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以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提振經濟發展信心

作者:洪向華    發布時間:2024-01-19    來源:人民論壇網
分享到 :

歷史和實踐充分証明,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以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提振經濟發展信心,要聚焦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以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著力點,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活力和動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堅決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要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其一,堅定不移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資國企。一方面,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在國有企業改革和公司治理的各個環節不斷強化黨的領導,發揮好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領導作用﹔另一方面,組織實施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專項行動,在國有經濟的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其二,堅定不移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一方面,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構建不同市場主體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法治環境,持續破除影響平等准入的壁壘,依法保障各類市場主體獲得平等待遇﹔另一方面,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引導全社會充分認識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准市場體系,既是促進國內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的主動選擇,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發展主動權的應有之義。因此,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國市場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其一,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打破地方保護、區域壁壘和市場分割,疏通堵點、暢通循環,做到全國一盤棋,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並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循環,激活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其二,夯實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使各類市場主體享有公平的權利保護和政策支持。其三,推進要素資源高效配置,建立高標准要素市場體系。一方面,用市場辦法、改革舉措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打破制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加快技術創新,培育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現代要素市場,聚合形成先進生產力,激發新的經濟活力。其四,改善提升市場環境和質量,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一,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要注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搶佔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盡快突破並解決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同時,不斷完善企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更好打通產學研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其二,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同時,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其三,加快構建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一方面,立足我國市場優勢、產業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持續增強5G、高鐵等領域的產業優勢,拉緊國內國際產業鏈的相互依存關系﹔另一方面,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基礎軟件等薄弱環節,多渠道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風雨無阻的戰略定力,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並進一步指明了我國對外開放工作的實踐路徑。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導洪向華,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博士研究生李夢珂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人民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