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朱德的勤俭节约之风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1-17   
分享到 :

“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朱德的勤俭节约之风

刘志辉

[摘要]朱德终其一生都在践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建设年代,朱德的穿着都十分简朴,衣服上经常打满补丁。不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视察,他的饮食都非常简单。在自己节俭的同时,朱德还教育子女从点滴做起,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在朱德看来:奢侈浪费的风气不是小问题,只追求个人享受,不愿意艰苦奋斗,“这是一种最危险的现象”;而“勤劳和节俭,是建成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

[关键词]朱德;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优良作风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朱德终其一生都在坚守和倡导的优良作风。19601030,朱德作诗一首,把勤俭节约上升到真理的高度。诗中写道:“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这种感慨,是他长久躬身实践的总结。

“时人未识将军面, 朴素浑如田家翁”

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朱德始终和战士们一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爱国将领续范亭曾经这样评价朱德:“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无独有偶,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第一次见到朱德时,难以相信他竟然是一个浑身沾满尘土,穿着蓝灰色的衣服,简朴得像个农民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依然保持着简朴的作风。难得的两身较好的外衣,也只是参加重要国事活动或外出时才穿,一回到家里,仍换上旧衣服。他在家里的衣服,已经洗得发白,领口和袖口都打了补丁。有的衣服实在太破,不能再补,朱德还舍不得扔掉,要求两件拼成一件。

有一次,康克清先斩后奏,未经朱德同意,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准备为他做身新衣服。朱德见了裁缝师傅,却讲起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道理:“衣服被子只要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候一件衣服得穿多少年!”(朱敏:《回忆我的父亲朱德委员长》,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版,第92页。)最后,工作人员出面帮助康克清解释,说是为了参加活动时穿,朱德才勉强同意。

朱德说旧了、破了的衣服“补补能穿”,绝非是板起面孔教训人的虚话,在给破旧衣服缝补丁上,他还很有心得。抗战时期,有一次朱德看到警卫员往旧补丁上缝新补丁,便传授起技巧来:“补衣服也是有讲究的,要先把旧补丁拆下来,再缝新补丁,这样补上,才板正牢靠。拆下来的旧补丁,还可以打袼褙、纳鞋底。”(《朱德的故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一个在补衣服上都有了“讲究”的革命领袖,生活中的俭朴可窥一斑。西汉飞将军李广以善于治军著称,司马迁说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由是士卒“咸乐为之死”。作为共产党的领袖,朱德是没有什么“赏赐”的,他参加革命,完全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但在衣食住行上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在情感上和大家融为一体,却是大家公认的。由此受到大家的爱戴、敬重,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

朱德的饮食非常简单。据他的厨师回忆,工作日里,康克清在机关食堂吃饭,在家吃饭的只有朱德自己。每顿的饭菜只不过是一碗米饭、三盘小菜、一个汤。三盘菜里,一盘半荤半素的菜,一盘素菜,还有一盘常常是他亲手腌制的泡菜。汤则是普通的鸡蛋汤或青菜汤。晚饭则更为简单。“几乎天天如此”。有时来了客人,顶多让厨师多做一两个菜,从不铺张浪费。对此,朱德曾经告诫厨师:“我们这些人过去都是农民,是吃粗粮、小(青)菜长大的,身体也很健康。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生活水平之上。”(顾英奇:《寓伟大于平凡》,《回忆朱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98399页。)“国家领导人就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朱德传》(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78页。)为此,朱德每个月都要亲自检查家里的伙食账本。

在家里如此,去各地视察也是如此。

朱德外出视察,都要求按照规定用餐,从不接受吃喝一类的招待。1957年,朱德到云南视察。开始几天,接待部门遵照朱德的要求,饭菜十分简单。后来,云南省委检查接待工作,发现朱德每天的伙食费用大大低于规定标准,他们担心影响朱德的健康,便要求接待部门改善伙食,做一些营养价值高的食物。第二天,一碗“燕窝煮鸽蛋”端到朱德面前。朱德很不高兴,询问接待人员:“我们每天吃得很不错了嘛,群众能这样吗?为什么要弄这种高贵东西?”在得知原因后,朱德说:“这次燕窝的钱我出,下次再弄我罢你的吃!”朱德“罢吃”的,不仅仅是燕窝“这种高贵东西”。1958年,朱德到新疆伊犁考察工作,吃饭时看见接待人员要开酒瓶子,朱德便说:“不要开了,都是自己人,又不是外宾,不要浪费了。”有的时候,当地准备的菜多了几样,朱德就有些不自在,于是便婉转地批评道:“这么多菜!这里大概没有经过反浪费吧?”

1963年,朱德在广西桂林视察工作期间,每餐剩下的豆腐乳,他都告诉服务员不要丢掉。在他看来,豆腐乳的黄豆是农民洒汗水种出来的,要制成腐乳又要经过工人多道工序的劳动。因此,如果吃不完就倒掉,那就对不起农民和工人了。朱德在饮食上的节俭,不仅体现了一种习惯,更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不但要自己勤俭持家, 还要教育孩子们永远保持勤俭的习惯”

朱德不仅自己做到勤俭节约,对子女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子女独立生活以后,朱德经常教导他们要学会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过日子,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女儿朱敏刚参加工作时,生活没经验,花销无计划,经常成为“月光族”。朱德便教女儿勤俭持家的方法,要求她每个月有计划地把一些钱存到银行,“这对国家有好处,对自己也方便,有急需的时候可以取出来用,也可以支援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志”(朱敏:《回忆我的父亲朱德委员长》,第95页。)。有时,朱德还会突然询问子女油盐酱醋和各种米面的价格,借此考察他们是否会过日子。

19631226,朱德给儿子朱琦、女儿朱敏写了两张同样内容的条幅,要求他们“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之所以这样强调勤俭,朱德告诉子女:“勤俭持家,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现在我们这样提倡,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不丢掉艰苦奋斗的老传统。你不但要自己勤俭持家,还要教育孩子们永远保持勤俭的习惯。”

朱德说到做到。他的孙子外孙们所穿的鞋,通常都是从军队后勤部门买来的战士们上缴的旧鞋,衣服总是大孩子穿了再留给小一些的穿。朱德经常告诫孩子们:衣服的主要作用是御寒,只要穿上暖和,干净,就是好衣服。

有些年轻人没吃过苦,认为在新社会里就“应该享福”,于是只追求个人享受,不愿意艰苦奋斗。在朱德看来,“这是一种最危险的现象”。他希望青年一代“坚决克服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并以模范的实际行动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去”。对于一些尚未成年的少年儿童,朱德主张加强勤俭教育,“特别是一些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少年儿童,这方面的教育更为迫切需要”(《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8369页。)。1957年,朱德给少年儿童题词,再一次提出殷切期望:“勤劳和节俭,是建成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希望我国的少年儿童,努力学好劳动的本领,准备承担起勤俭建国的伟大责任。”(《人民的光荣——朱德委员长光辉战斗的一生》(第3集),北京师范大学校内用书,朱德手迹部分。)

“每个人都要锻炼, 要能吃苦,有朴素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一些人中间滋长起奢侈浪费的风气。有些人本来出身很苦,但进城以后就不俭朴了,开始享受生活了,衣食上追求华美,住房上要求阔气,时时处处讲究排场,以为这样才有“面子”。对这种现象,朱德很忧虑:“有些同志总说房子挤、房子不好,其实我们过去在山沟里的时候,成千成百人住在一个小村子里,也还觉得不算挤,可是到了北京这样大的城市,却说房子不够住了。这看来好像是个小问题,其实却反映了一种严重的思想状况,应引起我们的严重注意,否则,发展下去就有蜕化的危险!”(《朱德选集》,第286287页。)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当看到身边工作人员进行大扫除时,朱德十分高兴。在表扬的同时,不忘告诫大家:“每个人都要锻炼,要能吃苦,有朴素作风。人们都是‘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旧习气不可能一下子除掉,沾染旧习气也很容易。如果不养成朴素、节约的习惯,生产无论怎样发展,人们的欲望也是难于满足的。”(《朱德传》(修订本),第777页。)

如何“养成朴素、节约的习惯”?朱德主张:“衣、食、住、行以及日用等方面,无论是现金和物资,凡是可以不花的,就尽量不花;凡是可以少用的,就尽量少用,节省下来的现金和物资,都应当储蓄起来。这样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朱德选集》,第369页。)同时,每一个人都要做到节约,因为“一人浪费一点不得了,一人节约一点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朱德年谱》(新编本)(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1页。)。这样,既能满足每个家庭临时开支的需要,也能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

朱德一生俭朴,但这并不是说他要求大家过“苦行僧”的生活。在物质生活上他很关心部下,因为“没有最低限度的物质保证,工作是会受影响的”(《朱德选集》,第90页。)。当然,物质生活的关心要讲原则,那就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要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为了革命和建设事业,有时候朱德不惜耗费大笔经费。在他看来,为了恢复体力、脑力,满足工作需要,应该对某些人(如技术人员等)多给些或给好些。“在这些问题上,绝对平均分配是错误的,过求‘节省’实是悭吝,变成了守财奴,这种只有经济的原则而忘记了政治的原则,也是错误的。”(《人民的光荣——朱德委员长光辉战斗的一生》(第3集),第197页。)

朱德常说,条件好了,不要忘本。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全家每年都坚持吃几次野菜,在他的眼里,野菜是当年的“救命粮”,常吃它,忘不了过去;当管理部门对他的住房提出修理建议时,他说:“这房子很好嘛,有钱应当多给老百姓盖点新房子”;外出期间,在路上看到垃圾堆里有废铁丝,他就停下来用手杖把它拨到一边,告诉随行的同志收起来备用。勤俭节约的作风,伴随朱德一生,为广大共产党员作出了表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如今我国的经济条件大为改善。一些人认为,再提勤俭节约似已不合时宜。应该看到,勤俭节约决不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在一定意义上讲,勤俭节约之风盛行,还是奢侈浪费之风泛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作者刘志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来源:《党的文献》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