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平平:论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作者:龙平平    发布时间:2012-07-09   
分享到 :
论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龙平平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上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党的理论思维不断成熟,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研究、梳理这个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一条主线、三大命题、三次大会。

一条主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既是党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动力,也是理论思维不断成熟的主旋律。

三大命题,即正确认识国情,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三次大会,即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这三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确立过程中的三个里程碑。

里程碑是历史过程和认识过程阶段性发展的标志。读懂了碑文,历史便可以一目了然。

  十三大:为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必须立足于这样的事实和特点: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都缘出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客观需要;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党对其指导地位的认识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是十三大报告中的一句话,这应该成为我们考察和认识历史过程的基本出发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代表作是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被称为实际上是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报告之所以具有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就在于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并解决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个足以划分时代的重大命题,同时,围绕这个命题,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理论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被称为开创历史新时期的大约只有两次。一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一次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需要新的理论,特别是需要能够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所以,邓小平理论在它开始形成的时候,就具有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客观要求。实际上,在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发挥着指导作用。正因为如此,三中全会之后不久,党内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迫切需要比较系统地了解、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的思想观点,以指导日新月异的社会实践,这便有了《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出版发行。当全党全社会像拥有《毛泽东选集》那样拥有邓小平的著作时,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思想理论观点便成为党的理论建设的主旋律。1982年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根据实践的发展和需要,在理论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提法和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有:第一,确认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二,第一次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要把中国这样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性工作之一,这个事业的许多课题,是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的”;第三,号召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伟大实践中,积累新的经验,创造新的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向前进。”十二大召开的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起步,党的主要精力放在拨乱反正,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上,来不及也不可能形成并确立一种新的指导思想,但是,面对新的社会实践的强烈冲击,党中央敏锐地认识到理论创新的至关紧要性,十二大提出的上述观点和要求,无疑是一道号召全党解放思想、突破陈规、勇于理论创新的动员令。

最先对党的动员令作出反应的是邓小平同志,他在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命题,这令全党同志耳目一新。由此,党对新时期理论建设的主题形成了共识,党的理论思维开始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

十二大以后的五年,全面改革风起云涌,一场新的社会革命给曾经几经曲折的中国社会主义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党的理论思维的新发展提供了波澜壮阔的实验场地。改革是复杂的、极其艰难的,因为这是没有人走过的一条新路。新就新在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既定的理论,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既要领导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创造新的社会实践,还要集中人民的智慧,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新的科学理论,正确地指导社会实践。显然,后者远比领导改革本身更具难度。全面改革之所以具有革命的性质,即在于它通过体制的变革触动了整个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期是新旧体制交替间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多种体制并存,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新磨擦交织在一起,必然造成各种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的复杂局面。所以,那五年是中国思想界极其活跃的时期,可以说,今日中国社会所有的理论观点和思想观念都能够从那里找到其原生的形态。原生,即不定型,具有不确定的发展前景,而思想理论特别是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理论体系长期不定型,势必造成人们对改革实践的前景和走向产生困惑。因此,当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社会实践必然要对形成并确立一种正确的社会指导思想提出紧迫要求,以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化混沌为明朗。这是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思维的挑战和考验。

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即在于能够从领导改革的生动实践中,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及时总结经验,创立了一个新的思想理论。他紧紧抓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课题,提出并阐发了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要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些来自实践、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理论观点很快得到党和人民的普遍认同,对于党正确地指导实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从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是由中国农民首创,自下而上推动起来的话,那末,十二大以后开始的全面改革,则完全是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有计划、有层次地循序渐进的,而邓小平的理论观点,无疑是党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的主要依据。正是因为有了正在形成中的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全面改革才得以在极其复杂艰难的环境下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成绩,中国经济五年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这是党和人民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结论。科学地梳理和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就这样不容回避地提上了党的十三大的议程。

十三大是党领导改革迈向攻坚的一次重要大会。攻坚,首先必须明确方向,统一思想。在所有事物的统一中,思想的统一是最难办的。何况,改革刚刚触及深的层次,许多问题与矛盾尚未暴露且不可预料,对于改革,党内有不同认识,社会上的思想观点更是五花八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尚在形成和发展之中,还要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这一切都是统一思想的不利条件。但是,改革就是创新,当改革到了不统一思想就无法深入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大胆地理论创新。

在当时的条件下,十三大完满地做到了理论创新上所能够做到的一切。这是它后来之所以“一个字也不能改”的终结原因。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概括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为我们党最终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奠定了基础,是十三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十三大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为宏大背景,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九年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述了9年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的12个科学理论观点,明确指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④

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围绕着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主题,把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造。有了这些基本的理论观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有了主心骨,党和人民的行动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统一思想就有了依据。十三大的这些理论贡献,标志着党的理论思维开始走向成熟。

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是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科学成果。取得这个成果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地认识国情,正确地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两大基本问题上,十三大作出了重大的理论突破。这就是:正确地认识国情,提出并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确地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同时必须抛弃前人囿于历史条件仍然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立足于在新的实践中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

怎样才能做到两个正确认识呢?十三大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口号。这就把理论创新的源头和活力解释清楚了。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十三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特别强调:“它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这样的定位,实际上已经阐明了这个理论的指导地位。

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正式确立

十三大在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之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这段话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由于我们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还很短暂,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还不完善,还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补充、修正和提高;其二,对于已经形成的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理论观点,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认识,使新鲜的先进的理论成为全党的共识,真正成为统一党和人民思想的理论基础,成为党和人民的强大思想武器。这就是说,有了先进的理论之后,普及、学习、消化和掌握的任务还很繁重。这两个方面实际上规定了十三大以后党的理论建设的两大主题。

十三大以后的五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曾一度面对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低潮,西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中国施加了巨大压力。国内继1988年夏季起被迫进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相对放慢了经济发展速度,之后不久.又发生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蒙受了巨大损失。在困难面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以巨大的理论勇气,作出了正确的抉择。这就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一党和人民的思想,使之成为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和凝聚力,努力开拓改革开放新局面的精神支柱。按照这个思路。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党中央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理论建设,带领党和人民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论,不断总结新形势改革开放的新特点和新鲜经验,孜孜以求地进一步梳理与慨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以此推动党的理论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应该说,从1989年到1992年,进一步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党的理论创新的主客观条件。

第一,邓小平同志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设计师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党和人民乃至整个世界的公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已经明朗。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得到了不断的补充、丰富、完善和成熟。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发表的重要谈话中,提出并阐发了一系列新颖精辟的重要理论观点,比较完整系统地构筑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三,在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这个理论已经深入人心,实际上起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作用。

第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致力于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对这个理论体系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与慨括。199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7o周年纪念大会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1992年6月9日,他又在中央党校系统地回顾和阐发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南方谈话的14年间邓小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至此,党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在十三大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归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进一步明确这个全新的科学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已经水到渠成。

岂止水到渠成,而且迫在眉睫。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格局已经初露端倪。而对世纪之交千载难逢的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共产党将以什么样的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不仅事关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而且引起了整个世界的严重关注。历史又—次把中国共产党人推到了理论创新的前沿。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出色地完成了理论创新的历史任务。大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并且郑重地将此载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正式确立。

十四大对于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结14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集中全党的智慧和理论研究成果,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系统地归纳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初步廓清了这个理论的体系框架。这比十三大的理论慨括又大大前进了一步。有了这样的系统概括,党和人民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就更加清晰具体了。

第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明确了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使之在名称上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机地对应起来。为此,十四大理所当然地对邓小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第三,在十三大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郑重指出,这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四,第一次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从这个原则出发,十四大精辟地阐发了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强调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而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据此,十四大提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第五,阐明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指出这个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六,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同时,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阐发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第七,在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九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的同时还强调指出,这个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的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这实际上是向全党同志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进一步理论创新的重大使命,即必须以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为己任,致力于这个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

十四大这些理论贡献的意义在于,不仅在党的旗帜上郑重地写上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同时还对如何实现和发挥党的指导思想的作用进行了周密精辟的理论阐述,从而真正实现了党的理论思维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的宣言书

既然党的十四大已经在实际上完成了确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使命,那末,怎样理解十五大在这方面的理论贡献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考察十四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以及党所面对的形势与任务。

十四大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谓新阶段,至少有两个明显的标志:其一,十四大根据邓小平的论述,最终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由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主旋律,改革的力度和难度骤然加大,社会进一步复杂化和多样化,治理国家的难度也骤然增大。其二,十四大顺利地完成了自十四中全会开始的党中央第二、三代领导集体交替的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独立担负起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世纪之交,社会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难题,考验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千头万绪中,凝聚力和精神支柱至高无上。“旗帜问题至关紧要”,这句话一语中的,道破了中国一切问题的要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代表着党的形象、中国的发展方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我们惟一正确的选择。党中央作出的这个决策,抓住了中国问题的根本,体现了党在复杂的环境下驾驭局势的领导水平。

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坚持把落实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战略任务放在全党工作的首位,为加强党的建设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党中央领导编辑出版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修订出版了第1、2卷,作出了《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的决定》,并专门组织了学习报告会,动员、部署、领导在全党和全同兴起学习《邓小平文选》的高潮。中央制定了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到党校轮流进修、后备干部要经过党校培训的制度。定期举办省部级干部理论研讨班,组织省、区、市、部委及军队的主要负责同志集中一段时间系统学习理论。同时规定,用两至三年的时间分期分批地全部轮训县处团级以上的党员干部。江泽民同志提出,领导干部—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中央先后做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多次召开全国宣传、组织及党校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批准转发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要从实际出发,定出可操作的学习方案,做到认真研读原著,理论联系实际,在精通和管用上下功夫。中央还确定了全国的五大理论研究基地,集中力量,分工协作,重点研究新形势下深层次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同时,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物等媒介,及时总结交流广大党员群众学习经验,加以推广。这些重大举措和成果,有效地保证了在市场经济大潮初起的复杂环境下党和国家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统一意志,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逝世。中国将如何发展?再度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前途作出了种种猜测,国人的思想也难以避免要出现一些疑虑。这里的症结依然是怎样看待和认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问题。下列问题客观存在,无法回避:

邓小平同志逝世后,党如何对待他开辟的道路和创立的理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会不会发生变化?

在党的指导思想中,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讲坛—开宗明义:“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邓小平同志逝世后,全党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十五大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核心的还是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论述。

大会的重要成果是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有两大意义:其一,从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十四大使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再到十五大确定为邓小平理论,党的指导思想有了终结性的规范语言;其二,从十三大初提出伟大旗帜,到十四大提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到十五大确立为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最终得到了明确和规范。

把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照起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十五大独到的理论贡献。

第一,三位伟人,两大成果。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十三大和十四大都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发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高度作出了精辟阐述。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放到20世纪中华民族百年图强这一更为广阔的历史进程中,论述了—个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伟大人物,进而论述了党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及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创立者。把历史、理论和伟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更为透彻地突出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二,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和观点,十三大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提出了12个理论观点,十四大从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角度归纳出9个方面,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立论,系统地论述了这个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四个“新”字,突出地阐明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依据和意义。

第三,“只有”而“没有”。关于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用,十三大提出它是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十四大指出这是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十五大则斩钉截铁地宣称:“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这种结论,对任何人都会有一种巨大的震撼。

第四,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到基本纲领。对于国情的认识,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强调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十五大进一步指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为此,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这就使党的理论、路线有了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第五,一脉相承,重在运用。关于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十三大强调了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发挥和发展,十四大提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十五大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十五大着重论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问题,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为此,十五大特别强调:“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第六,坚持、丰富、发展。对于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十三大提出“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号召全党努力探索创新。十四大明确提出了“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任务。十五大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个新的高度,郑重宣布:“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旗帜、继承遗志、开拓创新的勇气、信心、决心和能力。

透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从十三大到十四大、到十五大,党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认识是一步一步深化发展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理论思维逐步成熟发展的主动轴。正是在这个主动轴的推动下,我们党才有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才得以确立。

(来源:《人民论坛》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