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深刻理解新时代的一个变化和两个没有变

冯俊

2019年02月01日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

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规律,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从党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国际国内关系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就会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奋斗目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由于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革命和工作的对象和任务不同,斗争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制定出相应的战略策略,调整相关的方针政策。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规律,也是我们党审时度势制定正确战略决策和工作方案的重要参考坐标。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准确判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深入分析了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各阶级的动向及其关系、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完成党在现阶段的基本任务,然后才能创造条件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是分两步走,第一阶段是民主革命,解决的是无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封建官僚的矛盾;第二步是无产阶级革命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要解决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民族矛盾上升到第一位,毛泽东同志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看到,当帝国主义向我国侵略时,国家的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帝国主义和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级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基于对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我们党及时地提出要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张。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分析判断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任务发生的新变化,提出党的工作从以农村为中心转向为以城市为中心,我们要及时地适应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迎接新的“历史性考试”,既要继续革命,不断前进,又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这时“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了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这时国内的主要矛盾还没有发生变化。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重申,“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重申1956年确定的国内主要矛盾,主要是强调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解决过去20多年一直没有解决的矛盾,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

党的十九大根据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实际,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是根据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势作出的新判断、进行的新概括。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首先,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和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需要在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越了物质和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愿望和要求。其次,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在许多方面我们与世界水平从“跟跑”变成“并跑”,并且逐渐变成“领跑”,我们在许多科技领域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社会生产已经不再落后,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因此原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存在了。

目前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问题造成或派生的。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体地表现在社会生产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不同领域、城乡和区域发展水平、收入分配等很多方面。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面临的情况、要解决的问题、肩负的使命和奋斗的目标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新的历史方位的判断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一个变化,两个没有变”,那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经过长期探索得出的基本结论。

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

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实质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四大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进了党章。

党的十五大报告再一次深入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指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十七大修订的《党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表述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到,“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质变,我们要深刻把握变和不变的辩证法,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个变化,两个没有变”,充满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小的阶段,在这些小的阶段中经常会发生主要矛盾的改变,主要矛盾的改变是长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质变,这些阶段性质变反映出了总体的量变过程,只有当许许多多的阶段性质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导致整体或整个过程的质变,到那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走出了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但是,目前我们还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没有变,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新发展理念,继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激发社会活力。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分两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同时,我们还要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说过,“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个改变和两个没有变,就是掌握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和回答了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那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正是面临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探索和回答问题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指导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又不断与时俱进,就是既不丢掉老祖宗又要讲新话,不断回应现实的新情况,不断解决实践的新问题,不断实现理论的新提升新飞跃。

(作者:冯俊 系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原载:《中国政协》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