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重要論述

作者:唐蕊 何赟超    發布時間:2023-06-14   
分享到 :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中國發展實際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提出的重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的一個重大戰略任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堅持自信自立的根本要求。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邁向新征程、面對新挑戰的需要,是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當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是黨和國家在新時代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新要求,是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關鍵所在。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知識體系是人們如何認識世界、總結實踐經驗的系統反映。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因此,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需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解決中國問題,傳播中國話語。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讓世界讀懂中國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具有獨特作用。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這就要求我們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加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不斷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和國際輿論引導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需要把握的主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界迫切需要深入總結中國經驗,進一步加強學理化和系統化闡釋,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自主”是知識體系的核心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不僅難以形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而且解決不了我國的實際問題。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必須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依樣畫葫蘆”,不能簡單以國外哲學社會科學作為標准和模式,更不能不加分析把國外學術思想和學術方法奉為圭臬,而應當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就要牢牢地把中國故事的敘述權、解釋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更好地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更好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大體系”是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隻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這“三大體系”,是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基礎,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三大體系”的核心內涵。離開了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三大體系”便無所依憑、無所遵循﹔沒有“三大體系”的支撐,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就是空中樓閣,無從談起。

“兩個結合”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原則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重要目的,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因此,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必須做到“兩個結合”,既要扎根於新時代的偉大實踐,又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從而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核心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提出並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拓展和深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這就要求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及時響應時代號召、回應黨和人民關切,積極作為,奮發有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因而,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結與提煉時代產生的新實踐新經驗,思考並解答時代提出的新問題,成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核心主題。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用好三方面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善於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3方面資源。一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如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我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社會、生態、外交、國防、黨建等領域形成的哲學社會科學思想和成果。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三是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包括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這可以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滋養。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當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體現繼承性、民族性,二是體現原創性、時代性,三是體現系統性、專業性。這三個特點,對於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同樣適用。

體現繼承性、民族性,意味著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既要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又要有所發展、有所進步﹔既要體現中華民族的獨特氣質、獨特智慧,又要胸懷世界、博採眾長。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來源於千百年來世界各地人類文明的豐富成果,來源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程,深深植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植根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也必將為世界其他國家回答時代之問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答案。

體現原創性、時代性,意味著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不斷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理論創新隻能從問題開始。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必須以時代的需要為出發點,既要在原有的知識體系發展基礎上守正創新,也要在建構新知識體系的過程中與時俱進。

體現系統性、專業性,意味著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結構合理、體系健全、優勢突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一個大的系統,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要突出優勢、拓展領域、補齊短板、完善體系,從而不斷提升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水平,涌現更多高質量研究成果,更好服務中國實踐,傳播中國聲音。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需要把握的原則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為指導,把握一系列具有原則性的重要要求。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系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於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於積極“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中國現代知識體系的塑形與發展﹔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不斷深入,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與知識體系也必將迎來更大的發展。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自覺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於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全過程。

堅持人民立場。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我們的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就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堅持問題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今天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給理論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立足中國實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充分的資源和豐富的養料,也產生了迫切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靠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照貓畫虎、依樣畫葫蘆是行不通的。必須堅持“四個自信”,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解讀中國實踐,總結中國經驗,傳播中國話語。

堅持胸懷天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我們既要立足本國實際,又要開門搞研究。對人類創造的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應該吸收借鑒﹔對不適用中國實際的理論,也要敢於批判。固步自封和崇洋媚外都要不得。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將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因此,必須胸懷天下,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重視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高水平人才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前提和基礎。高水平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要建設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結構合理、專業突出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培養造就一批善於思考和研究中國問題的人才。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著堅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

(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0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