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初期的作战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2-29   
分享到 :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倚恃其军队在数量和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企图速战速决,消灭全部人民武装力量。为此,他们采取了全面进攻解放区的方针。其兵力部署是:以8个整编师又2个旅,约22万人,围攻中原解放区,尔后抽兵会同陇海路及豫北国民党军队进攻晋冀鲁豫的鲁西南、豫北解放区;以胡宗南部6个旅在阎锡山部配合下进攻晋冀鲁豫的晋南解放区;以31个旅约27万人进攻苏皖解放区;以27个旅约19万余人进攻山东解放区;以38个师(旅)约26万人,进攻晋察冀、晋绥解放区;以7个军23个师(旅)约25万人,监视东北的人民军队;以19个旅约15.5万人,继续包围并准备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以9个旅7.5万人,进攻广东各游击区及海南岛的解放区。国民党的战略企图是:迅速歼灭关内人民军队主力,恢复津浦、平汉交通,安定江南,确保华北;尔后再转用兵力解决东北问题。

为了在半年左右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恢复国内和平,1946年6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除部署中原军区部队立即突围外,多次与各战略区负责人进行磋商,确定:在南线首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然后以晋冀鲁豫、山东、华中三支野战军进击津浦路徐州、浦口段及其两侧广大地区,寻歼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在北线以晋察冀、晋绥两军区部队于半年左右夺取三路(同蒲路、平汉路北段和正太路)四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

战争首先在南部战线的中原解放区展开。中原解放区位于武汉、九江以北的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日本投降前,人民军队积极发展根据地,缩小沦陷区,使中原解放区扩展到60余县,形成对战略要地武汉的包围态势。抗战胜利后,武汉成为国民党进军华东、华北、东北的战略枢纽。国民党调集20多个师(旅),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先后侵占鄂中、襄西、襄南、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地区,企图消灭中原解放军,扫清通向华东、华北、东北的通道。国民党军队违反国共双方于1946年5月10日签订的关于停止中原地区武装冲突的《汉口协议》,继续围攻、蚕食中原解放区。6月间,中原解放区已被缩小到只有罗山、光山、商城、经扶(今新县)、礼山之间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狭小区域内,面积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为了彻底消灭中原解放军,蒋介石命令郑州绥靖公署:“决以有力一部扼守高城、枣阳地区,主力索共军主力,包围于桐柏、大洪山地区予以歼灭。”台湾“国防部史政局”编印:《戡乱简史》第1册,台湾“国防部史政局”1973年版,第72页。自6月26日拂晓起,国民党军队向黄安以西、经扶以东、孝感以北的中原解放军阵地大举进攻,并侵占邓店、虎湾等地。

中原解放军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毛泽东:《同意中原军区部队立即突围》(1946年6月23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页。的指示,除留部分地方部队在原地坚持斗争,以一个旅伪装主力向东转移迷惑国民党军队外,主力分南北两路于6月26日向西转移。北路约1.5万人,在李先念、郑位三率领下,冲破国民党军队重重截击合围,终于到达陕南,同当地游击队会合,于8月初成立鄂豫陕军区,执行创建游击根据地的任务。其中第三五九旅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继续北进,于8月底进入陕甘宁解放区。南路约1万余人,在王树声率领下,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入武当山区,于8月下旬组成鄂西北军区,执行创建游击根据地的任务。担负迷惑和牵制国民党军队任务向东转移的一个旅,在皮定均指挥下,转战20余天,跋涉千里,进入苏皖解放区,编入华中野战军序列。中原解放军英勇突围,完成战略转移任务,保存了主力,建立了两块根据地,并留下小部分兵力坚持原地斗争,牵制了国民党军队30个旅的兵力。他们的行动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受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对华东解放区,国民党军队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的方针,企图先侵占苏皖解放区,消灭华中解放军或迫使其北撤,然后在山东地区同华中和山东解放军决战,占领整个山东。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在粟裕、谭震林指挥下,在苏中解放区主动迎击国民党军队12万人的进攻。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先后在宣(家堡)泰(兴)、如(皋)南、海安、李堡、丁(堰)林(梓)、邵伯、如(皋)黄(桥)路等地,接连进行七次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一个整编师部、六个旅又五个交通警察大队,计5万余人,占进攻苏中国民党军队全部兵力的40%以上。苏中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气焰,迟滞了它对苏皖和鲁南解放区的进攻,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山东和晋冀鲁豫两军的作战,而且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实行内线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苏中战役期间,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主力在淮北战场迎击国民党军队,野战军部分兵力及山东军区武装则在胶济路方向作战,分别歼灭国民党进犯军的部分有生力量。从9月初开始,国民党军队加强了淮北战场的兵力,并自宿迁、睢宁地区南攻,于9月19日占领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华中野战军迅速自苏中北撤,与山东野战军会师,准备投入新的作战。

截止到10月初,华中和山东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七个旅及其他部队合计8万人。

为了配合苏皖解放军作战,并吸引围追中原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解放军于8月中旬向陇海路徐州至开封段南北出击,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6万余人。接着转至内线,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迎击由徐州、郑州向鲁西南钳击的国民党军队,于9月上旬在定陶地区歼灭由郑州出犯的国民党军队四个旅约1.7万人。定陶战役是继中原解放军胜利突围和华中解放军取得苏中大捷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战役,它再次证明坚持执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可以大量歼灭敌人,从而为中央军委明确确立内线作战的方针提供了又一个重要依据。在此前后,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所部还在晋南作战中取得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诸战役的胜利,其中的临浮战役歼灭胡宗南部号称“天下第一旅”的整编第一师第一旅。到9月底,晋冀鲁豫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万余人。

在北部战线,贺龙、李井泉指挥的晋绥部队和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部队,于7月至9月中旬先后进行晋北战役和大同、集宁战役,攻取朔县、宁武、繁峙等地,控制同蒲路忻县(今忻州)以北、大同以南一段,共歼敌2万人,给国民党军队以很大打击。但大同久攻不克,在傅作义部自归绥东犯并占领集宁后,对大同的围攻随之放弃。9月下旬,占领集宁的傅作义部和北平的孙连仲部沿平绥路东西对进,夹击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10月上旬,晋察冀军区集中主力在平绥路东段的怀来地区反击由北平西进的国民党军队,歼敌1万余人,同时在平汉路保定南北地段发动攻势,歼灭国民党军队8000余人,并于10月11日撤出张家口。

在大同、张家口地区作战的同时,北平、锦州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对热南、冀东解放区发动进攻,晋察冀军区一部在给予敌打击后主动撤出承德和热河、冀东解放区的大部城镇,转入游击战争。

在东北战场,东北民主联军利用1946年6月休战以后四个月的间隙,进一步开展剿匪斗争和创建根据地工作,并加紧部队的整补训练,增强了部队实力。7月7日,中共东北中央局扩大会议通过《东北的形势和任务》的决议。中共中央经修改后于7月11日批准这个决议。决议总结进军东北以来九个月的工作,确定东北今后的工作方针是积极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创建包括中小城市和次要铁路在内的巩固的农村根据地;并规定东北民主联军的作战原则是不在于城市和要点的一时的得失,而在于力求消灭敌人。决议对统一东北地区全党全军的思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6年7月至10月,是全面内战爆发的最初四个月,在军事上称作“战争初期”,它对战争的指导者判断战争的发展趋势,以及确定如何继续指导这场战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四个月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非正规军在内,共约30万人。人民解放军损失约12万余人,但由于补充俘虏、组织伤愈归队,再加上动员解放区翻身农民参军,兵力已上升到137万人。在这四个月中,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解放区县以上城市153座,其中包括张家口、淮阴、菏泽、集宁、承德、安东(今丹东)这样一些解放区的中心城市。解放军方面,则收复和攻占了48座县城,得失相较,解放区损失105座城市。一方得地失人,另一方失地得人,战争的形势正在向着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

中共中央在认真研究战争初期的军事形势变化后,于1946年10月1日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对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作战作了总结。指示认为:我必胜,蒋必败,除了政治上、经济上蒋介石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等原因外,“在军事上,蒋军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之间,业已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此种矛盾,必然要成为我胜蒋败的直接原因”。指示指出:改变敌我形势和争取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继续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使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这个指示,对统一全党全军的思想,争取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