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

作者:汪志毅    發布時間:2024-04-09   
分享到 :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強調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馬克思恩格斯重視利益,強調“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同時明確主張“利益”是普通群眾可感可知可享的“生存利益”和“生活利益”。1843年初,馬克思在《萊茵報》上連續發表《摩澤爾記者的辯護》,公開維護勞苦大眾的利益。馬克思主持編輯部期間,組織撰寫的文章從內容到形式,都反映普通群眾的意志,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

1844年8月,馬克思與恩格斯會晤。此后在數十年的並肩革命實踐中,他們以維護和捍衛無產階級及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邏輯起點,進行著堅定前進方向、解答實踐課題以及凝聚思想共識的“積極的批判”。

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論証人民群眾的偉大歷史作用,明確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他們深刻批判了把“群眾”與“精神”絕對對立起來的錯誤觀點,認為“人民歷來就是什麼樣的作者‘夠資格’和什麼樣的作者‘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決定歷史的是“行動著的群眾”,反映社會現實和群眾利益的思想才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

1844年,馬克思針對當時德國經濟落后、民眾地位卑微的狀況,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提出著名的命題“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他強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社會本身“即處於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最后都必然要“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為這樣的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馬克思揭露了分裂狀態下德國的反動統治,力求恢復“人作為人”的尊嚴和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本身蘊含著巨大力量,隻有讓他們認識到貧困的原因和自身的力量,才能擺脫被壓迫的命運。馬克思恩格斯不斷進行理論研究,為“人的解放”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和行動綱領。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被理論武裝起來的人民群眾就是解決現實問題的力量。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底,馬克思恩格斯接受共產主義者同盟委托,完成了《共產黨宣言》。《共產黨宣言》體現了無產階級的鮮明立場,指明了人類解放的方向,“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最終“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觀為依據,提出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中起決定作用這一重要論斷,奠定了無產階級政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基礎。列寧結合俄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所能實施的,“隻有千百萬人學會親自做這件事的時候,他們才能實施社會主義”。他把人民群眾稱作是“自覺的歷史活動家”,認為“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

人民性的品格貫穿於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發展的不同時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生機與活力的思想源泉。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人民”二字銘刻在心,把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鮮明地寫在旗幟上。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提出“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的利益高於一切”“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充分體現出崇高的人民情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是決定我們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堅持人民至上,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對唯物史觀的豐富和發展。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徹底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扎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歷史証明,隻有堅持人民至上,我們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隻有按歷史規律辦事,我們才能無往而不勝。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4月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