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精髓及其现实价值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22   
分享到 :

毛泽东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精髓及其现实价值

包心鉴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创立者、坚定倡导者和不懈实践者,他关于群众路线的丰富完整的精辟论述,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人民群众观,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最为宝贵的思想理论财富。

独特的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推进社会变革,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他们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2009年版,第287页。】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因此,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代表,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充分地相信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中的主体作用作了进一步揭示。他指出:“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8页。】“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9页。】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创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而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指导与运用,所形成的伟大成果,就是毛泽东系统提出的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

毛泽东所以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和中国工农红军初创时期就明确而系统地提出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绝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照抄照搬,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在缜密分析中国革命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深入总结党领导革命的经验教训中作出的独特的理论创造。

首先,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面临的敌强我弱的态势,明确指出必须将中国革命的希望牢牢建立在广泛动员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由于封建制度的陈旧保守和外国列强的肆意入侵,20世纪初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这就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任务异常艰巨的特殊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敌强我弱的特殊态势。党要生存,革命要发展,唯一出路就是必须充分地动员人民群众,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同最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最密切联系。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分析,毛泽东深刻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9页。】正是在毛泽东这样特殊的国情分析与科学判断指引下,我们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群众路线。

其次,毛泽东科学揭示了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特殊性质和任务,明确指出红军不是单纯的军事组织,必须把红军的发展壮大建立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基础之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单纯军事观点“是一个很严重的政治路线问题”;明确强调,“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红军的主要任务是做群众工作,打仗与做群众工作是“一与十之比”;明确提出,党的“政治观点即群众观点”。正是毛泽东的这些重要思想,确保了中国革命武装力量发展的正确方向。这可以说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形成过程中所成功突破的最关键、最要害问题。

再次,毛泽东精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特殊的成长历程及历史使命,明确指出党的发展壮大乃至生命必须建立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不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党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党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把能否做好群众工作放到党的建设的全局位置,提到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高度。1922年党的二大就提出了“到群众中去”、“不离开群众”的纲领。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六大通过总结教训,明确提出党的中心工作就是“争取群众”。尤其是毛泽东在党内取得核心领导地位后,更是旗帜鲜明地把党的立场牢牢定位在人民群众立场上,把党的全部工作牢牢定位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上。1943年,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系统阐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正式写入了党章总纲。从此,我们党把群众路线系统地阐释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胜利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的“双重历史任务”。

总之,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人民群众观同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历史无可争辩地表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法宝,不论形势和任务发生何种变化,党的群众路线永远也不能悖离。

丰富的内涵

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非常丰富,其中,既是指世界观,又是指方法论;既讲到“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立场问题,又讲到关心和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利益问题;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又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优秀品格;既有关于革命战争年代加强群众工作的大量论述,又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善党群关系的明确观点。而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第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根本依据。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基于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毛泽东从党的性质的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科学定位。他深刻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页。】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的最根本标志。“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我们要使人民觉悟,使人民团结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国民党是对立的,一个要人民,一个脱离人民。”【《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根本源泉,因此,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所有共产党员来说,就绝不是外在的任务,而是内在的要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切共产党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原则立场。毛泽东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大量的是从党的宗旨与任务角度进行论述的。1944年9月,他专门为追悼普通战士张思德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阐发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此,这一简朴而深邃的语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成为一切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遵循,也成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征途上始终高举、永不褪色的一面光辉旗帜。

第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核心内容。党的群众路线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侧重讲世界观问题,这是党的根本立场,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党领导人民在各个时期的奋斗,党所领导的各个方面的工作,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工作领域有不同的内容与要求,有不同的方针与任务,但是所有工作的总体原则和最终目标,则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向人民负责”。对此,毛泽东作出了简要精辟的概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而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必须一切依靠群众。党的一切事业都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智慧,只有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力量,构建起党不断发展壮大、夺取事业胜利的根本基础。

第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何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作了朴实无华然而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光辉的精辟表述:“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如此深刻如此生动的群众路线方法论,几乎贯穿于毛泽东一生的领导实践,是他可以统揽全局、驾轻就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毛泽东毕生充满自信的力量所在。从亲身实践与体会出发,毛泽东屡次要求全党干部学会掌握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到20世纪60年代,他还尖锐指出:“我们的干部中,自以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因此,不厌其烦地宣传这种认识论,是非常必要的。简单地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第五,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

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反复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强调:“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933页。】怎样才能当好人民群众的小学生?毛泽东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与体会给予全党具体而深刻的指导:“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而且就是当了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的这一至理名言,成为指引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指针。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是毛泽东终生的品格。他曾说:“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这种正确的态度,也正是毛泽东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关心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不是抽象的口号,不是空洞的许诺,而必须转化为实实在在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对此,毛泽东作了大量论述并身体力行。早在中央苏区时,毛泽东就对人民群众关心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多次实地调查,强调:人民群众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婚姻问题、看病问题,乃至柴米油盐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138页。】毛泽东特别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关心和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实际利益问题,虽然是具体的,甚至是琐碎的,但是都直接关系到能否使人民群众从这些具体事情中“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这些话,含义深邃,语重心长,虽然讲于七十多年前,但是今天重温,是多么地亲切,多么地具有现实针对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从人民群众关注的具体利益问题入手,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出发,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这既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个基本规律。

第七,既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

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环节。总结我们党加强群众工作的经验,毛泽东强调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上要坚持两个原则,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要坚持自愿的原则,反对命令主义;二是要坚持教育引导群众共同前进的原则,反对尾巴主义。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只要我们做好耐心细微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会充分地释放出来,转化成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而命令主义则是超越群众的觉悟程度的,是将少数人的意志强加给人民大众,这是“害了急性病”,是对人民群众不负责的态度,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共产党人还有一项重要职责,这就是教育引导群众、领导群众共同前进,而不能落在群众后面,犯“尾巴主义”。尾巴主义是“害了慢性病”,放弃党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其结果必然是丧失时机,甚至危害乃至断送革命事业。毛泽东用这些生动的富含哲理的语言,深刻阐明了在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上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人的责任,不啻是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期适用、行之有效的重要法宝。

第八,反对官僚主义,防止以权谋私腐败行为。

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最要害问题。官僚主义是影响党群关系的大害,以权谋私是使党脱离人民群众的陷阱。早在全国革命胜利之前,毛泽东就十分尖锐地提出防止官僚主义作风和以权谋私行为对党群关系破坏的问题。在与民主人士黄炎培的著名的延安“窑洞对”中,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提出,防止“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的根本法宝就是人民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在革命胜利后防止被“糖衣炮弹”打倒的警告,振聋发聩地向各级领导干部发出“两个务必”的警示。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毛泽东反复提醒全党尤其是党的高中级干部必须严格防止利用手中权力谋求私利。他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人民群众来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毛泽东的这些谆谆告诫和殷殷嘱托,既渗透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又融化着对人民群众的浓郁关爱之情。这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的优秀品德和高风亮节,而且是我们党必须永远传承与坚持的基本原则。

深刻的精髓

毛泽东关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精辟思想,堪称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这一精髓,是对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随着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惧进,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闪耀着熠熠光辉。

恩格斯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中国共产党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自近代以来推进中国社会变革与进步的最伟大、最成功的政治力量,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根本政治保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党深刻揭示和把握了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规律,并把党自身建设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规律即关系。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规律包括许多条,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规律,就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可以说是自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因素。历史与现实反复表明,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什么样的困难都挡不住我们。

今天,我们党面临的最大考验是执政的考验,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党和国家的权力如何更好地适应人民的利益与需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19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指向,不仅仅是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也不仅仅是动员群众和发动群众,而是要在服务于民、取信于民的基点上不断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事业的群众基础和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解决的要害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学会去做群众工作,也不仅仅是解决本领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而是要坚决清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等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为强烈、严重损害党群关系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坚决革除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制度弊端和体制痼疾,坚决消除由于脱离人民群众而导致的“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深层隐患。正是从这个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意义上说,毛泽东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精髓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价值。

(作者包心鉴: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副主席,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编《毛泽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