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奮斗史中的擺脫貧困邁向共同富裕

原標題:百年奮斗史中的擺脫貧困邁向共同富裕
作者:楊明偉    發布時間:2021-03-26    來源:紅旗文稿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宣布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強調指出:“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擺脫貧困繼而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孜孜以求的夢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建黨百年之際,回顧黨領導人民擺脫貧困、邁向共同富裕的偉大征程,對於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建立了新中國,為擺脫貧困創造了根本政治條件

近代以后,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政局動蕩、戰亂不已、民不聊生,貧困的夢魘嚴重地困擾著中國人民。擺脫貧困,成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為了擺脫貧困,實現國家富強,中國人民先后嘗試了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改良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等多種道路,但都以失敗告終。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民逐步認識到要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必須首先要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也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民經過比較鑒別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就堅持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進行了長期艱辛奮斗。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規定:“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共有”,“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隨后,我們黨分析中國的具體國情,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工人運動出現高潮,農民運動逐步展開,中國革命很快展現出了嶄新的局面。大革命時期,我們黨順應人民群眾“打倒列強,除軍閥”的要求,推動第一次國共合作並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創建和發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廣泛開展,向統治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猛烈開火,建立了蘇維埃革命政權。1930年10月,毛澤東在《興國調查》中列舉了貧農在12個方面得到的利益,正是這一時期“擺脫貧困”的真實寫照。抗日戰爭時期,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大背景下,我們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同時,實行精兵簡政,貫徹執行“三三制”政權和減租減息的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人民負擔大大減輕,軍民生活明顯改善,並積累了經濟建設的寶貴經驗,培養了廣大干部與群眾同甘共苦、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制定並實施《中國土地法大綱》,普遍深入開展土地制度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贏得了最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國。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團結帶領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實行‘耕者有其田’,幫助窮苦人翻身得解放,贏得了最廣大人民廣泛支持和擁護,奪取了中國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為擺脫貧困創造了根本政治條件。”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擺脫貧困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迅速蕩滌舊社會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恢復國民經濟,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穩定物價和統一全國財經,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3億多無地和少地的貧苦農民獲得了7億多畝土地和生產資料,進行社會各方面的民主改革。在此基礎上,成功進行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擺脫貧困、邁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以黨的八大為標志,我們黨開啟了獨立自主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歷程。在這期間雖然經歷過曲折,但還是逐步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提出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工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交通運輸業有了長足發展,農田水利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科學技術成績顯著,科教文衛事業繁榮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較大改善。正如《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的:“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后來,雖然國民經濟出現了較大的起伏,但黨和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目標始終不渝,工農業獲得一定的發展,科學技術取得重大成就,獨立研制出“兩彈一星”,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強優勢的籼型雜交水稻,研制出抗瘧藥青蒿素,制定了新中國第一部環境保護的綜合性文件《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提出“三個世界”的重大理論,中美關系取得突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外交取得突破性大發展。這一歷史時期,為日后的改革開放提供了經驗教訓,也為日后擺脫貧困、邁向共同富裕奠定了有力的國際地位和國際環境。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我們能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中著手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不能不銘記毛澤東同志的功績。”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新中國成立后,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組織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重整山河,為擺脫貧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擺脫貧困取得偉大成就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擺脫貧困、邁向共同富裕之路,是從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開始的。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擺脫貧窮,使國家富強起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沒有貧窮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些重要論述為擺脫貧困、邁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學指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繼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逐步探索出一條擺脫貧困、邁向共同富裕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牢牢堅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牢牢扭住著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關鍵,牢牢把握改革開放這個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城市、農村和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並逐步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探索建立並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施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為擺脫貧困、邁向共同富裕進行了制度和體制機制層面的積極探索。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同時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農民收入迅速提高,大大緩解了農村的貧困問題。1982年,啟動“三西”專項扶貧計劃。從1986年到1993年,針對一些地區發展緩慢,一部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非常困難的情況,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國務院成立專門工作機構,安排專項資金,制定專門的優惠政策,並對傳統的救濟式扶貧進行徹底改革,確定了開發式扶貧的方針。1994年3月《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公布實施,明確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用7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8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1996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聯合召開了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作出《關於盡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1999年6月,在我國扶貧攻堅的關鍵時刻,黨中央、國務院再次召開會議,作出《關於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工作的決定》。這一時期解決了2億多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一些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整體解決了溫飽問題,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較快,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此后,我們將“三農”工作列為重中之重,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全面取消農業稅,給億萬農民帶來了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又一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實行城鄉義務教育全部免費,減輕了億萬家庭的經濟負擔,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傾斜﹔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點改善低收入群體和困難群眾生活,逐步建立以稅收、轉移支付、社會保障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制度框架,不斷擴大中央轉移支付規模﹔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功能比較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實行新的國家扶貧標准,把更多農村低收入人口納入扶貧范圍,等等。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帶領人民實施了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開發,著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牢牢把握“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深刻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台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必須時不我待抓好脫貧攻堅工作。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共同富裕。他指出:“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進入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更加注重共同富裕問題”,等等。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擺脫貧困、邁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學遵循和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久,黨中央就拉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2013年,提出精准扶貧理念,創新扶貧工作機制。2015年,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總體要求,實行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准”,實行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五個一批”,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攻令。2017年,黨的十九大把精准脫貧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進行全面部署,錨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聚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2020年,為有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澇災情帶來的影響,黨中央要求全黨全國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做好“加試題”、打好收官戰,信心百倍向著脫貧攻堅的最后勝利進軍。8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堅持看真貧,堅持了解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的實際情況,親自挂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帶領全黨上下,凝聚強大合力,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最堅實靠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堅持精准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

8年來,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發揚釘釘子精神,敢於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作出了關鍵性貢獻﹔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大踏步趕上來,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強的信心勇氣﹔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8年來,貧困人口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2000多萬貧困患者得到分類救治﹔近2000萬貧困群眾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養﹔2400多萬困難和重度殘疾人拿到了生活和護理補貼﹔110多萬貧困群眾當上護林員﹔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信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新改建農村公路110萬公裡,新增鐵路裡程3.5萬公裡﹔貧困地區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大電網覆蓋范圍內貧困村通動力電比例達到100%,貧困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98%﹔790萬戶、2568萬貧困群眾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計建成集中安置區3.5萬個、安置住房266萬套,960多萬人“挪窮窩”,擺脫了閉塞和落后,搬入了新家園﹔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整族脫貧,一些新中國成立后“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又實現了從貧窮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積極開展國際減貧合作,履行減貧國際責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成為世界減貧事業的有力推動者……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還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准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成為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回首過去,我們在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上取得了偉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征途漫漫,惟有奮斗。

(作者: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