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文藝理論領域的劃時代變革和歷史性貢獻

作者:韋建樺    發布時間:2024-02-18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分享到 :

﹝摘 要﹞本文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文學藝術》一書的編者引言。這本書是《馬列主義經典作家文庫》中的最新編譯成果,即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編纂本書是為了適應廣大讀者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需要。書中精選了經典作家論述文藝理論和文藝實踐問題的著作、文章、手稿、講話和書信﹔除此之外,編者還從卷帙浩繁的經典文獻中摘錄了有關文藝、美學和文化問題的論述,並作了必要的梳理和適當的編排,以幫助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經典作家在這個重要領域的豐富思想和精辟見解。本文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力求清晰地論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思想來源,進而系統地闡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文藝理論和美學領域的劃時代變革和歷史性貢獻,強調他們以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証法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科學地總結文藝實踐的豐富經驗,批判地繼承人類優秀的文藝理論和美學思想遺產,深刻地揭示文學藝術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社會功能和評價標准,從而形成了一個精審縝密、恢弘深湛、開放包容、歷久彌新的科學體系,為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文藝事業指明前進的方向、注入強勁的動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 唯物史觀 文藝理論 文藝實踐

文學藝術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廣泛影響,實踐証明,藝術是人類在精神上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文藝在世界各民族中備受關注﹔圍繞文藝的基本性質、產生根源、美學特征、社會功能以及發展規律等一系列問題,人們在各個歷史時期進行過多方面的探討和論爭,由此產生了各種學說,形成了眾多流派。事實証明,迄今為止唯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科學地、系統地回答了上述問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深刻揭示了文藝和美學領域的客觀真理,從而將人們對文藝創作和審美實踐的認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為適應廣大讀者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需要,我們編纂了這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文學藝術》。本書精選馬列主義經典作家論述文藝理論和文藝實踐問題的著作、文章、手稿、講話和書信等共55篇,其中包括馬克思恩格斯文獻30篇,列寧文獻25篇。除此之外,我們還在卷帙浩繁的經典著述中摘錄了散見於各處的有關文藝與文化的論述,並作了必要的梳理和適當的編排,以幫助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經典作家在這個重要領域的豐富思想和精辟見解。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文學藝術的本質特征、內在規律、社會價值和發展方向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科學內涵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以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証法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批判地繼承了人類優秀的文藝理論和美學思想遺產,科學地總結了文藝活動的實踐經驗,明確地指出了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文藝事業的前進方向。

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東西方各國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文藝家、美學家曾就文學藝術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過廣泛深入、持續不斷的探討。他們關注的領域涵蓋文藝的所有門類及其表現形態,涉及的問題包括文藝活動的各個環節及其發展歷程。他們努力揭示文藝的性質和特征、闡述文藝的起源和流變、解析文藝的功能和影響、品鑒文藝的風採和境界,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異彩紛呈的文藝理論,其中不乏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些思想遺產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對推動各民族文藝實踐和美學理念的演進起過重要作用,同時對整個人類的文化積累和文明進步也產生過積極影響。

然而從整體上看,以往的文藝理論研究者明顯地存在著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在考察文藝的性質、特征、功用和發展規律的過程中,他們往往遠離“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也就是遠離“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因而沒有擺脫唯心史觀的束縛,不可能對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辯証分析,得出切中肯綮的科學結論。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后,在文藝理論領域實現了革命性變革,人類歷史上才第一次有了嚴謹、系統、科學的文藝理論。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在19世紀40年代隨著無產階級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創立而逐步形成的。這是歐洲資本主義迅速擴張、國際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在文藝領域,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現實主義創作形成了一個新的高峰,出現了以巴爾扎克及其《人間喜劇》為代表的現實主義作家和作品﹔與此同時,隨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一些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文藝作品相繼問世,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從全球范圍來看,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開拓,民族與地域的界限被逐步打破,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人們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而“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精神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文學藝術領域也隨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

面對范圍如此廣闊、情況如此復雜、影響如此深遠的變化,那些在歐洲文壇和學界久負盛名、備受尊崇的文藝和美學理論體系,無論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典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還是啟蒙運動時期的自然主義,抑或是德國古典美學理論以及其他各種文藝思想,都無法從根本上完整准確地回答有關文藝發展的時代之問。

馬克思說過:“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

在這個關鍵時刻,在涉及文藝理論和實踐的精神領域,時代發出的“最實際的呼聲”就是要求人們全面地揭示文藝的本質與規律,科學地闡明文藝實踐發生變化的深層原因,清晰地分辨傳統文藝理論和美學思想中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影響,完整地論述現實主義文藝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藝術特質,有力地引導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逐步形成適應人民群眾需求、鼓舞工人階級斗志、反映歷史發展方向、促進世界文明進步的新文藝。

積極回應這些要求,主動完成上述任務,是登上世界歷史舞台的無產階級在文藝領域面臨的庄嚴使命,也是時代對進步的、科學的文藝理論研究提出的重大課題。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就是在這個偉大歷史潮流中應運而生的科學理論。隨著時代變遷和文明進步,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斷發展和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也在社會變革和文藝活動的實踐中不斷豐富、持續深化。

在19世紀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在革命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形勢下,馬克思恩格斯作為無產階級的杰出代表和導師,擔當起了創建科學的文藝理論體系的重任。

他們之所以能夠承擔這個歷史使命,首先是因為他們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証法,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文藝理論研究置於科學的思想基石之上,從而徹底擺脫了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的羈絆﹔其次是因為他們密切關注文藝發展的悠久歷史和最新趨向,重視文藝實踐在人類進步事業中的作用與影響,探究進步的文藝活動與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關聯,並結合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這一切進行深入考察﹔第三是因為他們畢生熱愛文藝,不僅在青年時代懷著激情進行過文學創作和文藝評論,而且在長期的革命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廣泛涉獵歐洲歷代杰出思想家、文藝家、美學家的著作,認真研究千百年來的歐洲文學史、藝術史,因而具有廣博的美學知識、深厚的文藝修養、敏銳的審美悟性和很高的鑒賞水平。他們科學地評析、批判地繼承歐洲美學思想和文藝理論的豐厚遺產,深入地考察現實社會的文藝活動,及時總結剛剛興起的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文藝創作經驗,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見解,為新文藝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天地。

誠然,馬克思恩格斯並沒有給我們留下文藝和美學方面的理論專著,但是,在他們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著作以及大量的時評、書信、演講、手稿、筆記和批注中,蘊含著精湛的文藝思想和美學創見﹔而正是這一點,生動地折射出他們在這個研究領域的顯著優勢和鮮明特色:他們對文藝問題的考察從來就不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也不是學究氣的、教條式的、概念化的,而是同關注人民斗爭實踐、創立科學理論體系、推進人類解放事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是同深入研究既往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正因為他們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憑借豐富鮮活的實踐經驗、恢弘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廣博豐厚的百科知識來探究文藝問題,所以他們能夠准確地把握文藝的本質、規律和特征,深刻地揭示文藝的價值、功能和影響。

不僅如此,在文藝理論與美學的各個重要分支領域,他們也都勇於除舊布新、別開生面,善於融通古今、超越前人。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無產階級文藝理論,是一個精審、縝密、開放的科學體系,其中蘊涵著一系列意義深遠、主旨鮮明、邏輯嚴謹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相互聯系、彼此呼應,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使整個體系彰顯出科學真理的蓬勃生命力和巨大感召力,讓歷史永遠銘記這兩位偉大思想家的不朽貢獻。

(一)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証法,使文藝理論研究沖破歷史迷霧,找到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根本遵循。

唯物史觀透過繁蕪叢雜的社會現象,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在各種各樣的現實社會關系中,“經濟關系不管受到其他關系——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多大影響,歸根到底還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它構成一條貫穿始終的、唯一有助於理解的紅線。”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被迄今為止的全部歷史進程所証實的真理。恩格斯指出,這個基本原理“不僅對於經濟學,而且對於一切歷史科學(凡不是自然科學的科學都是歷史科學)都是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發現”。確實,正是依靠這條“貫穿始終的、唯一有助於理解的紅線”,同時憑借分析復雜問題的強大思想武器——唯物辯証法,馬克思恩格斯澄清了以往文藝理論中存在的唯心主義、神秘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謬誤,為構建無產階級的革命文藝理論指明了符合歷史規律的方向和途徑。

(二)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文藝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証關系,闡述了文藝的社會地位和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文藝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同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以及哲學、宗教、倫理道德等觀念形態的上層建筑一樣,文藝歸根結底是對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是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其發展進程在任何時候都必然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作為上層建筑的文藝也必然相應地發生或快或慢的變化。實踐証明,文藝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

但是,正如恩格斯鄭重指出的那樣,倘若把經濟因素的作用加以曲解,說它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就會把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恩格斯反復強調:“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恩格斯闡述了“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其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他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並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

實踐証明,文藝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明顯的反作用。革命的、進步的、健康的文藝作品,能夠通過對現實關系的真實反映、對社會矛盾的深刻揭露、對革命事業的熱情謳歌、對遠大理想和高尚品德的真誠禮贊,啟發人們認識社會前進的方向、領悟歷史發展的規律,同時產生激濁揚清、懲惡揚善、淨化心靈、陶冶情操的積極作用,有力地促進經濟基礎的變革和整個社會的進步﹔而那些粉飾腐朽制度、頌揚反動階級、鼓吹歷史倒退、迎合低級趣味的作品,則必然產生阻礙社會變革和進步的消極影響。

(三)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分析了文藝的特點,闡述了文藝發展的特殊規律。

馬克思對人類在精神上掌握世界的方式進行過深入研究,認為這樣的方式至少有四種,即理論的方式、藝術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實踐的方式。他指出:“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當做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但決不是具體本身的產生過程。……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於對於世界的藝術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可見,藝術作為人類在精神上掌握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具有區別於理論方式以及其他各種方式的特殊性。文藝是文學藝術家依據一定的立場觀點方法對社會生活所作的反映(包括用藝術的方式再現、詮釋、提煉和評價社會生活的內涵),是憑借藝術創造、通過藝術形象、運用藝術語言對社會關系進行的整體把握。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優秀的文藝作品是對現實的真切而又深刻的反映,這種反映不是簡單機械地摹寫各種表象,而是揭示復雜現象背后的本質特征。按照這個規律,進步的文藝家必須對社會關系和矛盾運動進行深入考察,對時代精神和發展趨勢作出准確判斷﹔同時,文藝家必須具有較高的創造能力,善於發揮藝術想象力的作用,善於塑造典型的藝術形象,善於運用富有獨創性和感染力的藝術語言,善於探索並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因此,在論述文藝的特點時,馬克思恩格斯不僅著重指出其鮮明的實踐屬性,而且突出強調其特殊的審美屬性。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為了全面掌握文藝發展的特殊規律,還必須進一步深刻認識文藝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和不平衡關系。他們強調,文藝和經濟社會發展在總體上是平衡的,但這種平衡並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每個時代的文藝都有自身的歷史繼承性,都是以先輩留下的文化遺產、思想資源和歷史傳統為出發點和前提的。恩格斯在談到哲學的歷史繼承性時曾經指出:“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為前提。因此,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文藝領域的情況也同樣是如此,這就使它具有相對獨立的發展方式和特殊的運動規律,因而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完全同步。

鑒於這種不平衡性,同時鑒於文藝與經濟社會生活之間存在著社會心理、價值追求和情感因素等一系列中間環節,人們不可能根據經濟基礎的狀況,對文藝作品的每一種表現形式產生和變化的原因直接作出一一對應的說明。因此,決不能機械地、孤立地、僵化地看待經濟基礎和文藝之間的關系,而應當在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証法的指引下,根據客觀事實進行細致的考察和辯証的分析。隻有這樣,才能充分尊重和運用文藝實踐的內在規律,更好地發揮文學藝術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積極作用。

馬克思還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和方法,在世界文藝理論史上首次提出了“藝術生產”的范疇,並聯系各個時代文藝發展的實際,闡明了這一范疇的實踐基礎和科學內涵。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並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后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等著作中進一步論述了有關藝術生產的觀點。按照馬克思的見解,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生產就會發生分化,形成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這兩種類型﹔物質生產是精神生產的前提和基礎。藝術生產屬於精神生產領域,與物質生產既有緊密聯系,又有明顯區別。從總體上說,藝術生產受物質生產的制約﹔但藝術生產作為社會生產的一種特殊形態,又有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事實証明,一定的藝術形式隻有在特定歷史發展階段才會萌生,並且隻有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才能達到較高水平、產生深遠影響﹔歸根結底,這是由當時的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們的社會實踐和社會關系等因素決定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藝術生產一旦被納入資本主義生產的軌道,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生產的影響﹔而文學藝術家的身份也隨之有了二重性:他們一方面是非生產勞動者,另一方面又是生產勞動者。馬克思根據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全面考察,基於對藝術創作本質特征的深刻認識,十分明確地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是“同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藝術和詩歌相敵對”的﹔隻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文學藝術家才能徹底摒棄其二重性身份,成為不受物質利益的鉗制和驅使而真正進行自由創作的人,藝術生產和藝術消費才能徹底擺脫資本的桎梏,成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創造性活動。

(四)馬克思恩格斯依據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証法,構建並闡明了關於人的科學理論,有力地推動了文藝理論領域的革命性變革。

文藝作品的創作者是人,鑒賞者和評論者是人,描寫和刻畫的主要對象也是人。因此,如何全面解讀人的思想、情感、行為產生和變化的根本原因,如何准確定義人性和人的本質,就成了文藝理論界各家各派長期爭論的焦點。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唯心主義思想在文藝理論領域具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在研究有關人的問題時,各種學派歧見迭出,但有一點卻如出一轍,那就是他們都從概念、理念、觀念出發,或從願望、設想、印象出發,總之是“從意識出發,把意識看做是有生命的個人”。這種考察方式背離了客觀事實,當然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物,人具有哪些特性?這是人們十分關心的切身問題,卻又是長期以來未能得到正確解答的理論命題,以致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慨然長嘆:“在人類所有的各種知識中,對我們最有用但是是我們掌握得最少的,是關於人的知識。”

直到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后,這個涉及“人”自身的歷史性難題才得到圓滿解決。

馬克思恩格斯首先對剝削階級鼓吹的唯心主義抽象人性論進行了批判。他們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要研究與人相關的各種問題,就必須“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可以說,這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的根本出發點。

針對唯心主義的抽象人性論,馬克思恩格斯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

馬克思恩格斯對“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做了清晰的界定和說明,他們強調:“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意識﹝das BewuBtsein﹞在任何時候都隻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das bewuBte Sein﹞,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

這些無可辯駁的科學論斷,為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從而為人們打開文藝寶庫之門,正確認識文藝的對象、本質和內在規律提供了鑰匙。

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是自然進化和社會演變的產物,“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在這個演進過程中,人類的勞動實踐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理論研究應當真實反映人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特別是反映人的勞動實踐活動。文藝理論研究必須從投身勞動實踐的現實的人出發,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講明審美意識、審美活動和文藝作品產生的根源,才能准確揭示文藝的本質和特征、作用和規律。在這樣的理論指引下,文藝創作的實踐及其成果才能貼近生活實際,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

馬克思對人的本質進行了科學的闡釋,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還對眾說紛紜的人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歷史唯物主義思想體系內形成了以人的勞動實踐為基礎、以人的社會性為中心的科學的人性理論。根據他們的論述,人性特征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這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社會屬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人性特征並不是人先天具有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人類歷史各個發展階段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發展變化的條件下,經過人的長期社會實踐逐步形成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於人的社會實踐和社會關系具有多樣性和多層次性,這就決定了人性在歷史進程中呈現出豐富多樣和復雜多變的特征,“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在漫長的階級社會裡,現實的、具體的人性突出地表現為人的階級性。階級性是階級社會中人的社會性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深刻思想,第一次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答了有關人的本質和人性的一系列理論難題。這些思想引導人們深刻地理解文藝實踐、審美活動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關聯,准確地判斷文藝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藝術水准。

不僅如此,這些思想還進一步啟迪人們去領悟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認識人類文藝實踐在未來的發展前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科學地預見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他們特別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在共產主義社會,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獨創精神、藝術才華和個性特征都將得到最充分的發揮,科學和文藝事業的繁榮必定在整體上超越先前任何一個時代。正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馬克思恩格斯率領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進行不懈的奮斗。

(五)馬克思恩格斯根據唯物史觀和美的規律,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闡明了現實主義文藝創作原則。

馬克思批判地繼承前人留下的美學思想遺產,從社會發展和文藝活動的實際出發,提出了人在勞動實踐中“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的科學命題。這一命題對於文藝活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美的規律反映的是客觀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內在聯系﹔正確把握這一規律,是成功地進行文藝創作、正確地開展文藝批評的基本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和“美的規律”,對歐洲文藝發展史進行了深入考察,特別是對他們所處時代的文藝創作經驗和教訓進行了科學總結,提出了現實主義文藝創作原則。他們反復強調文藝作品必須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的本來面貌,為此,文藝家應當基於對復雜的社會關系和豐富的生活現象的認識,通過自己塑造的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及其矛盾沖突,來展現社會生活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趨勢﹔隻有這樣的創作,才是現實主義的文藝創作。恩格斯在致明娜·考茨基的信中論述了優秀的現實主義文藝作品的特點,他指出:“如果一部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小說,通過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來打破關於這些關系的流行的傳統幻想,動搖資產階級世界的樂觀主義,不可避免地引起對於現存事物的永恆性的懷疑,那麼,即使作者沒有直接提出任何解決辦法,甚至有時並沒有明確地表明自己的立場,我認為這部小說也完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馬克思恩格斯還結合對具體作品的分析,進一步闡明了現實主義文藝創作原則所包含的一系列要點。

首先,他們強調文藝家必須關注作品的思想性,同時也應當重視作品的藝術性,要努力實現“較大的思想深度和自覺的歷史內容”同“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融合”。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隻有實現了這種“融合”,新的文藝才有光輝的未來。為此,他們批評了某些作者在作品中進行抽象說教的做法。針對這種做法,恩格斯嚴肅地指出:“我認為,我們不應該為了觀念的東西而忘掉現實主義的東西,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亞”。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把是否塑造出鮮明生動、令人信服的典型形象,視為評判小說等敘事文學作品思想水平和藝術質量的重要標准。恩格斯明確指出:“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他認為,如果沒有塑造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即便細節逼真、構思新穎、情節生動、語言活潑,也會使整部作品喪失真實的品格、偏離正確的方向,不可能具有真正有益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當然也就不可能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果。

第三,馬克思恩格斯堅持傾向性與真實性的辯証統一,明確反對把兩者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文藝作品的傾向性是作者的政治立場、價值判斷、是非觀念、愛憎情感在作品中的反映。在階級社會裡,文藝的政治傾向性和思想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階級性。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史主要是在階級社會中演進的﹔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組成部分的文藝,必然會反映不同社會中不同階級的利益、思想、願望和感情。這是由社會的階級關系和作者自身的階級屬性所決定的。

毫無疑問,馬克思恩格斯贊成堅持人民立場、反映時代精神、順應歷史潮流、歌頌被壓迫階級正義斗爭和革命精神的進步傾向性,但他們主張把這種傾向性生動自然地、合情合理地融匯於作品的內容之中。針對當時一些作品存在的標語口號式的偏向,馬克思呼吁文藝創作者不要把作品中的人物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而應當著力塑造個性鮮明、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用最朴素的形式”表現“最現代的思想”,努力讓讀者自己透過紛繁的社會現象去領悟時代的本質特征。恩格斯贊同馬克思的觀點,他指出,“我決不反對傾向詩本身”,“可是我認為,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無須特別把它指點出來﹔同時我認為,作者不必把他所描寫的社會沖突的歷史的未來的解決辦法硬塞給讀者”。

恩格斯不僅認為作者的傾向性應當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且進一步強調:作者在真實反映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讓自己的觀點不露痕跡地隱蔽於質朴無華的描述之中,力求使整部作品呈現出自然、含蓄和內斂的境界。在恩格斯看來,隻有這種淳厚的風格、清新的韻致,才更加契合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內在規律、更加貼近廣大讀者的審美需求,才能增強作品動人心弦的震撼力和發人深思的感召力。恩格斯曾以自己閱讀巴爾扎克作品的切身體會為例,向英國女作家瑪·哈克奈斯講述自己的看法,他說:“作者的見解越隱蔽,對藝術作品來說就越好。我所指的現實主義甚至可以不顧作者的見解而表露出來。讓我舉一個例子。巴爾扎克,我認為他是比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左拉都要偉大得多的現實主義大師,他在《人間喜劇》裡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無比精彩的現實主義歷史”﹔“我從這裡,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諸如革命以后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裡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

正因為如此,恩格斯把巴爾扎克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和弊端的作品譽為“富有詩意的裁判”,贊嘆這些杰作體現了“多麼了不起的勇氣”、蘊含著“多麼了不起的革命辯証法”!同恩格斯一樣,馬克思也稱贊巴爾扎克是“以對現實關系具有深刻理解而著名”的作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曾將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痼疾以及資本家的剝削行徑同巴爾扎克作品披露的事實相對照,由此肯定巴爾扎克“曾對各色各樣的貪婪作過透徹的研究”。

巴爾扎克本人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思路時曾明確表示:“我企圖寫出整個社會的歷史。”這句表白真切地印証了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位杰出作家的理解和評價是多麼中肯、多麼透辟。

馬克思恩格斯從正反兩個方面完整准確地總結了文藝創作和文藝接受的經驗,將科學性和實踐性熔為一爐,使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真正成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理論指針。

(六)馬克思恩格斯堅持美學觀點與歷史觀點的辯証統一,科學地闡述了文藝批評的標准和尺度。

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視深刻的文藝批評對於提升作者創作水平的推動作用,對於增強讀者鑒賞能力的促進作用,以及對於引導社會輿論、思想觀念和道德風尚的積極作用。

在涉及文藝批評標准的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一切進步的文藝都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因此,判斷某個作者成就的大小以及作品質量的高低,首先必須看他對人民群眾採取什麼態度,同時必須看人民群眾對他的作品如何評價。馬克思曾將這一深刻見解濃縮為一句簡潔有力的話:“人民歷來就是什麼樣的作者‘夠資格’和什麼樣的作者‘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民群眾的勞動實踐和斗爭實踐是歷史前進的動力,“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精神財富﹔事實雄辯地証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從來就是並將永遠是文學藝術繁榮發展的源泉。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正因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所以毫無疑問,人民群眾應當是一切進步的文學藝術著力表現和熱情謳歌的主體﹔這一點,應當成為所有革命的、進步的作家和藝術家自覺堅守的信念和目標,成為各類優秀文藝作品的共同標志和本質特征。

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立場,一方面闡述了文藝批評的具體“尺度”。在1847年發表的《詩歌和散文中的德國社會主義》一文中,恩格斯圍繞如何評價歌德及其作品的問題,指出必須堅決否定那些脫離藝術規律和歷史真實的抽象評價“標准”,必須徹底摒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鼓吹的庸俗狹隘、顛倒是非的評價“標准”。恩格斯明確指出,應當以“美學和歷史的觀點”作為具體“尺度”,來衡量一個作家及其作品。1859年5月18日,恩格斯在給拉薩爾的信中重申了這個主張,他強調指出:“從美學觀點和史學觀點”來衡量一部作品,這是文藝批評的“最高的標准”。

馬克思恩格斯恪守“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則,按照“美學和歷史的觀點”相統一的尺度,對古往今來一系列著名作家和作品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中肯的評論,為我們樹立了文藝批評和文藝發展史研究的典范。

他們的分析和論述體現了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証法的精髓,闡明了文藝批評的思想標准和藝術標准之間的辯証關系,指出進步的思想內涵是作品的靈魂,卓越的藝術風採是作品的生命,隻有使兩者有機結合、相互輝映,才能鍛造出深受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藝術精品。

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理論體系推進到列寧主義階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列寧建立了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場偉大的革命實現了一次歷史性飛躍,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現實,從而開創了人類歷史新紀元,開啟了無產階級革命新時代。蘇維埃政權建立后,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列寧領導無產階級政黨創造的輝煌業績、積累的實踐經驗、熔鑄的理論智慧,為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與時俱進奠定了牢固基礎、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文藝理論領域,列寧深入考察了馬克思恩格斯從未遇到過的新情況、新趨勢、新任務,提出了兩位導師沒有論述過的新思路、新理念、新見解,對文藝的本質特征、內在規律和社會價值進行了更加廣泛的研究、更加深入的闡釋,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列寧繼承和弘揚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的文學傳統,科學地總結了俄國進步作家的創作經驗和優秀文藝理論家的研究成果,同時緊密聯系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及時地、深入地研究文藝戰線出現的重要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科學論斷。

列寧特別關注進步的文學藝術對於提高人的精神素質、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尤其重視優秀文藝作品在啟發群眾覺悟、激發革命斗志、凝聚思想共識方面的價值和功能。因此,在革命的征途上,無論工作多麼艱辛繁忙,列寧總要抽出時間,具體而微地了解文藝領域出現的重要情況,並對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的新動向、新特征、新進展作出精辟的分析。他鍥而不舍地將文藝理論研究同革命事業大局緊密聯系起來,並在這種聯系中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科學內涵。

列寧是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文藝事業的領航人,同時又是文學藝術的真誠愛好者、文學作品的認真研讀者、藝術成果的熱心鑒賞者、美的規律的堅毅探求者。他既關注馳譽文壇的文藝名家,又敬重工農出身的普通作者﹔既重視傳世的精品力作,又推崇優秀的民間文藝。列寧關於文藝問題的著述,一方面彰顯出革命領導者的真知灼見和戰略眼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普通勞動者的朴素情感和精神追求。在列寧筆下,這兩個方面交相輝映、融合無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理論風格和思想境界。

在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引導和推進無產階級文藝實踐的偉大事業中,列寧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深遠歷史意義的獨創性貢獻。

(一)列寧指明了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發展方向。

文藝創作實踐和文藝理論研究的根本問題,是為什麼人服務的問題﹔這個問題關系到整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發展方向。

1905年,在俄國革命事業向前推進的關鍵時刻,一些資產階級自由派文人和頹廢派作家為了阻擋革命形勢的發展,紛紛提出所謂“非黨性”、“純藝術”、“徹底中立”和“絕對的創作自由”等口號。列寧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洞察了他們的真實意圖和階級本質,及時澄清了這類口號造成的思想混亂,闡明了無產階級文藝的性質、特征和發展方向,號召進步作家明辨是非,勇敢地獻身於革命事業。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這篇重要著作中,列寧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文藝事業必須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的原則。

列寧強調,社會主義文藝不同於封建專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文藝,其根本區別就在於:社會主義文藝是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文藝,它承擔著促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神聖使命。要履行好這一使命,社會主義文藝就必須努力反映革命的歷史經驗,反映人民群眾當前的革命斗爭和社會生活,激勵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為奪取革命斗爭的勝利、創建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而努力奮斗。

列寧用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的語言指出,社會主義文藝“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不是為百無聊賴、胖得發愁的‘一萬個上層分子’服務,而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

十月革命后,列寧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他強調:“藝術屬於人民。它必須深深地扎根於廣大勞動群眾中間。它必須為群眾所了解和愛好。它必須從群眾的感情、思想和願望方面把他們團結起來並使他們得到提高。它必須喚醒群眾中的藝術家並使之發展。”

列寧的這些重要論述,為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指出了正確方向。

(二)列寧闡明了加強無產階級政黨對文藝事業領導的重要方針。

列寧認為,進步的文藝事業應當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由整個工人階級先鋒隊開動的巨大革命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正因為如此,文藝事業應當接受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

列寧指出,黨要實現對文藝事業的領導,就必須尊重文藝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既要防止一些人以文藝的特殊性否定黨的領導的必要性,又要防止另一些人隻強調黨性原則的重要性而無視文藝自身發展的規律性,決不能用機械刻板的行政手段和官僚主義方式來管理文藝事業。

列寧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對舊的文藝乃至整個文化出版事業進行改造,要充分認識這一任務的重要性、艱巨性和復雜性。黨在堅持黨性原則的同時,應當尊重文藝創作自由。列寧指出:“無可爭論,寫作事業最不能作機械劃一,強求一律,少數服從多數。無可爭論,在這個事業中,絕對必須保証有個人創造性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

列寧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闡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創作自由”。他強調,真正意義上的創作自由不僅是指創作者擺脫反動專制政府的壓迫,而且是指創作者擺脫資本的控制和誘惑,擺脫名位主義,擺脫資產階級無政府主義的個人主義。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必須破除陳舊觀念的束縛,沖決一己私利的藩籬,從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來進行創作。如果離開這個前提,鼓吹所謂“絕對自由”,那就會走向反面,因為“生活在社會中卻要離開社會而自由,這是不可能的”,資產階級“關於絕對自由的言論不過是一種偽善而已”。

列寧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尊重廣大文藝工作者,把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吸引到革命文藝隊伍中來,引導他們提高思想覺悟,清除舊時代遺留下來的陳舊觀念,把個人的創作和研究融入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中,為實現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奮斗目標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列寧指出了文藝工作者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必須堅持的正確道路。

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文藝工作者應當確立什麼目標、選擇什麼道路,應當對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生活採取什麼態度,這個重大問題不僅關系到文藝工作者自身的前途,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前景。

列寧科學地回答了這一新形勢下的新問題。他指出,十月革命的勝利為進步的文藝工作者實現抱負、施展才華、建功立業開辟了廣闊天地。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要恪守服務人民事業、反映人民生活的正確方向﹔要認識到,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是“有組織的、有計劃的、統一的黨的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絕不是“個人或集團的賺錢工具”,也不是“與無產階級總的事業無關的個人事業”。因此,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必須努力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積極探索、自覺運用新的創作思路和創作方法﹔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主動深入到廣大的工農群眾之中,參與他們的斗爭,體驗他們的生活,領悟他們的情感,隻有這樣,才能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

列寧進一步指出,文藝工作者在深入考察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應當關注各種新生事物,要“仔細研究新事物的幼芽,對它們極其關切,千方百計地幫助它們成長和‘護理’這些嫩弱的幼芽”。列寧認為,這是文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也是社會主義文藝展現時代風貌、回應人民需求、贏得群眾歡迎的關鍵所在。

列寧在領導革命文藝事業的過程中,始終同以高爾基為代表的俄國進步作家保持密切的聯系。他引導這些作家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熱情地勉勵他們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到斗爭第一線去經受鍛煉和考驗﹔耐心地啟發他們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差距,做到敢於堅持真理、勇於修正錯誤。列寧一貫真誠對待進步的文藝工作者,尊重他們從事的創造性勞動,重視他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健康,使他們深受感動、備受鼓舞,增強了為黨的事業奉獻力量的信心和決心。

列寧的這些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文藝隊伍建設,為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貫徹正確的政策、帶領文藝工作者團結奮進樹立了光輝榜樣。

(四)列寧論述了批判地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和方法,指出了發展無產階級先進文化的正確方向和途徑,進一步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科學標准和尺度。

列寧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不能割斷歷史。他堅決反對全盤否定傳統文化遺產的論調,嚴厲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讕言。他指出:“無產階級文化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應當明確地認識到,隻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隻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能完成這項任務。”

列寧認為,在傳統文化遺產中,既有積極進步、光彩奪目的精華,又有消極落后、陳舊腐朽的糟粕﹔因此,必須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具體分析,以決定什麼東西應當繼承和弘揚,什麼東西必須否定和摒棄。他指出:“如果一個共產主義者不下一番極認真、極艱苦而巨大的功夫,不弄清他必須用批判的態度來對待的事實,便想根據自己學到的共產主義的現成結論來炫耀一番,這樣的共產主義者是很可悲的。”

列寧不僅精辟地闡述了批判地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發展無產階級先進文化的主張,而且親自踐行這一主張。

他對歐洲和俄國文藝史、學術史、思想史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性人物和重大的問題進行了仔細考察。他遍覽歐洲各國和俄國的文學名著,同時孜孜不倦地研究俄國著名文藝評論家和思想家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和皮薩列夫等人的著作,不僅拓展了理論視野,而且開啟了嶄新思路。在這個基礎上,列寧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全面地評析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的政治思潮、哲學思潮和文藝思潮。他發表的紀念和評價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著名作家、理論家的文章,為后人樹立了運用唯物史觀研究思想史、哲學史和文藝理論史的范例。

從1908年到1911年,列寧撰寫了《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列·尼·托爾斯泰和現代工人運動》《列·尼·托爾斯泰和他的時代》等七篇文章。在這些文章中,列寧創造性地運用並進一步闡明了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文藝批評標准和衡量尺度,對托爾斯泰的思想和作品進行了全面的考察、辯証的分析和科學的評價。這些文章堪稱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史上的經典力作。

在廣泛研究和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列寧指明了發展無產階級先進文化的正確方向和途徑。他反復強調,隻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據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在吸收、改造和更新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艱辛的探索和勇敢的實踐,才能逐步地創建和發展無產階級先進文化。列寧指出,“共產主義是從人類知識的總和中產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這方面的典范”﹔同樣,無產階級先進文化也“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條條大道小路一向通往,而且還會通往無產階級文化”。因此,列寧要求無產階級戰士清醒地認識到,“隻有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基於這一高瞻遠矚的科學認識,列寧號召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和人類文明的思想資源,引導他們通過對這些遺產和資源的發掘利用、轉化更新,扎扎實實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列寧曾用極其生動而又精煉的語言,說明了全面啟動這項偉大工程的根本目的,這就是:“挖礦石,煉生鐵,鑄造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以及與這一世界觀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純鋼。”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列寧對這一重要思想作了進一步闡釋。他鄭重指出,不應當“臆造新的無產階級文化”,而應當“根據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無產階級在其專政時代的生活與斗爭的條件的觀點,發揚現有文化的優秀的典范、傳統和成果”。

列寧的這些理論觀點和戰略思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對於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於文學藝術的論述,是對人類文藝實踐的豐富經驗所做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概括,是對傳統文藝觀念與美學思想進行精辟分析和劃時代變革而產生的智慧結晶,是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文藝事業的光輝燈塔,同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這些論述受到了各國進步思想家和文藝家的重視。從20世紀以來,歐洲、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用各種語言文字相繼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文藝的專題文集或普及讀本,對文藝創作和美學研究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始終是我們黨領導文藝事業的根本指針。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中國共產黨人在文藝領域不僅矢志不渝地堅持和捍衛這個科學理論,而且創造性地運用這個理論來制定文藝方針、實施文藝政策、推進文藝創作、引導文藝研究、擘畫文藝藍圖、建設文藝隊伍,從而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個科學理論,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一系列光輝成果,有力地推動黨和人民的文藝事業不斷呈現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於文學藝術的重要論述在中國的傳播,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程。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高度重視、切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事業,其中也包括認真部署、不斷促進經典作家文藝理論的譯介和研究工作。抗日戰爭時期,這種譯介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工作在延安取得了重要進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最顯著的成果是:1940年,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出版了由曹葆華和天藍翻譯、周揚編校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藝術》﹔1944年,延安解放社出版了由周揚編校並經毛澤東同志審閱的《馬克思主義與文藝》。就在同一期間,重慶讀書出版社還於1943年刊行了蕭三編譯的《列寧論文化與藝術》。

新中國成立后,經典作家關於文藝問題重要論述的編譯、研究、出版和傳播事業呈現出繁榮景象,各種版本不斷更新,其中影響較為廣泛的有:196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共2冊),中央編譯局編譯﹔1960—196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4卷本),曹葆華譯﹔1982—198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與藝術》(2卷本),陸梅林輯注﹔198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列寧論文學與藝術》,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藝理論研究室編﹔1982—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4卷本),程代熙編﹔201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中央編譯局與中國作家協會合編﹔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與文化》(上下冊),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專題摘編”編委會編。

為了做好本書選編工作,我們重新研讀了經典作家的相關著述,認真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同時借鑒了迄今為止國內外同類出版物的編纂經驗,力求使本書在思想內容和編排形式上適應廣大讀者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需要。

本書正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藝術的文獻,第二部分為列寧論文學藝術的文獻。兩個部分結構相同,均包含三個單元,其中第一單元是論著匯編,輯錄了經典作家的相關著作、文章、筆記和手稿,按寫作或發表的時間順序編排﹔第二單元是書信選編,輯錄了經典作家論述文學藝術的書信,按撰寫時間順序編排﹔第三單元是論述摘編,輯錄了散見於經典著作中的關於文藝與文化問題的論述,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編排。

自2014年《馬列主義經典作家文庫》問世以來,我們第一次在同一本書中圍繞同一個重要理論命題編纂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著述。為了圓滿完成任務,我們要求自己做到兩點:

第一點是“精選”,即緊緊圍繞本書主旨,認真研究三位經典作家的著述,通過反復斟酌和討論,確定本書所收文獻的總體結構與具體篇目,努力使全書纂輯的著述准確體現馬列主義經典作家文藝理論的思想精髓、實踐品格和時代特色,以期更好地回應廣大讀者的需求。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第一部分匯編的馬克思恩格斯文獻,均為這兩位革命家和思想家在徹底完成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之后撰寫的著作、文章、手稿和書信。

第二點是“精編”,即認真反映經典著作編譯工作的最新成果,對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列寧著作所附的相關資料進行整合,盡可能為廣大讀者的學習和研究提供必要的幫助。為此,我們不僅在正文后面附上了翔實的注釋和人名索引,而且為每一篇文獻專門編寫了題注,使讀者較為完整地了解相關文獻的寫作背景、理論內涵和流傳情況,認識這些文獻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形成和發展歷程中的地位與貢獻,領悟它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指導意義。

本書輯錄的馬克思恩格斯文獻的譯文和資料,大都選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隻有少數文獻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的相關卷次,我們對這些文獻中的專有名詞譯名和資料進行了審核。書中收錄的所有列寧文獻的譯文和資料,均選自《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增訂版。

(注釋從略)

(韋建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央編譯局原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