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功:要读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厚度来

作者:许志功    发布时间:2012-07-09   
分享到 :
要读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厚度来
许志功

体现在邓小平著作和邓小平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决策中的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具有厚重的历史感。研读邓小平同志的著作,要读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厚度来。


邓小平理论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过程的角度来研读,我们可以体会到邓小平理论厚重的历史感。

(一)从全面整顿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的直接酝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历史转折的标志,是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始,因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起点。当然,“起点”也不是突如其来的。邓小平理论的直接酝酿,可以追溯到1975年。这一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进行全面整顿。全面整顿实际上就是改革。后来邓小平说,改革,‘其实在1975年已经实验过一段,那时用的名称是整顿。整顿,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错了,但又的确是针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的。所以可以说,全面整顿的思想从总体上同当时居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分离甚至是对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新的指导思想就要诞生了。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所以搞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后来又有“两个凡是”。临产会有阵痛,“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两个凡是”,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诞生前的两次阵痛。

(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开始产生,形成主题。

人们都熟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其实还有一个北方谈话,那就是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邓小平访朝归来视察黑龙江、吉林、辽宁、沈阳军区、鞍山、天津等地的谈话。按他自己的话说叫“一路煽风点火”,发表了六次讲话。以这些讲话的内容作基础,后来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名篇。在中央工作会上的这一重要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所作的。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因而成了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建国以后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次会议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引导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在全面、系统、科学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将这些方针政策概括为十条。对于这十条,邓小平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它的中心是“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他还说,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又进一步把这些新的方针政策概括为走自己的道路,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在全党获得了共识,认为它比较准确、科学地反映了我们党所进行的伟大事业,因而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名称和主题。

(三)从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形成轮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如果说十二大以前主要是拨乱反正,那么十二大以后则主要是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要求思想解放的深入,要求理论思考的深入。邓小平理论思考的中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搞社会主义。围绕着这个中心,当时我们党在理论上有两大突破,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得到确认和展开论述的。邓小平对这个决定给了很高的评价,称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并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好就好在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展开论述的。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是经邓小平同志同意的。邓小平不仅作了“这个设计好”的重要批示,而且在大会之前就谈到: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大会之后他又说:十三大的一个特点是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随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随着两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十三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并列举了这一理论的十二个重要观点,认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四)从十三大到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十三大到十四大这五年,是我们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五年,也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五年。说这个理论走向成熟:首先是因为它经受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的严峻考验;其次是邓小平发表了着名的南方谈话,这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篇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这个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再次是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党的十四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前面冠以“邓小平同志”的名字,明确地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强调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使之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五)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及其以后: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的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总结这些年,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十四大以后,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1993年,他在学习《邓小平文选》报告会上提出了“旗帜”问题,指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郑重地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1997年,又进一步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强调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五大报告,不仅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而且在党章中将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这期间,我们不仅坚持了邓小平理论,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验的汲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在随后召开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又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并阐发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十二大关系》以社会结构为线索,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层面上对新经验进行理论思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逝世后,江泽民同志又面对复杂的社会思潮,站在跨世纪的高度,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等一系列新的观点,从而使其构成了再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从体系的角度来研读,我们可以体会到邓小平理论厚重的历史感。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是从哪里来的,是从邓小平同志的原著中来的,是从邓小平解决实际问题、作出战略决策、进行理论概括的创造活动中来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体现在邓小平著作的整体之中。但是,邓小平著作都是在各个时期针对当时的情况、问题作的讲话、谈话,没有哪一篇是用教科书的方式来概括理论的全部主要内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又是我们党在对邓小平著作的深刻理解中逐步概括出来的。

研究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最权威的有这样两段话。一段是中宣部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说的,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另一段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讲的,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两段话的角度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仔细琢磨这两段话,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启迪。看一种理论是不是科学体系,要着眼于这样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有没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有没有一个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否围绕着中心问题从社会科学的各个角度分层次地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按照这样三个要素来看,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

邓小平同志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邓小平所谈到的实事求是不仅是指狭义上的,即从实际中求出规律来;而且是指广义上的,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依据,特别是其中客观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观点等,不仅指导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而且贯穿于这一理论的一切方面,使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得以确立。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层面,即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不仅坚持、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并提,深刻揭示了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把毛泽东同志关于认识问题的重要命题综合起来,系统化理论化了党的思想路线;运用党的思想路线,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命题,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其次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问题,是时代提出的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总结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科学地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的全部著作,十四大报告概括的九个方面,十五大报告阐述的这个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都是紧紧围绕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抓住这个根本问题,就抓住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总体。

再次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邓小平理论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方面,成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根本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原理。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过程的角度展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一类是从层次的角度展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

前者最主要的是体现邓小平理论基础的带有基石性的关于时代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等。邓小平关于时代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和出发点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形式和发展动力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机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问题。

后者主要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原理。其中最重要的是体现邓小平理论实质和带有框架性的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原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合乎规律的发展,它们渊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传统,又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其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基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则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两大类原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贯通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共同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最后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纲领。

邓小平理论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理论不仅源于实践,而且还要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党的十五大报告吸取了十三大、十四大报告的成果,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纳入邓小平理论体系之中,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怎么又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它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目标、总方针、总政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是这一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最高层次的中介环节。党的十五大报告,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纳入邓小平理论体系,鲜明地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革命能动性特点。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百年历史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理论表现,是用新思想、新语言写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从这个角度来把握,更能体会出它厚重的历史感。

党的十五大报告站在世纪的高度来看待和评价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强调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为了救亡图存,多少仁人志士苦苦地进行探索,忘我地进行抗争,结果都失败了。在这众多的仁人志士当中,最为杰出的是孙中山,他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纲领,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发生了本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尽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是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实践告诉我们,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封建专制制度不是出路,实行资本主义亦非良策,唯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马克思主义要解决救中国的问题,必须使自己和中国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这个任务,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个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使中国发生了本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1956年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以毛泽东为首,我们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发生了严重失误,没有能够解决好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这样,形势就迫使我们党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局面,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开辟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我们党干的就是这件事。其结果是:在实践上,开始了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既是这百年历史第三次巨变的理论指导,又是这百年历史第三次巨变的理论表现。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走过了一百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在这一百五十年中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性飞跃。每一次飞跃都是同重大历史课题的解决相联系的。

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的历史性课题是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他们通过对人类向何处去的研究,发现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创造了历史唯物论;通过对资产阶级向何处去的研究,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正是这两大研究,两大发现,两大创造,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而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从无到有,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飞跃。

有了马克思主义,就要把这一理论变成实际,由理想变为现实。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来看,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所面对着的重大历史课题,就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实际,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他们通过对这一历史课题的解决,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由理想变为现实,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建立了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怎样搞?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虽然作了大量探索,有着非常丰富的深刻思想,但是并没有找到一条很好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有过凯歌高奏的辉煌年代,但是到本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却陷入低谷,遭受了重大挫折。我们对这样一个挫折加以反思,说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课题。邓小平通过深入的思考、多年的实践,解决了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来源:《许志功讲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