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功經驗,更好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作者:陳理    發布時間:2021-01-05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經過幾代人的長期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如期實現,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願景即將變為現實。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怎麼評價都不為過。但中華民族復興前行的征程還遠未結束,在此基礎上還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繼續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生逢其時。同全國人民一樣,廣大理論工作者既是這一偉大實踐歷程的參與者、見証者,同時擔負著對這一偉大實踐歷程進行研究和闡釋的重大職責。總結、研究的角度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條,是通過總結經驗,更好地繼往開來,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不屈不撓長期奮斗取得的輝煌成就,更是我們起航新征程、揚帆再出發的新動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自覺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為緊密聯系、相互銜接和逐步遞進的目標任務來進行總體謀劃和扎實推進,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在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如期實現的歷史時刻,我們還要始終清醒地牢記第二個百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大目標。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毛澤東同志由此提出“兩個務必”的重要思想,對我們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我們今天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這樣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階段,按照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作的戰略安排,無論是 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是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的使命都更光榮、任務都更艱巨。在這樣一個時刻,通過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認真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啟示、重要經驗,要著眼於更好地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向著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邁進。

要深刻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充分彰顯的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的核心作用,進一步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更好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証。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無比壯麗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接續奮斗。在這個總目標下,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團結帶領全國人民一棒接一棒為之接續奮斗。回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歷程不難發現,這一偉大實踐始終是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進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夠如期實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在於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了領導核心作用,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根本保証。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願景,代表著對安定寬裕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在過去階級社會裡,這始終只是一個桃花源和烏托邦。尤其是近代以來,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甚至到了瀕臨亡國滅種的地步。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頑強奮斗,各種主義、主張也輪番登場,但都沒有能夠改變舊中國悲慘屈辱的命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找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 28年浴血奮戰,建立新中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礎。

第二,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實現路徑,是中國共產黨創造性提出並不斷豐富發展的。早在 1944年,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提出“共產黨是要努力於中國的工業化的”重要主張,強調“中國社會的進步將主要依靠工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工業化提上了重要日程。毛澤東同志提出“准備以二十年時間完成中國的工業化”的宏偉目標,並制定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思想,計劃分“兩步走”,全面實現我國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成功探索出一條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並創造性地借用“小康”這個富有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的概念來表述“中國式的現代化”的重要思想,採取“翻兩番”、分“三步走”戰略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黨的十六大在小康總體實現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后,我國進入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了需要一鼓作氣向終點線沖刺的歷史時刻”,“今后五年黨和國家各項任務,歸結起來就是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全面部署,強調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如期實現,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斗的結果。再美好的藍圖,再美好的夢想,也要經過奮斗才能變為現實。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懷著初心使命,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克服種種艱難困苦,把千百年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變為現實的奮斗歷程。經過長期努力,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行百裡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交融交匯,面對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面對黨面臨的重大風險考驗和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面對新冠疫情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目前我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歷史已經並將進一步証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不可能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功奧秘,千條萬條歸結到一點,根本在於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是黨的創新理論的科學指引。這是我們回顧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實踐得出的基本結論和基本經驗。

要深刻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充分彰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進一步堅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正確方向,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我們是在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究竟應該怎麼搞,如何治理這樣一個全新國家,是一個新課題,沒有現成答案,隻能靠自己積極探索。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弄清楚了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牢牢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的正確道路。十年內亂結束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探索的經驗教訓,不斷思考什麼叫現代化、什麼叫適合中國的現代化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他反復強調,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過去一段時間,一些人總以為實現現代化,隻有西方一種模式,隻有西方一條道路。這顯然並不符合客觀實際。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國情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功探索,有力証明了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可以打破對西方的“路徑依賴”,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現代化道路。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進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實踐証明,這條現代化道路我們不僅走對了,而且越走越寬廣,越走前景越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我們看准了、認定了,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

要深刻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充分彰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並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更好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明顯制度優勢的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我國制度建設方面的探索歷程、顯著成就、基本經驗進行了很好的總結,首次全面系統地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13個方面顯著優勢。在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這些顯著優勢得到了集中充分的彰顯。把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是其中很重要的經驗。在領導中國現代化偉大實踐中,我們黨胸懷大局、勇於擔當,志存高遠、規劃長遠,善於進行長遠戰略思維,一張藍圖干到底。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制度優勢,是“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一個重要原因。西方國家受政治制度特別是選舉制度的限制,不可能像我們國家、我們黨這樣對幾十年上百年、幾代人十幾代人的事情進行長遠規劃和戰略思維,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願景最終變為現實,並將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再比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實踐中,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同樣體現得十分充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標志性指標,是我們黨的庄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不僅要解決“小康”這個發展水平問題,同時也要解決好“全面”這個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問題。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以確保如期實現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確保到 2020年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如期實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即將取得全面勝利,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要深刻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充分彰顯的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偉大力量,進一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更好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更多源源不竭的力量保証。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實踐充分証明,黨的根基始終在人民、黨的力量始終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就能不斷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業推向前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實踐,集中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我們黨之所以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從根本上說,是由於我們黨能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利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宣告:“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並以此作為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朴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最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投身到黨領導的偉大事業中來,獲得源源不竭的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剛成立的時候,還只是一個擁有五十幾個成員的小團體。在各種政治力量較量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擁有 9100多萬黨員、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的世界第一大黨,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一個勝利,根本原因在於,我們有先進的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找到了中國問題的出路,也找到了中國革命的力量所在。從黨的一大綱領中可以清楚發現,我們黨從一開始就將“把工農勞動者和士兵組織起來”作為“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的力量所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充分証明,人民群眾是勝利之本、力量之源。毛澤東同志指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淮海戰役中,光是支援部隊作戰的民工,就多達 540多萬。如果把運糧小車擺成五路,可以從北京一直排到南京。陳毅元帥當年曾十分感慨地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我國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后,極大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人還是那些人,地還是那些地,一年就有大的變化,三年大見成效,並帶動城市其他領域的改革,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順應人民的期待和願望,進一步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得以如期實現,歸結到一點,這一偉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這是我們今天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認真研究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實踐得到的一個基本結論。

作者:陳理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主任、編審

(來源:《黨的文獻》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