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認識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和戰略考量

作者:高長武    發布時間:2020-07-10    來源:湖南日報
分享到 :

關於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和戰略考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對《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作了高度概括。他強調,這次全會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是中央政治局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和長遠出發,著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應對風險、贏得主動,而作出的戰略考量和重大決策。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的精神實質和深刻意蘊,深入理解和把握我們黨召開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和戰略考量,必須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作出分析和思考。

(一)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形勢決定任務——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客觀實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決定了我們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這一基本原理的方法論要求,具體到我們想問題、作決策的層面,就是形勢決定任務,也就是我們面臨什麼樣的客觀形勢,就要作出什麼樣的決策、完成什麼樣的任務。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客觀實際、面臨的國內外形勢而作出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推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發展,雖然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最大實際沒有變,但具體到我國現階段的社會存在和面臨的形勢則發生了顯著變化。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改革開放相比以往在內涵、特點、側重點上有什麼變化?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高度概括:“相比過去,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也就是說,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積累,新時代改革開放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這就要求我們,要更加注重和加強頂層設計,注重把已經被實踐証明有效有用的方針政策、體制機制和各種具體做法升華為制度,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果說,之前的改革開放更加側重實踐探索和總結經驗,那麼新時代改革開放則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

同時,新時代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大形勢也發生了變化。概括地講,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國內看,我國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可以說,我們既面臨著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這二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那麼,要科學把握和有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維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防范和化解在世界大變局背景下可能出現的阻滯和破壞民族復興全局的來自國內的與國際的、社會的與自然界的各種風險和挑戰,靠什麼?靠黨的堅強領導和廣大人民的支持,靠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制度問題是帶有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穩定性的問題。加強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應對。

(二)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運動,從根本上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本質上就是認識、掌握、遵循、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努力解決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從而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而這其中每一步都與制度密切相關。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它們的共同作用和矛盾運動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從根本上決定著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演進和更替,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進程。

馬克思在深入考察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基礎上提出過一個經典論斷:“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在整個龐大的上層建筑物中,也就或多或少地迅速地發生大變革”。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和矛盾運動的規律,繼而指出了這一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是社會革命的根源所在。人們可以通過認識、掌握、遵循、運用這一規律,打碎、破除舊的落后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或建立並不斷完善新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從而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實現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由低到高的更替進步。而這也就是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過程。這裡,無論是打破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還是建立並完善新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制度的更替和完善都是其題中之義、貫穿其中。

具體到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來說,無論是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打碎舊政權、建立新中國,還是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無論是“以蘇為鑒”,獨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並堅持和發展由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個方面有機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論是當前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革命進行好,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是未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社會主義由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不斷發展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社會理想,從本質上說,都屬於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不斷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証統一關系原理,持續致力於妥善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探索歷程。這其中的每一步都與制度密切相關,隻不過如果以改革開放的啟動為界的話,在此之前主要是社會主義這一嶄新制度的確立和鞏固,而在此之后則主要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三)

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呈現由低級向高級發展、螺旋上升的總趨勢,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是符合這一總趨勢的科學結論——社會主義要在與資本主義的長期合作與競爭中不斷贏得主動、贏得優勢並最終戰而勝之,靠什麼?很重要的一點要靠制度。

馬克思、恩格斯經過深入的理論研究和革命實踐,提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結論。這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由低級到高級的前進上升的總趨勢。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誕生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由此從理論變為現實,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從那時起,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比較、競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一球兩制”的世界格局一直存在至今並將長期存在。

面對這樣的格局,我們該如何認識和對待呢?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資本主義最終消亡、社會主義最終勝利,必然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我們要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調節能力,充分估計到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軍事方面長期佔據優勢的客觀現實,認真做好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合作和斗爭的各方面准備。”“最重要的,還是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壯大我們的綜合國力,不斷改善我們人民的生活,不斷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不斷為我們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靠什麼做到這一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靠制度。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優勢,國與國的競爭最根本的是制度競爭。新中國70 年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特別是黨領導人民創造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形成的鮮明對比,已經充分証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確和優越。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總結新中國70 年歷程、宣示下一個70 年的時間節點上,要把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就需要靜下心來,回望來時路,展望前行路,系統總結制度建設的有效經驗,精心進行制度設計,弄明白、說清楚我們取得成功的制度奧秘在哪裡,我們逐步探索形成的這套制度的顯著優勢有哪些,我們這套制度的總體框架、有機構成、四梁八柱是怎樣的,我們的制度中還有哪些需要補齊的短板、哪些急需建立的必備制度,等等。所有這些具體問題概括起來講也就是十九屆四中全會所集中回答和闡釋的“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隻有回答好了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我們黨才能團結凝聚全體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繼續奮斗,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得更好更優越,在與資本主義的比較和競爭中贏得更大主動、更多優勢,持續為完成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為贏得未來、實現“兩個必然”打下更加堅實可靠的基礎。

(四)

歷史是公正的判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事實勝於一切雄辯——歷史的車輪在沿著內在規律和必然趨勢滾滾向前的進程中,往往會有偶然事件的發生,而這些偶然事件就在不經意間帶給人們檢驗決策、比較高下,進而回望來路、總結經驗,展望前路、謀劃未來的機會。突如其來、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客觀上提供了這樣的契機,在疫情這面鏡子之前,制度是否先進優越、決策是否及時有效、能力是高是低,分明又清晰。

這場疫情不僅對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沖擊,也對各國現行制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了重大考驗和檢驗。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全局、果斷決策,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全力以赴,採取最嚴格、最全面、最徹底的防控舉措,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經受住了考驗。放眼整個國際社會,中國應對疫情的得力舉措以及取得的重大戰略成果,與美國等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了鮮明對照。這就深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政治優勢,從而也就生動詮釋和有力印証了我們黨召開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的重大意義和深遠戰略考量。

當然,也特別需要注意,在我國疫情防控已經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而美國等一些國家的疫情還在持續蔓延,同時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影響和加速了世界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們萬不可放鬆,更不能自滿得意和盲目樂觀。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和世界百年大變局,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加強理論武裝,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冷靜觀察、科學研判、積極應對,既要有風險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未雨綢繆,防范化解各種風險,又要有歷史機遇意識,善於看到並抓住機遇,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既要保持從容不迫的戰略定力和登高望遠的全局視野,又要有隻爭朝夕的緊迫感和腳踏實地的扎實干勁﹔既要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把我國制度的顯著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又要根據新的實踐的需要和人民的要求,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既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好我們自己國內的事情,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又要努力為國際社會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世界謀大同,為人類進步事業而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原載《 湖南日報 》( 2020年07月0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