如資產階級政黨那樣代表特定利益集團的政黨。一方面,黨沒有自己的利益,保証了在多元利益格局中黨能夠始終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另一方面,黨對一切工作的統一領導,克服了包括部門、地區在內的一切利益阻礙,保証了國家治理的整體性。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夠確保我國政治和社會的穩定,確保國家治理的各項制度在整體上相互協調、有效運轉、發揮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講清講透講活“中國之治”背后的制度邏輯

要講清講透講活這個制度的生成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飛來峰”,而是立足國情,在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來的。近代以來,從君主立憲制到多黨制,中國都探索嘗試過,想照搬西方政治制度,都沒有成功。最終,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確立並鞏固了我們國家的國體、政體,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保障,為人類制度文明創造了經典范例。

要講清講透講活這個制度的實踐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空中樓閣,而是通向美好未來的一整套科學設計,其生命力在於實踐,在於執行。制度的執行力,是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執行越有力,治理能力越有效。要以釘釘子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把全會提出的“13個堅持和完善”的制度安排一項一項落到實處。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應該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帶動全黨全社會增強制度自信,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確保全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面落實到位,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要講清講透講活這個制度的發展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新時代的中國,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發展過程不斷對制度供給、制度改革和完善提出新的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揚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打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在實現制度與時俱進的過程中讓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作者為北京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