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湖湘文化

作者: 呂欣    發布時間:2024-03-29   
分享到 :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強調,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傳承歷史文化,賡續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湖湘文化在新時代實現新發展、呈現新氣象,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展現新作為。

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明,由豐富多彩的中華地域文化共筑,湖湘文化便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湖湘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環,有著獨特的精神標識。讓我們一起追溯湖湘文化流變脈絡,感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自信。

湖湘文化在源遠流長中一路走來

錢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學風》一書中說:“湖南之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苗所萃……人杰地靈,大儒迭起,有獨立自由之思想,有堅強不磨之志節。開一代之風氣,蓋地理使之然也。”

作為在特定地理區域內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湖湘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源遠流長中一路走來。日破雲濤,月臨星漢,從唐代以來所確定的“湖湘”,已經成為湖南人文地理的重要概念。朱熹在其著述中大量使用了“湖湘之學”等詞語。明清以來,海內外學者將這裡特有的地域文化稱之為“湖湘文化”,這是歷史漸進中流傳下來的珍貴文化財富。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前身是建於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的城南書院,是斯文在茲的追溯。“舞雩千載事,歷歷在今朝。”這樣縱橫古今的好句,出自《城南唱和詩卷》,乃朱熹為和張栻城南詩20首所作。城南書院原是南宋“中興”宰相張浚的居所。

隨父親張浚而來的張栻,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父親之命,前往南岳衡山拜湖湘學派創始人胡宏為師,寫出大量學術著作,留下重要的理學思想與教育思想,后成為湖湘學派著名代表人物,與同時代朱熹、呂祖謙齊名,並稱“東南三賢”。《禮記·學記》有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湘水前橫,麓山在望,彼時張栻和朱熹在此,熱心於講學論道。他們在城南唱和論學,也在不遠處的岳麓書院留下了歷時兩個多月的“朱張會講”這一歷史佳話,成為中國學術史上著名的學術會講。

無獨有偶,張栻主教的岳麓書院和城南書院均影響深遠。岳麓書院的學脈,從宋代的“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綿延至今,與一師相輝映。岳麓書院楹聯有言:“治無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觀四海潮流千秋講院﹔學有因革,通變為雄,試忖度朱張意氣毛蔡風神。”

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文脈載體,是讀書人安身立命、追尋真理的精神家園,也是從古至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線索,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底氣和情感根脈。晚清名臣曾國藩20歲時就學於漣濱書院,這是張栻學生周奭曾經講學之地,24歲時就學於岳麓書院,當時的山長歐陽厚均,也曾受到張栻教育思想的重要影響。從曾國藩后來的教育思想看,明顯傳承了張栻注重致知、講究察識、努力涵養的思想底色。

晚清以來,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強勢沖擊。湖湘文化則在這個特殊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近代湖湘知識群體毫不猶豫投入到謀求國家獨立富強的歷史進程當中,在接受西方近代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巨浪的沖擊下,胸懷家國天下、立志大同,堅守文化主體性,從來沒有停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續與推進。如魏源呼喚“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睜眼看世界,但堅守中華文化基因,堅持把古代政治文化史上的“三代之心”作為經世致用的文化理想。譚嗣同則堅持以“仁”為核心,賡續傳統而建構強調文化主體性的文化體系,著成《仁學》。

守住傳統、通往世界的文化氣度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學會”在長沙成立。毛澤東、蕭子升、蔡和森等一批湖南第一師范學校的青年學生,作為新民學會的主要發起者,以天下為己任,注意自我修養。新民學會取義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宗旨。而新民學會的精神導師,則是他們的老師楊昌濟。

楊昌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出身於一個有著理學淵源的家庭,深受湖湘文化影響,吸收“誠”“靜”“敬”等重要理學觀念,堅信道德教育的力量。他主張人應處繁如簡,善養浩然之氣,不求名利,做實事,戒空談。楊昌濟早年就讀於岳麓書院,青年時擁護康梁變法,參加南學會。維新失敗后,他閉門研讀《皇朝經世文編》和王船山史論,研究魏源的經世思想和王船山的哲學。楊昌濟認為,政治與教育有密切的關系,“無善良之政治,則不能有善良之教育﹔抑可雲無善良之教育,則不能有善良之政治”。

楊昌濟認為,從教育上求變,則是自下而來的變,效果雖慢卻能持久。他先后在湖南省立高等師范學校、第四師范、第一師范等校任教,支持成立新民學會,籌備創立湖南大學。全國新文化運動發軔時期,《新青年》問世,楊昌濟尤為愛讀,還積極向朋友、學生推薦,成為《新青年》在湖南的早期宣傳者。他極力主張用“新時代之眼光來研究吾國之舊學”,對他的學生影響深遠。楊昌濟關心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批進步青年學子,鼓勵他們成長為“柱長天”的“大木”。他1918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資助蔡和森等赴法勤工儉學,介紹毛澤東去北大圖書館工作。楊昌濟堅定地相信,中華文化的價值理念是通往世界的,他說:“吾國聖賢之教,本取世界主義,故恆謂吾國為天下。”

上世紀初,青年毛澤東曾住在岳麓書院,從他的寓所推開窗,便能看到“實事求是”的匾額。1917年夏天,青年毛澤東與好友蕭子升不帶分文,各帶一把雨傘、一個挎包,裝上簡單的換洗衣物和文房四寶,從長沙出發,游歷了寧鄉、安化、益陽、沅江4縣,歷時一個半月,行程900多裡。在此期間,毛澤東曾在寧鄉訪貧問苦,曾在益陽留宿龍洲書院,並在寶塔下的資江游泳。

毛澤東此次游學的重要收獲,就是認識到“救國救民的方法,在於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於工農大眾”。於是在次年的4月,毛澤東與蕭子升、蔡和森等成立了被譽為“建黨先聲”的新民學會。三年后,毛澤東在給同學周世釗的信中說:“世界文明分東西兩統,東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內要佔半壁的地位。然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中國文明。吾人似應先研究過吾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方留學,才有可資比較的東西。”青年毛澤東繼承了楊昌濟守住傳統、通往世界的文化氣度,將湖湘學派倡導的“實事求是”的經世傳統與馬克思主義真理進行了初步融合。

這批早期進步青年,帶著深深的使命感,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對中華文明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等一大批湖南人走出家鄉,做出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壯舉,書寫了“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的壯麗史詩。

共同譜寫湖湘文化新的篇章

“咫尺名巒講席崇,湘江隔岸仰清風。由來勝跡千年在,收入南樓一望中。”湖南這片土地不僅涌現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而且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學大家、科學巨匠,造就了“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宏大氣象。

2020年9月,在岳麓書院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望著“實事求是”匾額,凝思良久。“毛主席當年就是在這裡熏陶出來的,實事求是就來源於這裡。共產黨怎麼能成功呢?當年在石庫門,在南湖上那麼一條船,那麼十幾個人,到今天這一步。這裡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湖湘大地,紅色熱土,大批優秀中國共產黨人從這裡走向歷史的舞台,為湖湘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留下濃墨重彩的歷史印記。如今,我們再次進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大廳,兩側的牆壁上書寫了分外醒目的校風、校訓——校訓“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為一師學生毛澤東所題﹔校風“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則為一師老師徐特立所寫。中國共產黨人的風范,浸潤在字裡行間。

英杰輩出,湖湘文化千年延綿。時空交錯,依稀之間,我們仿佛能看到道縣荷花滿塘的景致裡,“上承孔孟,下啟程朱”的周敦頤為理學推開了天窗﹔我們仿佛能看到,春來秋往裡,朱熹與張栻流連於城南光景,舉杯痛飲,論千載事﹔我們仿佛能看到八百多年前的朱張會講現場,兩位文化巨匠如同兩條河流互相激蕩、交融,匯成一股文化思潮,朝我們奔涌而來﹔我們仿佛能看到新民學會成立在即,青年學子們臉上洋溢著昂揚的神採與笑容。

這些神採與笑容並沒有被歷史忘記。今天的青年學子,正努力成為堪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梁之材。他們洋溢著自信的笑容,聆聽著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的話:“學校的辦學宗旨,既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又要引導學生立志報國。現在,世界又處於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當代青年學子正當其時。”

在湖湘文化的千年詩篇中,我們感受著生生不息的力量。“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湖湘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更在當今社會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我們應當珍視並傳承這份文化財富,讓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光彩。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3月29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