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研究和學習黨的歷史

作者:張守四    發布時間:2021-10-13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考察時強調,要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好研史學史工作。這一重大要求,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一貫倡導和身體力行的大歷史觀,對於我們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題開展黨史研究和黨史學習,站在新的歷史高度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和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的偉大歷史貢獻、以更加深邃的眼光、更加寬廣的視野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和把握歷史趨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不可分割、尚在進行的奮進過程

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兩個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了實現民族復興,就必須完成兩大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圍繞這兩大歷史任務進行的一切斗爭,成為主導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主題和主線。誰順應這一主題和主線,誰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誰背離這個主題和主線,誰就必然被人民所拋棄。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為改變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各個階級你方唱罷我登場:農民階級搞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搞了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搞了維新變法,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活劇,無不彰顯著各個階級救亡圖存的努力。無數仁人志士圍繞民族復興,不屈不撓,前赴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解決應對之策,從自強改良、維新變法再到暴力革命。由於沒有找到科學理論、正確道路和可依靠的社會力量,所有的嘗試都失敗了。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歷史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歷史的聯系是不可能割斷的,人們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為民族復興作出的努力,雖然沒有也不可能扭轉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但在愛國先行者的奔走呼號和流血犧牲中,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空前覺醒,民族復興的口號深入人心,民族復興的內涵日益豐富,民族復興的路徑日趨清晰,民族肌體裡新生力量萌生匯集,這些都為中國共產黨接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准備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錨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懈奮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正如毛澤東指出的那樣:“在中國,事情非常明白,誰能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誰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黨從一開始就把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奮斗目標清晰地標定在了自己的旗幟上。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提出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最低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此后直到黨的七大提出“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政治路線,不論黨面臨外部環境多麼殘酷惡劣,黨的歷次黨代會從未動搖過對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堅持。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著眼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逐步確立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雖然后來發生“文化大革命”,當時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沒有完全展開。盡管如此,從1949年到1978年,黨領導人民在舊中國一窮二白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四個現代化”的提法,至今還保留在憲法序言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用“小康”定位四個現代化,並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的發展藍圖。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兩個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強調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八大重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第一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歷史証明,從鴉片戰爭至今,實現民族復興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主題,是一個持續至今的奮進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題的內涵與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近代歷史的主題是契合、相通和連貫的,圍繞這一主題不懈奮斗是中國共產黨植根中國大地、順應時代潮流、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之間、始終站在時代最前列作出的歷史選擇。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接過的是民族復興的接力棒,扛起的是前人所沒有完成的歷史使命。隻有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與中國近代歷史連貫起來,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放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去研究學習,才能更為深刻地把握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主流和本質。

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民族復興作出的偉大歷史貢獻和根本成就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間軸線上,1840年至今中國歷史走過的道路形似一個“V”字。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到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侵華戰爭,在帝國主義變本加厲的侵略下,中華民族面前展現的是瀕臨亡國滅種的黯淡前景。從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未停止過民族復興的各種嘗試,中國社會各階級的進步力量逐步向中國共產黨統領的民族復興隊伍靠攏匯集。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奪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顯著加快。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用“四個偉大成就”“五個庄嚴宣告”,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創造的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跡:團結帶領人民用近30年時間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基礎上用40多年時間進行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提供了充滿活力的體制保証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証、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生動的精神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徹底翻轉了悲慘命運,改寫了黯淡前景,昂首闊步走向了不可逆轉的復興之路。中國共產黨的所有奮斗、犧牲和創造都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隻有把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歷史與1840年以來中國180多年的歷史的研究銜接起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更長的時間跨度內,才能深刻認識、准確把握中國共產黨為民族復興創造的歷史偉業。

三、以更加深邃、更加寬廣的視野研究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

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研史學史,要求我們以更加深邃的眼光、更加寬廣的視野,站在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研究和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

第一,要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總結歷史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回顧中國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民族復興不懈奮斗的歷史,聚焦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概括了以史鑒今、開創未來的“九個必須”。其中第一個必須是堅持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這是中國人民在民族復興進程中得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寶貴經驗。鴉片戰爭以后,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的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台,先后失敗,隻有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並在這一過程中,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進步力量整合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旗幟和目標下,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推動民族復興取得巨大成功。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充分証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馬克思主義行不是自封自夸的,而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第二,要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進一步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証明,無論會遇到什麼樣的曲折,歷史都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中國共產黨在一百年的奮斗中,不斷探索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產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華民族復興指明了航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最關鍵的還是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武裝頭腦,始終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握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勢,更好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掌握歷史主動,避免不期而至的“黑天鵝”“灰犀牛”打斷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

第三,要樹立大歷史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背景中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研史學史,為我們研究學習黨史提供了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提供了一個全新角度和視野。黨史工作者要樹立大歷史觀,以更加堅定的歷史自信,以是否有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寬闊胸懷和寬廣視野,把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放到180多年的民族復興史甚至更大跨度的時段中,放到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乃至人類文明史的全球視野中去分析研判,貫通古今,書寫出更加充滿哲理、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黨史篇章。

(作者系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機關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