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德的发展手工业生产思想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1-10   
分享到 :

论朱德的发展手工业生产思想

张国新

朱德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几乎每年都要在中央讲发展手工业生产问题;几乎每年都要到不同省市区视察工作,每到一地总要听取当地负责人汇报手工业生产的情况和视察手工业生产及研究单位,对发展手工业生产作过数10次重要指示。他对手工业的地位、作用和应该怎样发展的认识,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手工业生产的重视,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19497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朱德分析说,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贫穷落后的状况还不会很快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造成的“中国经济落后,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的状况,充分表明,在中国,机器工业发展历史比较短,而且非常薄弱,新中国要想很快就依赖“现代化的工业”来发展国民经济,强国富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极不现实。办法还得从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多想想。他指出,中国耕地少人口多,经济技术发展极不平衡。虽然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会有相当的手工业被淘汰,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被淘汰,尤其是某些特种手工业。中国是一个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的国家。手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大,门类多,分布广,从业人员多,普遍善于经营,生产基础非常牢靠。因此,在大力发展“现代性的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同时,努力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是个非常实在而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朱德考虑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出发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朱德曾作出“战争是暂时的,生产是永久的”的论断。他这个论断的基本内容是,中国革命战争是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进行这场战争,中国共产党人曾有过总战略总策略和一系列方针政策。而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则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一项永久的艰巨的伟大的任务,作为共产党人,更应该制定出总战略总政策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地合理地利用我国众多的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去开发我国的丰富的资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建设部门,应当反复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加强全面规划;国家应当采取尽量鼓励发展生产的政策,充分地动员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的积极性,动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积极性以至合作社社员家庭的积极性去进行”。根据这种思想,朱德在党制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路线和若干基本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在新中国的根本大法和若干重要法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有积极意义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思想和方针政策。由上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路线、总方针总政策,新中国的根本大法和基本法规,就是朱德考虑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政策立足点。

()

以中国基本国情为出发点,以中国共产党的总战略总策略和基本路线为立足点,朱德明确提出,在新中国,“手工业不仅过去和现在,而且在今后很长时期中,都将是国营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的论断,并且围绕这个论断,着重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外贸出口,解决就业,解放妇女,发展山区经济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发展手工业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在《论抗日游击战争》论著中就指出,“有人说过:‘游击战是手工业,运动战是机器工业。’或者他们以为这句话表现了二者在军队组织中的威力,实际上,这还表现了抗日游击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有许多错综复杂的条件交错着。”“因此,游击战和运动战不但在战役中应当互相配合,实际上这二者也常常是互相推移变化的。”的确,在这段文字里,朱德是从战争的角度在论述游击战和运动战的辩证关系。但是,他以手工业喻游击战,以机器工业喻运动战,并且是从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的辩证关系来说明游击战与运动战各自在整个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的,因而由此不难看出,朱德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把手工业“将是国营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的作用的问题,用一种特殊方式初步提了出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提出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强大的工业国的任务。此时,有人提出“手工业落后,应当逐步淘汰”,“国家工业化,手工业可有可无”等观点。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相继发生严重破坏手工业发展的事件。鉴于此,19506月,朱德代中共中央起草对手工业政策的指示,严肃指出:此种破坏手工业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我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根本方针,是一种自杀政策,是绝对不允许的。并且强调说,“手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党对手工业的根本政策是扶助、改造、推广和保护的政策,不可忽视。这一指示,在当时对稳定国民经济发展形势,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朱德相继提出,“发展大工业的同时,对手工业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手工业是地方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等观点。他分析说:在新中国建设中,学习机器生产的知识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现在机器还很少,因此手工业生产的知识也要很好地学习。不要以为新中国建立了,就完全是大工业生产了,手工业就会完全垮台了,因此就不去学习发展手工业生产的知识,等待着大工业来临。“在我国工业建设初期,轻工业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手工业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因此,把为国计民生所需要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有计划地指导他们的生产,提高生产力,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会起很大的作用”。195523日,朱德在听取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副书记杨一辰汇报手工业生产情况时,明确指出“手工业是大工业很重要的助手”的论断。19571216日,他在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上作题为《发展手工业生产,满足人民需要》报告。在这个报告里,他围绕“手工业是国营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论断,对手工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我党发展手工业的基本方针政策等,作了深刻阐述:“我国的手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手工业在为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基本建设和交通运输服务,满足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供应部分出口物资,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和为国家积累部分建设资金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作用。……是国营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至此,朱德在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明确提出了“手工业是国营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论断。这标志着他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思想,已经有了较完整的框架。其主体为,在我国现有的生产状况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不能搞单一的所有制。国营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部分,必须大力发展。手工业是大工业的补充,生产单位除有极少数全民所有制外,大部分为集体所有制,还有一定的个体所有制。在大力发展公有制单位的生产的同时,也应该允许和鼓励个体生产适当发展。不能全转国营企业,不能使生产过分集中,不能统得过死。这显然是正确的思想。历史证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无论是遇到“左”的干挠,或是右的干挠,朱德都能从唯物辩证法观点出发,以战略眼光对待发展手工业生产问题,始终没有放弃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始终坚持贯彻符合这一方针的一切政策,为我国发展手工业生产,克服发展手工业生产所遇到的困难,从而活跃城乡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我国“一穷二白”,缺少足够的建设资金,为此,利用外贸出口来筹集一定的建设资金,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按理说,以出口工业产品,比较有利。可是,我国的机器工业根本不发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可以输出的产品。有些领导人认为,我国为农业大国,农产品丰富,可以尽量出口,以赚取外汇,换回新机器。并据此制定出相应措施,从而使国家的外贸物资,主要成了农产品,其中以粮食产品为绝大多数。其实,中国虽然为农业大国,物产丰富,但却又是个人口大国,自然灾害多,粮食产量不高,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但不应该出口粮食产品,倒是应该进口适量的粮食。主要以农产品,特别是其粮食产品的出口来赚取建设资金,实为所得不能补所失很不合算。

基于对国情的深刻了解,朱德对出口什么外贸物品,有独到见解。他分析说,中国手工业产品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发展手工业生产,变农产品出口为工业品和手工业产品出口,既可增加国内劳动力就业机会,又可赚取更多外汇、换回新机器,不伤及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更有利于国家建设。1948920日,他在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时,就曾明确指出:新中国诞生后,应该变原料出口为制成品出口。在没有工业生产品可以输出的时候,就还需要依靠手工业、用精制的手工业品从外国换回机器,这样才不致于吃亏。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多次阐发这一思想,强调说:“我国的手工业历来闻名于世界。我国手工业劳动者精心制作的花色多样、质量优美的产品,不仅受到国内消费者的喜爱,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在国际市场上有雄厚的竞争实力。我们一定把农产品的出口改变为手工业产品的出口。我国人口多,粮食生产除自给外,还要储存战备粮,没有多余的粮食出口。同时,以粮食换外国的工业品也不合算,有的,几十吨粮食才能换一台机器。如果改用手工业品出口就大不一样了。比如出口一件玉石雕刻或象牙雕刻,就能顶几吨或几十吨粮食。“办手工业可以使老小有事做,有收入。有些东西销到国外可以换粮食、钢材”,应该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到手工业生产上去。19631015日,为转发北京市贸易局的调查材料《北京市工艺品历年出口完成情况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朱德在致周恩来的函中进一步指出:“北京市手工业品的出口,去年已达到五百八十万美元,并且供不应求。他们的办法主要是,利用城市的剩余劳动力,搞一些传统的手工业品出口。”“现在很多大城市都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手工业传统技术,也都有剩余劳动力。将这些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利用传统的技术,为外贸部门生产有价值的东西出口,这是很有前途的事业。”朱德这种依据国情以“有底子”的手工业出口代替农产品特别是其粮食品出口的思想,把发展手工业与外贸出口和解决就业问题统一起来考虑的思想,对解决建设资金缺少,对解决因人口太多而造成的劳动力就业难等矛盾,对稳定社会,学会与外国人做生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妇女是中国革命不可缺少的力量,妇女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朱德很重视妇女参加革命和社会生产工作,特别强调妇女参加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工作。他指出,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建设,不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所必须,而且与妇女解放的要求完全一致。经济是基础,“妇女要得到解放,首先要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妇女应该充分认识参加社会生产建设的重要性,把社会生产建设看成是光荣的事业,从而积极地参加适合自身的各种社会生产建设,成为家庭和社会上财富的创造者。只有这样,逐渐做到在经济上能够独立并不依靠他人,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才会提高和巩固妇女在社会上和政治上的地位,从而得到完全解放。其次,他认为,妇女中蕴藏着极大的发展生产的潜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种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但是,妇女有着不同于男子的生理特征,只应该积极参加自身体力可以胜任的各项社会生产建设。妇女比较精细和耐心,而大多数手工业生产,特别是家庭手工业生产,则要求精细和耐心,很适合妇女做。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所需要的手工业生产,完全可以动员妇女来挑重担。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妇女解放运动得到进一步深入发展,而且能够进一步发展妇女生产力。既有益于家庭,又有利于国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从发展手工业生产的角度,围绕妇女解放运动来论述发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正是朱德的经济思想的一个特点。

中国多山,多丘陵,多崎岖高原。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山区的大多数,有着明显特征,由于历史原因所致,地广人稀,交通困难,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群众贫穷。但是,就自然环境而言,森林、水力、矿产和药材等资源却很丰富,有着发展多种经济的极大潜力。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山区情况有所变化,但是总的来看,人民群众的生活还是很困难的,丰富资源还没有被大量开发。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来看,山区此种状况,无疑使山区问题成了全国性的问题。如果不把山区的资源开发出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然有更多的困难。也就是说,山区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全国的发展状况,山区经济发展不好,全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会顺利。

朱德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曾多次尖锐地指出,“必须重视和加强山区建设”,迫切地重要地是发展山区的手工业生产,首先是发展为国民经济所需要的家庭手工业生产。他认为,积极地大力地发展山区手工业生产,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两大好处。其一,可以解决山区群众人人有活做,从而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朱德指出,我国山区落后贫苦,拖了全国经济建设的后腿。国家虽然从多方面给予支持,但是仍然收效甚微,这说明单单靠国家农业贷款和民政部门的救济,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山区群众自己起来,以发展生产来摆脱落后和贫苦,建设新山区。大多数山区发展手工业生产和手工业产品加工的生产的资源非常丰富,有着手工业生产传统的山区群众,完全可以就地取材,不花大本钱,发展手工业修理和手工业服务性行业以及制造性行业,借以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带动其他生产的发展,搞活经济,彻底改变落后面貌,改善生活。19623月,朱德在井冈山地区视察工作时,就鼓励当地群众利用毛竹、箬叶等丰富资源,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改变老区面貌。这是一种脚踏实地和自力更生的思想,对扶贫工作,发展老、少、边地区的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其二,山区经济搞活了,发展外贸出口事业就有了很大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发展外贸出口事业。从国内实际看,正如前面所说,以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出口,不合算;以大工业产品出口,条件又不成熟;倒是以手工业产品出口,不会吃亏。朱德着重指出,我国的“手工业产品的价廉物美闻名于世界”,很有出口潜力。但是,我国的客观情况是,既有城市手工业,又有农村手工业,而且农村手工业所占的比重很大,发展外贸出口,单靠城市手工业,很不够。山区有发展手工业生产的丰富资源,山区群众有发展手工业生产的传统,“山区的许多产品,不仅国内需要,而且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其中,手工业产品占很大比例。由此不难知道。山区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外贸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注意发展山区手工业生产,组织山区手工业者和剩余劳动力,进行手工业生产和手工业产品加工及销售,扩大外贸出口、保证外贸事业的发展。这是一种统筹兼顾的思想,仍然值得借鉴。朱德强调在发展平原经济、城市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山区经济,在有条件的地区以发展手工业生产来带动整个山区经济发展,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的思想,既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综合性,又能够从一个方面保证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得以真正实施,有着不可否认的合理内核。历史已经证明,当朱德这种思想受到重视,从而变成实践时,不但山区的经济得到发展,山区的群众的生活得到相应改善,而且国家外贸事业也得到适当发展,城乡经济也搞活多了。而当他的这种思想被冷落时,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则受到不利的影响。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记取这一方面的经验教训。

()

根据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点的认识,手工业是国营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的理论,朱德提出以走集体化道路为核心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原则和许多具体措施。

搞社会主义,任务很多,根本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按照社会主义原则,重要的是发展和坚持公有制经济和走共同富裕道路,反对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则;根据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的思想,对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手工业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造,引导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是符合发展生产力要求的,有利于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在实现这个转变和巩固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党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但是,朱德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思想和主张,却一直是符合生产需要及手工业者的觉悟程度的。

首先,朱德认为,在旧中国,广大手工业者除在极小范围内能够自产自销产品以外,大多数要依靠资本家企业或中间商人借给资金、供应原料、推销产品。他们中的多数人生活贫苦,没有生命财产保险。他们的生产多数是落后的,时常面临被淘汰、被资本家吞并的危险。他们也都很想发财,但是却只有极少数能够发财,绝大多数富不了。为了保障各自行业和各自行业成员的利益,为着保护各自辛辛苦苦学得的关系到自己生存的手艺不外传他人,他们养成了封建行会习气,发展着封建行会组织。新中国建立后,虽然广大手工业者获得了解放,但是,如果生产关系不变革,他们在旧社会所形成的陋习,他们中间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就不可能得到彻底消除。天灾、人祸,市场竞争,以及季节等对生产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手工业生产,保证手工业生产的社会主义方向,让手工业者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更有效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他明确指出,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问题,“实现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手工业生产力必备的基本条件。

其次,朱德认为,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为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本着这样的目的,应该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对手工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生产需要和手工业者的觉悟程度,采用他们所能接受的形式,由他们自愿地组织起来发展生产。也就是说,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走由个体到集体,由手工到半机械化进而到机械化,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绝对不要规定一个格式的道路来发展手工业生产。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朱德始终坚持这一根本思想。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当我国发展手工业生产中出现“生产盲目集中”,“组织形式上一律合作”,“管理上统一核算”等违反国情的倾向和缺点时,无论在中央,无论在地方,朱德都及时地直率地提出了纠正不妥当作法和措施的意见。第一,朱德指出,不能乱砍手工业生产,国家应当采取尽量鼓励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政策,“配合国家大工业的建设,有计划地帮助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今后的经济计划建设中,在不转移重要投资方向的条件下,要把组织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银行应该给贷款,商业部门、工业部门、外贸部门等不要怕背包袱,也应该积极扶植手工业生产,“要拨出一定数量的铁、铝,支援五金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是地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需要在“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方针指导下,逐步把为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手工业以及有发展前途的手工业,纳入国家计划,以扶植其发展。第二,朱德强调,必须解决手工业生产盲目集中的问题。他认为,手工业的行业和品类很多,就地取材者甚众,服务面很广,重要的是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为工业、为基本建设,为交通运输,为外贸出口服务。这种特点,决定了手工业生产不宜太集中。1953年,在《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一文中,朱德就有针对性地说:发展手工业生产“要防止盲目地强调集中生产,盲目地将小社并为大社,盲目地要求机械化,以及订立许多繁杂的制度等”,“应该放宽尺度,根据当时当地的需要与可能,以及手工业者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形式加以组织。绝不要规定一个死格式到处乱套,那样是会妨碍或限制合作社的发展的”。1955310日,他与轻工业部部长贾拓夫谈话时,再次说:“手工业生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厂里搞,也可以出去找活干。”翌年,515日,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总社主任白如冰谈话时,又说:“搞大的合作社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不顾主客观条件硬去搞,肯定会垮台。”60年代,他在多种会议和地点,也都着重指出,手工业生产“不宜太集中”,盲目统一,“要保持历史传统”。分散流动,生产上门,这些特点可以保持,使手工业生产沿着正常发展趋势发展。第三,朱德提出,要解决盲目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的问题,要废除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他认为,我国生产的发展还很不够,手工业者的思想觉悟有待于大大提高。这就决定着,虽然手工业生产从个体经济到合作社所有制过渡,再从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然的发展规律,但是这些过渡却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既要有国营工业企业,也要有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还应该适当允许个体所有制手工业生产的存在和发展。不过,必须保证集体所有制手工业是主要的,要长期存在,它“担负有协助政府团结、教育和改造个体手工业户的任务”,不能盲目转为全民所有制。现在的工作是,必须调整已经发展着的不适合生产发展的手工业的所有制关系及经营管理关系。50年代,朱德指出,管理手工业目前有两个办法,一是把手工业工人全都由国家包下来,靠国家发的薪金吃饭;二是搞集体所有制企业,国家给予支持,生产由自己搞,自己养活自己。前一种办法,国家包不了,办不到。只有用后一种办法比较牢靠。“手工业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没有剥削;另一方面也是群众自己的组织”,“想把合作社都收归国有的想法是错误的”,“各级国家机关必须注意使手工业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长期地固定下来,除了极端必要并且经过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个别情况以外,不应当把手工业合作社转变为国营企业,否则就会影响到手工业合作社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60年代,在视察四川、陕西、河南等地区后给毛泽东的函中和中央制定《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的有关会议上,以及二届人大四十三次会议上,他都强调,手工业不能搞单一的所有制,“手工业在1958年转厂并社时,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的面过大,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农业的发展,外贸出口,就业等。应该恢复集镇个体和集体手工业生产。此外,560年代,朱德还指出,国家要制定有利于各种所有制手工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政策,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可以从分配制度,价格政策,利税制度方面先着手。他强调说,搞平调,搞平均分配,不分好坏,不能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平均分配制度,再过二十年也搞不起来。还是要实行等价交换、按劳取酬;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应自负盈亏,按固定比例上交利润,国家应实行优惠税收,“不能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利润都拿来,只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本钱多了,才能更好地发展手工业生产”;对手工业产品要实行“优质优价”政策。目前在价格政策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用自己采购的原材料制成的产品,价值限制过死,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不仅无利可图,甚至还赔钱。“应该允许他们在维持成本,稍有利润的原则下,适当提高售价”,这样做于发展生产于群众都有利。历史已经证明,朱德这种以积极地稳健地走集体化道路的方式来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思想,既反对不实行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张,又反对不顾手工业客观实际而搞一大二公、平均主义的倾向,的确对充分调动手工业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作用。非常有特色,值得认真研究。

发展手工业生产,则必须要有懂得生产,根植于群众,联系群众,善于领导群众的管理干部。就手工业合作社而言,工人是合作社的基本生产力量,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二者不能缺一。发展生产,改造合作社,必须有工人和管理人员尤其是领导者的密切合作,两者的劳动热情与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但是,决定的因素是干部的积极作用。因此,选拔好干部,是个重要问题。

朱德认为,解决好干部问题,是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工作,不能不慎之又慎。我们国家“手工业的面很宽,各行各业都有,要组织起来就需要干部”。但是,我们国家的现实是,文化落后,教育底子薄,建设资金不足,“如果单靠办学校、开训练班的办法来解决干部问题是不行的”。“集体经济主要是靠自己管理自己”,民主办社,因此,干部问题也应该主要由合作社的群众决定。他在《要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办好》(19541224)和《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1953129)等文章中,以及60年代的许多讲话谈话中,都着重指出:“干部要从下面培养,从劳动生产中锻炼出来。”“干部可以从手工业者中产生。”“并不一定要给他们派社主任。”朱德这种关于干部的思想,有两点非常值得注意。一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要有自主权,不仅是生产的自主权,而且还要有决定干部的自主权。一是,要重视从生产第一线选拔干部。可以说,这两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为众所知,中国手工业生产一个重要特点是,生产技术传授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旧中国,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官商恶霸欺压,店铺倒闭,时时刻刻威胁着手工业者的生存。技艺高超的手工业者为了生存,因此不轻易将技艺外传,并制定了许多拜师学艺的行规。新中国成立后,手工业者的许多传统授艺方式,被保留下来。就手工业生产这种特点来看,要发展手工业生产,除需要对手工业者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外,关键是要解决好老艺人归队;尊重老艺人和提高老艺人的政治和物质待遇;创造条件使老艺人与美术工作者合作,从而使老艺人无后顾之忧,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学徒等问题。

对这个问题,朱德也有过重要指示和建议。50年代,他就说过:“应该保护和发展各种工艺美术品行业。有很高手艺的老师傅是勤学苦练成功的,应该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和爱护,给他们优待。老师傅把很高明的手艺传给青年后辈,是新社会给他们的光荣任务。希望他们不要保守,否则‘人亡艺绝’,绝技就要失传了”。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手工业合作社的社员们都应当提高技艺水平和劳动的熟练程度,年青的社员们特别应当向老艺人学习,把我国一切优良的手工技艺都继承下来,并且加以发扬光大。” 60年代,他则强调指出:“对有手艺的老工人要养起来,请他们带徒弟。” “现在要把这些搞加工包装的老技术人员和手工业人都集中起来,恢复老行道。可以开办训练班,请他们传授技艺。”历史证明,朱德这一思想很受手工业者欢迎,对于恢复、发展、巩固我国手工业生产,促进外贸事业的发展,丰富人民的生活,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手工业产品,门类多品种繁,或有实用价值,或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或有观赏价值。其特种产品,如工艺美术品,历来以其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统一而享誉于世界。人是爱美的,虽然审美标准并不完全相同。人的审美活动,要受一定条件影响,不过无论怎么说,一个事物给人的第一印象,对人的审美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这就决定了,手工业产品本身的美要与其有联系的外美相统一。也就是说,手工业产品包装的审美价值,应该与手工业产品自身的审美价值相统一,要给人第一好印象。这样才可以增进消费者对消费品的兴趣和美感,从而达到购销畅通。

朱德有很高尚的审美情操,他对手工业产品的包装的审美价值,一直非常重视。他认为,手工业产品应该搞好包装。精美包装与简陋包装比,精美包装的确费用多些。但是,优质优价,产品技术精湛,包装又精美,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增进人的美感,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销售价格。所以,就此而论,搞好产品包装和实行勤俭办企业的原则是统一的,不矛盾,应该提倡。1963413日,朱德在视察四川省重庆市的工作时,听完任白戈的汇报后说:“现在要把这些搞加工包装的老技术人员和手工艺人都集中起来,恢复这些老行道。” 1964113日,他在听上海市委外贸负责人汇报工作时又指出:“出口的玉雕要带坐和盒,饼干要装盒,既好看,又文明,又赚钱。” 14日,在视察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后,他又题词:“继承和发扬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实际上,这个“优良传统”就包括讲究包装的内容。朱德讲求产品包装精美的思想,审美内容丰富,对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生活,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值得认真联系他的文学艺术思想来研究。

综上所述。朱德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刻,拓宽朱德研究领域,应该重视它。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以历史眼光看,以发展眼光看,朱德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来源于我国国情,不仅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手工业生产的重视,而且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起着积极作用。可惜的是,他这一思想在有些时候由于“左”的倾向干挠并没有得到贯彻,从而致使我国手工业生产走着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当然,不能否认,朱德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思想,也有历史局限性,以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理论来衡量,其中有某些不完备的方面。不过,这丝毫不能损害它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来源:《朱德和他的事业》,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