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洪流中的使命與擔當

作者:李 蓉    發布時間:2020-09-17   
分享到 :

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企圖滅亡中國。日本侵略者除了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犯下累累罪行,還在佔領地實行野蠻的殖民政策。每一個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為民族的獨立和自己的生存拿起了武器,投身到了抗日的洪流。中國共產黨在這場戰爭中的任務是什麼?中國共產黨的回答是“領導這次戰爭達到勝利”。

最早高舉起抗日救國的大旗

當時,國民黨是中國的最大的握有統治權的政黨。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主席蔣介石聲稱:“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御侮”。所謂安內,是指繼續“圍剿”工農紅軍、壓制抗日愛國力量、排除內部異己。蔣介石的攘外,就是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主要寄托在英、美等國的干涉上。蔣介石還把“安內”放在“攘外”之前,實際上他的重心還是在“安內”方面。這就是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採取的不抵抗政策。在此政策下,國民黨沒有用主要精力去認真做抗戰的准備﹔在此政策下,日本侵略者步步進逼,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全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和對日妥協退讓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和抨擊。更為重要的,中國共產黨高擎起抗日愛國的大旗,從九一八事變后就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呼吁東北人民發動游擊戰爭,抵抗日本侵略。同時要求東北黨組織發動民眾,開展抗日武裝斗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人民抗日斗爭迅猛發展起來,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和影響的抗日游擊隊發展到十幾支。在此基礎上,1936年開始組建的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到3萬余人,給日本侵略者以有力的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精神鼓舞。在關內,中國共產黨領導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聲勢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進一步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全國抗戰准備了條件。

倡導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3年1月17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出宣言,表示願意在三個條件下同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共同抗日作戰協定。1935年8月1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指出中華民族已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抗日救國是全體中國人面臨的首要任務。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召開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此后,中國共產黨由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經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實現了聯蔣抗日。到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於9月22日公布《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於次日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國各民族,各階級、階層,各抗日黨派、團體,各界人士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參加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終於正式形成。全國人民衷心贊同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統一戰線政策,摒棄前嫌,共御外侮,成為全國抗日軍民的一致行動。全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各黨各派各界各軍團結抗戰的新局面。中國共產黨倡導和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決定性的條件和可能。在處理統一戰線內部關系方面,中國共產黨支持國民黨抗日到底,幫助其他愛國抗日小黨派,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方針,提出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等正確原則,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團結,使中華民族的力量始終凝聚在一起,為保証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毛澤東曾預言:“歷史的車輪將經過這個統一戰線,把中國革命帶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上去。中國是否能由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中解放出來,將決定於這個統一戰線的發展狀況。”歷史事實充分証明,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的法寶,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

提出和實行全面抗戰路線

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組織群眾,把人民群眾作為生命之基、力量之源。在中國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更是把組織和動員人民群眾開展人民戰爭,作為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根本保証。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人民、軍隊和政府團結起來,筑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挽救民族危亡,抵抗日本侵略。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了全國人民總動員,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人民參加戰爭、支援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闡明了全面抗戰路線的主要內容。但是,國民黨當局卻不願意要人民群眾參加抗戰而堅持單純政府和軍隊抗戰。國民黨堅持實行國民黨獨裁專政,拒絕一切有利於抗日的改革,不給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權利,不改善工農大眾的生活,並竭力防止人民力量在抗戰中發展壯大。這給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抗戰造成了很大阻力。在全國抗戰轉入戰略相持階段后,中國共產黨針對1939年前后國民黨動搖、妥協和反動傾向加強的情況,提出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三大口號,即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大力宣傳全面抗戰路線,發動和領導人民群眾參加抗日戰爭。在抗日民主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選舉和一系列民主改革,大力發展經濟、文化教育和衛生事業,保護人權、財權、言論自由等人民群眾的民主自由權利,參與發動和領導大后方民主運動等。中國共產黨認為,沒有人民群眾的廣泛參加,中國抗戰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敵后戰場人民軍隊開展的抗日游擊戰爭中得到了體現,在地雷戰、地道戰、圍困戰等多種形式的人民戰爭形式中得到了體現﹔在發動淪陷區人民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斗爭中得到了體現﹔在大后方黨組織領導的各項群眾工作中得到了體現。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也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的勝利。

提出持久戰的方針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

中國共產黨在科學地分析中日雙方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情況的基礎上,針對“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提出了持久戰的理論,全面地考察和論証了中國能夠、也必須經過持久抗戰取得勝利的客觀根據,指出持久的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中國的抗戰是持久的,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持久戰的總的戰略方針,是對抗日戰爭發展規律的科學揭示,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國人民,鼓舞和堅定了廣大軍民的抗戰決心,給全國人民指明了爭取抗戰勝利的道路。國民黨當局也以“持久戰”作為全國抗戰的基本戰略方針,並提出“持久消耗戰” “以空間換時間” “積小勝為大勝”等口號。但是國民黨提出的“持久戰”基本上限定為一種軍事上的指導方針,是單純的軍隊和政府的行為,缺乏廣泛的政治動員和全民抗戰的群眾基礎。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的方針,同時論述了抗日游擊戰爭在中國抗戰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后的大國中,特別是在民族戰爭條件下,游擊戰爭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有效和重要的形式。人民戰爭是游擊戰爭的一種最生動的形式。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力量,獨立自主地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用各種方式發動群眾,實行人民戰爭,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收復大片淪陷區,在游擊戰爭中發展壯大,逐漸發揮了抗日戰爭主力軍的作用。在全國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對敵作戰12.5萬余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其中日軍52.7萬余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余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也得到空前發展。人民軍隊發展到120余萬人,民兵發展到260余萬人。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裡,人口近1億。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成為中國抗戰亦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中堅力量,配合正面戰場,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提出新民主主義理論和新中國雛形

中國是全世界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5個大國之一,是在亞洲大陸上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國家。中國共產黨認為,中國人民不但在抗日戰爭中起了極大的作用,而且在保障戰后世界和平上將起極大的作用。從人類的進步和和平發展的需要出發,中國共產黨指出,佔全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能夠齊心協力,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創造一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對於爭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貢獻將是非常偉大的。為了使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人民的勝利,使中國從近代以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境遇中解放出來,變舊中國為新中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與富強的國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符合中國實際、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理論——新民主主義理論。這一理論主要以馬列主義的民族殖民地理論和無產階級革命等理論為基礎,注意汲取了孫中山三民主義理論的合理因素,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經驗教訓以及長期探索的理論成果,有針對性地回擊了抗戰期間一些人對中國共產黨的攻擊和誣蔑。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回答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領導力量、主要力量、革命目標、革命步驟和革命前途及未來走向等,為全國人民勾畫出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指明了中國社會進步的方向。同時,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努力實踐,從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為全國人民樹立了新民主主義的模范,使全國人民看到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希望。到抗日民主根據地採訪或工作過的外國記者、外國友人等,無不對根據地的新民主主義建設成就及人們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留下深刻印象。

把黨的建設作為一項偉大工程

中國共產黨把黨的建設作為一項偉大工程,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大力發展黨的組織和黨員,大批進步人士加入黨內。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進行了鞏固黨的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1939年10月毛澤東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強調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工程”,提出“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的任務。中共中央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必須發揮先鋒作用和模范作用。這種先鋒和模范作用,具體體現在各個方面。在八路軍和新四軍中,共產黨員應該成為英勇作戰的模范、執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紀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內部團結統一的模范。在和友黨友軍發生關系的時候,共產黨員應該堅持團結抗日的立場,堅持統一戰線的綱領,成為實行抗戰任務的模范﹔應該言必信,行必果,成為統一戰線中各黨相互關系的模范。在政府工作中,共產黨員應該是十分廉潔、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報酬的模范。在民眾運動中,共產黨員應該是民眾的朋友,而不是民眾的上司,是誨人不倦的教師,而不是官僚主義的政客。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范。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於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埋頭苦干,這就是抗戰中廣大的共產黨員的精神風貌。中國共產黨還提出理論實踐相結合、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自我批評三大作風,對黨內的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等不良作風進行堅決整頓,在全黨樹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抗日戰爭后期,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對統一全黨思想,指導全黨行動,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和作用。

所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僅在口頭上說的,或者當作口號一天到晚去高喊的,而是以它在實踐中提出並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主張、理論來體現和實現的,是通過千千萬萬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來體現和實現的,是通過華北、華中、華南的抗日根據地以及人民力量獲得空前發展的歷史事實來証明的,是通過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以及中國社會的發展來証明的。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在長期戰爭和艱難環境中,隻有共產黨員協同友黨友軍和人民大眾中的一切先進分子,高度地發揮其先鋒模范作用,才能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為克服困難、戰勝敵人、建設新中國而奮斗。為此,中國共產黨不懈努力,艱苦奮斗,贏得了民心。中國抗戰的歷史証明,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幸福和民族解放的堅強核心,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組織者和鼓舞者。

(作者: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研究員)

(本文轉載自《黨史文匯》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