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心中的藍天和太陽——紀念獻身於人類進步事業的偉大女性燕妮·馬克思

作者:韋建樺    發布時間:2021-07-02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分享到 :

2021年12月2日,是燕妮·馬克思逝世140周年。140年來,我們這個星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種巨變中,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理論是燭照世界歷史進程、指引人類前進方向的智慧明燈。今天,當我們向這位偉大思想家致敬的時候,也應當銘記他的忠誠戰友和親密伴侶燕妮的不朽功績。

1881年12月5日,就在燕妮逝世后的第三天,恩格斯在這位共產主義戰士墓前的講話中深情地指出:“她不僅和丈夫共患難、同辛勞、同斗爭,而且以高度的自覺和熾烈的熱情積極投身其中”﹔“她在革命運動中表現出的睿智的批判精神,敏銳的政治嗅覺,充沛的精力,偉大的忘我精神,是公眾看不到的,在報刊上也沒有記載。她所做的一切隻有和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才了解。”

1895年,在馬克思長眠於地下12年之后,有人問他的女兒愛琳娜:燕妮一生的奮斗對於馬克思的人生事業具有何種意義?愛琳娜用一句簡潔的話回答了這個問題:“可以毫不夸大地說,沒有燕妮·馮·威斯特華倫,就不會有今天的卡爾·馬克思。”

愛琳娜的話確切地反映了“公眾看不到”而“報刊上也沒有記載”的事實﹔恩格斯的話則凝練地概括了燕妮一生的奮斗歷程、理論智慧和精神境界。

我們今天紀念燕妮,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經典著作和各種文獻中鉤稽珍貴史料,厘清重要史實,從而走近燕妮從事斗爭的崢嶸歲月,走近她那史詩般的壯麗人生和豐富的內心世界,認真體悟這位偉大的女性對人類進步事業的至真至誠,感悟她在不懈奮斗中表現出的至情至性和大智大勇,更加深刻地領悟什麼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人格境界和人性光輝。

一、燕妮的堅貞愛情:不僅燃燒著青春的火焰,而且蘊含著探求人生真諦的勇氣

燕妮,任它物換星移、天旋地轉,

你永遠是我心中的藍天和太陽,

任世人懷著敵意對我誹謗中傷,

燕妮,隻要你屬於我,我終將使他們成為敗將。

我的思念比茫茫宇宙還要寬廣,

它無比崇高,勝過寥廓的穹蒼,

它無比美麗,勝過夢中的仙鄉,

它無比深邃,勝過驚濤澎湃的海洋。

這思念無窮無盡,熱情奔放,

這思念猶如上帝的遐想,

時時在他崇高的心中回蕩,

正是你讓這種思念縈繞在我的心房。

你自己就是這思念的化身,

思念二字難表一腔衷腸,

熾熱的深情無法用言詞訴說,

這熱情將在我心中越燒越旺。

這是馬克思18歲時在柏林大學寫的一首詩,題目是《思念——致燕妮》。這首動人心弦的詩歌是兩個有志青年熾烈戀情的結晶。

馬克思和燕妮早在少年時期就相互傾慕。在風華正茂的青春歲月,他們的純真感情日益加深,終於發展成堅貞的愛情。馬克思敬重燕妮正直善良、嫉惡如仇的性格,聰明穎悟、好學敏求的稟賦﹔燕妮則欽佩馬克思的高遠志向和頑強毅力、勤勉精神和卓異才華。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深受啟蒙思想和民主潮流的影響,憎惡恃強凌弱的黑暗勢力和庸俗虛偽的市儈習氣,向往人間平等、社會公正和精神自由。志趣的契合、理念的一致、心靈的共鳴,構成了兩個年輕人相知相愛、不離不棄的思想基石。

然而,命運注定他們的愛情不可能一帆風順。

馬克思出身於平民家庭,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德國特裡爾市的一名律師﹔而燕妮則出生於世襲的貴族門第,其父約翰·路德維希·馮·威斯特華倫從1816年起擔任特裡爾行政區首席顧問,自1834年起成為政府樞密顧問。社會地位的高低懸殊、傳統觀念的森嚴壁壘、市井輿論的種種偏見,特別是威斯特華倫家族親友的激烈反對,使馬克思和燕妮的愛情面臨著難以逾越的障礙。

然而,馬克思和燕妮沒有向命運低頭。他們雖然年輕,但通過學習、思考和磨練,從古往今來的優秀作品和進步思潮中汲取了力量,形成了獨立不羈的性格和崇仰自由的情懷。他們堅信,在自己的戀情中不僅燃燒著青春的火焰,而且蘊含著對人生真諦的探尋和思考、對人文精神的憧憬和渴求。因此對於他們來說,屈從壓力、放棄愛情,不僅意味著痛苦地離棄自己的心上人,而且意味著卑怯地放棄自己的追求和志向、幸福與尊嚴。為此,他們從一開始就做好了抗爭的准備。

實際上,早在1836年馬克思就與比他年長四歲的燕妮訂了婚。他們事先沒有告訴任何人,包括他們的父母,可以說是“私訂終身”。本來,兩個志同道合、情深意摯的年輕人邁出這一步,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但在當時的社會裡,這卻是帶有叛逆性質的驚世駭俗之舉。因此,他們一方面為自己的勇敢決斷而深感自豪和欣幸,一方面又為前景未卜而陷入焦灼和殷憂。訂婚之后不久,他們含淚相別。馬克思乘馬車前往柏林大學,途中強忍悲痛,寫了一首題為《兩重天——致燕妮》的詩。那首詩與其說是文學作品,不如說是戰斗誓言。請看馬克思如何用動人心魄的語言表達他對燕妮的一片丹忱:

燕妮,當我把你的心靈窺望,

當我焦渴的心與目光,

深深沉浸在你的身上,

我胸中就會升起太陽﹔

當你從我的身邊走過,

我每根神經都會震蕩﹔

當我為你而心馳神往,

便感到天空一片晴朗﹔

我目光如炬熱血滿腔,

能擊退一切魑魅魍魎。

這首詩與本文開頭引述的那首《思念——致燕妮》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馬克思一再把燕妮比喻為自己心中的“藍天和太陽”。這個新穎的譬喻既貼切地說明了馬克思對燕妮的理解之深,又真實地再現了燕妮的人格之美。

人們都贊嘆燕妮端庄韶秀、溫婉嫻雅,唯有馬克思才知道,這個外表柔弱的女子有著多麼博大的心胸和堅強的意志。與馬克思離別后,燕妮就獨自在家鄉經受痛苦的煎熬。對於她的愛情、她的選擇,家族內外不斷有人發出嘲諷和攻訐之聲,但燕妮不屑一顧。任它風刀霜劍日日襲來,她始終沉穩、冷靜地堅守著初心。即便在重壓之下身患疾病,燕妮也堅毅如初、泰然自若﹔她時刻惦記著她的卡爾,關注著他的健康和學業,真正是念茲在茲、銘心刻骨。

燕妮

她珍藏著馬克思從柏林寄來的三本詩集,一次又一次地凝視扉頁上的題詞:“獻給我所傾慕的、永遠愛戀的燕妮·馮·威斯特華倫”,反復體會這行文字中蘊涵的人間真情。她經常吟詠馬克思的詩作,眼含熱淚,心中充滿溫暖和光明。

燕妮最喜歡回憶同馬克思一起探討人生目標的情景。早在中學時期,馬克思就已經鄭重思考這個重要問題。在中學畢業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他表示要在未來選擇“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並決心為此作出犧牲﹔他鄙棄那種“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希望自己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燕妮對這些話耳熟能詳,因為馬克思曾多次對她講述自己的抱負。聽到馬克思鏗鏘有力的表白,燕妮始而震驚,繼而感動,進而深表贊同。她決心把自己的生命同馬克思緊緊聯系在一起,一輩子支持他的事業,一輩子分擔他的憂患,一輩子與他共同奮斗。對於燕妮來說,愛情不僅是兩情相悅,更是兩心相通﹔她已經把選擇對象與選擇人生融為一體,把忠於愛情和忠於信仰結合起來。正是這種結合,使她產生了驚人的勇氣。

燕妮的勇氣感動了雙方父母。對於他們的愛情,馬克思的父親首先給予支持,燕妮的父親后來也表示同意。然而不幸的是,兩位父親於1838年和1842年相繼辭世,於是,燕妮的親屬們又開始施壓,要求她與馬克思解除婚約,嫁給權勢煊赫的豪門子弟。直到馬克思和燕妮舉行婚禮前夕,這種無理的糾纏才終於停息。

1843年6月19日,馬克思和燕妮在克羅伊茨納赫結婚。為了這一天,他們一起堅守了整整七年。然而燕妮認為這段時光沒有虛度,因為他們的純真愛情經受了考驗,他們的彼此了解進一步加深。在這七年中,馬克思博覽群書,追本溯源,關注社會,深入思考,為揭示科學真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撰寫了大量筆記和許多文章,並於1841年獲得博士學位。在這七年中,馬克思開始登上政治斗爭的舞台。從1842年10月起,他擔任《萊茵報》編輯,發表了一系列文章,猛烈抨擊普魯士專制制度,公開維護勞苦大眾利益,使該報成為具有鮮明革命民主主義傾向的人民喉舌。燕妮一直密切關注著馬克思在思想、學術和實踐領域的發展進程,她贊同馬克思的觀點,欽佩馬克思的氣概。在致馬克思的信中,她寫道:“你的形象矗立在我面前,是那樣光輝,充滿著勝利的力量,我的心多麼渴望著時刻跟你在一起啊!”

忠貞的愛情(水粉畫)

她不止一次堅定地向馬克思表示:為了你,我會“付出生命、幸福和永恆。為了給你帶來幸福的時刻,我會愉快地忍受人間的嘲弄和羞辱!”

在這七年中,燕妮認真了解和研讀馬克思的各種學術成果,經常關注和瀏覽他在《萊茵報》發表的文章。她奮力追趕馬克思的前進步伐,刻苦鑽研政治、社會、歷史和文學藝術理論,特別是廣泛涉獵有關古希臘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的文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但她總認為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面對馬克思,她誠懇地表明了發憤進取的決心:“我的心上人,即使現在我稍微落后了,以后我會把荒廢的東西補上去的,而且,你也將幫我趕上。”

馬克思欣喜地看到,燕妮說到做到,果然在理論上、學術上孜孜以求、積銖累寸、不斷精進。

燕妮把七年苦戀變成了七年磨礪,使艱苦環境化為淬煉意志的熔爐、求知益智的課堂和思考人生的契機,從而使自己的內心變得像藍天一樣寬廣澄明、充滿陽光。馬克思認為,這才真正是燕妮的魅力之所在﹔而最令他感動的是,燕妮的磊落襟懷、高潔品格、非凡睿智和幽默性格經常使他受到寶貴的啟示,讓他在焦慮、困惑、痛楚和情緒低落的時刻轉換思路、抖擻精神、豁然開朗,幫助他驅除心頭的陰雲,重見玉宇澄清、麗日臨天。這就是馬克思在詩裡把燕妮比作自己“心中的藍天和太陽”的真實原因。

普魯士當局把馬克思主持編輯的《萊茵報》視為對現行制度的嚴重威脅,決定查封這家報紙。1843年3月,馬克思發表辭職聲明,憤然表示對專制制度的抗議。此后,反動當局曾向馬克思表示:隻要他“改弦易轍”,政府願意立即給他授予官位、賞以厚俸。對於這種卑鄙愚蠢的收買,馬克思嗤之以鼻。他寧可在逆境中苦戰,也不願在逢迎中苟活。他毅然決定離開德國前往巴黎,去開辟新的斗爭道路。

燕妮欽佩馬克思的氣節,毫不猶豫地支持他的決定。1843年10月,在新婚之后的第四個月,馬克思和燕妮義無反顧地離開德國,共赴巴黎。在踏上旅途的那一刻,燕妮根本不知道他們會在異國他鄉漂泊羈留到何年何月,但有一點她非常清楚:前方的道路必定是坎坷曲折、險象環生。莎士比亞劇作中有一句名言:“一切既往,皆為序章。”(《暴風雨》)對於燕妮來說,迄今為止她在故鄉所經歷的一切,已經成為往事、寫入“序章”﹔從此以后,她將與卡爾一起,共赴驚濤駭浪,開辟新的生命航程,書寫新的人生篇章。

就在人生新的一頁即將揭開的那一刻,燕妮向馬克思表示:不論在何時何地,“我都陪伴著你,時而在前,時而在后地追隨著你。但願我能為你鋪平道路,清除你路上的一切障礙!”

燕妮踐行了自己的諾言。在此后的40余年裡,在強敵威逼、貧病交加的逆境中,在陰霾籠罩、風雨如晦的日子裡,燕妮始終堅守在卡爾身邊,真正成為他“心中的藍天和太陽”。

二、燕妮的人格風范:一部用生命鑄成的傳世之作

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鋒戰士、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杰出女性,燕妮具有豐富的閱歷、豐富的經驗、豐富的思想、豐富的情感,但她沒有給我們留下豐富的著述。這是因為,她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時間、全部學識和才華都奉獻給了馬克思從事的實踐活動和理論探索。

關於這一點,燕妮生前在任何場合都從未提及。她生性謙抑內斂、務實低調,不圖私利、不事張揚,從不計較自己生前身后的名位與聲望。恩格斯在談到燕妮時說過:“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別人幸福視為自己最大的幸福,那麼這位女性就是她。”恩格斯不愧為燕妮的知音和摯友,他隻用了寥寥數語,就刻畫出了燕妮的人格特征。

燕妮生前寫過一本《動蕩生活簡記》,簡要地回顧了馬克思和她的流亡生活﹔除此之外,保存至今的隻有她的一些書信和短文,數量也不是很多。實際上,燕妮留給后人的傳世之作是她的人格風范—— 這是一部立意新穎、風格雄健、動人心魄的曠世奇書,它不是用筆墨書寫而成,而是用生命熔鑄而成。

《動蕩生活簡記》手稿第1頁

為了讀懂這部無字的著作,了解它昭示的人生哲理,我們需要穿越歷史風雲,回到馬克思和燕妮共同戰斗的歲月。

純潔高尚的人生信念,是燕妮人格的首要特征。

燕妮對待生活的態度極其認真。在選擇人生道路的過程中,她進行過嚴肅的理性思考,傾注了滿腔的誠摯感情。

1843年10月,燕妮隨同馬克思抵達巴黎。盡管她事先設想了各種可能遇見的情況,但她還是沒有料到,在這個“新世界的新首府”,在種種浮華表象背后,隱藏著一系列鐵的事實,這些事實在她的心靈深處引起了從未有過的強烈震撼。

第一個重要事實是:產業工人的境況極其悲慘,令人難以置信。燕妮跟馬克思一起,經常深入工廠區和貧民窟。她親眼看到,工人們及其妻子兒女為了掙得微薄的工資,不得不擠在陰暗、狹窄、令人窒息的車間裡,每天從事15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繁重勞動。他們居住在潮濕發霉的地窖裡,長年累月地忍受著污濁環境和飢餓疾病的折磨。

第二個重要事實是:資產者對勞動者的剝削和壓迫手段無比殘酷,令人義憤填膺。為了榨取越來越多的利潤,工廠主用盡各種卑鄙的伎倆——無端地延長工時,無恥地克扣工資,無理地解雇工人,無情地虐待童工。工人們隻要稍許表示一點不滿,就會立即遭到懲罰。政府把維護工廠主利益視為己任,警察當局則肆意鎮壓工人的每一次反抗行動。

第三個重要事實是:工人階級的斗爭堅韌頑強,令人由衷欽敬。1831年和1834年,法國紡織工業中心裡昂相繼爆發工人起義,兩次起義都遭到了血腥鎮壓。盡管如此,廣大工人仍然不屈不撓地進行斗爭。他們發起罷工,舉行示威,並且建立起秘密的革命組織。馬克思和燕妮經常到工人中間,參加他們的集會,傾聽他們的呼聲,總結他們的斗爭經驗,並同他們建立了廣泛聯系。燕妮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工人群眾正直無私、團結互助、頑強斗爭、愈挫愈勇的崇高精神,她常常想起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工人階級優秀品質的描述:“人與人之間的兄弟情誼在他們那裡不是空話,而是真情,並且他們那由於勞動而變得堅實的形象向我們放射出人類崇高精神之光。”燕妮深切地體會到,馬克思說出了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實。

對工人運動的實地考察,促使馬克思在思想上、理論上產生了質的飛躍。1844年2月,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論猶太人問題》。這兩篇文章論述了革命理論同革命實踐相統一的思想,強調消滅私有制並對社會進行革命改造是實現人的解放的根本途徑,首次明確地闡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這些觀點表明,馬克思已經完成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

就在同一時期,燕妮的思想也在發生同樣性質的轉變。她聯系自己在考察工人生活和斗爭狀況的過程中積累的大量素材和深刻印象,反復閱讀馬克思這兩篇文章,受到了深刻的啟迪。她常常在夜晚獨自沉思。對比資產階級剝削和壓迫勞動群眾的殘酷本性,對比威斯特華倫家族中的那些人蠅營狗苟、爾虞我詐的丑惡行徑,燕妮的腦海中清晰地浮現出革命工人高尚而又親切的形象。在許多個不眠之夜,燕妮經過深思熟慮,堅信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立場的真理性,決心像馬克思那樣站在工人階級一邊,成為這個階級的一名堅定戰士,為勞苦大眾和全人類的解放奮斗終生。

在此期間,燕妮還研讀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寫的《神聖家族》,初步領會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此后,在布魯塞爾流亡期間,她又親眼看到這兩位肩負歷史重任的年輕思想家精誠合作,寫出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他們在這兩部光輝著作中論証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這就使燕妮進一步認清了歷史前進的方向,堅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燕妮為工人階級即將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而感到欣喜,也為自己見証了這一武器鍛造和誕生的過程而無比自豪。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讀者,燕妮深感自己負有神聖的使命,那就是:矢志不渝地為踐行、傳播和捍衛無產階級科學理論而奉獻畢生力量。

燕妮為自己找到了人生歸宿而感到充實和幸福,同時也為迎接挑戰做好了思想准備。在后來的數十年裡,燕妮同自己的愛人從歐洲大陸輾轉流亡到英倫三島。反動當局施行的一次又一次驅逐、通緝、監禁和構陷,動蕩生活中出現的一場又一場災難和危機,始終無法動搖和摧折她的信念,反而使這種信念歷久彌堅。

在嚴峻的人生考驗中,燕妮具有同馬克思一樣的定力:縱有千難萬險,“目標始終如一”。

熾烈恆久的斗爭熱忱,是燕妮人格的第二特征。

曾經有人問燕妮:在人的各種優良品格中,你最喜愛的品格是什麼?燕妮的回答是:“真誠。”

這是燕妮的肺腑之言,也是她的行為准則。她對真誠的理解是心口相應、坐言起行、一諾千金﹔她鄙視輕諾寡信的人,厭棄徒托空言的文章。她認為,在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標這樣的重大問題上,自己一旦立下誓言,就必須堅決恪守﹔一旦確立信念,就必須立即踐行。燕妮的這種風操,讓我們不禁想起中華民族歷來崇尚的品節:“言不宿諾,行不苟從”(唐·陳子昂《堂弟孜墓志銘》)。

燕妮是在巴黎和布魯塞爾流亡期間確立共產主義信念的,她發誓要把全部生命奉獻給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事業。在邁出這堅定的一步之后,她一刻也沒有猶豫,立即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她積極投身於工人運動,認真參加每一次集會,盡力為工人們出主意、辦實事、做貢獻。她那熱情爽朗、質朴善良的性格,使她在很短時間內就同工人打成一片,建立起深厚的情誼,贏得了他們的敬重﹔而她也為工人們把她視為自己人而感到欣喜。根據工人的需求和願望,她在革命團體內部主動承擔起文化教育的任務。經過認真准備,她定期向工人們講授各種歷史文化知識,有時還熱忱地介紹、動情地朗誦荷馬、莎士比亞、歌德、海涅等著名詩人的作品。燕妮所做的工作不僅提升了工人的素養,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而且增進了工人群眾的歸宿感和使命感,增強了工人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而受到普遍的歡迎。當時的革命報紙《德意志—布魯塞爾報》曾專門報道燕妮的出色工作,贊揚她“為無產階級教育事業而工作”,用實際行動樹立了“富有教益的榜樣”。

那時候,燕妮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繁重的家務壓在她的肩上,貧困的陰影籠罩著整個家庭。對於一個家庭主婦來說,要在這種情況下承擔革命工作,這是多麼艱苦的考驗!然而燕妮從容應對,決不言苦,顯示出“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境界和胸懷。她一邊當好孩子們的母親,一邊擔任馬克思的助手。她夜以繼日地辛勤勞作,為馬克思搜集資料、整理素材,謄寫文稿、校對清樣,代擬書信、寄發郵件,交涉出版事宜、安排活動日程。更重要的是,她憑借獨立思考和親身感悟,向馬克思坦陳自己對形勢、任務和策略問題的見解,並就工人的理論教育和思想引導問題提出積極中肯的建議,使馬克思受到了多方面的啟發和教益。

1848年革命爆發后,布魯塞爾工人立即響應。燕妮和馬克思全心全意地推進工人階級革命運動。那時,馬克思剛剛獲得一筆數千塔勒的遺產,燕妮不顧自家生活的窘迫,毅然支持丈夫將這些錢全部用來資助工人組織。不久,革命遭到鎮壓,馬克思被捕,燕妮也被投進監牢。馬克思后來在一篇文章中公開揭露比利時反動當局的卑劣行徑:“他們以游蕩罪名,把我的妻子送進市政廳監獄,和妓女一起關在陰暗的牢房裡。次日上午十一時,一隊憲兵在眾目共睹之下把她送到偵訊室。不顧各方面的堅決抗議,把她拘留在禁閉室達二小時之久。她在那裡忍受了嚴寒和憲兵的極其可惡的對待。”“我的妻子的全部罪名就是她雖然出身於普魯士貴族,卻贊成丈夫的民主信念。”

后來,燕妮自己也回顧了這次不幸遭遇。她的語調顯得相當平靜:“我被帶到審判官那裡。經過兩小時的審問(審問時,他們從我這裡什麼都沒有問出來),憲兵把我帶上馬車,傍晚我回到我的三個可憐的小孩身邊。”“我匆忙處理自己的東西,把能賣的都賣了。”“我們就這樣離開住了三年的布魯塞爾。那是一個非常陰暗寒冷的日子,我們盡一切辦法不讓小孩子們凍著,其中最小的一個才剛滿一周歲。”

在這種平靜甚至有點平淡的敘述背后,隱藏著燕妮對凶狠殘暴的黑暗勢力的蔑視,對猝然降臨的殘酷打擊的淡定。

這就是燕妮的氣度。她有一句名言:“在艱苦的日子裡希望你勇敢而堅強。世界屬於勇敢的人!”這本來是燕妮對戰友的慰勉,但在艱苦的斗爭中,卻成了她自我砥礪的箴言。她深知自己生長於優裕恬適的貴族之家,如今要想成為名副其實的無產階級戰士,成為真正能與卡爾並肩前行並對他的事業有所貢獻的戰友,就必須更加勇敢、更加堅強地迎接各種挑戰、經受嚴峻考驗。她清醒地認識到,她在巴黎和布魯塞爾的遭遇,僅僅是她此生將要經歷的無數磨難的開端。

果然,考驗接踵而來。當1848年的革命風暴席卷歐洲大陸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回國參加革命,在科隆創辦了《新萊茵報》,馬克思擔任主編。不久,燕妮帶著三個孩子來到科隆。在這個關鍵時刻,她必須在卡爾身邊,盡一切力量支持他的事業。

燕妮很快就在《新萊茵報》編輯部附近安了家。在撫育孩子的同時,她協助馬克思及時匯集歐洲各國的時政要聞,整理馬克思的各種筆記和文稿,記錄、謄清和校對馬克思口授的文章。她還要幫助馬克思接待各地的來訪者,細致地安排各種會議和討論,妥善地處理與報紙出版相關的事宜。她的家從早到晚都呈現出緊張忙碌的景象,實際上成了《新萊茵報》的第二編輯部。

《新萊茵報》在德國和整個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引起了反動當局的恐慌和仇恨。他們以各種罪名多次傳訊馬克思。燕妮堅決支持馬克思同反動勢力進行斗爭,每當馬克思即將受到審問,她都明確表示:會盡一切努力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把孩子們照顧好,以便馬克思消除后顧之憂,以如虹的氣勢和必勝的信心走上法庭。

為了使報紙擺脫財務上的困境,燕妮不顧自己家庭經濟的拮據,一次又一次地支持馬克思慷慨解囊。她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您知道,我的丈夫為了報紙曾經作出了多大的犧牲”,“為了挽救報紙的政治榮譽,為了挽救科隆友人的公民榮譽,他挑起了一切重擔”﹔在談到家庭生活的困難時,燕妮說:“我們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東西。我到法蘭克福去典當了我們僅有的最后一點銀器,在科隆我托人出賣了我的家具。”

在反動勢力的高壓下,《新萊茵報》被迫停刊,馬克思也被逐出科隆。這時候,燕妮單獨留下,協助處理報紙的善后工作。在這個陣地上,她是堅守到最后一刻的戰士。

《新萊茵報》是“革命年代德國最著名的報紙”,為指導革命運動發揮了巨大作用。恩格斯說過:“沒有一家德國報紙——無論在以前或以后——像《新萊茵報》這樣有威力和有影響,這樣善於鼓舞無產階級群眾。而這一點首先歸功於馬克思。”

確實,《新萊茵報》是無產階級新聞史上的第一座豐碑。在這座豐碑上,鐫刻著馬克思、恩格斯和編輯部所有其他成員的姓名。在這裡,在后人撰寫的關於《新萊茵報》出版史的著作裡,人們看不到燕妮·馬克思的名字。對於燕妮本人來說,這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但是我們必須記住一點,那就是這位默默奉獻的女性對革命事業的至真至誠。

百折不回的遒勁風骨,是燕妮人格的第三特征。

燕妮的座右銘是:“縱有萬難,處之泰然。”這是她用來激勵自己的格言,更是她一生精神境界的寫照。

《新萊茵報》停刊后,馬克思被普魯士政府驅逐出境,於1849年6月初到達巴黎。不久,法國當局又下達驅逐令,馬克思被迫於8月前往倫敦。當年9月,燕妮帶著孩子們歷盡艱辛來到卡爾身邊,一家人開始了新的流亡生活。

對於歐洲革命者來說,19世紀50年代是風雪肆虐的嚴冬,反動當局對工人階級和革命群眾進行了瘋狂的鎮壓。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和燕妮處於他們一生中最為艱難的困境。

那時歐洲大陸的進步報刊幾乎全被取締,馬克思的文章無處發表,他的著作更沒有公開出版的可能。雖然從1851年起他開始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稿,但稿費收入極其微薄,遠遠不足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為了給馬克思提供經濟上的援助,恩格斯離開倫敦前往曼徹斯特,到恩格斯家族和歐門家族合辦的公司去工作,以便用自己的薪金接濟馬克思一家。然而,恩格斯當時的收入也很有限,隻能在緊急時幫馬克思減輕壓力。在日常生活中,馬克思和燕妮仍然不得不與貧窮進行曠日持久的苦戰。

——他們一家人需要有棲身之地,然而卻沒有足夠的錢繳納昂貴的房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隻能租住面積很小、條件極差、環境很糟的房屋。即便是這樣,他們也不得不屢次搬遷,原因是他們無法如期交付拖欠的租金,所以一再遭到房東的驅趕。他們的住地還曾受到普魯士警方的監視。1853年,一個警探混入馬克思家中,把見到的情況寫成密報呈送給當局,其中提到:馬克思住在倫敦最窮、因此也是最便宜的住宅區﹔他租的套房隻有兩間,一間對著街,這是客房,后面那間是臥室。屋裡光線十分陰暗,家具都糟透了,簡直不成樣子,都是些用壞了的、搖搖晃晃的破爛貨。

這份材料是反動當局迫害馬克思的鐵証,同時也是馬克思一家當年居住情況的實錄。

——他們一家人需要吃飯穿衣,然而卻沒有足夠的錢購買必需的食品、添置必要的衣服。為了全家能生活下去,馬克思夫婦不得不去小店鋪賒購食品和衣物﹔如果沒有及時償清欠款,店主就會和房東一起請來警察強行索債,使馬克思和燕妮頓時陷入窘迫無助的境地。燕妮曾在她的回憶錄中記述了這樣的情景:“我們手頭沒有這筆錢……於是就來了兩個法警,將我不多的全部家當——床鋪衣物等——甚至連我那可憐的孩子的搖籃以及眼淚汪汪地站在旁邊的女孩們的比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們威脅說兩個鐘頭以后要把全部家當都拿走。”“最后有一位朋友幫了我們的忙,我們付清了房租,我很快把自己所有的床賣掉,以便償付欠藥商、面包房老板、肉店老板、牛奶商的款子,他們聽說我被查封財產都嚇壞了,突然一齊跑來向我要賬。”如果不是燕妮將這些經歷記錄下來,誰能想象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他的家人是在如此淒涼的窘境中度日?

逼債(油畫)

——他們一家人在生病時需要求醫購藥,然而卻沒有足夠的錢去解決這個攸關健康和生命的問題。營養的匱乏、環境的惡劣、壓力的沉重,影響著馬克思一家人的健康。疾病和貧困交織在一起,使整個家庭生活在濃重的陰雲之中。1852年9月,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描述的情景,典型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況:“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像是患了傷寒。醫生,我過去不能請,現在也不能請,因為我沒有買藥的錢。8 — 10天以來,家裡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夠弄到這些,還成問題。”馬克思懷著焦慮和無奈的心情接著寫道:“我的家變成了一個診療所,而危機是那麼令人煩惱,迫使我不得不把我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這上面。”就在這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更加慘烈的災禍連連發生。從1850年到1855年,馬克思和燕妮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染上疾病,因無錢醫治而相繼夭亡。沉重的打擊使他們陷入椎心泣血的悲慟。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這樣寫道:“親愛的孩子曾使家中充滿生氣,是家中的靈魂,他死后,家中自然完全空虛了,冷清了。簡直無法形容,我們怎能沒有這個孩子。我已經遭受過各種不幸,但是隻有現在我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不幸。”

燕妮眼看自己的骨肉接二連三地離她而去,作為母親,她痛徹心腑,肝腸寸斷。然而燕妮並沒有在命運面前低下高貴的頭顱。她恪守聖潔的信念,保持清醒的理性,銘記卡爾的囑托。在獨處的時候,她一再高聲勉勵自己:“世界屬於勇敢的人!”在給戰友的信中,燕妮這樣寫道:“您不要以為這些小事所造成的痛苦已把我壓倒,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們的斗爭決不是孤立的,尤其是我還有幸成為幸福者中的一個,因為我的身旁有我親愛的丈夫,我生命的支柱。”這一番忠貞的表白,讓我們認識了燕妮剛強不屈的底氣所在,看到了她勇毅果敢的動力之源。

燕妮確實不同尋常:當人們為她的“厄運”扼腕嘆息的時候,她卻驕傲地聲明自己是“幸福者中的一個”﹔當反動勢力對馬克思的誹謗甚囂塵上,指責他“罪逆深重”、“十惡不赦”的時候,她卻自豪地宣布這個男人是她“親愛的丈夫”和“生命的支柱”。燕妮曾經這樣描述馬克思在困厄中顯現的堅毅品格:“在任何時候,甚至在最可怕的時刻,他都沒有失去對未來的信心,甚至沒有失去極其樂觀的幽默感。”其實,在馬克思看來,他之所以能夠如此樂觀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身邊有這位親密戰友真心支持。在許多情況下,“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比他本人顯得更加沉穩、更有韌性,更能抗壓、更為從容。正是她,常常在至暗時刻使馬克思心中展現一片藍天、升起一縷陽光。

燕妮十分清楚,他們這個困難重重的家庭不能沒有馬克思,而處於低潮中的歐洲工人運動更加離不開馬克思。在反動勢力制造的政治高壓下,在群眾中出現低沉、迷茫和焦慮情緒的形勢下,特別是當機會主義的濁流頻頻涌動,力圖在理論上、策略上誤導工人運動的時候,各國工人領袖和廣大群眾無比熱切地盼望著馬克思發揮領路人的作用,期待他及時總結革命經驗,繼續鍛造理論武器,科學制定斗爭策略,抓緊整頓工人組織,以便重整旗鼓,重新出發!燕妮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事業的需要,是時代的呼喚,是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切身利益之所在﹔同這個大局相比,自家的事情隻能算是“生活瑣事”。

正因為如此,當燕妮看到自己的丈夫“被種種生活瑣事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她感到憂心如焚。她在給戰友的信中寫道:“真正使我十分傷心,使我十分難過的只是,我的丈夫不得不經受這樣多的瑣屑的苦事”﹔她表示,自己的最大心願就是創造條件,讓馬克思“能夠安安靜靜地工作,為戰斗著的人民發展斗爭的理論”。

這時,恩格斯盡其所能使馬克思一家的經濟壓力得到了緩解,這就使燕妮的心願有了實現的可能。她拼盡全力承擔起家中的繁雜事務,好讓馬克思專心致力於履行自己的使命。她支持馬克思成立德國流亡者救濟委員會,為政治流亡者提供幫助﹔她協助馬克思恩格斯出版《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使這個雜志成為總結革命經驗、用科學理論武裝工人群眾的輿論陣地﹔她密切關注馬克思恩格斯與共產主義同盟內部宗派主義集團的斗爭,並為制定正確的策略提出建議﹔她鼓勵馬克思同反動當局及其走狗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無所畏懼地捍衛革命者的權利和尊嚴。

后來,隨著恩格斯的資助力度逐漸加大,馬克思一家的經濟狀況進一步好轉﹔在這種條件下,作為馬克思的得力助手,燕妮為革命事業投入的精力也愈來愈多。從創作劃時代巨著《資本論》,到領導國際工人協會斗爭﹔從支持巴黎公社革命,到指導歐美國家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凡是馬克思從事的工作,燕妮都視為頭等要務,悉心關注、全力支持。在焚膏繼晷、夜以繼日的奮斗中,燕妮從未感到疲憊,相反,艱辛的工作使她朝氣蓬勃、活力四射、容光煥發。

燕妮說,在卡爾身邊協助他工作的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燕妮憑借她對宇宙人生的深刻體悟,對憂與樂、舍與得、痛苦與幸福、個人與全局、瞬間與永恆做出了獨到的詮釋。

淳厚寬廣的人文情懷,是燕妮人格的第四特征。

燕妮和馬克思一樣,熱愛朴素平凡而又充滿活力、富有情趣的普通人生活。她喜歡率真、和善、純美的性格,向往《共產黨宣言》描繪的人類社會遠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徹底解放和自由發展。這種曠達的胸襟和高潔的理想,使燕妮的精神家園總是惠風和暢、生機盎然。

——燕妮一輩子忠於愛情,篤於親情。她的小女兒愛琳娜在回憶父母的愛情生活時寫道:“無論是在幸福和不幸的時刻,這對畢生相親相愛的伴侶都患難相依,忠貞不渝,直到生命完結,甚至死后他倆也沒有分離。”如果說,馬克思是燕妮的生命支柱,那麼,燕妮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則是滋潤和溫暖她們母女心靈的甘霖與春暉。燕妮和馬克思一起悉心撫育三個女兒。在這個貧窮困苦、壓力重重的家庭裡,燕妮是慈母。為了讓孩子們吃飽,她常常忍飢挨餓﹔為了讓姑娘們衣著整潔地走出家門,她總是親手為她們漿洗和縫補衣裳。燕妮同時又是嚴母,對於孩子們的品德教育、文化學習和意志磨練,她高度重視、一絲不苟。她為孩子的成長無休無止地操心,而孩子則給她帶來無窮無盡的歡樂。當夜幕降臨,三個孩子在燈下依次背誦荷馬、莎士比亞和歌德詩歌的時候,燕妮和卡爾常常流下幸福的眼淚。

這是一個充滿樂觀氛圍的和諧家庭。女兒們受父母的熏陶和影響,從小就愛學習、能律己、有抱負。長大以后,她們先后投身於革命洪流,在斗爭中鍛煉成為杰出的工人運動活動家,為傳播科學真理、推進勞苦大眾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她們在性格方面各具特色,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恪守信念,矢志不渝。她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格言。燕妮看到,大女兒小燕妮喜歡的格言是“循此苦旅,以達天際”﹔二女兒勞拉喜歡的格言是“真理至上,必勝無疑”﹔小女兒愛琳娜喜歡的格言是“激流勇進,一往無前”。燕妮覺得,每一個孩子都繼承了父輩勇敢堅定的血性和骨氣,為此,她感到欣慰和自豪。

在風雨兼程的征途上,馬克思、燕妮以及他們的女兒個個都是勇於犧牲、甘於奉獻的忠誠戰士。他們的家風在革命隊伍裡有口皆碑,一百多年之后,依然是我們學習的典范。

——燕妮重情重義,赤誠待人,珍視友情。在倫敦,馬克思和燕妮的家是革命者衷心向往的地方。那些登門求教的工人活動家、遭到迫害的各國流亡者、尋找真理的革命青年、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都喜歡到這個“中心點”來聚會。在這裡,他們不僅受到啟迪和教益,而且獲得溫暖與力量。燕妮每一次都為接待客人、安排聚會盡心竭力,給來訪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德國工人運動活動家弗裡德裡希·列斯納在回憶錄中寫道:“對於任何一位值得信任的同志,馬克思家的大門總是敞開的。像其他許多同志一樣,在他家裡度過的時光使我畢生難忘。尤其是馬克思夫人顯得很突出,她身材頎長,異常美麗,舉止文雅,然而和藹可親,熱情好客,賢惠聰敏,沒有一點高傲矜持和矯揉造作,使人覺得她仿佛就是自己的母親或姊妹。”“她對工人運動的事業懷著滿腔熱忱,在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每取得一個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就,她都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喜悅。”

為營救戰友積極工作(油畫)

燕妮之所以具有親和力與感召力,不僅因為她信念堅定、舉止謙和,而且因為她確實像母親或姊妹那樣,體貼入微地關心每一個同志。她敏於發現戰友的隱憂,善於解開他們的心結,及時引導他們走出陰霾,重見藍天和陽光。德國工人運動領袖威廉·李卜克內西就曾在陷入困境的時刻,獲得燕妮的勸導和解救。李卜克內西后來充滿感情地回憶說:

她像母親、朋友、知己、參謀。她是我心目中婦女的典范,至今我仍把她當作楷模。我還要再說一遍,多虧馬克思夫人,才使我在倫敦沒有從精神上和肉體上走向毀滅,當我想葬身在流亡生活困苦的大海之中時,是她像洛伊科泰婭拯救沉船后的奧德賽那樣,給了我重新游上岸的勇氣。

像列斯納和李卜克內西這樣的深情回憶不勝枚舉。我們僅從這兩個例証中已經可以看到,燕妮對待朋友是何等誠懇和俠義,何等慷慨和善良!

——燕妮鑽研學術、鍥而不舍,探賾索隱、持之以恆。她在少年時代就立志要博覽群書,通曉古今。同馬克思並肩戰斗以后,她認識到讀書應當有所側重,做到“博而能約”,不可“散漫而無所歸依”。她希望自己能夠真正理解馬克思從事理論探索的意義及其成果,因此,凡是馬克思關注的理論和學術領域,她都廣泛涉獵,認真研究。她曾系統鑽研歐洲哲學史和社會主義思想史,仔細研讀古往今來各種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著作。與此同時,她還密切關注史學、法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發展趨勢,廣泛了解自然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到了19世紀50年代,燕妮集中精力在政治經濟學方面積累知識、提高素養,以便憑借堅實的基礎,為馬克思撰寫理論巨著貢獻一份力量。

在馬克思撰寫《資本論》期間,燕妮抓緊時間深入鑽研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著述,並了解其他各種經濟學流派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全面領會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觀點。正因為如此,燕妮對《資本論》的創作過程和整體思路有著深刻的理解。在協助馬克思工作的時候,由於對這座理論大廈的復雜結構了然於心,她能夠就若干具體問題提出建議。《資本論》第一卷問世后,燕妮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請您相信我,恐怕沒有一本書是在比這更困難的條件下寫成的,我大概可以就此寫一部秘史,它將揭示出很多、多到無限的暗自的操心、憂慮和苦惱。如果工人們知道,為了完成這部只是為了他們和保護他們的利益而寫的著作,曾經不得不作出多大的犧牲,那麼他們大概就會表現出更多的關心。”可惜,這部“《資本論》秘史”后來未能問世,但這段話足以說明燕妮對這項浩大工程了解之全、認識之細、體悟之深。她所做的絕不僅僅是簡單機械的文稿抄錄工作﹔即便是抄錄,她也通過細致的審讀、深入的思索、周密的查考和認真的切磋,努力消除原稿中百密一疏的瑕疵,通過補苴罅漏,使整部書稿做到精益求精。

燕妮·馬克思(1864年)

——燕妮酷愛藝術、精於品鑒,才識兼具、擅長撰述。她把藝術視為滋養生命的甘泉。她喜歡詩歌、繪畫、雕塑、舞蹈和音樂,尤其鐘情於戲劇。她和馬克思以及女兒們都是莎士比亞劇作的愛好者和景仰者。燕妮早在少年時期就能成段背誦莎翁筆下那些膾炙人口的台詞﹔長期以來,她對“莎學”有相當深入的研究,然而由於工作繁忙,她無暇顧及撰寫文章的事情。到了19世紀70年代中后期,燕妮的女兒們已經長大成人,可以輪流擔任父親的秘書,這就使燕妮有了較多的時間。她陸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論述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出史和研究史,闡明莎劇舞台藝術的美學特征,批判資產階級的陳腐觀念,強調產業工人對優秀文藝作品的熱愛和需求,預示工人階級必將承擔起未來的文化使命。燕妮還撰文評述俄國的社會問題和思想文化問題,發表了許多精辟的見解。她視野開闊,學養深厚、思維敏捷﹔她的文章風格蒼勁、文筆老到,邏輯嚴謹、個性鮮明,顯示出穎異的才華、獨特的思路和磅礡的氣勢。

馬克思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燕妮這種“明澈而光輝的智慧”﹔因此,從鴻篇巨制到精悍短文,凡是馬克思准備發表的作品,他都要讓燕妮過目,希望燕妮對文章的主要論點、篇章結構乃至文字表述、修辭風格提出批評意見。勞拉的丈夫保爾·拉法格對這方面的情況十分清楚,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馬克思本人對於他夫人的才智與批判力非常敬佩(他在1866年曾這樣告訴我),他把自己的一切手稿都交給她看,並且非常重視她的意見。”我們知道,在理論領域和學術領域,馬克思從不輕率地聽從別人的建議,哪怕是自己的妻子﹔他之所以“非常重視”燕妮的意見,是因為他本人確曾從燕妮的意見中獲得真正的教益。正如恩格斯所說,燕妮具有“睿智的批判精神,敏銳的政治嗅覺”,她的意見是“大膽而又謹慎的意見(大膽而不吹噓,謹慎而不失尊嚴的意見)”。要在理論上、思想上達到這樣的高度,並且同時得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充分肯定,實在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哪些地方凝結著燕妮的勞動?這個問題在今天已經無從考証了。但我們應當記住,這位杰出女性曾經為科學理論的創立竭忠盡智、無私奉獻﹔正是她,把科學理論的傳播視為神聖事業。恩格斯說過,盡管反動當局的驅逐使她失去了三個孩子,“她還是耐心忍受被驅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難”﹔而最使她感到沉痛和憤懣的事情是,反動勢力聯合起來對馬克思“進行最卑鄙下流的誣蔑”,下令所有報刊都不登載他的文章。后來,隨著工人運動的高漲,燕妮終於看到,“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種卑鄙的誣蔑完全煙消雲散”﹔她終於聽到,“她丈夫的學說在各個文明國家用各種文明的語言公開地勝利地傳播”——這時,只是在這時,燕妮才感到無比歡欣。

從無比“沉痛”到無比“歡欣”,我們從燕妮的情緒變化中看到了她至真至誠的思想境界。

三、燕妮的精神魅力:激勵我們去體驗奮進之樂,感受真理之光,創造生命之美

燕妮的人生歷程是一部慷慨悲壯的英雄史詩。她的人格風范,則是她用數十年堅苦卓絕的奮斗凝結而成的力作。上文介紹的燕妮人格的四個特征,就是構成這部力作的光輝篇章。

我們可以把這部力作稱作燕妮的“人格風范之書”,全書內涵深刻、別開生面,一定會在我們內心引起共鳴。我們與燕妮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以及具有不同歷史淵源的文化之中﹔然而,在閱讀這部“人格風范之書”的時候,我們卻不會產生明顯的時空距離感和文化差異感。原因很簡單:共同的政治信仰、共同的理論指針、共同的奮斗目標、共同的價值取向,消除了我們與這位先驅者之間的壁障和隔膜。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秉持“天下為公”的遠大抱負、“民胞物與”的寬廣胸懷、“惟精惟一”的堅貞品節、“允執其中”的人生智慧、“成仁取義”的英雄氣概、“止於至善”的道德追求,形成了光耀千古的優良傳統﹔一百年來,這種優良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上得到了傳承和弘揚、更新和升華,涌現出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驍勇奮戰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凝結成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如今,這個精神譜系已經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它同燕妮的人生信念、斗爭熱忱、遒勁風骨和人文情懷深相契合。古語雲:“同明相照,同類相求。”(《史記·伯夷列傳》)正是由於在實踐上遙相呼應、在理念上息息相通、在情感上水乳交融,燕妮的人格風范必然會使我們的心弦產生強烈的共振。

燕妮的這部“人格風范之書”蘊含哲理、引人入勝,一定會使我們深感開卷有益。燕妮特立獨行的人生選擇,充滿了傳奇色彩:她是名門閨秀,卻選擇了一條荊棘叢生的革命道路,毅然同自己出身的階級徹底決裂﹔她看上去柔弱文靜,而在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卻總是果敢沉毅、剛烈堅強。投身革命以后,面對反動當局的迫害,她選擇奮力抗爭、寸步不讓﹔面對貧病交加的困境,她選擇恪守信念、迎難而進﹔面對艱巨繁重的工作,她選擇宵衣旰食、自覺擔當。到了暮年,她罹患疾病,卻依舊堅持工作。在備受沉疴折磨、面對死亡威脅的情況下,她選擇樂觀自信的氣度,不管病勢多麼嚴重,她總是顏色和豫、從容不迫、談笑自若﹔她一再勸說親友和醫生不要過分勞累、不必過於緊張。在臥床不起的日子裡,她依然關注著歐洲工人運動的發展。在與親人們永訣時,燕妮握著馬克思的手,神色安詳,面露微笑﹔馬克思看到,在那一刻,“她的眼睛比平時更加富於表情,更加美麗,更加明亮!”燕妮就是這樣平靜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對別人的尊重,同時也保持著自身的尊嚴。

“卡爾,我不行了!”(油畫)

在生命之舟臨近終點的日子裡,燕妮最牽挂的事情是馬克思學說在世界各地傳播的現狀與前景,因為這一點從根本上決定著工人運動的前途和命運。就在這時,英國的《現代思想》月刊發表了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文章作者厄·貝·巴克斯肯定馬克思的杰出理論貢獻,贊譽馬克思是“現代思想的領袖”。馬克思說,“這是第一篇在英國發表的對新思想充滿真正的熱情並勇敢地起來反對不列顛庸俗習氣的文章”﹔作者“是第一個對現代社會主義真正感興趣的英國評論家。他那如此真誠的語言和充滿信心的語調給人以極深刻的印象”﹔“英國的評論如此熱烈地為我們的事業辯護,這是第一次”。燕妮慶幸自己趕上了這麼多個難得的“第一”,興奮得忘記了周身的病痛﹔她在第一時間閱讀了這篇文章,然后久久地沉浸在喜悅的情緒之中。馬克思后來在致左爾格的信裡記述了當時的情況:“對我最重要的是,還在11月30日我就收到了上述的一期《現代思想》,使我親愛的妻子在她生命的最后幾天裡得到了愉快。你知道,她是多麼熱情地關懷所有這類事情。”確實,這是燕妮直到臨終之前一直縈系心間的大事,剛剛獲得的訊息使她怡悅地度過了自己一生的最后三天,同時也使她進一步堅信馬克思的學說終將征服整個世界。燕妮就是懷著這樣的信心和希望告別了塵寰。

燕妮生前最喜愛的格言是“永不絕望”。這句格言並不是什麼慷慨激昂的豪言壯語,它同燕妮的性格一樣質朴無華,但卻是燕妮終生服膺的重要原則。她一貫認為,當困難和不幸降臨的時候,陷入悲觀絕望無異於選擇怯懦、放棄、頹廢和徹底崩潰﹔而保持樂觀自信則意味著選擇剛強、堅守、進取和浴火重生。燕妮堅信希望的力量。為此,她喜愛莎士比亞的名句:“希望是不幸者的唯一藥餌。”同時,她也贊成歌德的箴言:“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靈魂。”當然,燕妮在這方面遠遠超越了她所景仰的那兩位偉大詩人,因為她有堅如磐石的共產主義信仰﹔她懷抱的希望與她恪守的信仰緊密相連,因而具有廣博的內涵和牢固的基礎,反映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世界文明的前進方向。

我們每個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關鍵時刻作出的重要選擇,不僅折射出我們的品性和人格的高下,而且決定著我們的前途和人生的成毀。因此,我們在抉擇時特別需要有清醒的理智、准確的判斷、篤行的勇氣和堅守的恆心。正是在這些方面,燕妮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樹立了光輝的范例。她走過的險峻山路、經歷的痛苦煎熬、頂住的巨大壓力、進行的持久戰斗,足以使那些一遇風浪就張皇失措、一遭挫折就愁腸百結的人感到羞愧,進而激勵他們下決心丟開煩惱、祛除恐懼、化解焦慮、重振精神﹔燕妮的經歷也會使那些初嘗人生、胸懷抱負、仰望高峰、立志登攀的人鼓足勇氣、汲取智慧,立下奮斗到底的誓願,回應祖國母親的期望。

總之,閱讀燕妮的“人格風范之書”,不僅可以喚起我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而且能夠增強我們的洞察力和創造力。在雲遮霧繞的時候,這部書會引導我們登臨絕頂、眺望八方,縱觀時代大潮和全球風雲,探究歷史的規律和趨勢,看清生活的真相和本質,讓我們放下沉重的包袱和負擔,除去胸中的雲翳和塊壘,憬然而悟、一身輕鬆,重見蔚藍的天空和清純的陽光,以滿腔的激情去體驗奮進之樂,感受真理之光,創造生命之美。

回望燕妮的生命軌跡,我們在每一個階段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她的“至真至誠”。確實,對真理、對道義、對人類進步事業的“至真至誠”,成就了燕妮的偉大人生。這種品格也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就有關於“至誠之路”的經典表述:“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第二十章)我們今天紀念燕妮,就是秉持“至真至誠”的態度:我們熱愛她所堅持的科學真理,忠於她所捍衛的偉大事業﹔深信她所闡釋的人生意義,崇仰她所確立的人生目標。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新時代研讀燕妮的“人格風范之書”,就會感到這位先鋒戰士並未離我們遠去﹔她那崇高的精神始終活在我們心中,她那明亮的眼睛一直在注視著人類進步事業。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征途上,我們可以向燕妮請教,和燕妮對話,與燕妮同行,在她的親切鼓勵下更加昂揚奮勉、踔厲風發,以堅韌的意志、果敢的行動去守護心中的崇高信仰,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

附記

我至今記得30年前那個初春時節。白天,我校訂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譯文﹔晚上,我翻譯和校訂青年馬克思的詩歌。每完成一首詩的譯校工作,我都久久地沉浸在馬克思抒發的深摯而又激昂的情感之中。從那時起,我常常想:燕妮為什麼會被馬克思視為自己心中的藍天和太陽?燕妮的畢生奮斗對於馬克思的革命實踐和理論創造具有何種意義?我們今天應當怎樣領會燕妮精神,並用它來映照我們的人生之路?多年來,我結合經典著作編譯和研究工作,圍繞這些問題進行過學習和思考。現在,我將自己的體會加以整理,謹以此文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驅燕妮·馬克思。

2021年3月31日於新京兆堂

(作者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首席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