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京趕考“第一站” 紅色基因放光芒

作者:王丹譽    發布時間:2024-03-28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

2024年3月25日,是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到達清華園車站進京的75周年紀念日。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偉大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向全黨強調,要保持和發揚“趕考”精神。

進京趕考“第一站”——清華園車站重新進入人們的目光和整個國家社會生活,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成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紀念地,首都紅色旅游的新亮點……

進京趕考“第一站”,見証一個偉大時代的開啟

75年前,1949年3月25日清晨6時,一列火車緩緩駛入北平(今北京市)清華園車站。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從西柏坡抵達北平,清華園車站作為進京趕考“第一站”,見証了中國革命一個偉大時代的開啟。

據中央文獻記載,“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乘汽車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25日凌晨2時在涿縣換乘火車,早上抵達北平清華園車站,然后改乘汽車至頤和園”。25日清晨,迎著曙光,中共中央專列火車緩緩駛入北平清華園車站,列車停車后,毛澤東步入站台,正式踏入北平,下午在西苑機場閱兵,當晚入住香山。隨后,新華社向全國、全世界播發了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正式進入北平的消息。

在告別西柏坡踏上進駐北平征途之后,毛澤東還風趣地把進駐北平比喻為“進京趕考”。周恩來也笑著說:“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是退回來。”毛澤東堅定地說:“我們決不當李自成”,表現出無產階級政黨及其領袖的清醒頭腦和革命氣魄。

3月25日清晨6點,毛澤東率中共中央到達清華園車站。毛澤東指出,黨中央進駐北平,這標志著中國革命取得偉大的勝利,但還不是完全的勝利,今天還不能開大的慶祝會,等全國解放了,再開大的慶祝會,意義更大。最后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指示,在西苑機場舉行了入城儀式,以檢閱部隊為主,各界群眾代表參加。雖然場面不大,參加人數也僅4萬,但組織得庄嚴而又簡朴。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閱兵后,與各民主黨派領導人進行了親切交談,並與各界代表熱情握手,隨后進駐香山雙清別墅。

黨中央正式進駐北平后,開始對北平和解放區的經濟建設工作進行直接領導,並在此研究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重要活動。舉行國共和談,指揮了著名的渡江戰役,指揮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解放全中國,還圓滿籌備了新政協,隆重舉行了新中國的開國大典。

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再訪“進京趕考”的出發地——西柏坡時指出,西柏坡“是立規矩的地方”“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時強調:“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答好新時代的答卷。”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賦予“趕考”新的時代內涵:“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一份人大代表提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使得“國寶級”車站重現輝煌

2024年1月21日,北京市市長殷勇在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全線貫通”,這標志著包括進京趕考“第一站”清華園車站在內的28公裡“趕考之路”沿線的革命舊址和文物全部保護修復完成。據了解,清華園車站、頤和園益壽堂、香山革命紀念地等革命舊址均已對外開放。

曾幾何時,這座見証中國革命重要時刻的車站——進京趕考“第一站”、中國革命史的重要文物,卻湮沒於世事滄桑,城市變遷之中,鮮為人知。2021年1月13日,10名海澱區人大代表聯名的一份編號為第7126號《關於搶救性修復清華園車站的建議》提案提交到海澱區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清華園車站的搶救性修復,引起了海澱區、北京市,甚至中央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主要提議者是時任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海澱區十六屆人大代表——王君歷,他曾是第十五、十六兩屆的北京市海澱區人大代表,也是一位在鐵路系統工作數十年的“老鐵路”。保護好中國人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條干線鐵路——京張鐵路,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份情懷。2016年,他提出修建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議,又四處奔走呼吁,在社會各方面共同關注下,京張鐵路遺址公園規劃建設正式立項。2019年9月,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五道口啟動區開放后,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此時,有位市民通過市民熱線電話反映:質疑五道口京張鐵路遺址並非原址。有關部門對此十分重視,區規劃委立即委托提案主要提議者、區人大代表、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鐵路文化顧問王君歷進行研究並給予回復。

針對市民的疑問,王君歷查閱了大量相關的歷史文獻和資料,又約請了鐵道博物館原副館長金萬智、詹天佑紀念館原館長史文義等權威專家,多次走訪、調查、考証。終於在現址以西800米處的三才堂胡同內找到清華園車站原址。經調查証實:由於20世紀50年代末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向中央提議,擴建清華大學,因此將京張鐵路清華園段整體向東800米進行了遷移重建,清華園車站也隨同新線一並向東移遷,建成新的清華園車站。改線后,將原清華園車站改為新車站的倉庫和貨場。到80年代,由於修建鐵路職工宿舍樓,原站房逐漸變成為鐵路職工宿舍,周邊的鐵軌和站台被拆除,北側兩開間被拆除,清華園車站原址遭到了嚴重破壞。

理清新老清華園車站的歷史脈絡后,王君歷向有關部門做了專項匯報,並及時向市民反饋了意見。至此,這座塵封的“國寶級”車站才得以重見天日!

在調研走訪過程中,王君歷親眼目睹了老清華園車站舊址的殘破不堪,老站房內已經有7家住戶,而且還有私搭亂建現象,加上老建筑內部結構受到破壞等問題,有30%的老建筑已經被全部拆除。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先生手書的“清華園車站”站名碑匾的建筑牆體隨時有坍塌的危險,修繕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期間,王君歷還參加了老清華園車站遺產保護研討活動,與遺產保護專家及詹天佑嫡孫詹同沛等人一同到老清華園車站考察。

黨的十八大以來,革命歷史備受珍重,北京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不斷深入,統籌推進。王君歷代表敏銳洞察到,百年清華園車站重新煥發光彩的時刻到了!於是,他再度整理相關研究資料,起草建議。他在建議中,詳實闡述了清華園車站的歷史和現狀,提到清華園車站作為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抵達北京的第一站,極具象征意義和珍貴的歷史價值。很快,該建議由區人大提交海澱區政府研究辦理。

2021年,舉國歡慶建黨百年之際,清華園車站舊址被列為北京市首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2022年,清華園車站舊址內登記在冊的7家住戶全部騰退出來,並被重新安置住房,舊址內的私搭亂建等違章建筑被統一拆除,修繕工程啟動,車站舊址周邊環境也得到同步提升。

2023年3月25日,清華園車站舊址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搶救性修復一座老車站,建成一處全黨的紅色教育基地

據當年參加鐵路文物調查的中國鐵道博物館原副館長金萬智回憶:2008年前后,他曾經登門走訪過居住在老清華園站的住戶,當年登記在冊的共有7戶人家,其中一個謝姓住戶和他們交往最多。至今他還記得謝家大嫂給他講述老車站站房的種種細節……

2019年,討論老清華園車站保護方案時,參加會議的部分專家提出:因為老車站原有建筑340平方米,僅存210平方米,並且幸存部分都是殘垣斷壁,而且建筑物內還有7 家住戶,加上被居民區深度湮沒,周邊環境復雜,騰退、修復和治理難度都特別大。於是,他們建議:將老清華園車站全部拆除,在1960年新修的清華園站,進行重新修繕。

作為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顧問的王君歷、金萬智則堅持:因為老清華園車站屬於不可移動文物,拆除后將永遠無法再生,而按照老站新修的“老站”即使再像也是復制品。如果這樣,實際上就是拆除一處真文物,再建一處假文物!如今,許多文物保護專家都稱贊他們當年的堅持,就像是當年梁思誠先生反對拆除老北京城牆一樣功不可沒。

在老站房大廳頂部和南山牆東側分別鑲嵌著橫豎兩通楷書“清華園車站”的站名碑,書法工整圓潤,刻工精妙絕倫,書碑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中國鐵道博物館原副館長金萬智回憶:站名碑先后經他和首任詹天佑博物館館長、詹天佑的嫡孫詹同濟先生,時任詹天佑博物館館長史文義先生的考証鑒定:確系詹天佑親筆手書真跡的碑刻,並且是全國現存唯一的一處室外詹天佑親筆手書真跡的碑刻,特別難得,並且品相保存完好。在修復中,有專家建議應按照車站建成時,碑刻的字跡要進行描金處理﹔但史文義等專家則堅持:最初,碑刻文字確實有描金,但到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同志進京前后的歷史照片和見証者的記憶中,碑上刻字的描金已經全部剝落,在人們的印象中是沒有描金的。如果還按照初建時給描金,反而像刻意作假作舊,有畫蛇添足之嫌。因此,按照文物修復“修舊如舊”的原則,在清華園站名碑修復中,就堅持沒有給碑上文字進行描金處理。最后,修復完成重新面世后,站名碑修復的這個細節的完美處理贏得了文物保護專家、黨史專家,相關領導和參觀群眾的高度稱贊。

清華園車站舊址210平方米空間的展廳內,“步伐堅定的趕考之路:中共中央赴北平”“堅持黨的領導:永葆‘趕考’的清醒和堅定”“‘進京趕考之路’多媒體影音體驗區”“‘進京趕考之路’報紙書籍體驗區”等區域,按照歷史脈絡順序依次展開。一件件文物、檔案,一幅幅圖片,一幕幕黑白影像定格在歷史瞬間,帶領觀眾感悟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趕考”的清醒和堅定。

雖然隻有210平方米,但整個展覽主題突出,整個展廳內實物、照片、文字、影像、聲音,多媒體融合,聲光電各種高科技手段並用,他們還借助數字化手法的真實生動地展示了進京趕考“第一站”的那段輝煌革命歷史。據工作人員介紹:未來他們還要開發數字化博物館,更好展示和宣傳進京趕考“第一站”。

王君歷深有感觸地說,清華園車站舊址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凝聚了社會各界力量和期盼,這不僅僅是鐵路文物,更是中國革命的歷史印跡和精神傳承的重要標志,也是首都北京重要的紅色地標,她將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不忘初心、勠力前行。

如今,清華園車站舊址前“新中國成立片區主要革命舊址、紀念設施”的展示紀念牌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的文字成為清華園車站舊址保護的畫龍點睛之筆——

2019年以來,北京市組織開展“新中國成立主題片區”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新中國成立主要片區革命舊址”主要包括北京地區與北平和平解放、“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協商建國(含開國大典)等活動有關的一系列重要場所、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重要黨史人物辦公居住地,以及重要紀念設施等。

清華園車站建於1910年,是京張鐵路沿線一座三等車站。1949年3月25日上午,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抵達清華園車站,正式進入北平。清華園車站是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的重要一站。2012年被列入文物普查登記項目。2021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班永吉深情地說:“黨中央進北平是一樁大事,在黨和軍隊勝利的歷史上是特別有意義的事件。清華園車站舊址的修葺是‘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之重要途經地的歷史復原。珍貴的革命舊址,鐫刻著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奮斗的苦難與輝煌,蘊含著偉大建黨精神,是對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是一筆寶貴的不可再生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祖國的壯美河山和歷史文化遺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它能讓受眾產生親切感、自豪感、歸屬感,不斷激發和鼓舞人們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人們在這種情感的激勵下始終保持團結一致,為國家的利益和榮譽而努力奮斗,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崇高的國家認同感和集體認同感。這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根和魂。中華民族之所以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因為廣大人民以愛國主義為精神依憑。”

自2023年3月25日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近一年來,清華園車站舊址共接待中外觀眾56639人次(截至2024年2月25日統計),清華園車站舊址也成為28公裡“趕考之路”北京段紅色旅游線的新起點。這座舉世矚目的進京趕考“第一站”已經成為陽春三月首都北京一道最鮮紅的風景,更是新時代紅色教育、革命文化的重要宣傳陣地。

(作者:王丹譽 本文照片由王蘇玲提供)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