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游击战争思想初探

作者:徐求真    发布时间:2013-09-09   
分享到 :

朱德游击战争思想初探

徐求真

朱德是一位杰出的遐迩皆闻、举世所瞩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是完整的、丰富的、多层次的。游击战争思想是他的整个军事思想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精密,为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绚烂明珠。本文仅就反映朱德唯物论战争观和军事辩证法的游击战争思想作一初探。

一、从时代、国情、敌我实际出发,是朱德游击战争思想活的灵魂

关于游击战争,朱德在一次编写红军一军团史座谈会上讲到:这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这意思就是说,游击战争是民兵、游击队(包括由正规军组成的游击队)同人民群众密切结合,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袭击敌人,战胜强敌的一种作战形式。它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谁故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的国情、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出来的“一种时代的产物”。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背叛革命,革命处于低潮。党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后,部队全部南下广东汕头,寻找外援。一路上光打大仗,硬打硬拼,结果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到失败。余下来的部队由朱德率领,经过“赣南三整”,转入湘南继续作战。“为了适应客观要求,当时已经提出了新战术问题,主要是怎样从打大仗转变为打小仗,也就是打游击战的问题。”在革命低潮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的力量,党领导的武装,决不能去跟敌人拼消耗,打大仗,打正规战,占大城市,只有采取游击战的战术才是正确的。对于这一段历史,朱德作了一个回顾;“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军事上取得很大的胜利。……当时在军事指挥上,我们只有北伐战争的经验,没有游击战争的经验,不知道分散出去争取群众,武装群众。虽然有很多枪,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南昌周围群众是拥护我们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在南昌附近组织发动,没有在江西、湖南、湖北就地深入农村去组织发动工农群众,却忙着南昌打广东,争海口,进行大规模正规战。……虽然打了许多胜仗,但打到广东终于失败,起义军3万多人只剩了几千。这一教训是:我军应当到农村去,不应当去打大城市。”“起义军南下途中,右翼支队由我率领,在三河坝虽然失败,但没有被完全打垮,我们由福建退到江西,开始被迫上山,被迫进行游击战争。这有一个好处,从此以后即开始转入正确的方向——游击战争的方向。” “方向正确,革命力量就能存在,而且还能得到发展。广州起义以后的东江红军,正因为没有‘游’这个正确方向,不知道‘游’,光知道‘击’,结果打硬仗,拼得干干净净,使自己遭到彻底失败。”关于游击战争,他在《谈几点战术的基本原则》一文中,作了更好的科学表述:“红军军人要以唯物的辩证法来研究和运用战术。首先要知道事物是变动的,情况是迁移的。决不能容有一成不变的老章法来指挥军队。我们的作战决心必须根据任务、敌情和地形来定下。任务、敌情、地形既然是时常变换,因而我们的决心就不同,而运用战术的原则也就更不同了。比如说,遭遇战斗,就应迅速动作夺取先机之利;对防御之敌的进攻,就应有分出接敌、进攻和冲锋等段落的部署。‘喝汤’和‘啃骨’当然不是一样的动作。”井冈山时期,他通过游击战争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打法,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体现了灵活机动的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毛泽东肯定并赞许它是“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

以大众战、民兵战为特点的抗日游击战争,就是在强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领土这一历史条件之下产生出来的。它与1927年以后的十年国内游击战争不同。十年国内游击战争,是由只包括工人、农民成分参加的游击队,为苏维埃、为土地革命而战的游击战争。抗日游击战争,是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结成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救亡求生而采取的一种最高、最广泛的斗争形式,向着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作战。八年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其实也就是抗日游击战争的全面胜利。

两次游击战争胜利的历史表明:坚持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原则,即认清时代的特点,从国情、敌我的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做到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这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用兵新法,是朱德游击战争思想活的灵魂,也是朱德游击战争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注意政治要素,打好政治战争,是朱德游击战争思想的着重点

我们知道,战争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是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正由于如此,所以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游击战争是整个战争的一部分,更何况开展游击战争的游击队,有着人数少、装备差、物质供应困难等弱点。这就表明:以为游击战争除了灵活机动的从实际出发的战术以外,便没有旁的东西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单纯的军事观点。

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和自己的军队同内外敌人打了22年的仗。朱德从红军时期起,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的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这位戎马生涯几十年的总司令,总司什么“令”呢?就是总司党的“令”,总司党的政治“令”。他曾经和同志们谈及1922年在柏林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说的“党就是生命,一切从属于党”这句话,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写照。正是这样,他把政治看作生命,并且是以这个思想规范自己的一切行动,用它贯注和指挥军队,贯注和指挥战争。

在一次红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他说:“我们的红军从游击队到现在大规模的正规红军,这是政治工作领导的结果,也就是由党和无产阶级领导起来的。如果没有政治工作,没有党和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不会产生红军的。红军因有政治工作,才能保证他能为本阶级利益而牺牲,他才是英勇无敌的百战百胜的红军,这是过去政治工作收到的伟大效果。”

1938年,他在《论抗日游击战争》这部著作里写道:“一切战争,离不了政治、经济、人民、武器、交通(包括地形)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是辩证的关系,但不是一种平摆的关系。“游击战争与其他战争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点,这就是它的最主要的作战要索,是政治要素。这就是说,抗日游击战争主要的是政治战争。”游击队要善于发挥“五个要素”,尤须明白认识政治要素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政治武器,最正确、最灵敏地使用自己的政治武器,注意打好政治战争。

政治战争,实际上指的就是战争的政治性,打政治仗,不是指军事战场上两军相杀的战争。因此,在注意政治战争中,必须明确战争的主要点:首先,整顿内部,求得游击队本身钢铁一般的团结,严格内部组织纪律,使每个指战员都能清楚明白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明白人民的军队,不管是正规军还是游击队,它都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因此,它们决不是单纯地打仗,它们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其次,还要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起革命政权以至党的组织。第三,正确掌握和运用党的统一战线的政策,组织发动敌占区的工农运动、反战运动,瓦解敌军,动摇敌人的政治基础。没有这些工作,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就是游击队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不可能。所以说,把游击战争中政治要素提到最主要的地位,发动全体人员不懈地进行政治工作,培养宣传、组织群众的优秀政治人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当然,说游击战争的最主要的作战要素是政治要素,并不等于说政治就是游击战争的一切。游击战争要依据“五个要素”,善于把它们配合运用,把打军事仗同打政治仗以及其他形式的斗争,巧妙地结合起来,沉重地打击敌人,制胜敌人。

三、紧密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是朱德游击战争思想的根本

要夺取战争的胜利,夺取游击战争的胜利,是离不开许多必要的条件的。然而,条件中的最根本的条件,是全军全民的广大的政治动员,是军队(游击队)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使群众把军队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正如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坚持不懈地争取千百万群众,是战胜敌人,实现民族和社会解放的根术。

朱德虽然是一名驰名中外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但他总是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一点也不居功,一点也不忘记群众,脱离群众。他曾语重心长地这样说:“我们切不可居功。群众风起云涌,烈士牺牲性命,如果有功,功是他们的。离开了群众,我们什么事也做不出来。比如说,我个人,中外人士都知道,好象我是三头六臂,实际上,我只是广大群众事业与功绩的代表中的一个而已。一定要记住,如果有功,功是党的,是群众的。”这种牢固的群众观点,贯穿在他的一生言行中。朱德对1911~1922年这段最初的革命生活经历,总结了四条经验教训,其中第二条就鲜明指出:“革命需要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没有全中国广大人民的觉悟,革命就会此起彼落,终归失败。”在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一、二、三次反“围剿”的革命战争经验时,他说:“敌人第一次‘围剿’被打破。这说明了:只有依靠群众,依靠根据地,诱敌深入,才能大量歼灭敌人。”粉碎了敌人第二次“围剿”,“仍是诱敌深入,集中力量歼灭敌人,依靠群众,依靠根据地而取得的。”“敌人进行第三次‘围剿’时,蒋介石亲自指挥”,由于红军群众条件优越,将敌入“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敌人疲惫不堪,最后以红军胜利结束了第三次反“围剿”。“当时我们只有5万人,3万枪,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三次‘围剿’”,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三次反‘围剿’,我们都是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这里的经验“主要一点是在于依靠群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的革命的群众观点得到更高的升华,多处强调群众观点,认为“抗日游击战争,本质上是抗日的群众运动”,“离开了群众,就根本谈不上抗日游击战争,而抗日游击战争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它是一种群众运动”。所有这些牢固的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在朱德游击战争思想方面的鲜明反映和生动体现。

四、进攻和迅速、秘密、坚决,是朱德游击战争思想的基本方针和战术原则

游击战争是游击队作战的最大特点。它在整个战争中占着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一切革命战争中的“游击队一般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故在保存自己之外,还须加上一个发展自己。”这是游击战争战略原则的最中心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进攻”两个字。进攻是消灭敌人的唯一手段,也是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主要手段。对于这一点,朱德的说法“就是要最热心地、积极地行动,争取主动地位,集中自己的全力,用一切方法向敌人进攻。”“突然袭击的进攻”是“游击战术的基本形式”。

游击战争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争取到主动的地位,集中一切力量向敌人发动突然袭击的进攻,就必须采取“迅速、秘密和坚决”的行动。“迅速”、“秘密”、“坚决”,是一切游击战术的基本原则。游击队的行动经常合乎这个原则,它才能生存,才能扩大,才能胜利。如果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它必然要失利,要被消灭。

游击战争基本战术原则中的“迅速”,不单单指高度的运动性,也包含灵活巧妙的意义。它要求游击队行军、袭击、进攻、撤退、扎营、移动位置以及其他一切行动,都要迅速。做到进攻叫敌人来不及察觉,撤退叫敌人来不及追赶。这是因为:其一,不会为敌所算,从而保存自己。其二,游击队缺乏精良的武器装备,每次袭击又是小股部队行动。人数少,要取得胜利,就要出敌意外,快速突袭破坏、扰乱敌人,给敌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震恐敌人的军心,使敌人的优势难以发挥,从而消灭敌人。

“秘密”作战之术,就是所谓的“形人而我无形”(暴露敌人,隐蔽自己)。它和“迅速”一样,是游击队活动的必要条件。它是指游击队出没无常、声东击西的秘密行动,使敌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我们究竟在何处,极大地威胁敌人,造成敌人的恐慌,牵制敌人大部队,分散敌人兵力。通过游击队的秘密攻击,破坏敌人的后方交通,断敌粮食、子弹、医药等必需物资的供给,消灭敌人一部分有生力量。每次秘密地袭击,虽然只是消灭敌人的一部分,但是无数次的游击队积极而秘密地行动,就会积小胜为大胜,就会使敌人有生力量遭受重大的损失。游击队经常秘密行动、出击,经常做到“游”则敌不知我所往,“击”则敌不知我突来。这样就能打击敌人。那种不够迅速、不够秘密的游击队,是不能争取主动的。它不但要挨打,而且要根本影响到自身的生存。

在游击战争中,“坚决”是保证游击队胜利的又一必要条件。“坚决”有两个力面的要求。一是要求一个游击队的战斗计划—经妥善考虑和拟订之后,则必须立即坚决果断执行,或干脆消灭敌人一部,或迅速破坏敌人的目的物,决不迟疑,毫不犹豫。“如果不够坚决,在略一犹豫之间,危险之际,就会改变了企图,在胜利前的一瞬间发生了动摇,只要我们行动坚决,常常在众寡悬殊、于我极不利的生死关头,也能够征服敌人,克服敌人的抵抗。稍微迟疑一下,就错过了良机,在紧张的一刹那,给敌以时间准备,得以从容镇定。结果,我应当成功的不能成功。另一个要求,是指对于那种“无结果的战斗是不应当继续的,应该撤退的就毫不迟疑地坚决撤退”。

迅速、秘密和坚决,三者是密切联系的,是游击战争的整体要求,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五、与运动战密切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法在朱德游击战争思想中的生动体现

朱德认为,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因为决定战争命运的,主要靠正规战,尤其是运动战,游击战不能担负这种决定战争命运的主要责任。但这不是说游击战不重要,恰恰必须看到它的战略地位,仅仅次于运动战,因为没有游击战的辅助,也就不能打好运动战,以致战胜敌人。对此,朱德从游击队活动的角度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每个游击队单独的活动,在主要集团军的战役上并没有决胜的意义。可是,无数游击队的不断的动作,却是非常伟大的力量,象连续的滴水可以蚀穿石头,使敌人的交通迟滞、阻塞,企图暴露,军心动摇,汉奸政权也不稳固,兵力不敷分配,给养断绝,经济资源被破坏,有生力量被削弱。在军事活动的全部时间内,所有的游击队配合主力军一齐动作起来,就和蚂蚁蛀蚀着朽楼一样,可以倾覆敌人存在的基础,影响到全面抗战的结局。”还说:“对于打运动战的正规军队,游击战争的广大发展几乎是保证其取得胜利的最主要条件,因为它可以隐蔽我正规军的运动,侦察敌人,迷惑敌人,扰乱敌人,在作战时钳制敌人的增援部队或者造成我军进攻取得胜利的良好条件。对于我扼守要点的正规军,游击战争可以相当截断敌人的后方运输、弹药、粮秣和有生力量的补充,袭击其兵站等,使敌人的机械化兵种减少威力,后方的死伤与损失甚至超过前方,后方维持交通的兵力等于前方作战的部队,陷敌人于进退维谷、异常困难的境地。”强调“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三种的配合,是战胜敌人所必须采取的战法,是每个优秀的军事家所应当郑重考虑的原则。”指出:“游击战的目的,不只是破坏交通,劫夺粮械,消耗和分散敌人兵力,创造敌人的弱点,它也需要集中兵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因此,一般游击战也可以说是小的运动战,而且,事实上几个游击队也常常联合起来,在敌人进攻时或运动时,突然集中力量消灭其一股。这种打法,实际上就是运动战。相反地,正规军队也可以打游击战。总之,打游击战需要运动战配合,打运动战也需要游击战掩护。在二者之间,并没有一道长城把他们间隔开来。”总之,朱德认为,运动战起主要作用,游击战起辅助、配合作用。但二者又是辩证的,是相互作用的。从实际出发,正规战可以转为游击战,游击战可以上升为运动战,运动战与游击战可以交替运用、相互配合。这也正是朱德的游击战争思想。

(来源:《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