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四个重大课题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20   
分享到 :

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四个重大课题

龙平平

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要着眼于今天的实践。邓小平同志在主持编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说过一句话:这本书讲的都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这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和指导性。因此,今天我们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要把重点放在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与我们今天的实践息息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上,只有这样,邓小平理论研究才能不断深化下去。

邓小平理论中的思想观点,大概可以分三种情况。一种是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期观察思考、论证,已经成为全党共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三个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等等。这些是我们的基本理论,是我们的命根子。它之所以是真理,是在实践中提出,在实践中不断修改、逐渐完善,又经过实践反复检验是正确的。第二种是邓小平同志生前提出,进行过初步论证,并试图进行进一步论证以求完善的理论观点。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提出较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提出的时候,没有下很肯定的断语,用过“恐怕是”、“应该是”等等这样的词语。后来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反复求证。这样的问题事关重大,他非常慎重。第三种是邓小平同志已经破了题,但当时实践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还不能够展开充分论述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比如,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并对这方面问题作了十几次论述,而且都是在关键的时候作了论述。但毕竟因为实践还没有走到那一步,因此他只是破了题,对社会主义怎样搞市场经济他没有论述,这就要靠后人来解决。再一个就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他提出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就要突出地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是需要用今天的实践来回答的问题。我认为,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是要结合新的实际,花大气力,下大功夫对后两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是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意义重大的理论课题。

第一,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研究,这是根据今日和未来社会的新特征,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情况,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一个中枢问题。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核心理论,其他的一切理论观点都是由此而展开的。我们今天认识的马克思主义,是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但它不是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为基础的,因此,当邓小平同志提出这样的观点之后,我们观察事物立足点就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化了。这是邓小平同志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观点的提出如此慎重,以至到晚年依然念念不忘,孜孜以求,反复论证的根本原因。应该看到,人类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地位、作用的正确认识一定是在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作用之后才能获得的,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究竟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有多大,我们还要观察、探讨。但是,无论如何,第一生产力确实是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结构,改变着我们的文化,以至最终要改变过去的一切。它要求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都要转变到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根本出发点上。比如,今天我们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把它当作最基本的国策,把国家的发展、兴旺寄托在科学、教育上,这是根据第一生产力理论来的,是把真理转化为国策的重要成果。21世纪,随着越来越快的高科技的新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将越来越显示出深远的意义,实践的发展也越来越要求我们对这一论断有更深层次的、更广泛方位的认识。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涵义究竟是什么?谁代表第一生产力?对今天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对我国当前现实的阶级、阶层状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认识?怎样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联系起来,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第二,深化对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的研究。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晚年希望看到的一个理想社会。他在世时就曾表达过一个愿望:国家发展了,我做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

小康社会,是中国传统所追求的丰衣足食的社会。邓小平同志开始提出这个目标的时候,也是以丰衣足食为标准的,即经过20年奋斗,从人均只有250美元到1000美元。当时就这一个标准,丰衣足食的标准。但就这样一个标准当时的诱惑力就太大了,因为,为这个目标,中国人追求了几千年了。五千年文明,物质上的目标就是这个。小康目标最早是对日本人说的,翻译在翻给大平正芳时,用的就是日本人的“小康”概念,是人身体康复的意思。因此,最初它是一个很单纯、很简单的目标,并不构成一个社会理论。在小平同志那里,小康目标、小康标准的内涵是逐渐丰富的,最后形成了小康社会的理论。从单纯的生活指标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随着我们对现代化认识的逐步深入,小康社会理论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宽,内涵也越来越多,因为这是今天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就必须深入地进行研究。深化小康社会理论研究,包括小康社会的阶段、时长;小康社会的标准、内容;简单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和联系;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的衔接,等等。

我们现在所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独特的、过渡性的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过去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小康阶段,也不同于现代化的阶段。按照邓小平的预想,这个阶段大概需要50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各个领域已经发生了、并且继续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这个阶段如果搞得好,可以更好、更顺利地进入向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如果搞不好,就会使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严重化,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延缓我们的发展进程,在迅速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中丧失重要的发展机遇。这个阶段的重要性、独特性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概括起来说就是:作为综合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建设这样的全面小康社会?包括小康文化这样的概念可不可以提,等等。比如,深化小康社会理论的研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在理论上弄清楚小康社会对人的生活、人的发展提出了什么新要求?衣食住行解决了,基本生存无忧了,短缺经济消失了,在这样条件下,人应该怎样生活,追求什么?这都是新问题,是传统文化中找不到答案的。小康生活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科学生活方式,在小康社会中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新问题。

第三,深化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

这是当前很迫切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小平同志晚年最为牵挂的一个大问题。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的一条基本政策。事实证明,这条政策是正确的。不这样做,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同时,邓小平也充分重视差距拉大的问题,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先较快地发展起来,内地要服从这个大局;到一定时候沿海地区更要多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要服从这个大局)。先富、共富的政策和两个大局思想,是邓小平针对我国现实情况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战略。新近出版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发表了1993年邓小平同志与他的弟弟邓垦的一段谈话,反映他晚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过去强调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说明小平同志看得很深很远也很透彻。南方谈话时他就提出,实现小康以后,要着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就是在实践邓小平这个重大的战略构想。

应该承认,现阶段中国的发展,确实出现一定的分配不公、贫富不均现象。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是难以避免的,甚至是必然会出现的。这一点也是邓小平生前所预计到的。全社会共同富裕,是个美好理想,更是个天大的难题。古今中外还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先例。社会主义能不能实现共同富裕,过去是理想,现在是实实在在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能不能处理好,可以说是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历史性的考验。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既要破除平均主义,摒弃普遍贫穷的老路,实现分阶段、分局部的发展,又要避免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可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国家却是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发生的。

深化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理论上、政策上都是高难度的问题,社会主义正在过程中,完整形态几十年后才能浮出水面,因此,首先是怎样看待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问题的症结是怎样与实际相联系,现阶段怎样看待传统意义上的剥削现象的问题。这涉及到许多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生产关系领域的改革和调整,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也就是说,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剥削现象。这一点理论上似乎没有疑义,广大劳动者也能够理解和接受。人民不能容忍的是,用比过去资本家还要残酷的剥削手段榨取劳动者,或者依靠权势,以不正当手段暴富,疯狂攫取社会财富。对于这类非法所得,我们一定要有得力的约束、惩治办法。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今天,什么是剥削?理论上,政策上界线很难把握。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劳动形式、各种劳动形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机器工业时代判断剥削的标准是否依然可以沿用?或者说在今天的具体环境条件下对剥削问题的认识应该有哪些变化?这是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大问题。第三,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是均贫富,是“杀富济贫”,还是继续鼓励先富,鼓励先富帮后富,这依然需要有两方面正确认识。一方面现在就要有政策,有手段防止两极分化。另一方面要反对以狭隘的、小生产者的心态来看待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的贫富差距,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深化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由邓小平同志破题的。严格地讲,他的贡献就是破题。之后怎样搞,是今天的实践要解决的问题,不可能也不应该从邓小平的论述中找药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今天和今后中国最大的实际,需要我们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太多了。要真正形成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需要不断地深化理论的研究。这是不言而喻的。

实践在发展,理论上的问题越来越多,这是必然的。但是,我认为,当前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最迫切的是在这四个重大课题上。现实的发展要求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必须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原载《党的文献》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