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扶貧路 情滿太行山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定點幫扶唐縣脫貧攻堅紀實

作者:    發布時間:2020-12-23   
分享到 :

十七年傾力扶貧,十七年情滿太行。

自2003年定點幫扶唐縣,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的動員令,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著眼於“精”,發力於“准”,咬定目標、堅持不懈,不斷促進扶貧與扶志、扶智深度融合,拓展貧困群眾就業渠道,不斷增強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織就了一幅脫貧攻堅的七彩畫卷。

紅色:撬動黨史支點,增強紅色資源貢獻力

唐縣是一片被紅色精神滋養的革命熱土,是白求恩和柯棣華大夫戰斗、犧牲的地方,是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所在地,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

“我們一定要發揮中研院的優勢,擦亮紅色底色,讓黨史元素在脫貧攻堅中熠熠生輝。”挂職副縣長郝雲昌的建議得到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高度重視,得到了河北省、保定市、唐縣黨史部門的大力支持。

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保存完好,但展陳內容單一,紅色教育作用發揮不明顯。了解這一情況后,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投入30萬元用於舊址展陳的提升完善。目前該項目進展順利,展櫃、沙盤、展品、圖片等展陳設施全面升級。

“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譜,我們共產黨人的‘家譜’就是黨史。”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專家穆兆勇講黨課時說。2019年初冬的唐縣大禮堂座無虛席,全縣科級以上干部400余人認真聆聽了穆兆勇所作的“學黨史、悟初心、強黨性”輔導報告。

每有新的黨建書籍出版,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都會第一時間送到唐縣。唐縣政府辦公樓一層,擁有4000余冊黨建黨史書籍的圖書閱覽室,正式接待讀者已有一年多時間。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走進圖書閱覽室,全面系統地學習黨史知識,自覺主動地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金色:網絡扶貧闖新途,金融活水潤企業

“你就是那個直播帶貨的副縣長吧!”郝雲昌如今已成為唐縣“網紅”,然而最初接到直播帶貨任務的他卻一點也不輕鬆。

為使直播不出紕漏,郝雲昌一家一家跑企業,一款一款產品細了解,努力做到爛熟於心,才有了他在直播時的旁征博引、妙語頻出:“棗想核你在一起,吃了棗仁派就會有真愛”“聽著周杰倫的歌,喝著蒲公英茶,讓您與蒲公英都有個美好的約定”。

2019至2020年間,郝雲昌多次利用淘寶直播、快手等電商平台直播帶貨,多次到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新發地批發市場等地組織舉辦唐縣消費扶貧展銷會,全力推動唐縣農副產品順利打入北京乃至全國市場。

2019年,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投入9.9萬元建設電商扶貧培訓教室,配置計算機、投影儀、空調和桌椅等設備設施,還開辦電商夜校,已累計培訓農村致富帶頭人40人次。2020年9月村裡成立唐縣大史電商服務部,並注冊“大史家佐”等5個商標品牌,涵蓋包括古建磚瓦、中華壽桃、千層底老布鞋在內的61款商品,同時還開設線上直播平台,為全村產品進行直播帶貨。

綠色:綠水青山愛護好,產業扶貧可持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農村,改廁和垃圾處理是關乎公眾健康和環境質量的兩件大事,也是移風易俗、改變陋習的兩件難事。

去年,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為村裡購置自裝卸垃圾車、抽糞車和分類垃圾桶,徹底解決污水隨地倒、遍地流等問題。同時,每年投入10萬元用於保潔員工資、垃圾車和抽糞車日常消耗以及全年的垃圾清運費用。

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支持下,村內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田間道路、泄洪道實施硬化,河溝橋得到加寬加固,殘垣斷壁進行治理修繕,引水上山工程解決了山地灌溉難題,新建的水塔為學校師生提供了用水便利。“過去村裡雨天一腿泥的情況一去不復返了。”

唐縣是養殖業大縣,史家佐村也有一批養殖戶。2020年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投入70萬元用於支持建設集中管理、科學操作、規范運行的養殖場。養殖場建成后將作為史家佐村的集體資產租賃給村內養殖戶集中圈養豬、牛、驢等,徹底改變過去小亂散的散養格局,改變臟亂差的養殖環境。

藍色:教育培訓強頭腦,人才戰略促發展

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積極協調下,2019年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為史家佐小學捐贈價值5萬元的小學生讀物2000余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課外閱讀總量較低的問題。2020年聯系智鼎公益基金會為史家佐小學捐贈價值2萬余元的校服和學習用品﹔協調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為史家佐小學12名貧困小學生每年每人資助1000元﹔聯系北京朝陽區建設學習型城區研究會為史家佐小學捐贈一批價值2萬余元的打印機、音響、擴音器、書架、辦公桌椅、攝像機等教育設備﹔協調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學校捐贈200個“科學盒子”。

如今,史家佐小學教育環境明顯改善,學生總體學習成績顯著提升。與此同時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先后投入15萬元用於幫扶慰問村內老黨員、老教師和困難群眾,特別是2019年投入5.3萬元分三個檔次對村內30名大學生進行資助。

如今,村裡涌現出一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其中一部分人選擇回到家鄉、回報社會,挑起“金扁擔”,釋放光和熱,為村裡發展帶來新活力、新氣象。

褐色:古香古色來做媒,文化扶貧育新風

唐縣有著璀璨的歷史文化,這裡是唐堯合和文化的發源地,仁義厚道之風的傳承地。2020年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投入20萬元支持齊家佐鄉19個貧困村建設文明積分超市,幫助該鄉打造精神文明建設新高地。

文明積分超市就是通過環境治理、移風易俗、孝老敬老、誠實守信、依法信訪、鄰裡和睦相處等方式獲取積分,以積分換取日常生活用品。

新修《唐縣園子村志》記載了園子村自建村以來各個方面的歷史,它填補了園子村歷史發展過程中文字記載方面的空白,使村民對村史村情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與了解。作為《唐縣園子村志》的主編,周書羽在田間地頭行走,手繪地圖,深入農家聽老人講故事,曾經難聽懂的方言也慢慢能聽明白了。如今,村裡家家戶戶一本村志,村裡的老人們還會湊在一起研究閱讀。

自2019年起,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投入30萬元支持唐縣編輯出版《奮進的五年——唐縣脫貧攻堅紀實》一書,全面總結脫貧攻堅的經驗教訓,全景記錄脫貧攻堅的艱辛與收獲。

灰色:青磚灰瓦入非遺,鄉村名片增靚色

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將非遺與扶貧相結合,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致富,是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唐縣扶貧團隊謀劃的一件大事。

古建磚瓦制作技藝是史家佐村流傳百年的傳統技藝,因為生產的磚瓦質地精良、雕藝出色而被推薦成為皇宮建筑御用磚窯。然因傳統燒制方式本身的弊端,村裡大部分磚瓦廠如今已被迫關停。為恢復這項產業,傳承工匠精神,郝雲昌和團隊中擔任史家佐村第一書記的劉中文多次向專業人士咨詢意見,考察學習,並積極聯系縣裡各部門就恢復磚瓦生產尋求可行性方案,最終找到解決之道。

2019年底,史家佐村的古建磚瓦燒制、雕刻技術成功申請了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20年6月又順利獲批保定市保護性生產示范基地,為史家佐村再添靚色。

如今,古建磚瓦這門傳統技藝漸漸恢復活力,產業每年可給村民帶來穩定可觀的收入。“一想到我們的磚能賣到全國和世界各地,我這兩隻手就充滿了干勁!”杜紅興作為史家佐村古建磚瓦第五代傳承人,一提到老本行就活力十足。

在唐縣沿著公路前進,突然眼前出現與北方建筑風格不同的青磚白牆,便是到了史家佐村。“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這是史家佐村民現在經常說的話。

白色:醫療服務下基層,抗疫真情暖民心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在精准扶貧識別貧困人口過程中,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唐縣扶貧團隊發現,這裡絕大多數貧困人口致貧原因為“因病”。“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無數個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2019年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在健康扶貧方面再加力,投入8萬元,為史家佐村衛生室購置了生化分析儀、心電圖儀等醫療設備,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實現常規檢查,同時在衛生室安裝空調,購置打印機、電腦等設備,全面改善衛生室的醫療條件。

“沒有這個政策我根本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現在有的病在村裡就能解決,心眼兒裡真覺著高興。”劉大媽是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疾病,如今看慢性病、測血糖、抽血化驗在村衛生室便可實現。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時間向唐縣發出慰問信,並撥付30萬元專項抗疫資金。與此同時,駐村工作隊聯系購買口罩1000個,自發捐款1000元,協助組建志願者隊伍支援史家佐村的抗疫工作。

“那一年的那一天,來到這唐縣。滿眼的綠色田野,初來乍到的夏天……”歌詞來自《史家佐的康庄大道》。2020年3月,駐村第一書記劉中文推出原創網絡歌曲《史家佐的康庄大道》。歌曲唱出了扶貧人的心聲,道出了扶貧工作的酸甜苦辣,已在多個網絡平台和微信公眾號上熱播,引起廣大扶貧干部的共鳴。

2016年以來,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先后選派劉宏宇、郝雲昌兩名處級干部到唐縣挂職擔任副縣長,選派劉建軍、李旭、劉中文三名科級干部到齊家佐鄉史家佐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長,還有周書羽、孫海峰、王亞莉、翟雅楠、邢廣益、李煜敏、周妮等一批年輕同志。

他們說:“我們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就要不負韶華,用心扶貧、用情克難、用力干事。”他們用真情推動脫貧攻堅,用汗水書寫無悔人生﹔他們在基層鍛煉成長,在扶貧路上綻放青春。

(來源:《保定日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