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的经验研究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1-13   
分享到 :

关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的经验研究

王勇兵

能否有效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是对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对一个领导集体领导能力的重大检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应对了非典、甲型H1N1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胜了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成功处理了“三一四”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目前正努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严重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面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科学决策,处事果断、指挥有力,不仅经受了严重的考验,而且积累了处理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的宝贵经验,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赞誉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当今世界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各种公共安全危机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总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防止和处置各种突发自然灾害,有效化解风险来临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损失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而以人为本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时,党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应对自然灾害和危机的首要原则。

(一)人民生命高于一切。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权,这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执政理念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无论是面对非典疫情的严重威胁,还是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党中央都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就明确提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要全力以赴抓紧时间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作百倍的努力。【《胡锦涛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518日。】2008519日至21日,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全国哀悼日”,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应对危机和灾难中得到升华。

(二)妥善安置群众生活。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往往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破坏,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要求想方设法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在抗击汶川地震中,党中央要求各地加强组织调运,筹措受灾群众急需的生活必需物资,想尽一切办法把粮食、食品、饮用水、药品、衣被等物资运往灾区。当了解到灾区急需帐篷时,要求采取挖掘库存、抓紧调运、扩大生产、争取外援等办法加以解决,尤其要尽快把已经筹集到的帐篷送到灾区群众手中,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

(三)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对于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给群众带来的损失,党中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帮助给予帮助,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面对非典疫情和甲型H1N1时,政府对疑似患者的检查、入院治疗都实行免费或减少费用。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政府免费提供帐篷、简易房,对农村永久性住房的恢复重建给予资金补助,对农村困难农户重建住房,按政策户均给予2.2万元补助,对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和无房的散居“五保”对象,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筹解决。【“五一二”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通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

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科学指挥调度,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确保各项应对处置工作有序、有力、有效进行

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具有突发性,如果贻误时机、处理不当,将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更大的损失。能不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对应对处置工作实施强有力的领导,是能否成功应对自然灾害和危机、减少灾害和危机损失的关键因素。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中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确保了抗击灾害、处理危机的全面胜利。

(一)高度重视、果断决策。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对此类事件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作出安排部署,及时召开最高会议进行研究决策。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五一二”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多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抗灾救灾中的工作进行决策部署。【《胡锦涛主持政治局常委会进一步部署抗灾救灾工作》,《人民日报》200824日。】尤其是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迅速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组织了一场中国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战斗。

(二)亲赴现场、指挥调度。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必然打断正常的工作秩序,必须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和措施加以应对。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亲临现场,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实施人财物的调度,立即协调解决需要快速解决的问题,鼓舞群众抗击灾害和危机的精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几天内多次赶赴南方灾区省份,指导抗灾救灾工作。“五一二”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内,温家宝紧急飞赴四川灾区,当晚在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多次赶往灾区,现场召开会议,及时解决抗灾救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三)抓住关键、确保成功。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中,有一些具体的环节对整个应对处置工作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些看似小事的工作如果没有做好,将影响整个应对处置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进行宏观决策、统筹全局,而且对事关全局的关键环节高度重视,甚至亲自过问、督促鼓劲,确保每一个关键环节不出问题,保障抗灾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在抗击雨雪冰冻中,生产足够的煤是尽快恢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关键,为了确保煤炭生产,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前往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视察煤炭生产企业,指导企业抓紧加快生产煤。【《“齐心协力夺取抗灾救灾斗争全面胜利”——胡锦涛总书记在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考察煤炭生产和电煤供应情况纪实》,《人民日报》200821日。】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灾区急需帐篷和活动板房,而雨季马上来临、南方可施工时间短,帐篷和活动板房的供应直接关系到灾区群众能否有地方住的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胡锦涛亲自前往浙江湖州、河北廊坊考察帐篷和活动板房生产情况,要求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全力以赴满足灾区需求。【《胡锦涛总书记在浙江湖州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人民日报》2008523日。《胡锦涛在河北廊坊考察救灾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人民日报》2008525日。】

三、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击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中来

突发自然灾害也许只给部分地区带来灾难,但是抗灾救灾绝不仅仅是灾区的事情。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是一个大家庭,任何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其他地区都不会置之不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面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把抗灾救灾作为首要任务,动员各地区各部门行动起来,为战胜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提供充足力量。

(一)一切为了灾区。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号召全党和全国军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以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再次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人民日报》2008515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商务部等部门紧急调集大批抗震救灾机械设备、医疗器械和药品,千方百计调运瓶装水、方便食品、帐篷、防寒衣被等生活必需品。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想灾区之所想、急灾区之所急,视灾区群众为亲人,视支援灾区为己任,迅速组织和调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从城市到乡村、从厂矿到部队、从街道到学校,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二)发挥制度优势。邓小平曾经说过,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条优越性。【《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832页。】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中,需要国家行政、立法、司法部门紧密配合,高效运转,为抗灾救灾赢得时间,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大坚决落实党中央的决定,支持国务院集中财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安排,对2008年预算支出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以抗震救灾、保障灾区人民生活为根本,一切从抗震救灾工作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多少给多少。【《吴邦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上强调,全力以赴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奋发图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日报》2008523日。】各级纪检监察机加强对中央关于抗震救灾各项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及时投入到抗震救灾最需要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109日。】

(三)实行对口援助。灾后重建是一项比抗灾救灾更为艰巨、更为长期的任务,相对落后地区的灾后重建如果没有来自中央和外地的支援,要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将更加艰难。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党中央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决定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组织广东等19地,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县(市)和甘肃省、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人民日报》200886日。】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19个省市党委和政府积极落实中央部署,积极为灾区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

四、坚持信息公开原则,掌握新闻发布主动权,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保证信息准确、畅通,为应对处置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赢得舆论支持

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过程中,向上级政府报告准确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新闻,有利于上级正确决策、防止社会谣言、鼓舞民众士气。如果封锁消息,或信息发布失真、迟缓,很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谣言四起,甚至产生社会恐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要求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各地区各部门要及时准确上报自然灾害或疫情,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2006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了突发事件的预警、发生过程以及善后工作等环节的信息发布规则。

(一)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2003年突如其来的严重“非典”疫情,直接推动了我国处理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进程。在疫情爆发之初,政府有关部门仍采取传统的管控方式处理疫情信息,从而造成民间小道消息泛滥,加剧了社会恐慌。从2003420日起,党中央果断决策,调整了北京市和卫生部领导,【《北京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北京晨报》2003421日。】强化了通过正式渠道发布信息的措施,举行了多场新闻发布会,增加了权威信息的影响力,小道消息得到有效遏制,政府面对的舆论压力反而大大减轻。“五一二”四川汶川大地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各部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这三级新闻发布体系,以及中央和四川的主要媒体,都连续发布灾情和救灾工作进展的最新信息。透明的信息发布,不仅杜绝了各种流言,增强了公众对抗灾救灾的信心和参与意识,也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确保上报信息畅通。中央政府只有准确掌握信息,才能作出正确决策。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地方政府和部门有责任及时、准确上报信息,同时应该向社会及时公布有关统计信息和情况。在非典期间实行的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成为制度。2009年甲型H1N1防治期间,中央政府要求各地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发现疫情必须及时准确上报,绝不允许缓报、瞒报和漏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人民日报》200956日。】不仅实行信息上报制度,而且及时向社会公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每天播报甲型H1N1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公布疑似和确诊感染者的近日行程,以便于跟踪其密切接触者的情况。

(三)对境外媒体更加开放。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国际舆论对国内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重大影响。主动向国际社会公布真实情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近年来,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中,我国逐步向外国媒体开放,允许境外媒体记者前往采访。在2008年抗震救灾中,中国政府采取了空前的信息透明的做法,大量媒体记者包括境外媒体记者被允许进入灾区进行采访和报道。中国政府对境外媒体的开放态度得到境外媒体的赞许,也得到学者的肯定。

五、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扬群众主动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在抗击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中的伟大作用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31页。】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胜利都是依靠人民群众取得的,要战胜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中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

(一)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在抗击非典中,我们实行全民动员、群防群控、联防联控,打响一场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在2008年抗震救灾中,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守望相助,全力开展自救互救。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形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抗震救灾,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发扬救死扶伤精神,夜以继日地抢救生命,完成了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生命抢救和伤员转运。

(二)志愿者力量逐步壮大。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减灾事业,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国家鼓励并引导志愿者参与减灾行动,减灾志愿者队伍快速发展。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紧急救援,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队伍达300万人以上,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人数达1000万以上。【《中国的减灾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5月。】

多次成功抗击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证明,人民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一定能够依靠人民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和集中起来的无穷智慧,战胜任何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

六、始终依靠党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铸造抗击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是由各民族、各阶层、各行各业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汇聚了社会各界的精英。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有基层组织371.8万个。【《200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0972日。】党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领导、骨干作用,在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中冲锋在前,基层党组织的非常时期起着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带领群众一起抗击灾害和危机的作用。无论是在抗击非典,还是抗震救灾,广大党员英勇无畏、迎难而上,为党的光辉历史书写了新的篇章。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我们党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重要法宝。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原有的基层组织体系遭到破坏,党员立即组织起来,自觉担当抗震救灾重任,组建各类“党员突击队”、“党员抢险队”,形成了一个个坚强战斗堡垒。广大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尽力搜救被困人员,组织救治受伤人员,展开卫生防疫,防范次生灾害,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带领群众化悲痛为力量,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广大基层党组织在应对特大灾难的考验中,向世人展示了压不垮的战斗堡垒的光辉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高度赞誉。

(二)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往往使人民处于危险和恐惧状态,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承担更大的风险,带领群众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共产党员在革命时期最不怕死,冲锋陷阵在前;建设时期最不怕苦,勇担建设重任;改革时期最不怕邪,摸索创新开辟新路。在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面前,共产党员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抗击非典疫情一线,在地动山摇的危急关头,广大共产党员在危难时刻做到了豁得出来、冲得上去。广大共产党员的英勇行为集中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七、坚持党对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紧紧依靠人民武装力量,发挥武装力量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筑牢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钢铁长城

在和平时期,人民武装除了加强军事训练和战备外,承担着抗击突发自然灾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我国坚持执政党对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人民武装要坚持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在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面前,只有人民武装具有大规模、快速应对的能力,只有人民武装能够担当起开路先锋、捍卫稳定的重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人民军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全面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提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能力。

(一)抗击突发自然灾害的主力军和突击队。突发自然灾害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实施救援难度非常大。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汶川、北川等县城无法进入,只有人民军队克服巨大困难,首先进入地震重灾区实施救援。146千名人民子弟兵,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承担起抗震救灾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任务。75千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广大消防特勤、特警、边防等公安救援队伍和公安民警人员自觉行动,成为解救受灾群众、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公路运输、油料保障、电力抢修、恢复生产等方面的重要突击力量。

(二)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后盾。在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时,必须依靠武警力量,才能平息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三一四”事件中,共有18名无辜群众被残害致死,382名群众受伤。这起事件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带有恐怖性质的暴力袭击事件,仅仅依靠民警的力量是抵抗不住暴徒的,只有迅速调集武警,才能有效平息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这起事件中,武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损失。在处置“三一四”事件中,共有242名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受伤。

八、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使科技成为战胜疫病和突发自然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在应对流行性疾病和抗击自然灾害中,要求依靠科学、尊重科学,重视发挥科技的力量。尊重科学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内容。【《人民日报》200871日。】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手段。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抗震救灾,科学技术都是最有效的手段。科学是疫病的克星。非典疫情发生后,党中央提出“依靠科学、战胜非典”。胡锦涛强调,要夺取同疫病斗争的胜利,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人民日报》2003429日。】我国科技人员全力投入防治非典科技攻关之中,在非典病毒检测、预防、药物筛选、培养疫苗等方面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给抗非典斗争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抗震救灾中,生命探测仪、抗震救灾卫星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卫星导航仪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救灾装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专业技术人员是骨干。在现代社会,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不是靠人多,而是靠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科学战胜灾害,不仅需要取得科学研究成果,还需要掌握科学技术工具的专业人员。在战胜疾病和抗击自然灾害中,医务工作者在救死扶伤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尤其在抗震救灾中,地震、气象、交通、电力、通信、广电、水利、供水、供气以及其他战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密切协作,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抗震救灾改变了以往习惯使用的“人海战术”,而特别重视专业救援队伍,就是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

九、注重总结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工作经验,增强忧患意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造成的危害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9卷,第149页。】2003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突发自然灾害,处置了多起危机事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特别重视总结处置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中的工作经验,把好的举措上升为制度,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一)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要想去的长期发展,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当今社会,各种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加。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提早发现问题,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应对能力。在经历了几次突如其来的灾害之后,中国人民对于灾害的突发性已深有体会。胡锦涛多次强调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告诫全党同志,“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形势,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念。”【《胡锦涛参加江苏团审议,强调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人民日报》200936日。】“只要做到忧患在心、准备在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我们就一定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明天会更好——胡锦涛和江苏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侧记》,《新华日报》200838日。】为了让人民对自然灾害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中国政府决定,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5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程度,增强对预防自然灾害的意识。

(二)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党中央十分重视减灾的能力建设,发布了《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要求在减灾工程、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社区减灾等方面做好各项工作。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强减灾的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推进减灾各项能力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强化城乡防灾能力建设,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水平,增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各类灾害的风险监控、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始终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为战胜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战胜特大自然灾害和危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会显得无能为力。中国在2008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地震灾害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有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起来的强大经济实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

(一)经济实力是抗灾救灾的物质基础。突发自然灾害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灾后恢复重建更需要大量的资金。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灾后恢复重建需要资金约1.6万亿元。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财政收入6.13万亿元。【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9315日。】尽管如此,恢复重建仍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只有维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才能确保一定的财政收入,才能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足够的资金。中央政府提出争取2009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

(二)适时提出抗灾救灾和经济发展两手抓。在突发自然灾害发生之时,党中央提出把抗灾救灾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及时抢救和保卫人民生命财产,这是抗击自然灾害的需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但是随着处置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告一段落,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必须考虑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同时提出抗灾救灾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在抗震救灾20多天后,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会议,会议强调在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发展,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人民日报》2008523日。】可见,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抗灾救灾提供坚强后盾。2008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斗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全面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从中也得出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就是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更加牢固的物质基础。

(作者王勇兵,中央编译局助理研究员)

(来源:《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三》2009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