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旺 贾绘泽:邓小平政治整合思想探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6-25   
分享到 :

邓小平政治整合思想探析

郭学旺 贾绘泽

政治整合是实现政治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邓小平政治整合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政治整合思想的理论基础

政治整合是指统治阶级在一定政治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团结或联合各种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社会政治力量,从而达到政治秩序趋于和谐的过程或结果。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整合的基本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整合思想。邓小平政治整合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整合的基本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包括古希腊和近代欧洲政治文明成果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科学的政治整合观。马克思认为,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政治秩序和谐,只有改变私有制以及被私有制异化了的各种社会关系,消除私有制、进而消灭阶级,实现“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 (P649),才能真正达到政治秩序的和谐。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表达了对未来政治整合的一种理念,即将民主与集中辩证统一的思想融入到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和未来无产阶级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之中,并提出民主共和制是未来无产阶级专制国家最适宜的政治形式。这是邓小平政治整合思想的基本渊源。

二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整合理论的发展。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整合的构想:第一,将经济平等的内容列入作为建立无产阶级国家制度基础的宪法。第二,让绝大多数人享受权利和自由。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民主即苏维埃的民主不是在形式上宣布权利和自由,而首先是和主要是让居民中曾受资本主义压迫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农民能实际享受权利和自由。”[2] (P169)第三,提出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形式,而且实质上是劳动人民内部平等关系的社会形式。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民主与集中辩证统一的思想明确地以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写入俄国共产党的党章之中,还具体规定了民主集中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这是邓小平政治整合思想的重要渊源。

三是毛泽东对我国政治整合的实践探索。毛泽东在领导我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并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整合的一般历程中认识到,只有首先通过革命赢得政权、争得民主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新的政治整合的构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国确立了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等。毛泽东还提出了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理念和原则,即“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3] (P209)。在《1957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毛泽东对我国政治整合的积极探索为新时期政治秩序的建立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基本准则,是邓小平政治整合思想的主要渊源。

二、邓小平关于政治整合的基本思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特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政治整合的思想,形成了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整合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政治整合的核心主体。政治整合主体是具有政治整合功能,能够发挥整合作用的人或组织。邓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达成思想和意志统一的主导力量,是政治整合系统中最关紧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我国政治整合主体中处于核心地位,“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4] (P391),“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4] (P266)。要发挥党的核心主体的作用,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的政治权威,没有党的权威,“不可能解决问题。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5] (P319)。邓小平强调,新时期加强政治权威的根本,一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等,“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4] (P333)。二是制定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政策策略,不断扩大党和政府的执政绩效,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5] (P59)。只有政策对头,才能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团结起不同阶级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政治整合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理想,是团结和凝聚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明确指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 (P118)。对待毛泽东思想,也必须实事求是,“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4] (P43),而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为发挥其凝聚力提供了基本前提。其次,邓小平适应新的形势,回答了一系列关乎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本质问题等,从而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特别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解决了新时期政治价值的原则性和合理性问题,为政治整合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另外,邓小平十分重视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对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整合的基本手段。民主的整合作用主要体现为对信息和意见的整合。邓小平总结“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坏民主的教训,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违背民主的问题进行了纠正,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他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5] (P177)实行民主必须加强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问题是根本制度的问题”[6] (P1351),“不实行民主集中制,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党员群众,而且上级脱离下级,甚至在同级里也势必造成少数人或个人脱离多数,少数人或个人专断的局面”[7] (P305)。群众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强调:“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4] (P332)邓小平还对民主制度化建设、民主范围扩大和民主组织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要求在更广的领域实行民主,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民主,充分地发挥民主的政治整合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是政治整合的制度形式。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政治制度的破坏,强调要恢复、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不断发挥其整合社会资源功能,把广大人民融入到统一的政治体系中。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6] (P1353)“要把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要从法律上解决这个问题,要有民族区域自治法。”[6] (P762)“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要改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 (P339),这些“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5] (P257)。在实践中,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特别是党的十三大以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三项制度在进一步发扬民主,维护我国政治秩序稳定,反映和集中全国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整合作用。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政治整合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认为各民族之间应该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他指出,要实现民族平等,必须抛弃大民族主义,这样“就可以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不能要求少数民族取消狭隘民族主义,而是应当首先老老实实取消大民族主义”[7] (P163)。“少数民族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当家作主,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7] (P166167)。同时,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团结少数民族的根本在于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5] (P362)。“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5] (P247)。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维护政治秩序和谐稳定和实现政治系统有序运行的重要举措。正是由于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我国50多个民族得到了发展,增强了交流与互信,从而实现了政治稳定发展,并形成了各民族同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动局面。

()发挥统一战线、社会团体的重要作用是政治整合的重要途径。统一战线和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协调利益关系、开发和利用政治资源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邓小平形象地指出:“过去,‘四人帮’破坏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都没有了。现在,把‘庙’建立起来,有个‘菩萨’在里面管事,要把爱国人士、民主人士、宗教人士等等都更好地团结起来。”[8] (P211)他认为,在新时期要发挥统一战线的整合作用,必须进一步扩大其社会构成,并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拓宽其政治基础。他认为,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农民和知识分子以及各民族形成了团结友爱的关系,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4] (P186)。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也包括在统一战线之内,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真正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于社会团体,他指出,应该充分发挥工商联以及工会妇联等组织的积极作用,“使工作干出显著的成绩来”[4] (P138)。而对一些非法社会团体要依法取缔。

()法制建设是政治整合的重要保障。法制是良好的政治秩序形成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必须把法制建设作为政治整合的基本方略。邓小平吸取我国长期以来法制建设不足的教训,认为在政治整合过程中,“还是要靠法制,靠法制靠得住些”[5] (P379)。在如何加强法制建设方面,邓小平认为:一是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是要依法治国,做到“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 (P146)。三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四是在全社会进行法制教育,确立人们对法制的信仰,自觉遵守法律。邓小平的论述直接指导了我国的立法实践,仅仅十几年时间,我国一系列关于国家机构和结构方面的法律相继出台,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三、邓小平政治整合思想的重要启示

邓小平政治整合思想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政治发展的实际,是保证国家政治秩序和谐稳定和政治系统有序运行的战略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政治整合是一个过程,必须根据国家政治发展的实际和经济社会运行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措施。在进行政治整合的过程中,要切合实际,符合国情,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利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减少社会动荡,必须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吸纳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消解或缓和政治冲突,保持政治秩序和谐稳定和政治系统的有序运行。

第二,政治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重视政治系统中多种因素对整合的影响。政治整合系统不仅包括各种政治整合主体,如党派、社会团体,而且还包括政治价值、政治制度等要素。因此,政治整合过程中要在统一的政治权威领导下,努力保持政治系统内部各部分功能协调、关系和谐,促使政治系统内部形成统一的政治价值观或树立一种先进的具有内聚力的主流政治文化。同时,要加强政治整合环境建设,使政治系统与环境关系协调。

第三,政治整合不能自发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需要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发挥积极的建构作用。党和国家权力机关要用一定的形式规范政治行为,并努力将这种规范内化到广大领导干部的观念当中,使之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执行。要拓宽人民的参与渠道,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加强政治沟通和政治协商。同时,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国家的政治活动规范,变为人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促进政治社会化。

第四,在政治整合过程中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首先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再次,坚持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则。对政治整合中的一些问题,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依据现实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进行规范,使其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五,政治整合必须以健全的法制建设作保障。法制通过规范性和强制性,规定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将合理的行为和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规范程序的轨道,从而引导全体人民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活动。同时,通过有效地制裁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消除危害社会的各种现象,减少和消除不稳定因素,对政治整合提供重要的保障。另外,在保持根本政治秩序不变的情况下,把对其他一般政治秩序的改革和创新,落实到法制规范上,有利于保持根本政治制度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选集:第4[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文集:第7[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2[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年谱(下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邓小平文选:第1)[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年谱(上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郭学旺(1956),男,山西万荣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贾绘泽(1977),男,山西临汾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