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 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作者:李臻    發布時間:2024-02-06   
分享到 :

在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黨中央正式提出和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重大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其中就包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一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把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上升為戰略任務,圍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好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講好中華民族故事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論述。認識把握和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論述,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應有之義,也是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

深刻把握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在2023年6月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些突出特性彰顯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和家國一體。中華文明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追求是文明連續的前提和結果。同時,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格局,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也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更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這些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賦予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基本的文化烙印和精神基因,成為中華民族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是維系中華民族各民族的精神紐帶,也是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創新的寶藏。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重大命題並就此作了系統闡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這樣一個具有多元一體格局文明史國家的豪邁壯舉,也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在要求。要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順應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趨勢,致力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牢牢把握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強調以辯証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是我們黨的一貫堅持的文化立場,也是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需要重點把握的一對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推動民族工作要依靠兩種力量,一種是物質力量,一種是精神力量。”一個時期以來,我們物質力量的運用強一些,精神力量的運用弱一些。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要解決好民族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哪一方面的問題解決不好都會出更多問題。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互相替代的,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精神層面的問題要靠增強精神力量來解決。因此,解決民族團結問題離不開認同的力量,長遠和根本的要靠增強文化認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進程中,要著眼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

立足把握“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理論建設和理論研究,通過理論上的成熟和堅定,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新時代民族理論的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提供了科學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要優化學科設置,加強學科建設,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知識體系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是重要生力軍。要注重激發廣大專家學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青年專家學者的培養,為他們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創造機會,鼓勵他們潛心鑽研、厚積薄發,推出立足中國歷史、解讀中國實踐、回答中國問題的原創性理論成果。

始終把握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中華民族為什麼幾千年能夠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一脈相承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著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方向,一定要在全社會、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踐行。要面向各族群眾加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特別是要繼承和發揚黨領導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建黨精神等精神譜系,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重視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青少年時期是價值觀、人生觀和祖國觀、民族觀形成的關鍵期。教育是滲進血液、透入靈魂的,一定要從小就抓,從幼兒園就抓。要抓好愛國主義教育這一課,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祖國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發芽。各民族都要培養孩子們樹立中華民族一員的意識,不要讓孩子們隻知道自己是哪個民族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華民族,這是月亮和星星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這件事一定要大張旗鼓做起來,持之以恆做下去。”

准確把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做好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我國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蘊含著中華民族共有的歷史記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高度重視,先后親自調研考察廣西民族博物館、赤峰博物館、和順古鎮、雲岡石窟、布達拉宮、八廓街、承德避暑山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交河故城等多處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還先后對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教學、《格薩(斯)爾》、特色苗繡、加牙藏毯手工編織技藝、《瑪納斯》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植根於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要向各族人民反復講,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在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項目中,少數民族的佔到三分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推動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創新要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來進行,不能本末倒置。要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和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內涵,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

全面把握涉民族宣傳的重要性和規律性,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傳做得好不好,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形象。要全面把握民族領域宣傳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和內在規律,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創新涉民族宣傳的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拓寬傳播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提出了“四個大力宣傳”: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歷史,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大力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講好中華民族故事,是民族領域宣傳工作的形象概括。關於如何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了“四個講清楚”:講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可靠保障,講清楚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認同度和凝聚力的命運共同體,講清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所具有的明顯優越性。在多渠道多形式講好中華民族故事的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批駁各種不實輿論、負面輿論、有害言論。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積極推動中外學術界、民間團體交流互動。

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不僅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証和強大精神力量。我們要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加強和完善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進一步明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不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