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侵略的偉大勝利 民族復興的歷史轉折

原標題:反抗侵略的偉大勝利 民族復興的歷史轉折
作者:楊學軍 方 向    發布時間:2020-09-02    來源:《求是》
分享到 :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那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大決戰中,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徹底打敗了窮凶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為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抗戰勝利75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日益繁榮富強的中國、一個充滿生機希望的中國已經昂然屹立於世界東方。今天,我們紀念抗戰勝利,就是要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一、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在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史上,抗日戰爭歷時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它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簽字投降結束,歷時14年,經過局部抗戰和全國抗戰兩個時期,中國人民最終贏得了這場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徹底勝利。這場戰爭的偉大勝利,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榮耀,也是世界正義力量的榮光。

粉碎了日本奴役中國的罪惡圖謀,洗刷了近代百年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曾經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但自1840年鴉片戰爭后,屢遭外國列強的侵略和欺凌,一步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苦難和屈辱的深淵。特別是日本軍國主義為了變中國為獨佔殖民地而發動的野蠻入侵,給中國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使中華民族瀕臨“亡國滅種”的境地。生死存亡之際,中國人民奮起自救,拼死抵抗,終於打敗日本侵略者,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圖謀。1945年8月15日,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來,《大公報》頭版以震撼的特大號鉛字和一個感嘆號“日本投降矣!”作為標題予以報道,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歷盡艱難險阻、終於揚眉吐氣的苦澀歡欣。抗日戰爭的勝利,改寫了近代百年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被迫割地賠款的恥辱歷史,中華民族從此擺脫了被殖民奴役的厄運,中國人民在精神上受到極大鼓舞,民族自信心得到極大提高。

1938年五六月間,毛澤東同志總結全國抗戰開始以來10個月的經驗,作了《論持久戰》的長篇講演。《論持久戰》明確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的,最后勝利屬於中國。圖為毛澤東同志在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作《論持久戰》的講演。 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廣泛尊重,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不僅要獨霸中國,而且要稱霸世界。中國抗日戰爭不但是為中華民族自身生存而戰,也是為世界人民共同的反法西斯事業而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它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戰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實力,長期抗擊和牽制著日本2/3以上的陸軍兵力和大量海空軍事力量,遏止了日本“北進”侵蘇的計劃,遲滯了日本“南進”太平洋的步伐,粉碎了日本與德、意法西斯東西對進、稱霸全球的戰略企圖,保障了盟國“先歐后亞”世界戰略的實施。中國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后方基地,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中國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盡了自己的偉大責任”。英國軍事評論家富勒說:“美英所引以為幸的是,日本既沒有足夠的兵力佔領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戰略要點,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在太平洋上拼死一戰,這正是由於中國抗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結局給予了重大影響的結果。”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共斃傷俘日軍150余萬人,受降日軍128萬余人。中國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據不完全統計,軍民共傷亡3500萬人以上,按照1937年的比價,造成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超過5000億美元。中國人民以長期的頑強抗戰和巨大的民族犧牲,支撐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日本軍國主義的覆滅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其他戰場起到了戰略配合作用。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重大貢獻,使中國國際地位顯著提高。1945年4月,中國同美國、英國、蘇聯共同發起舊金山會議,共商建立聯合國。隨著聯合國憲章正式出台,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贏得了崇高的民族聲譽。

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進行了漫長的探索和斗爭。但從來沒有哪個事件能像抗日戰爭那樣,把整個中華民族動員得如此徹底、如此廣泛。戰爭教育了人民,戰爭錘煉了人民,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隻有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才能真正實現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把爭取民族解放和推動社會進步有機結合起來,既堅持敵后抗戰,開展人民戰爭,又提出和踐行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政策主張,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迫切願望,引導著中國走向光明未來的方向。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等人考察抗日根據地后寫道:“在具有遠見的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民們被新的責任所激發出來的才干雖然還不完備,但卻正得到巧妙的發展。”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興奮地把晉察冀邊區稱為“新中國的雛形”。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空前覺醒的必然結果,同時促進了中國人民的進一步覺醒,為進行決定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決戰奠定了深厚基礎。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僅用三年多時間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進而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歷史征程。

二、中國人民打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基本經驗

抗日戰爭的勝利,揭開了中華民族解放斗爭史上的嶄新一頁,譜寫了世界民族解放戰爭史上的燦爛篇章,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生動范例,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寶貴經驗。

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中華民族的空前團結和英勇抗爭。抗日戰爭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民族解放戰爭,隻有改變中國長期內部紛爭不已、社會“一盤散沙”的狀況,集聚全民族之力共御外侮,才能打敗有著強大國力和軍力的日本侵略者。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團結全民族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根本目的出發,正確把握中日民族矛盾與國內階級矛盾的關系,積極倡導、努力建立和堅決維護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包括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一切愛國階級、階層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組織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體現了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不計曾遭國民黨“圍剿”前嫌的寬廣胸襟,贏得了全國民眾的廣泛贊揚,也獲得國民黨內不少人士包括愛國將領的信任。國民黨同意聯共抗日,承認國共合作,是對國家民族的有功之舉。

“舉國鼎沸兮,全民總抗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的召喚下,全體中華兒女不分階級階層,不分黨派信仰,不分男女老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義無反顧投身抗日洪流,筑起了中華民族抗擊侵略者的血肉長城。抗戰時期居留中國的西方學者傅吾康寫道:“抗日戰爭開始時,一種抵抗敵人到底的民族感和決心的浪潮彌漫了全中國。統一戰線的口號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國國內的糾紛……因此,中國人對進犯敵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預料。”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最大限度地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參加抗戰的有效形式,也是奪取抗戰勝利的基本前提。它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對於打倒日本軍國主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實行持久戰戰略方針,逐漸削弱並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抗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與帝國主義強國之間的戰爭。中日雙方敵強我弱、敵小我大的基本特點,決定了中國隻有採取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通過長期戰爭不斷消耗和削弱日本,逐步改變敵我力量的對比,才能奪取最后勝利,這是國共兩黨的共識。但國共雙方在持久戰戰略方針的具體運用上存在著重大差異,產生了不同效果。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華南游擊隊為主的抗日軍民,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斗爭,並取得最終勝利。圖為1937年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

全國抗戰開始后,國民黨以“持久消耗戰略”為最高戰略,表明對抗戰特點和進程有一定的符合實際的認識。但國民黨推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抗戰的片面抗戰路線,不願也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卻過分強調依賴列強干涉和外援,致使其“持久消耗戰略”存在重大缺陷並在實施中日趨消極。

中國共產黨確立持久戰戰略總方針,科學預見了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並提出一系列爭取持久取勝的戰略戰術,為抗戰勾畫出清晰的“路線圖”。共產黨的持久戰戰略總方針,與實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方針緊密聯系在一起,持久戰的基點是放在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開展人民戰爭上。在敵后抗戰中,游擊戰、根據地和人民武裝三位一體,有效實現了“軍力和民力相結合”,造就了敵后抗戰的堅韌性、頑強性和持久性,真正解決了如何進行持久戰並奪取勝利的問題。中國實行的持久戰戰略方針,迫使日本深陷戰爭泥潭不能自拔,最終戰勝了侵略者。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主力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敵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平型關大捷是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打破了侵華日軍所謂“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圖為八路軍115師戰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 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創造兩個戰場戰略格局,形成對日軍兩面夾擊的戰略態勢。抗日戰爭是中日兩國兩軍之間的生死對決,針對日軍優勢力量的大規模進攻,隻有創新戰爭樣式,發揮自身特長,爭取戰略主動,才能逐步扭轉戰局進而奪取戰爭勝利。全國抗戰爆發后,國民黨軍隊以正規戰從正面阻擊日軍的戰略進攻,正面戰場自然形成。中國共產黨揚長避短,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日軍佔領區,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開辟了廣闊的敵后戰場。敵后戰場的開辟,打亂了日軍作戰前線與后方的劃分,把日軍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把敵之戰略包圍變為我之戰略反包圍。在戰略防御階段,正面戰場擔負著抗擊日軍戰略進攻的主要任務,起著主戰場的作用。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敵后戰場抗擊著侵華日軍的主力和幾乎全部偽軍,逐漸上升為抗戰主戰場。到戰略反攻階段,敵后戰場擔負起大規模反攻作戰、收復失地的戰略任務,有力推進了抗戰勝利的進程。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一起形成了對侵華日軍兩面夾擊的有利格局,從根本上改變了敵我雙方的戰略態勢,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軍事戰略布局上的成功體現。

需要指出的是,與正面戰場上的一次次大規模會戰和戰役不同,敵后戰場上的抗日游擊戰爭作為一種戰略上的、漸進性的攻勢作戰,其軍事價值在於對日軍后方的深入持續打擊,主要是通過無數小規模戰斗,造成“人自為戰,村自為戰,無時不戰,無處不戰”的景象。全國抗戰八年間,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其中包括日軍52.7萬余人。東北抗日聯軍長期獨立堅持游擊戰爭,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結成反法西斯國際同盟,爭取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面對的敵人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敵人,需要結成最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才能最終取得勝利。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就認識到,日本的侵略不僅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而且危及其他各國的利益,隨著日本侵略的不斷擴大,有可能形成中蘇美英聯合制日的局面,使日本在四面包圍中陷於崩潰。中國共產黨早在1935年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中,就提出“聯合一切同情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民族和國家”的思想,以后多次倡議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1941年10月,在延安成立了有多國代表參加的“延安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國民政府執行“孤立敵國、爭取友邦”的抗戰外交,倡導並參加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主動加強與同盟國家的戰略協調,積極爭取外國援助,為抗戰勝利創造了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

消滅法西斯、捍衛國際正義的共同追求,讓中國和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休戚與共。蘇聯率先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派遣軍事顧問團和空軍志願隊,1937年至1942年實際向中國提供武器購買貸款1.73億美元,抗戰后期又直接出兵中國東北。戰爭中后期,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和信用貸款等方式向中國提供援助近15.16億美元,並組成志願航空隊參加中國抗戰。中美軍隊還在滇緬戰場和中國戰區實施聯合作戰。英國等國也在中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提供了對華援助。朝鮮、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蘭、波蘭、丹麥以及德國、奧地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日本等國的大批反法西斯戰士直接來華參戰,白求恩、柯棣華、漢斯·希伯、羅生特、馬海德等外國友人的感人事跡在中國廣泛流傳。同盟國家在歐洲、亞洲太平洋等戰場的巨大勝利,也有力配合了中國抗戰。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和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支持,是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條件。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以及世界各國人民並肩戰斗取得的偉大勝利。

三、從抗日戰爭偉大勝利中汲取復興圖強的智慧力量

抗日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但這場戰爭留下的歷史記憶,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和積澱卻越發清晰且厚重,啟迪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從中汲取豐富營養,更好地把握前進方向、激發奮進力量。

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維護黨的核心領導地位。社會的發展進步從來都離不開先進政治力量的引領。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政治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和民族內部的軟弱渙散。全國抗戰開始時,中國共產黨隻有4萬余名黨員,整編后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隻有5萬多人。但他們堅定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解放和復興的歷史使命,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持全面的全民族抗戰路線,確定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戰略方針,堅持抗戰到底不動搖,捍衛民族利益不妥協,面對凶惡敵人不退縮,開辟出廣闊的敵后戰場,建立起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領導了艱苦卓絕的敵后抗戰。中國共產黨以特有的先進性、堅定性和前瞻性,展現了強大的凝聚力、組織力和領導力,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中國人民正是從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行動中,了解、認識並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徹底解放的領導力量。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不僅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領導核心。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今天的中國,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望與困難同在。前進道路上,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力量進一步凝聚到黨的旗幟下,從而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不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勝利。

與國民黨實行的片面抗戰路線不同,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主張實行全面抗戰的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 圖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民兵在進行軍事訓練。 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激發團結奮進的磅礡力量。戰爭不僅是軍事和經濟實力的較量,更是意志和精神的比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在同侵略者殊死搏斗的血火淬煉中,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偉大的抗戰精神孕育而成。從戰略防御到戰略相持,進而發展到戰略反攻,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鐵骨錚錚、視死如歸,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不畏強敵、寧死不屈、血戰到底,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不愧為中華民族的脊梁。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表明,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贏得抗戰勝利的強大精神支柱,也是激勵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繼續前行的不竭精神動力。當前,我們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面臨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需要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大力弘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的抗戰精神,進一步提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匯聚中華兒女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意志力量。

捍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日本法西斯在中國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中國的大好河山慘遭踐踏。城市遭到轟炸,村庄遭到焚燒,父老兄弟遭到屠殺,母親姐妹遭到蹂躪。在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和欺凌的歷史中,中國人民學到的不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是堅定維護戰爭勝利成果的決心和堅定捍衛世界和平的信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僅徹底戰勝了法西斯軸心國集團,也取得了影響戰后世界發展的勝利成果,這些成果是:鏟除法西斯主義生長土壤﹔懲辦戰爭罪犯,在國際事務中確立懲惡揚善的道義准則﹔將侵略者掠奪的土地和權益物歸原主﹔明確國家和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瓦解西方列強殖民體系﹔創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確立集體安全的機制。這些成果體現著人類對戰爭悲劇的反思和對和平正義的恪守,保証了戰后世界的不斷發展,構成了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基石。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冷戰思維、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乃至甚囂塵上,戰爭的危險和威脅始終陰影不散。個別國家奉行本國優先,不惜拋棄國際責任和多邊規則,依仗超強實力肆意推行單邊主義和霸凌主義,成為現行國際秩序的破壞者和國家爭端的制造者。悲劇不能重演,正義必須捍衛。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積極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人民從抗日戰爭歷史中領悟的發展真諦,也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根本保証。

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有效履行新時代人民軍隊使命任務。落后就要挨打,強國必須強軍。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之所以肆無忌憚地發動侵華戰爭,主要是由於中國國力衰弱,軍隊孱弱。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擁有完備的軍事工業和國防動員體系,軍隊的素質和裝備在當時處於世界一流水平,而中國在這方面差距巨大。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傷亡達25萬余人,依舊無法阻止日軍的進攻,其中原因既有戰略戰術指導上的失誤,也有兵員素質、武器裝備等方面的落后。抗日戰爭的歷史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生存要發展,歸根到底要靠實力包括軍事實力來說話。兩軍對壘,戰場較量,勝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交戰雙方軍隊的作戰能力和兵員素質。

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軍隊武器裝備窳劣,戰爭環境險惡,但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生死與共,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頑強的戰斗意志,並在與日軍的浴血交鋒中不斷強化戰斗精神和提升戰斗力,擁有超卓的軍事能力,因而能夠在敵后戰場落地生根、發展壯大、持久堅持,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這些優良傳統是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與制勝法寶,必須恆久堅持、發揚光大。

當前,國際戰略格局和國家安全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現實威脅呈上升趨勢,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人民軍隊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力量支撐,必須強化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打仗意識,加快現代化步伐,加緊練兵備戰,加強戰斗精神培育,確保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一聲令下,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不負黨和人民期望重托。

作者:楊學軍,軍事科學院院長﹔方向,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