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

原標題:“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
作者:辛鳴   發布時間: 2019-11-07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分享到 :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歷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意義重大而深遠。為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本報約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解讀,敬請關注。

——編者

中國道路成功的背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什麼能成功,因為它是屬於中國自己的好制度、是具有顯著優勢的好制度、是推進治理現代化的好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屬於中國自己的好制度

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在鴉片戰爭以來做過諸多的嘗試,像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也包括重新復辟帝制,各種辦法都試過了,結果就像毛澤東當年所講,“我們中國人是很願意向西方學習的,可學來學去總是老師欺負學生”,不僅不管用還更受欺侮。就算別人不欺負,也會水土不服,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怎麼辦?隻能選擇和培育適合自己、源於自己的制度,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

20世紀的世界是社會主義運動歷史大潮風起雲涌、從一國走向多國的時代,社會主義制度以其巨大的優越性讓眾多的民族國家實現民族解放、登上了世界舞台。中國這個佔世界1/4人口的東方大國之所以能實現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之所以能迎來曙光,就在於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創造性地從新民主主義革命邁向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偉大跨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如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讓既有的生產關系更好地適應現實的社會生產力,以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一定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消滅貧窮,達到共同富裕,正是通過改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然,中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牢記“社會主義”這個定語,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有效防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才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風生水起,碩果累累。

當然,沒有中華文化沃土的滋養,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勃勃生機。制度絕不只是一系列外在的強制性行為規范,還是內在的文化思維價值認同,這種文化不可能是外來的強加移植,必須是數千年潤物細無聲的內在演化與積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培育了文化之根,更確立了對我們制度自信的深層依據。

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中華文化“現在進行時”,把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現代社會發展相協調實現制度創新﹔通過把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包括現代西方的文明成果坦坦蕩蕩大大方方地“拿來”,在廣泛的文化交流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變成我們的養料,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自己的東西,豐富補充我們的制度,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是自然演化出來的,而不是空想出來的,是內部生長發育出來的,而不是外來移植和嫁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雖然名為“特色”,體現的是一般性的規律,解決的是在既定的生產力框架下如何讓制度更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並推動生產力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顯著優勢的好制度

十九屆四中全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從本質屬性到價值理念、從制度立場到制度目標、從制度績效到制度運行、從宏觀到微觀進行了全方位立體畫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制度哲學研究告訴我們,制度是非中性的,不同的制度有其不同的優勢群體,不同的制度對社會群體利益的關注是很不相同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大國,制度的安排必須讓中國最大多數的人能掌握這一制度、能使用這一制度,會運用這一制度來保障自己的權利、行使自己的權力。排斥最廣大群眾在外的、少數精英群體自娛自樂的制度安排在中國不具有政治合法性,也注定得不到最大多數群眾的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社會主義性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的原則,其制度邏輯在本質上有利於保証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指向公平正義與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執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從“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的精准脫貧,到“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的共享發展,再到“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安排體現著鮮明的價值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共同富裕、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價值指向,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妥善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既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更著眼於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與屬性,讓社會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有信心,更加期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機理與運行模式決定了它可以形成強大的統一意志和組織力量,讓全國成為一盤棋,把一切經濟政治社會資源都組織調動起來,同心同德、同舟共濟,上下貫通,統一行動,重點攻關解決難題,快速高效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完成各種任務。集中力量辦大事要有核心,這個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國“眾星捧月”,這個“月”是中國共產黨。我們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就是這個道理。有了中國共產黨這個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感、有了向心力﹔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有了黨中央這個坐鎮中軍帳的“帥”,就能做到車馬炮各展其長,就能做到“軍民團結如一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可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隨著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分化,社會利益關系越來越錯綜復雜。如何在保証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時,促進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容許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如何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同時,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等是並不容易解決的棘手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統籌兼顧、求同存異,在消除不利於人民群眾發揮積極性的不利因素,克服阻礙社會群體創新奮進的不良現象,營造各盡其能的氛圍和環境,把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等方面,創造了廣闊的制度空間,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當國家路線方針政策這個“平行四邊形”、當中國夢這個“最大同心圓”是來自眾人“合力”,當每一個人的意願都體現在“合力”中的時候,共識自然在其中,力量自然會充分地集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推進治理現代化的好制度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呼應了當代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其“三步走”的時間表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步驟高度吻合。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就社會發展程度來講,意味著中國現代化建設有了一個良好基礎,站上了一個新的起點。這在制度形態上就體現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顯成效。因為經過70多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具備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條件。不僅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成熟定型,一系列具體的制度體制也在成熟定型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備、更加有優勢。

到2035年我國社會發展狀態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自然要有與其相適應的制度形態,這就是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即在成熟、定型的基礎上,適應中國現代化建設不斷深化提高的需要,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進一步系統化、科學化、完備化。

到本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年的時候,我國已經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在制度形態上當然是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僅僅有制度體系的完善是不夠的。“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制度要起作用、要發揮功能,都離不開作為制度主體的人的參與配合。這就要在培育制度意識,確立制度權威,提高制度執行能力上下功夫。

一要培育制度意識。沒有相應的制度意識及社會氛圍,沒有人的接受、認同、遵循,制度就是一紙空文。制度哲學有一個概念叫“制度空轉”:看起來制度在努力地做功,但就是對現實社會產生不了影響,因為沒有人在意它,沒有人維護它,更沒有人遵守它。而有了對制度的認同,就會“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有了對制度價值的共識,面對制度的自由裁量空間就不會“過”也不會“不及”,甚至當碰到制度不完善和有缺憾時還會按照制度的價值導向自覺救場補台。

二要確立制度權威。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定要認識到制度存在及其功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制度與人、與社會之間有著內在的、不可分割、須臾不能沒有的關系。不能把制度作為一種工具來對待,更不能作為一種為我所用、為我所定、為我所取、為我所棄的外在性工具。在政治實踐中不能超越制度為自己謀求制度之外的“超額”利益,不能合乎自己利益的制度就遵守,不合乎自己利益的制度就不遵守。尤其對於當代中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要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決不能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另搞一套。

三要提高制度執行力。制度執行力是國家治理“最后一公裡”,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以切實提升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本領,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以確保持續推動擁有近14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

(辛鳴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