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09   
分享到 :

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王钦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针对我国既面临“发展机遇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的新情况,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50多年前,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简称《正处》)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思想,是他在深刻总结中国民主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理论成果。其所包含的社会主义矛盾论、政治生活主题论、人民内部矛盾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能。结合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总体要求,深入探讨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能,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全国人民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矛盾论: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钥匙

承认矛盾、正视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理论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矛盾论。这一理论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1.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论,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课题。对此,马克思主义者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认识过程。但长时间来,“社会主义无矛盾论”广为人们接受。斯大林及苏联理论界基本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失去了它的普遍性”【《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真实的和虚构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40年第6期。】。这种观点,正是苏共坚持僵化的一套体制而不思改革,从而使苏联社会长期陷于停止状态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源。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冲破了“社会主义无矛盾论”的长期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次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矛盾论。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他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进而,他还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特殊矛盾及其相互关系,这个分析涉及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的矛盾。他强调:“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当然,在解决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216页。】上述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且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那种“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事实证明,只有自觉地承认矛盾、正视矛盾、不断地化解矛盾,才能使我们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前提和条件。

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正是坚持和运用了毛泽东这一分析社会主义的辩证法。2005年2月,胡锦涛依据对立统一规律和对我国社会现实矛盾状况的清醒把握,深刻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14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意味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价值目标与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它意味着我们坦诚地承认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并致力于为解决矛盾、缩小差距、化解和减少不和谐因素而奋斗;它如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理念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总之,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无差别的社会,更不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而是强调要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2.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毛泽东不仅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普遍性,而且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并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但普遍存在着矛盾,而且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具有非对抗性,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从而不断地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就为社会主义持续不断地发展找到了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还深入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科学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现阶段,我国虽然还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但已退居次要地位。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改革开放以后所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之间虽然还存在着这种那种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就为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前提条件。

毛泽东在《正处》中所创立的社会主义矛盾论,虽然后来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在当时的实践中未能得到贯彻落实,但是它却为后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重温他的上述思想,无疑会有助于我们从各个方面加深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

二、政治生活主题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毛泽东提出的政治生活主题论及解决这一主题的相关原则,不仅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启迪和基本思路。

1.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毛泽东根据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阶级斗争虽然还存在,但是大量的、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它在社会矛盾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因而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据此他明确提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其目的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在1957年3月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他再次强调指出:“现在处在转变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页。】这就在实际上提出了党的根本任务的转变问题,蕴涵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这同中共八大作出的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战略决策是一致的。【梁柱主编:《毛泽东思想若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然而,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渐背离了这一正确的理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受到“左”的错误的干扰一直未能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中共中央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恢复和发展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走上了稳定、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经验教训表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和谐因素,大都是由经济发展不充分引起的。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仍是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2.倡导的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相统一的原则,为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提供了政治保证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页。】这种政治局面,当然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为实现这种状态,毛泽东反复强调,既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又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为此,他辩证地指出:“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在这个制度下,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针对少数人要求的大民主问题,他强调指出:“现在搞大民主不适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有些人对别人总想用大民主,想整人,到了整自己,民主就越小越好。我看在文学、新闻等方面,解决问题要用小小民主,小民主之上再加一个‘小’字,就是毛毛雨,下个不停。”【《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对待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害。”“只有采取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针对当时少数人闹事的情况,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对待和处理群众闹事,把坏事转化为好事。他指出:“我们是不赞成闹事的,因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而闹事总会要造成一些损失,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页。】“但这种事情发生以后,又可以促使我们接受教训,克服官僚主义,教育干部和群众。从这一点上来说,坏事也可以转变成为好事。乱子有二重性。我们可以用这个观点来看待一切乱子。”【《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238页。】毛泽东还预见性地告诉人们,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他说:“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页。】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防止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同时促进敌我矛盾向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上述这些重要思想,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保持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坚持把走群众路线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能否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主要不是方法问题,而是立场问题,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为此,毛泽东特别强调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向群众寻求真理”、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他明确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页。】在谈到肃反工作的经验时,毛泽东也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在肃反工作中的路线是群众肃反的路线。采取了群众路线,工作中当然也会发生毛病,但是毛病会比较少一些,错误会比较容易纠正些。群众在斗争中得到了经验。做得正确,得了做得正确的经验。犯了错误,也得了犯错误的经验。”【《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现实生活中,人民内部矛盾纷繁复杂、表现各异,但大量地、突出地表现在人民群众同领导者之间的矛盾上【《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3页。】,而且最后往往归结到领导与群众的矛盾。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群众在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时,自然要找党和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深入实际,走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找到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对策。一些人民内部矛盾之所以久拖而不能解决,以至发展到对抗、冲突,最根本的是领导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的利益,有的严重的损害群众利益,甚至不顾群众的死活。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的实践充分证明:领导和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焦点和主线。能否恰当地妥善处理这对矛盾,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把走群众路线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原则,既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典范,也是目前我们解决干群矛盾、实现领导与群众之间关系协调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途径。

三、人民内部矛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方略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毛泽东不仅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方法和原则,而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具体的方略。深刻领会和掌握这些方针政策,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1、“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是解决社会群体利益矛盾、实现利益关系和谐的主要方法

毛泽东明确地提出“统筹兼顾”思想,并将其作为一个战略方针,是在1957年1月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在《正处》中,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战略思想。他强调:我国有六亿人口,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这个客观存在出发,“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28页。】他还具体提出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并指出:“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教育。”【《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后来,他还提出:“我们必须把安排人民生活、安排公社积累和安排国家需要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同时统筹兼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页。】总之,统筹兼顾,就是遵循从全国人民利益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总方针,是用经济方法解决人们利益矛盾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许多矛盾都是由于利益格局的变化引起的。利益问题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根子,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制约、导向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王伟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3期。】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由利益问题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仍然要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唯有如此,才能通过利益整合,妥善协调各方利益,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从而促成社会的和谐。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处理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文化的指导方针

“双百”方针,是毛泽东于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发展我国科学和艺术问题的基本方针。在《正处》中,他进一步明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针对党内外少数人对“双百”方针的质疑,他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批评。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我们认为,采取这种态度可以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230页。】上述思想,表现了毛泽东作为执政党领袖的宽广胸怀和党实现“双百”方针的坚强决心,无疑对于今天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前,随着利益的多元化和社会群体的分化,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增多,不可避免会造成指导思想一元化和人们思想多元化、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等之间的矛盾,这就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和谐文化增加了难度和挑战。为此,建设和谐文化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双百”方针,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处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问题、构建和谐党际关系的重要方针

党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和基础。继《论十大关系》之后,毛泽东于1957年2月在《正处》中再次强调和重申各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他指出:“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方针。”对于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他的回答是:“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在当代中国,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的友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各民主党派是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发挥监督作用的一条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和加强民主党派参政和监督的作用,对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继续坚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不仅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通过党内民主的发展推动党际关系的民主,进而实现广泛的人民民主具有重大的实践功能,也是实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实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坚持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各民族相互关系的基本方针和历史经验。“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为了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了要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这就为我们今天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制度和政策基础。当前,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来说是团结和谐的,但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及某些国外敌对势力的插手和挑拨,影响民族团结的不和谐因素和问题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正视和应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各种民族间的矛盾,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奠定牢固的基础。

综上所述,毛泽东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不仅适合中国国情,而且富有远见,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变化和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认真总结50多年来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教训,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既是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作者王钦双: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高级讲师)

(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编《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