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对山区经济建设的主张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1-10   
分享到 :

朱德对山区经济建设的主张

罗兴礼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摆到执政的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朱德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特有的胆识参加组织实施这一课题,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纵横祖国大江南北的实地调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经济建设思想。朱德的经济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加强山区经济建设,又是朱德经济建设思想中的独特部分。这一部分填补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大课题。至今闪烁出熠熠光辉。本文试图就朱德对山区经济建设的主张作一概述。

一、山区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朱德历来认为:山区经济建设是关系国民经济建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建设要平衡、协调、适度发展,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山区经济建设。这是朱德长期经历山区生活、战斗和在全国解放后又到东北、东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实地调查了解得出的结论。他说:“我是在四川巴山下长大的,亲自体会到山区有山区的好处。我们打游击十几二十年都在山区。千万不要低估了山区的价值。” 195711月,朱德在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 的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必须重视和加强山区建设》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是他对如何重视和加强山区建设的代表作。在“讲话”中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指出:“这次会议讨论的山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并从山区的特点阐明了山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说:“山区建设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这是因为山区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都分别占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山区有无穷的自然财源,不仅有山林竹木、山货药材等产品,而且有各种丰富的矿藏。因此山区的生产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无论是从山区和其它地区幅员面积看。还是从人口、耕地和产粮量比较,以及矿产储量等资源,都是互为依存的整体关系。重平原丘陵、轻山区,或是重山区、轻平原丘陵建设,都会影响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

朱德认为:影响山区经济建设的主要因素,除自身的特殊地理环境外,人为的因素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些同志缺乏对山区经济建设的认识及对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低、税收重、对农业投入少等政策因素所致。他说:“最大的问题是许多同志,不重视山区工作。他们不懂得。如果不把山区的富源开发出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困难的。” “以为党提出山区建设只是应急性的措施。这是完全错误的。”朱德强调山区建设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重视和加强山区建设的思想,不仅在39年前是应该解决的问题,在39年后的今天全国各族人民正奋力去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时空中,乃至以后国民经济建设的长河中,都需要不断深化认识山区建设的重要性,摆正它在全国经济建设中的位置,并付诸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强有力的措施,否则,再美好的计划也难以实现。因此,朱德关于山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山区经济建设的实施

山区经济建设,是个十分复杂的、永久性的系统工程,虽然千百年来各族人民辛苦开发,但要达到山区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搞好山区经济建设,朱德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的主张:

()加强山区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

朱德认为:占全国幅员面积三分之二的我国山区,多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既常面临自然风险;又面临市场风险;既是比较效益差的弱质产业,又是社会效益很大,永久不可缺少的基础产业。山区人民对这一基础产业付出的更大。全党应重视和加强这一基础产业。“中国人民过去几千年是怎么生活过来的?主要是靠农业、手工业生产维持。” “全党同志必须提高发展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强各部门对农业战线的支持。”

朱德认为:农业应放在国民经济建设的首位,切实抓好。19603月,朱德与中共南充地委负责人谈话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发展。对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有很大意义。要大力发展山区生产”。1962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又强调指出:“现在要动员全党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国民经济的基础。过去,我们虽然早就提出农、轻、重的次序问题。但是,实际上仍然是按重、轻、农的次序搞建设,这条路是行不通的,这一次一定要改过来。”

摆正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位置后又如何有效地发展农业生产?仍是一个很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朱德清醒地认为:在发展农业中,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毫不放松粮食生产,保证粮食供给,仍是山区经济建设中的首要任务。19603月。朱德对地处川北山区的营山县委负责同志说:“粮食生产一定要过关。否则。哪个国家也养活不起我们这么多人。” 19622月,朱德在中央扩大会议上,对山区过半的山东参会同志讲:“吃饭是个大问题,搞得人们吃不饱饭是不行的。”毛泽东也曾说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千百年来的历史也证明:无粮不稳、社会大乱。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朱德还主张:要特别解决好山区的水、改革种田技术,要在提高粮食单产上下功夫。

朱德主张:山区人民不仅要在生产粮食上下功夫,还要在增加收入上下功夫,才富得起来。他说:“在农业生产中,除生产米粮外,要注意搞多种经营。” 19603月,朱德对中共仪陇县委负责人说:“仪陇这个地方,有山林、竹木、山货药材,可以发展蚕桑、油桐、白蜡,还可以植果树,生产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你们一定要根据山区的特点,带领广大群众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山区的农、林、牧、副、渔和多种土特产品。”要使人民有钱用,就得搞好多种经营。朱德的多种经营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林、牧、副、渔各业;其副业既包括集体和农民家庭私营两个主体,又包括饲养家畜家禽、养蚕、养蜂、药材、水果等农副产品加工、手工业和运输业,劳务输出等多种经营内容。这对发展山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朱德还主张:全国各地山区情况各异,“怎么搞法由农民自己作主。这么搞,他们就努力……”搞生产不能违反经济规律,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山区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科学地发展农业生产。

朱德还特别强调: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得有个好的生产环境。“要使农民安居乐业。安居乐业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不安居乐业,如何增加生产?”)朱德强调农民安居乐业有两大含义,一是硬件,改造山区的恶劣的农业条件,特别是水、电、路、土、通讯等基础设施。二是软件,国家对山区建设的方针、政策、措施要正确,领导方法要得当,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样就能安居乐业,农业这个基础产业才会不断得到发展。

()发展山区贸易

朱德主张要发展山区贸易,特别要注意发展对外贸易,山区才富得起来。要发展山区贸易,一是要建立对外贸易基地。1957年,朱德视察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陕西等省后给中央和毛泽东的报告中指出:“两广、滇、川等省气候温暖,物产丰富,交通也便利,应当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基地。”以便把集散的山区土特产品集中起来,加工出口。朱德还对仪陇县委负责人讲:“多搞点商品拿出去交换,多搞点外汇,一个县不搞点外汇,光靠自给自足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外汇多了,就富起来了。”二是注意发展贸易市场,以利商品交换。市场多了,管理好了,对发展内贸、外贸都有好处。19603月,朱德视察仪陇县城镇时发现商品市场没有了,从业人员都下到公社大队去了,连县城人口还不到5000人时,他指出:城镇人口太少了。社会主义还是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让价值规律起作用。19621月,朱德在中央扩大工作会议期间,在接见仪陇与会县委负责人时再次指出:“要为群众搞产品交换提供场所。市场应该恢复起来。应多开些商店,方便群众。过去是5里一店,10里一铺。还有茶馆对物资交流也很起作用。……它不是游手好闲的场所,而是劳动人民、商人劳累之后娱乐、交流的地方。过去做生意的人要掌握了解行情,就靠坐茶馆。”朱德认为:要打通国际市场。大门是关不住的,总要和世界打通关系。三是做好外贸货源的组织工作,保证外贸货源按质按量按时输出。朱德指出:“要减少经营管理环节,允许产地基层单位直接同外贸系统挂钩;纠正工作中的多收少不收,干收湿不收的不合理现象;有计划有领导地组织行商走贩收购山区物资;恢复过去的山货行栈和重点建立加工部门:适当调整价格和税收政策……”朱德还强调:发展贸易,要打破区域界限。“现在县与县、社与社之间仍然进行经济封锁,物资不能互相交流,这个界限必须迅速打破。”

()开发山区资源

山区资源十分丰富,这是山区的一大优势。有计划地、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山区资源是发展山区经济建设的根本途径。这是朱德多次强调的问题。1957年,朱德考察两广、四川、滇、黔等省后指出:“这几个省的矿产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有金、银、铜、铁、锡和其它稀有金属,问题是国家对这些资源统得太死,地方和群众都没有活动的余地。对于藏量大、宜于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开采的矿山和特种稀有金属等,由国家统一计划开采是必要的,是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但是对于藏量不大的、分散的,国家又无力开采的矿产资源,我认为应当允许地方有领导有计划地开采,但必须保证国家矿产资源不被破坏和浪费。或者由地方政府组织手工业、农业和供销社的多余劳动力和资金来开采,由企业部门和地方向他们订合同收购成品或半成品,有些东西如煤炭等还可以酌情开放一点自由市场,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朱德认为:这样做,不仅利用了分散的矿产资源和劳动力,养活了一部分手工业者和农民,而且减少了国家的部分投资,使有限的资金投放到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上去。既利民也利国。这些开采开发山区资源的主张不仅对当时,还是对今天,乃至今后都有重要的正确的导向性。

()搞好山区交通

山区地处边远、偏僻地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素质低,经济落后,这是山区的共性。这一特殊性长期困扰山区经济发展。特别是交通不便是山区贫困的根本原因。因此,改善山区交通便成了山区致富的保证。朱德对山区交通建设十分关心,多次向中央和地方提出要大力发展山区交通建设。他说:“只有山区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了,外边的东西才能运进去,山区的物资才能运出来。山区河流很多,如何利用河流来发展交通运输,交通部门应当好好研究一下。过去有些地方把河运管得太死,不许老百姓的木船走,不许木排上带东西等等,对物资交流很不利。给群众生活带来很多困难。此外要修筑好公路,马车路和简易人畜道路,把各种运输工具都利用起来。”改善山区交通难度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只靠山区的微薄资金办交通是困难的,只有靠国家、地方和全社会的力量才行。朱德指出:“改善山区的交通运输,对动员全国人民支援山区,对利用山区的富源支援全国都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地方和内外贸易系统投资以及发动群众来修筑道路改善交通运输状况。”朱德关于山区要致富,修道路的主张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多年的实践已得到了验证。凡是修道路抓得早抓得好的地方,经济发展就越快,人民致富就越早;反之,人民贫困改变就不大,经济发展就越慢。

()抓好山区工业

朱德历来重视山区工业,认为:发展山区工业,是致富山区的重要途径。山区工业,虽有资源丰富优势的基础,但受制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发展十分缓慢。工业总产值,一般仅占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20 %左右,占50 %以上的乃是个别地方。因此,长期资金匮乏,人民群众难于脱贫致富。朱德对山区工业发展,致富山区,早在1957年就提出:“发展山区的经济,不仅限于农、林、牧和土特产,而且包括采矿业和小型工业,特别是加工业发展前途很大,如酿酒、榨油、碾米、磨粉、制药材以及可以就地取材的工业,乃至化工纤维工业等。”

朱德还认为:除办好山区地方工业外,军工民用工业应大力发展。因军事工业大多建设在山区,可以把山区资源丰富的优势与军事工业技术设备的优势结合起来,既为山区增加一大财源,又解决了山区人民所需的工业品,还解决了长期“吃不饱”的军事工业困难。1957年。朱德视察两广、川、滇等省后向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报告中说:“这次我看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兵工厂生产如何同民用生产相结合的问题。”“看来兵工生产在和平时期兼产一些民用物品或同民用生产相结合的问题,迟早非解决不可。我认为这个问题要及早解决,否则损失更大。”朱德还指出:中央对地方工业不应统得太死,不要把像样的机械厂都收归中央管理。那样做不能满足地方工业、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朱德高瞻远瞩,提出发展山区工业的主张,有些长期未被采纳,影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支援山区建设

发展山区经济建设,朱德认为:要建设好山区,除山区人民励精图治外,国家的扶持、各部门的支持必不可少。山区自古以来较之平原、沿海、大中小城市,条件要恶劣得多,群众要贫困得多。新中国成立后,山区建设有较大发展,但其发展建设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人民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朱德指出:“目前山区人民的生活是很苦的,山区问题是全国性的问题,单靠农业贷款和民政部门救济还不能解决问题。”还在“讲话”中强调:“建设山区不仅是农业部门的任务,也是工业、商业、财政、税收、文教、卫生等各部门的任务,需要各部门做一系列的工作。各部门要加强整体观念,把支援山区建 设的工作认真重视起来,真正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山区。这样,山区的建设一定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大大地促进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朱德对山区经济建设,还提出发展旅游业、手工业、劳务输出等一系列主张。

综上所述,朱德对山区经济建设的主张,多出于1957年以后。这以后正是我们党“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步占了上风的时期。而朱德高瞻远瞩,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突破了“左”的围墙,提出了建设山区一系列正确的主张,很有特色。其一,发展农业上,根据中国国情山区区情,突破了当时“左”的“重、轻、农”的主导思想,强调要按“农、轻、重”的次序发展国民经济。其二,突破当时“共”才是社会主义。“私”就是资本主义的界限,强调农民家庭私养家畜家禽,种自留地,发展副业,鼓励农民富起来。其三,突破了当时视为“资本主义”的集市贸易,鼓励各地山区大力发展市场贸易,打破区域界限,进行物资交流,活跃山区经济。其四,突破了当时闭关锁国的封闭式经济,坚定地提出要加强发展外贸力度,打通与国际接轨的主张。其五,突破了纯军工生产的封闭模式,提出了军工民用生产的主张。朱德的这些主张,可惜当时未被采纳,但广大干部群众是真心拥护的,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左”倾错误的发展。朱德对山区经济建设的主张,无论对当时,对新时期我们党制定一系列农村政策,对今天和明天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来源:《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全国朱德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