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實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作者:阮青    發布時間:2024-03-26   
分享到 :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正是因為科學實踐觀的確立,才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一切哲學,實現了人類哲學史上的革命性變革。所以,馬克思恩格斯直接把自己的哲學稱之為“實踐的唯物主義”。我們學習實踐觀點,就是要努力掌握實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實際工作中尊重實踐、勇於實踐、勤於實踐,克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傾向,克服畏首畏尾和膽小怕事的傾向,克服安於現狀和不求進取的傾向,不斷提升各項工作能力,努力開拓工作新局面。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概念

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一種“現實的、感性的”活動,即客觀的、物質的活動。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費爾巴哈同一切舊唯物主義者一樣,沒有把人的活動、人的社會實踐本身理解為一種現實的和感性的客觀活動,因此,盡管他也明確訴諸“感性直觀”,但是他把客觀對象、感性客體僅僅作為直觀的對象看待,並且認為在認識活動的過程中,客觀對象是主動的,而人是被動的,從而忽視了人的主體的能動性。

由於實踐構成人所存在的現實世界的基礎,因此必須把它納入對事物、現實和社會等諸種客觀對象的本質的理解中。實踐是檢驗人的思維之客觀真理性的標准,是人與環境、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基礎和根據,是變革社會的根本手段,是理解包括社會精神生活在內的一切社會生活現象的鑰匙。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不僅揭示了實踐在現實歷史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而且揭示了實踐在人們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說明科學的實踐觀不僅具有世界觀的職能,而且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職能。正是因為科學實踐觀的確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哲學既有的認知邏輯、體系結構和歷史使命,實現了人類認識史的偉大變革。

此后,恩格斯運用辯証唯物主義的實踐觀點,對不可知論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他指出:“對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的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恩格斯認為,推動近代哲學前進的動力不是純粹的思想的力量,而是自然科學和工業的強大而日益迅猛的進步。

馬克思恩格斯把實踐的觀點引進認識論,從而在實踐的基礎上把主體和客體統一起來,使得人們在實踐中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具有了可能。堅持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准,是推動人的認識能力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動力,這些觀點不僅徹底批判了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而且克服了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缺陷。

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從多個維度闡述了實踐的內涵。一般認為,實踐是人們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首先,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從實踐活動的過程來看,實踐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目的支配下的有意識的活動,但不是純粹的精神活動﹔實踐活動包含精神活動,但不能歸結為精神活動。從構成實踐活動的要素來看,構成實踐的主體、客體和方式或手段等三個要素都是客觀物質性的。從實踐活動的結果來看,精神活動是主觀性活動,隻存在於人腦之中,不能直接改變客觀現實﹔而實踐活動則必須引起客觀世界的某種變化,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甚至創造出客觀世界本來不存在的東西。

其次,實踐是自覺能動的活動。馬克思指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動物的本能活動也有客觀實在性,然而,動物只是按照它的生命需要來本能地、被動地、消極地適應自然,因此不具有能動性。而人的實踐活動則是有一定的目的性,按照自己的意識和目的去改變環境,在客觀世界中打下自己的烙印。目的性是能動性的主要體現。人們在從事某項實踐活動之前總是要預先制定出藍圖目標、行動方式和預計結果,並通過特定的物質手段來引起其具體形態的變化,最終達到人的目的。

再次,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實踐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從事的社會性活動,而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個人的活動。同時,人的實踐能力、對象、手段、水平、規模和結果,都受到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每一時代的人都是歷史的、具體的,當其走上歷史舞台時都會遇到前人所創造的既得的實踐成果,人們隻能以此為前提和出發點開展創造活動,不可能脫離這一客觀條件而憑主觀願望進行創造。從社會發展的過程來看,實踐活動發展的繼承性是形成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連貫性的客觀基礎。

社會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

人們對於實踐能夠提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實踐作為與認識的“知”相對應的概念,被稱為“踐行”“行”等,被認為是一種道德修養或人格修煉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把實踐范疇引入自己的哲學體系,創立了“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在他們看來,實踐不僅僅是一種道德修養或精神活動方法,而是內含著人們進行實驗和工業活動的一種方法。列寧也強調:“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毛澤東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關於實踐的基本觀點,並根據中國革命實踐的需要,在《實踐論》中對實踐的基本理論作出系統的闡述,為我們提供了有關實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認為,社會實踐歸結起來主要有三種基本的形式:物質生產的實踐、社會政治的實踐和科學文化的實踐。對社會實踐三種基本形式的概括,不僅深刻揭示了社會實踐最重要的內容,使實踐作為哲學基本概念的內涵更加豐富、深刻和具體,而且為我們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極大地完善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理論。

首先,物質生產實踐是首要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延續的基礎。人類是從自然界進化而來的。作為生命個體存在於自然界之中,必然依靠自然界為其提供生活資料﹔然而,自然界不可能自動地、直接地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人類作為自然界特殊的生命體,隻有通過能動改造自然的活動,才能生產出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需要的生活資料。所以,人們利用生產工具改造自然來獲取物質生活資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第一個前提,決定著人的其他一切活動。人們在生產生活資料的過程中,必須借助各種各樣的勞動工具和勞動資料,這樣就產生了人類社會特有的第二個需要,即生產勞動資料的需要。物質生產實踐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與自然界不能直接滿足人們的需要之間的矛盾,其目的是生產出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

其次,社會政治實踐是由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所決定的改造和創造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為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服務。人類個體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有限性,決定著人類隻有通過群體合作的方式才能生存和發展,從而構成人類社會。不同的生產方式,影響著社會的存在方式。經濟關系是社會的基礎,政治關系是經濟關系的集中表現,文化則是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反映。可以說,社會政治實踐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物質生產實踐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其目的是為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提供和諧的社會環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

再次,科學文化實踐是生產精神產品的實踐活動,是人們對物質生產實踐和社會政治實踐的認識和反映。科學作為觀念形態,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規律性知識的理論體系。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類生活的反映和活動的記錄,體現了要確立不同於自然和生物本能的行為規范和價值體系的要求。科學文化實踐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們在進行物質生產實踐和社會政治實踐基礎上所形成的已知與未知、無序與有序、現實與理想等的矛盾,其目的是為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和社會政治制度安排的人們提供合理的精神支持和價值關懷。

我們在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時,既要認識到三種社會實踐形式的相對獨立性、不可相互替代性,注意發揮各自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還要認識到三種社會實踐形式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必須使它們協調有序,才能推動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堅持實踐思維和實踐方法

堅持實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做到以下三點。

做實踐的有心人。在實際工作中,能不能做一個實踐的有心人,工作效果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作為黨員領導干部,要確立實踐思維,做實踐的有心人,積極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深入發展所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征是,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發展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許多復雜的事物需要認識,許多重大問題需要解決,許多未曾認識的領域需要開拓。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需要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探索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概括新觀念,創造新理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在實踐中汲取營養,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

要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是從“本本”出發,還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必須認識到,經典作家的思想需要在實踐中接受檢驗才能得到發展。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概括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使中國共產黨人真正具有了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這就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高度實現了高揚“主義”與解決“問題”的有機統一。

百年奮斗路,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當代中國,廣大黨員干部要有不畏風險的開拓精神、不懼挫折的創新精神、不怕困苦的擔當精神,勇於實踐、敢於實踐,用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堅毅篤行的干勁,推進各項工作。

要克服“唯理論”和“經驗論”。認識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辯証唯物論的認識論。哲學上的“唯理論”和“經驗論”都不懂得認識的歷史性或辯証法,雖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認識論的全體上則都是錯誤的。因此,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錯誤思想。

必須認識到,人的大腦不是一塊白板,人的認識總是以已有的概念、經驗或知識為基礎,這些概念、經驗或知識既有可能成為獲得新知識的起點或工具,又有可能成為人們獲得新知識的束縛或障礙。因此,要有新的發現、發明和創造,首先必須解放思想,學會獨立思考,用批判的理性的態度重新審視已有的一切,實現自我超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一定要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團結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展好,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3月26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