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倡導長征精神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啟示

作者:李穎 王穎    發布時間:2021-08-16    來源:學習強國
分享到 :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為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大規模“圍剿”,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進行了偉大的長征。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長征精神。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指出:“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在長征精神的形成與發展中,毛澤東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既是長征精神的主要締造者和踐行者,也是長征精神的積極倡導者。毛澤東雖然沒有直接使用過“長征精神”這一概念,但他對長征歷史意義的精辟總結,對其偉大精神的概括和論述,為后來提煉和升華長征精神提供了歷史原型與素材。毛澤東倡導長征精神的思想和實踐,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在新時代新形勢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意義。

一、毛澤東在不同歷史階段對長征精神的倡導及其歷史意義

毛澤東在長征途中就以詩言志,熱情贊頌紅軍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長征到達陝北后,他時常提及這段艱險壯闊的經歷,採取多種方法,以長征精神鼓舞和教育廣大黨員和群眾。在毛澤東的倡導、推動下,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注入強大的動力,歷久彌新地存在於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之中。

(一)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后倡導長征精神,對於堅持黨的領導,增強革命信心,完成鞏固根據地的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等率陝甘支隊到達陝北吳起鎮。至此,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勝利結束。在迎來這一勝利的時候,毛澤東寫下了《七律·長征》,用“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等詩句藝術地、形象地表現了紅軍將士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黨和紅軍雖然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據地,但要把大本營在西北奠基,絕非易事。日本帝國主義不斷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步伐,發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民族危機日益嚴重。而國民黨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正調集重兵前來“圍剿”陝甘根據地。

隻有正確認識過去的失敗和勝利,才能做好迎接嚴峻挑戰的思想和精神准備。率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后僅半個月,毛澤東就及時對長征進行了總結。11月5日,他向隨行部隊發表講話,指出:“這是從來未有過的真正的長征。我們紅軍的人數比以前是少了一些,但是留下來的是中國革命的精華,都是經過嚴峻鍛煉與考驗的。留下來的同志不僅要以一當十,而且要以一當百、當千。今后,我們要和陝北紅軍、陝北人民團結一致,要做團結的模范,共同完成中國革命的偉大使命,開創中國革命新局面。”

12月27日,毛澤東在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第一次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長征及長征精神。他用一句話就形象概括了長征的意義:“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他用詩一樣的語言贊美長征:“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個人的兩隻腳,長驅二萬余裡,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隻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他還分析長征勝利的原因:“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干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

關於長征的勝利,當時在外界看來是難以置信的。1936年10月美國記者斯諾到陝北訪問毛澤東時,就提出了“紅軍為什麼能克服千難萬險走完二萬五千裡”的問題。毛澤東給出了這樣的回答:“第一是因為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第二是因為蘇維埃人民基本干部的偉大的技巧、英勇、堅決和幾乎是超人的忍耐力和革命的熱忱”“許多,許多優秀的同志,許多獻身於革命的人,都在一個宗旨下工作,造成了紅軍和蘇維埃運動,而他們和那些未來的同志,將要領導革命到最后勝利”。

毛澤東長征中創作的多首詩詞,是紅軍長征光輝歷程的藝術再現,也是偉大長征精神的詩意表達。到陝北后,毛澤東一改過去寫詩很少示人的習慣,在一些場合朗誦自己的《七律·長征》。1936年10月,他為斯諾親筆抄下這首詩。后來,斯諾將毛澤東關於長征的講述和《七律•長征》收入他所著的《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名為《西行漫記》)中,長征和長征精神廣為世人所知。

毛澤東積極推動長征史料編輯工作,於1936年8月親自為《長征記》一書征稿。該書於1942年11月以《紅軍長征記》為名內部發行。

毛澤東還一直關心、培養和重用長征中走過來的干部戰士,把對長征精神的倡導落到更實處。他曾指示:“凡屬同意黨的綱領政策而工作中表現積極的分子,不念其社會關系如何,均應廣泛地吸收入黨,尤其是陝甘支隊及二十五軍經過長征斗爭的指戰員,應更寬廣地吸收入黨”“凡屬經過長征的分子,一律免除候補期”。

在毛澤東的倡導下,全黨全軍充分認識到長征和長征精神的偉大,從過去反“圍剿”失利的心理陰影中走出,增強了迎接新歷史任務的信心和勇氣。

(二)全面抗戰時期倡導長征精神,對於闡明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歷史擔當和重要地位,展示團結抗戰的良好形象,鼓舞全民族抗戰的決心,具有重要意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在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而國民黨從一黨私利出發,對於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持猶疑、搖擺態度。不少國人對中國共產黨知之甚少或抱有偏見,對中國抗戰懷著或一味悲觀或盲目樂觀的情緒,“亡國論”“速勝論”的錯誤觀點到處流傳。

這時,毛澤東把長征精神與抗日救亡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宣傳長征精神,駁斥國民黨頑固派的污蔑攻擊,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地位作用。1939年5月,他在西北青年救國會舉行的模范青年授獎大會上說:“共產黨有艱苦奮斗的作風,能夠忍飢挨餓去打日本帝國主義。從前紅軍長征過草地的時候,有五十天沒有飯吃,吃樹皮,這隻有共產黨能做到,別人是做不到的。我們共產黨員‘吃樹皮’,土豪劣紳、貪官污吏則‘刮地皮’。所以把共產黨搞掉了,中國就不妙。大家要擁護共產黨,全國老百姓也要擁護共產黨。相反,那些反共的、發國難財的、吃摩擦飯的壞家伙,應該統統清除掉。”

在長征中,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高舉北上抗日旗幟,自覺承擔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毛澤東以救國救民的長征精神激勵人們,特別是青年,投身抗戰,英勇斗爭,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1939年12月,他在延安各界紀念一二·九運動四周年大會上發表演說,指出:“紅軍同志完成了這麼偉大的長征,學生同志在北平發動了這樣偉大的救亡運動,兩者都是為解放民族和解放人民而斗爭,其直接意義都是推動抗日戰爭。”

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的兩首長征詩詞《七律·長征》和《清平樂·六盤山》廣為流傳。不僅在一些書報上發表,還被譜成歌曲,在敵后根據地廣為傳唱。“紅軍不怕遠征難”“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長征精神給予廣大抗日軍民極大鼓舞。1941年犧牲的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生前就寫有一首《和毛主席長征詩》,表達他堅定樂觀的革命精神。毛澤東的長征詩詞還對於團結民主人士共同抗戰產生積極影響。1938年11月,毛澤東為來延安的愛國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及夫人題寫《清平樂•六盤山》,使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戰的形象為更多人所了解。

(三)在總結歷史經驗及開展延安整風運動過程中倡導長征精神,對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深入人心,實現全黨團結和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長征到達陝北后,面對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國內外各種矛盾,客觀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全黨統一認識,科學分析形勢,制定出正確的路線和策略。然而,黨內的思想並不統一。迷信馬克思主義的本本、迷信共產國際的指示、迷信俄國革命的經驗的教條主義思想仍然存在。正是教條主義導致了土地革命戰爭失敗,使紅軍離開根據地進行長征,在長征結束后又阻礙著黨的正確路線策略的制定和執行。為解決這些問題,毛澤東以很大精力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反對“左”傾教條主義錯誤,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展延安整風運動。

在此期間,毛澤東多次談起遵義會議,倡導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長征精神。1938年10月,他在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任務。他在報告中指出:“遵義會議糾正了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所犯的‘左’傾機會主義性質的嚴重的原則錯誤,團結了黨和紅軍,使得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勝利地完成了長征,轉到了抗日的前進陣地,執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總結了黨18年的歷史經驗。他說:“隻在到了遵義會議以后,黨才徹底地走上了布爾什維克化的道路,奠定了后來戰勝張國燾右傾機會主義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

在強調遵義會議意義的同時,毛澤東也指出繼續發揚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長征精神的重要性和緊迫性。1941年9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遵義會議,實際上變更了一條政治路線。過去的路線在遵義會議后,在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都不能起作用了,但在思想上主觀主義的遺毒仍然存在。”1943年11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又重申:“遵義會議隻集中解決軍事路線,因為中央在長征中,軍事領導是中心問題。當時軍事領導的解決差不多等於政治路線的解決。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會議時,由於王明的回國,進攻中央路線,結果中斷了遵義會議以后的中央路線。”

在總結歷史經驗及開展延安整風運動過程中,毛澤東倡導長征精神,使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深入人心,促進了全黨的團結和統一。

(四)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時刻倡導長征精神,對於防止驕傲懈怠情緒,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具有重要意義。

1949年,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迎來新中國誕生的時候,毛澤東仍然保持著戰略家的冷靜,他清醒地意識到黨內因勝利而驕傲、以功臣自居、停頓起來不求進步、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等情緒可能會滋長,而“建設一個新世界”的任務十分艱巨,挑戰非常嚴峻。在歷史重大轉折關頭,他沒有忘記艱苦卓絕的長征,又一次從長征精神中找到啟迪和力量。這時他所講的“長征”,已不再局限於歷史事件的“長征”,而變成具有長期性、艱巨性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喻義﹔已突破原來單純“長征”所指,增添新的時代內涵,成為具有形象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概念。

3月5日,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兩個務必”重要思想,他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在過了幾十年之后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像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

6月30日,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指出:“黨的二十八年是一個長時期,我們僅僅做了一件事,這就是取得了革命戰爭的基本勝利。這是值得慶祝的,因為這是人民的勝利,因為這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勝利。但是我們的事情還很多,比如走路,過去的工作隻不過是像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殘余的敵人尚待我們掃滅。嚴重的經濟建設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熟習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我們不熟習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

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時候,毛澤東倡導長征精神,是對廣大黨員十分及時、必要的提醒,起到防止驕傲和懈怠情緒滋生、避免重蹈歷史覆轍的作用,使全黨繼續保持昂揚向上、奮斗進取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的歷史任務。

(五)新中國成立后倡導長征精神,對於保持共產黨人艱苦奮斗政治本色,凝心聚力建設“強大而可親”的社會主義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中華大地呈現出萬象更新的局面。同時在黨和人民面前,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困難,面臨著軍事、經濟、國際關系、黨自身建設等方面嚴峻的考驗。為鞏固革命的勝利,應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毛澤東在很多場合講到長征的歷史,大力倡導長征精神。

從積貧積弱到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當有些人信心不足時,毛澤東提起長征精神。1954年10月,他在國防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建設一支強大的近代化的革命軍隊的目標。盡管當時我們的武器裝備等還很落后,但他滿懷信心地說:“從歷史上看,我們的建軍目標是能夠達到的,我們的事業是有希望的。”他以長征為例,指出:“二萬五千裡長征是不簡單的,假定我們這裡在地球上對鑽一個洞,從美國鑽出來,恰好是一萬二千五百公裡多一點。”

從“破壞舊世界”的革命黨到“建設新世界”的執政黨,當有些人忘記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時,毛澤東提起長征精神。1956年11月15日,他在八屆二中全會上說:“要勤儉建國,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朴素、同甘共苦。同志們提出,廠長、校長可以住棚子,我看這個法子好,特別是在困難的時候。我們長征路上過草地,根本沒有房子,就那麼睡,朱總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麼睡,都過來了。我們的部隊,沒有糧食,就吃樹皮、樹葉。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禍同當,這是我們過去干過的,為什麼現在不能干呢?隻要我們這樣干了,就不會脫離群眾。”

從熟習的革命戰爭到不熟習的和平建設,當有些人在問題和困難面前感到束手無策時,毛澤東提起長征精神。1957年1月,他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說:“要想盡一切辦法。這個話很好,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困難。這個口號應當宣傳。我們現在遇到的困難不算很大,有什麼了不起呀!比起萬裡長征,爬雪山過草地,總要好一點吧。長征途中,在過了大渡河以后,究竟怎麼走呢?北面統是高山,人口又很少,我們那個時候提出要千方百計克服困難。什麼叫千方百計呢?千方者,就是九百九十九方加一方﹔百計者,就是九十九計加一計。現在你們還沒有提出幾個方幾個計來。各省、中央各部究竟有多少方多少計呀?隻要想盡一切辦法,困難是可以解決的。”

從凱歌行進的勝利到始料未及的挫折,當有些人陷入悲觀和消極時,毛澤東提起長征精神。1961年9月,他在中共中央局第一書記匯報會上談到“二五”計劃后兩年補充計劃指標時說:“我看現在這樣的指標不是悲觀的指標,因為只是這兩年嘛,是補充計劃嘛,就像我們紅軍在萬裡長征之后要補充一樣。那時候,隻留下兩萬多軍隊,一方面軍隻有八千多人。我在一個會上作報告說,留下兩萬多人,我們更強了,因為我們有了經驗。后來果然如此,政策一變,又發展到一百二十萬。不要以為現在的情況很壞,達於極點了就好了。”1962年1月,他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說:“土地革命戰爭曾經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紅軍發展到三十萬人,后來又遭到挫折,經過長征,這三十萬人縮小到兩萬多人,到陝北以后補充了一點,還是不到三萬人,就是說,不到三十萬人的十分之一。究竟是那三十萬人的軍隊強些,還是這不到三萬人的軍隊強些?我們受了那樣大的挫折,吃過那樣大的苦頭,就得到鍛煉,有了經驗,糾正了錯誤路線,恢復了正確路線,所以這不到三萬人的軍隊,比起過去那個三十萬人的軍隊來,要更強些。劉少奇同志在報告裡說,最近四年,我們的路線是正確的,成績是主要的,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犯過一些錯誤,吃了苦頭,有了經驗了,因此我們更強了,而不是更弱了。情形正是這樣。”

從學習照抄蘇聯到探索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當有些人出現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傾向時,毛澤東提起長征精神。1963年9月,他在會見外賓時說:“我們認識中國,花了幾十年時間。中國人不懂中國情況,這怎麼行?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這次會議批判了教條主義。教條主義者說蘇聯一切都對,不把蘇聯的經驗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這個口號就是在延安整風時提出的。這個口號寫進了1957年莫斯科宣言,那裡面說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要與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外國經驗,不管是哪一個國家的,隻能供參考。”

新中國成立后,在毛澤東的大力倡導下,長征精神在保持共產黨人艱苦奮斗政治本色,凝心聚力建設國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毛澤東倡導長征精神的現實啟示

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大力倡導下,長征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得到傳承和發揚,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鼓舞和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毛澤東倡導長征精神的思想和實踐,對於深化對長征精神的認識,結合新時代新要求弘揚長征精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要以長征精神為思想之基,堅定理想信念,始終跟黨走。

歷史告訴我們,對於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在重要關頭和重大挑戰面前,隻有充分調動精神的力量,才能引領時代,擔起歷史的重任。“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而精神的力量根本上來自於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奮斗目標,來自於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黨和紅軍幾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歸根到底在於心中的遠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終堅定執著,始終閃耀著火熱的光芒。”長征精神所堅守的理想信念,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中國將面對很大困難、挑戰、阻力和變數。境外反華勢力極盡“唱衰中國”之能事,動搖和擾亂國民信仰。在這種情況下,特別需要用長征精神“筑牢信仰之基、把穩思想之舵、補足精神之鈣”,使黨員干部從長征精神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的真理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不斷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不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隻要我們堅定理想信念,毫不動搖,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就一定能夠攻堅克難,無往而不勝。

(二)要以長征精神為作風之范,保持政治本色,站穩人民立場。

歷史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有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隻有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礡之力”“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証,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証”。長征精神所體現的人民意識,始終是凝聚人心、成就偉業的重要保証。

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黨面臨著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還存在著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能否繼續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關系著我們黨的性質,也關系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因此,特別需要用長征精神作為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典范,引導黨員干部感悟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是為了誰、依靠誰、從哪裡走來、要到哪裡去,不斷增強宗旨意識、使命擔當,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三)要以長征精神為克難之典,增強信心,百折不撓。

歷史告訴我們,黨的事業總是在戰勝各種困難挑戰中前進的。黨的百年歷史是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充滿艱險的百年。如果沒有這種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黨就不可能在苦難中鑄就輝煌。長征精神所包含的意志勇氣,始終是黨戰勝強大敵人、實現偉大目標的銳利武器。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要時刻准備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在這種情況下,特別需要用紅色精神鼓舞全黨全國人民的斗志,使黨員干部充分認識到“實現偉大的理想,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貪圖安逸、不願繼續艱苦奮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驕傲自滿、不願繼續開拓前進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四)要以長征精神為歷史之鏡,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實行符合中國實際的戰略策略,這是我們在生死存亡考驗中用血的教訓換來的思想成果。“長征走過的道路,不僅翻越了千山萬水,而且翻越了把馬克思主義當做一成不變的教條的錯誤思想障礙。長征給我們的根本經驗和啟示,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定不移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建設、改革道路。”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能照抄馬克思主義的書本,也沒有別國的經驗可借鑒學習,隻能靠我們自己結合實際去探索。這就需要以紅色精神為歷史之鏡,發揚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好我們自己的事,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唯一正確道路。

(五)要以長征精神為力量之源,團結一致,繼續奮斗。

歷史告訴我們: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真實生動寫照,是凝聚人心、成就偉業的強大精神動力。“長征永遠在路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80多年前的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在風雨如晦、驚心動魄中贏得勝利的﹔80多年后的今天,中國正在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進,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承擔的新的歷史使命,進行的新的偉大長征。

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需要發揚長征精神,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對黨和人民無比忠誠,對革命事業鍥而不舍,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革命意志不渙散,奮斗精神不懈怠﹔就是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加強全黨的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最廣泛地為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凝聚智慧和力量﹔就是要擔起歷史賦予的使命,緊緊扭住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偉大復興的總任務不放,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繼續把革命前輩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大力倡導的長征精神,如同燃燒不熄的精神火炬,照亮了我們繼續前行的道路。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再次指出:“我們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繼續高舉革命的旗幟,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新長征再出發的號角已吹響,我們要在新的百年中繼續學習和弘揚長征精神,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凝聚起磅礡力量,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執筆人:李穎,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研究員﹔王穎,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毛澤東思想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史研究一處處長、二級巡視員,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