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現實觀的科學方法論啟示

作者:郗戈    發布時間:2023-12-01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讀經典 學理論】

要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必須從其源頭上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現實”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改造的基本對象,正是由於對社會現實的不斷接近、持續探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才得以形成和發展。而“現實觀”則成為馬克思實現哲學革命、創立新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前提。隨著研究視角持續聚焦於資本主義社會現實,馬克思的現實觀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呈現出進一步具體化發展的特征。《資本論》面對現實社會、抵近現實情況與把握現實具體的邏輯,蘊含著諸多深邃的理論啟示,能夠為我們切中和把握當代現實,合理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提供科學方法論。

《資本論》現實觀蘊含著理論維度與實踐維度的有機統一。所謂現實觀,就是關於現實本身的基本觀點與觀照方式,內含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從現實本身來看,從西方古典哲學到近現代哲學,“現實”與“存在”“實存”等形而上學概念逐漸區別開來,原本作為思想范疇的“現實”蘊含的實踐性、歷史性、總體性被不斷揭示出來。孤立的自然物、直接的對象僅僅是“實存”,隻有經過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改造,才能使自然“實存”成為社會歷史性的“現實”,實踐主體本身也真正成為“現實的人”。而從現實的理論觀照來看,隨著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一步聚焦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現實本身的實踐性本質得到了進一步凸顯。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基礎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支配下的現實的人的勞動活動形成了一種特定性的社會現實。這種社會現實既是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不斷再生產出來的客觀社會存在,同時也在《資本論》中表現為一種對社會生產過程的科學抽象或理論再現。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種具有豐富而鮮明的歷史規定性的社會實踐活動體系,奠定了《資本論》現實觀的客觀基礎。因此,《資本論》的現實觀充分體現了實踐維度從根本上奠基理論維度,而理論維度不斷再現實踐維度的統一性與總體性。現實是由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所不斷再生產出來的、對思維過程具有決定作用的社會存在本身。而現實觀是社會存在的理論再現,是思維具體對現實具體在觀念中的再生產。

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科學理解社會現實的基本方法論。《資本論》的新唯物主義現實觀指出,一方面要正確認識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反思性“間距”,充分尊重實踐的原生創新性,避免理論對實踐的獨斷干預或抽象統攝。理論作為對現實的再現,不能與感性實踐活動所具體構成的經驗現實相混淆,否則就會陷入舊唯物主義的幻覺。通過科學地闡釋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合理地為理論劃界,才能做到對現實的客觀呈現與科學研究﹔另一方面要正確把握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統一性。認識來源於實踐,並受到實踐從基礎、動力和目的等方面的根本規定。通過理論對實踐活動及感性世界的合理抽象與科學再現,感性現象背后深刻的實踐本質得以在理性認識的層面揭示出來。從而,現實本身就被揭示為一種“理論—實踐”總體性結構。因此,面對復雜的社會現實,我們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警惕各種形式的泛泛空談和教條主義,不斷從實踐活動及感性世界中汲取素材,形成能夠切中現實特征、回應現實問題、指導現實實踐的理論體系。

《資本論》現實觀是對“現實”的本質與現象關系的科學理解。馬克思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現實本身就包含著本質與現象、內在聯系與外部表現形式的對立統一性﹔現實觀必須基於這種對立統一性而對現實予以科學的理解。就《資本論》的分析來說,資本主義社會不僅具有生產方式的本質屬性,更包含著對本質進行表現、轉化和再生產的各種現象形式,而所謂現實就是上述本質與現象之間的決定關系、轉化關系與再現關系的綜合體。現實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聯系與外部表現形式的統一體,隻有既“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同時“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資本論》第三卷對“三位一體公式”的批判集中揭示了這種社會現實的本質與現象的張力和綜合關系。在表面上,資本、土地、勞動三者作為社會財富的“源泉”,似乎共同描繪了資本主義的繁榮圖景,巧妙而狡黠地遮蔽了勞動剝削與剩余價值生產的深層機制,形成了一種看似和諧融貫的資本主義社會整體。而內在地看,這種“三位一體”的表象隻有在資本與生產資料、雇佣勞動與“勞動”、土地所有權與“土地”三組內在聯系與外部形式的抽象混同之上才得以可能,表面上平等而繁榮的商品交換、財富積累實際上既遮蔽著又支持著現實中價值增殖支配勞動過程的剝削本質。借由對“三位一體公式”的批判,馬克思將本質與現象加以綜合,將對庸俗派經濟學教條的批判深化為對社會現實的本質與現象關系的分析,揭示出表面和諧繁榮的資本主義社會現實本身的“靜水流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決定性的基礎,而各種看似光鮮綺麗的流通、分配形式則只是表象或外觀,二者共同構成著具有鮮明歷史特性的資本主義社會現實。

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中的社會現實,我們必須堅持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各種社會現象,牢牢抓住其背后的深層本質和內在聯系。例如,進入21世紀,世界資本主義發生了新變化,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沒有發生根本改變。資本主義的諸種虛擬化形態如全球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新帝國主義、數字資本主義、平台資本主義等雖然以最新的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呈現出全新外觀,卻在深層內核上仍然服從資本價值增殖規律,仍可運用《資本論》基本原理進行研究和批判。隻有正確理解本質與現象的關系,才能把握現實的內在結構與基本要素,揭示出現實運動的基本規律。

《資本論》現實觀是對“現實”的內在矛盾與發展趨勢的總體把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具有鮮明歷史特定性的社會現實,內含規定其基本特征、決定其歷史命運的基本矛盾即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物質內容與社會形式之間的對抗性矛盾。一方面,資本增殖能夠刺激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為現代社會帶來極大的物質繁榮和文明成就﹔另一方面,資本增殖恰恰建立在剝削活勞動、榨取剩余價值的殘酷現實之上。因而,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始終內蘊二重性的矛盾結構,在不斷實現自身再生產的同時,其內在矛盾也決定著其必將遭遇一系列的危機和界限,並孕育出自我揚棄的趨勢和歷史性滅亡的命運。《資本論》既再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維持自組織化再生產的具體機制和結構,同時一針見血地抓住了構成其歷史界限的深層矛盾,從而實現了對革命前景和社會發展趨勢的科學預見。

當今世界風雲變幻,社會現實呈現出諸多新矛盾、新特征、新趨勢。從根本上看,《資本論》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西方社會不僅沒有得到調解,反而愈演愈烈。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資本的擴張邏輯一方面推動了世界市場大規模形成,另一方面在不同時代境遇、不同民族和國家的多樣利益驅動下出現了諸如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逆全球化”潮流,部分國家甚至試圖重拾冷戰思維,在全球鞏固和擴展西方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和壓迫結構,將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持續轉嫁為國家之間、經濟體之間的對抗關系,從而維持資本主義的全球統治秩序。根據《資本論》的分析,被其內在矛盾所驅動的現實結構雖然具有相對穩定性,卻絕不是“歷史的終結”。恰恰相反,社會現實的根本特性就在於矛盾運動所孕育的發展趨向性。資本主義的具體現實在矛盾日益激化的當下,更加顯現出不可逆轉的揚棄與超越趨勢。

正是基於對新時代新現實的理論維度與實踐維度、本質內核與現象形式、內在矛盾與發展趨勢的科學把握,我們黨合理應對兩種制度長期共存的現實格局以及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發展趨勢,在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的同時克服其無序擴張、野蠻生長的局限,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使之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通過對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的駕馭與改造,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和發展了《資本論》現實觀及其科學方法論,創造了新時代的新現實,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郗戈,系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來源:《光明日報》( 2023年12月01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