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澤東關於建設新中國的思考和實踐

作者:杜棟、梁琨    發布時間:2021-10-02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的歷史,從此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歷史進入到一個新紀元。

如何建設新中國,讓飽受苦難的中國人民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讓歷經百年風雨的中華民族走上繁榮富強的偉大復興之路,成為新的歷史階段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著力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共產黨人要 “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

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和發展。新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但中國共產黨人很早就已經開始思考新中國的建設問題。早在1921年建黨前夕,早期黨組織就明確提出了“挺身出來,硬起鐵肩,擔當這改造政黨、改造政治、改造中國底大責任”的使命。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中國向何處去”作了十分明確的回答,不僅提出“要建立一個新中國”,而且為新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描繪出了宏偉藍圖。他指出:“一切這些的目的,在於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

解放戰爭時期,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變化,毛澤東對革命勝利后如何建設新中國有了愈來愈清晰的思考。1949年初,三大戰役結束之后,奪取全國革命勝利已經指日可待。2月,在同蘇聯代表米高揚會談時,毛澤東圍繞奪取全國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就新政權的性質、新政權的首要任務等問題系統地談了中國共產黨的意見。在談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恢復生產和經濟建設問題時,毛澤東說,中國連年戰爭,經濟遭到破壞,人民生活痛苦。戰爭一旦結束,我們不但要恢復生產,而且要建設嶄新的、現代化的、強大的國民經濟。

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這是制定奪取全國勝利和勝利后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極其重要的會議。毛澤東分析了中國的經濟成分和黨應採取的政策,提出了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要求,指出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必須圍繞著生產建設這個中心工作並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他還告誡全黨同志,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勉勵全黨要“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

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他說:“過去的工作隻不過是像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殘余的敵人尚待我們掃滅。嚴重的經濟建設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熟習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我們不熟習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這就是困難。”“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我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武器,團結全國除了反動派以外的一切人,穩步地走到目的地。”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成為新中國的建國綱領,規定了新中國的國體、政體、國家結構形式及經濟構成的總框架,也是新民主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施政綱領。在這次會議上,一系列重大決定的作出,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通過實施,使新中國的組織架構和規章制度主體落定,萬眾期盼的新中國呼之欲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已經為嶄新的時代作好了充分准備。

30日,毛澤東在他為會議起草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宣告成立。中國人民業已有了自己的中央人民政府。這個政府將遵照共同綱領在全中國境內實施人民民主專政。它將指揮人民解放軍將革命戰爭進行到底,消滅殘余敵軍,解放全國領土,完成統一中國的偉大事業。它將領導全國人民克服一切困難,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掃除舊中國留下來的貧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

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站在新中國成立這個中國革命的高山之巔,回望28年的奮斗歷史,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終於由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勢,當年期待的“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已經躍出地平線冉冉升起,“躁動於母腹中的嬰兒”終於誕生,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紀元。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勝利來之不易,穩定和發展更是困難重重。就國內而言,在新中國成立之時,人民解放戰爭已經取得基本勝利,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解放,但西南、華南和沿海島嶼等地區還有國民黨的上百萬軍隊在負隅頑抗,新解放區還有大批國民黨殘余勢力有待清剿。在經濟上,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國民經濟的恢復困難重重。

此外,擁有大量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實行土地改革,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還嚴重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如何鞏固新生政權,在政治上經濟上站穩腳跟,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首要問題。

針對當時國內的實際情況,毛澤東指出,“我們剛剛建國,首要任務是肅清國民黨殘余,同時要集中精力恢復經濟。還有很多工作,但這兩項是重點”。因此,繼續進行軍事斗爭,以最快的速度肅清國民黨反動派的殘余軍事力量,解放全中國,仍是中國共產黨的首要任務。同時,也要及時進行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穩定新生政權,恢復和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贏得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在1949年10月1日至1949年年底的這段時間裡,毛澤東在指揮人民解放軍向全國勝利進軍的同時,對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進行了深入思考,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國內建設方面,毛澤東把精力主要放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他在這些領域的思考和實踐,為新中國走上建設的穩定軌道作出了有益探索。

二、實現民主建政,鞏固新生政權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約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一的老解放區已經建立了人民政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在軍事斗爭節節勝利的基礎上,各級地方人民政權也逐步建立起來。對於各級人民政權的建立,毛澤東在大政方針、具體措施和方式方法等方面都給予了悉心指導。

重視發揮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作用。由於剛剛解放的地區秩序尚不穩定,所以新解放區一般實行軍事管制,成立軍事管制委員會,統一接管原國民黨政府的一切公共機關、產業和物資,鎮壓反革命活動,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組織恢復生產。隨后在有條件的地方組織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先由人民代表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用民主選舉的方式產生地方人民政府。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制度,是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工作的重要經驗總結,是“黨與政府密切地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毛澤東非常重視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召開,多次在為中央起草的相關文件和對各地有關工作的報告的批示中強調其重要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更加注重發揮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作用,把它作為體現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聯系的重要組織形式,多次批示和轉發各地的相關報告。比如,1949年10月13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華東局關於鬆江縣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情況和經驗的電報上作出批示,對會議的成功“極為欣慰”,並將這一報告轉發各中央局負責人,請他們通令所屬一律仿照辦理,並強調指出:“這是一件大事。如果一千幾百個縣都能開起全縣代表大會來,並能開得好,那就會對於我黨聯系數萬萬人民的工作,對於使黨內外廣大干部獲得教育,都是極重要的。”

10月30日,毛澤東又轉發了華北局關於華北各城市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經驗的報告,並要求各地認真研究,引起全黨干部的注意,同時總結自己在這一重大問題上的經驗教訓。11月27日,在為中央起草的給華南分局等的電報中,他強調:“你們必須將這種市的縣的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看成是團結各界人民,動員群眾完成剿匪反霸,肅清特務,減租減息,征稅征糧,恢復與發展生產,恢復與發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極重要的工具,一律每三個月召開一次。”

在毛澤東的重視和指導下,新解放區各地陸續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促進了地方人民政權的建立,增進了黨和人民的聯系,發揚了人民民主精神,積累了民主建政的經驗,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作了充分的理論和實踐准備。

鞏固革命統一戰線,凝聚建設偉力。《共同綱領》規定,新中國的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政體是民主集中制(后來,其實現形式為人民代表大會制)。與此相適應,新中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些根本制度規定了建設新中國,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帶領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達到空前廣泛的程度,開創了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真誠合作、共同建設新中國的新格局。

毛澤東非常重視統一戰線工作,他指出,為了實現新民主主義“從容地和妥善地走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的奮斗目標,“在國內,我們必須團結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一切愛國民主人士,必須鞏固我們這個已經建立的偉大的有威信的革命統一戰線”。

比如,在指導各地召開各界代表會議時,毛澤東多次指出,黨員不要太多,略為超過一半即夠,要注意吸收大批中間分子,爭取他們向我們靠攏,並詳細指明各界代表會議應包括的各階級人員。1949年10月7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復葉劍英、方方並告華中局的電報中指出,在擬定廣東省政府名單時應注意吸收若干黨外人士。

8日,在審閱修改中共中央關於湖北省政府干部配備問題給華中局的電報稿時,毛澤東將其中“副主席及委員和廳長副廳長中最好能有若干民主人士擔任”一句中的“最好能”改為“必須”,並在電報稿末尾加寫一句:“原名單中民主人士太少。”

19日,在為中央起草的關於物色民主人士參加廣西工作的電報中,毛澤東指出,華中局吸收李任仁為廣西副主任或副主席的意見是正確的,我軍佔領廣西全省后還要物色其他民主分子參加工作。

24日,毛澤東在出席中共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黨組會議時,批評黨內有的同志不懂得如何與黨外人士合作,指出:這個問題不簡單,眼光要看到全國與全面。同日,在同綏遠負責人談話時,他強調,中國永遠是黨與非黨的聯盟,長期合作。要打破關門主義,要搞五湖四海。

毛澤東之所以重視民主人士參與政權建設,既源於他對人民民主的思考,也是當時的客觀形勢使然。面對當時國內國際的嚴峻形勢,要實現建設新中國的宏偉目標,必須鞏固革命統一戰線,團結起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共同奮斗。

正如毛澤東所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共產黨靠大家,大家為國家齊心協力,治天下也就不難了。他還強調,不要四面出擊,要做好工作,把人民中間不滿意我們的人變成擁護我們。我們必須鞏固我們的統一戰線,領導全國人民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權建設,毛澤東強調要做好統一戰線工作並注重培養少數民族干部。1949年11月14日,他就大量吸收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問題致電彭德懷和中共中央西北局,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外,各級政權機關均應按各民族人口多少,分配名額,大量吸收回族及其他少數民族能夠和我們合作的人參加政府工作。在目前時期應一律組織聯合政府,即統一戰線政府。在這種合作中大批培養少數民族干部。”

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過程中,許多國民黨軍隊的人員紛紛起義,投入人民的懷抱。對這些起義將士,毛澤東強調要堅持又團結又改造的方針,爭取把他們吸納到建設新中國的隊伍中來。1949年10月10日,毛澤東和朱德致電“長治”艦全體起義人員:“慶祝你們的英勇的起義行動。由於國民黨海軍內的愛國官兵陸續起義,人民海軍已在迅速發展。希望你們努力學習,積極參加建設中國人民海軍和完成解放中國全境的偉大事業。”11月12日,在祝賀中國、中央兩航空公司全體員工起義的電報中,毛澤東指出:“希望你們團結一致,為建設人民航空事業,並為保衛留在香港的祖國財產而奮斗。”

此外,對於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有識之士,毛澤東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新中國建設中來。1949年11月15日,在給時任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周世釗的信中,毛澤東指出,當前“除台灣、西藏外,全國各地大約幾個月內即可完成軍事佔領。但大難甫平,民生憔悴,須有數年時間,方能恢復人民經濟,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及提高人民政治覺悟水平,這些任務均有待於文教工作的協助。

著眼大局,對舊人員“包下來”並妥善安置。解放戰爭時期,如何處理原國民黨政權機構的舊人員是各新解放區在政權建設方面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延續之前的做法,仍然採取“包下來”的政策,對舊人員進行妥善安置。

毛澤東非常重視這一工作,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各地在思想上正確認識和理解這一政策,注重吸收有益經驗,並及時糾正一些地方在工作中的偏差。他指出:“國民黨的一千萬黨、政、軍人員我們也要包起來,使所有的人都有出路。”1949年10月22日,毛澤東對中共中央轉發西北局關於舊人員處理指示的批語中,要求相關部門注意研究採納施行,並轉發所屬參考為要。

11月2日,毛澤東就舊人員處理問題為中共中央起草致華中局、湖南省委等的電報,指出全國各地黨的組織、人民解放軍及人民政府必須按照中央關於舊人員處理的規定嚴格遵照執行,必須避免不負責任地大批遣散舊人員的錯誤。

11月19日,第二野戰軍前委對貴州新區工作策略問題的指示中有一條講到,“中央明確規定,所有國民黨機構的全部人員包括軍隊官兵、政府員工和工廠職工全部收容起來,一個也不要遣散”。毛澤東在批轉這一指示時寫道:“請轉發所屬注意。我們認為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對於財政、經濟亟待恢復的新中國來說,將這麼多舊人員統一包下來是非常需要政治魄力的,僅財政開支就耗費頗大,如何管理也是一大難題。但中國共產黨人採取負責到底的態度,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角度出發,對舊人員堅決採取包下來的政策,認為“隻有這樣才是對人民有利的”。

事實証明,這一政策不僅穩定了國民黨舊人員,而且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這對於增強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凝聚力,保証新政權的穩定和新中國各項建設事業的平穩推進,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穩定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生產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國民經濟的嚴峻形勢,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經濟戰線上也加緊斗爭,爭取盡快恢復國民經濟。穩定經濟秩序和發展生產對於新政權具有不亞於軍事勝利的重要性,對此,毛澤東早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就明確地指出來了。他說:“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務須避免盲目地亂抓亂碰,把中心任務忘記了。”“如果我們在生產工作上無知,不能很快地學會生產工作,不能使生產事業盡可能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獲得確實的成績,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並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會要失敗。”

那麼,採取什麼樣的策略來實現經濟恢復和發展呢?對此,毛澤東是有著清晰的認識和思路的。1949年4月,他就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被稱為“四面八方”的重要經濟政策。這從大的方面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經濟建設指明了方向,實際上也是整個經濟恢復時期的指導方針。在這一整體思路的指導下,根據1949年的實際情況,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建設戰線的主要工作是穩定經濟秩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國民經濟的初步恢復。

打擊不法投機資本,穩定物價。新中國成立之時,許多新解放區經濟比較動蕩,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惡性通貨膨脹仍在蔓延,一些不法投機商趁機興風作浪,致使經濟秩序混亂,物價猛烈上漲。要想穩定經濟秩序,恢復和發展生產,必須首先解決好這一問題。1949年下半年,經毛澤東同意,以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上海為主戰場,人民政府採取斷然措施,打贏了“銀元之戰”和“糧棉之戰”,沉重打擊了不法投機資本,穩定了全國物價,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通過這場斗爭增強了實力,初步取得穩定市場的主動權,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創造了條件。

平衡預算,統一財經。通過市場較量使物價回落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要在根本上穩定物價,必須做好國家財政預算,達到收支平衡和市場物資供求平衡。當時新解放區的財政處於分散狀態,中央政府擔負著軍費、生產恢復和賑災救濟等巨額開支,財政赤字嚴重。

針對這一狀況,毛澤東指出,要做好國家財政預算和統一全國財經工作。對於 1949年的最后兩個月來說,在物價初步穩定的基礎上,盡快做好1950年的財政預算,制定來年的財經政策,便是經濟工作的當務之急。1949年11月和12月,毛澤東密集召開、參加有關財經工作的會議,研究相關問題。

11月13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物價問題。他要求負責全國財經工作的陳雲為中央起草關於財經工作的決議,並請陳雲在月底召開的政府工作會議上作報告,重點講一講如何做到逐步平衡預算。28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1950年全國收支概算和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問題,以便加快貨幣回籠,減少貨幣發行量,從而平抑全國物價,減少財政赤字,安定民生,逐步恢復和發展生產。

29日、30日,毛澤東又主持召開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討論《一九五〇年度全國財政收支概算(草案)》《關於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的決定(草案)》等。毛澤東在講話中指出:“各部門為了工作,預算都很大,但這個家當就這麼大,隻有這些錢,因此必須把支出和收入碰一下頭。”他詳細計算了總收入和總支出的數額,並對支出項的具體內容進行了計算和說明。

對於發行折實公債,毛澤東指出,發多了不妥當,發少了不解決問題,要好好研究。12月2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會議討論通過了《一九五〇年度全國財政收支概算》《關於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的決定》。毛澤東強調:“國家的預算是一個重大問題,裡面反應著整個國家的政策,因為它規定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

關於統一全國財經工作,毛澤東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應該統一的必須統一,才能把事情辦好,決不許各自為政,但是統一和因地制宜必須互相結合。在人民的政權下,中央和地方的適當分工將有利而無害。4日,毛澤東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時說,財政經濟工作已成為中央和中央局的主要議程,應該認真研究財政經濟問題,並進行適時的宣傳,使人民了解情況和政策。

1950年3月,政務院作出《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集中統一的財經管理體制,這對穩定物價,鞏固經濟斗爭成果,全面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指示人民軍隊參加生產建設。面對當時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毛澤東指出,在做好預算的同時,要根據工作和任務的轉變調整支出結構。在1949年底財政經濟工作已經成為黨的工作重心之時,財政預算就要從軍事向經濟建設上傾斜。在 11月 29日的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毛澤東說:現在,我們的建設費隻佔 24%,文教衛生費隻佔 4.1%,軍費則要佔 38.8%,行政費佔 21.4%,所以實際上這還是一個戰爭預算。

為了扭轉這一狀況,把財力重心轉移到建設事業上來,必須逐步削減軍費支出,同時把軍隊由消耗者變為生產者。他說:在支出項內,明年准備養900萬人,其中軍隊570萬人,其他人員(包括留用人員)330萬人。所有人員,從中央到地方,在業務以外都要進行生產。后年可以准備300萬人轉入生產。如果后年能將軍隊從570萬減到300萬甚至250萬就好多了。

12月5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主席名義發布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關於一九五○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指示指出:“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號召全軍,除繼續作戰和服勤務者而外,應當負擔一部分生產任務,使我人民解放軍不僅是一支國防軍,而且是一支生產軍,借以協同全國人民克服長期戰爭所遺留下來的困難,加速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人民解放軍參加生產,不是臨時的,應從長期建設的觀點出發。重點在於以勞動增加社會和國家的財富。各軍區首長必須指導所屬,從一九五〇年春季起,實行參加生產建設工作,借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並節省一部分國家的開支。”

同日,他又為中共中央起草關於實施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指示給各中央局、分局、前委、軍區的通知:“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本日發表關於一九五○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你們看到后應即加以研究,就自己管轄范圍內使一切可能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部隊和機關積極地適當地實施起來,注意避免過去軍隊參加生產建設時所犯過的錯誤,區分前線和后方,區分具備了參加生產的條件的部隊和機關與目前尚未具備此項條件的部隊和機關,考慮地方條件和資金條件,適當地解決這一問題。這是一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將使部隊和機關的生活獲得改善,使國家節省一部分開支,並將在全國人民中產生良好的影響。”

根據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指示,1950年,人民解放軍各部隊在完成追殲殘敵、平叛、剿匪的作戰任務后,相繼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建設運動。以新疆軍區部隊為代表的人民軍隊積極投入開荒生產,為國家財政的開源節流和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作出了重大貢獻。

四、堅定信心,為建設新中國而不懈奮斗

1949年,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舊中國於此終結,新中國建設事業由此開始,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在此奠基。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歷史風雲際會之時,始終把准時代脈搏,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戰略魄力,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難,迅速穩定了經濟和社會秩序,建立和鞏固了人民政權,為后續新中國各項建設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

在這一年,毛澤東提出了關於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三年五年恢復,十年八年發展”的總體設想,並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的情況會一年比一年好起來,估計明年要比今年好。在三年五年的時間內,我們的經濟事業可以完全恢復﹔在十年八年的時間內,我們的經濟就可以得到巨大的發展。”這一設想,在1951年 2月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表述為“三年准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被中共中央正式確定為我國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長期發展戰略。

從1950年至1952年底,新中國在爭取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的同時,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階段性勝利,並陸續開展了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國民經濟,進行各項建設,使新中國逐漸呈現出氣象更新的勃勃生機,也為后續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五”計劃的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關於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建設新中國的思考和實踐,新修訂的《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冊中有不少文獻可資參考,內容涉及吸收民主人士參加政權建設、對舊人員的處理、人民軍隊參加生產建設、解決糧食問題等,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最初歲月裡的戰略籌謀。有必要提及的是,此時畢竟是新中國的初創時期,毛澤東的一些思考和為此採取的措施,也帶有探索的性質,隨著實踐的豐富和發展,必定會日益完善。無論如何,這在當時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歷史在前后對比的細看中會更加清晰。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6月15日,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的講話中曾經預言:“中國人民將會看見,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裡,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蕩滌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爭的創傷,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

歷史的發展充分証明,中國共產黨人有能力把對未來的設想變為現實。以新中國成立這個中國革命萬裡長征的第一步勝利為起點,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開始了新的長征,並不斷引領中華民族向著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作者:杜棟,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梁琨,國家檔案局政策法規研究司教育處處長

來源:《黨的文獻》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