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农业思想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1-10   
分享到 :

朱德的农业思想

朱德历来对农业问题极为关注,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如何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富于创见性的意见,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业思想。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方面,试述如下:

一、要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早就说过:“农业劳动是其它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朱德对此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一再呼吁,要重视农业的发展。他曾多次说过: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加速农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都有很大的意义,只要这个基础打稳了,就能推动其它生产向前发展。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提高对发展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强各部门对农业战线的支援。特别是在1958年和1959年上半年以钢为纲,不顾一切的做法被证明是错误的之后,朱德积极拥护和支持毛泽东提出的要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调整国民经济计划的主张。一再强调,要按农、轻、重的比例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再来发展重工业。这是正确的方向”。

二、农业要向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

为了切实促进农业的发展,朱德从我国地广人众、资源丰富和历史上就具有多种经营传统的具体国情出发,认为我国的农业经济不能只发展单一的粮食生产,必须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早在1955年,朱德在和黑龙江省政协主席欧阳钦等谈话时就曾明确指出:不要单纯只搞农业,要向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此后,朱德又多次重申他的主张,1964年,他在给中共中央毛泽东写报告,反映外出视察的情况时,又再次强调,“农业生产必须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朱德积极倡导农业的多种经营,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只有发展多种经营,才能使农民富裕起来,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他认为,农民的衣食住行,单靠正业分点粮食解决不了,一定要靠家庭副业来解决。而农村手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增加,可能使农民家家富裕起来,生活过得好些。还说:农村中山货药材和其它东西多得很。只要放手组织生产,收购起来并不困难,把这些东西卖给国家,生产队就增加一笔收入,使农民致富,只有农民富裕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活跃起来。而且,随着农村条件经营的发展,可以生产出更多产品,从而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为国内市场和外贸提供更多的商品,更好地实现城乡互助和内外交流,使城乡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

朱德还就如何推进多种经营作了许多具体指示,他认为,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一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从各地的具体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不同,扬长避短,综合经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云南的自然条件适宜于经济作物的生产,朱德曾指出:要想使云南的经济有个大的增长,种植经济作物是有价值的。比如,云南的茶叶就很有名,还有咖啡、橡胶、剑麻、香茅草等,至于火腿,这是世界有名的,还有药材,也是国内外需要的,要想办法多生产。海南岛的自然条件也适应于亚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朱德认为,在这里,种植经济作物比种植粮食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可以不必以粮食生产为主,并致函党中央毛泽东,建议海南岛应以发展热带经济作物为主,不一定要提“粮食自给”的口号。朱德在亲往各地视察时,总是强调各地要根据具体实际,发展多种经营。例如,对东北的林业、内蒙古的畜牧业、山区的经济开发等,都作过指示。可以说,坚持农业的条件经营,是朱德贯穿始终的思想。

三、农村所有制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关键是要“找出私人利益、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尺度,找出使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尺度。”本质上,是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的问题。朱德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侧重子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出,“只有正确地解决农业的所有制问题”,才真正能“使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才能发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针对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的那种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所有制变革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企图通过频繁变革生产关系来提高生产力的作法,朱德指出,公社化的速度可以慢一些,不要忙。有的人总想走的越快越好,但事物的发展都有个客观规律,光想快不行,应该允许农村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1959年他和李富春谈话时指出:“在发展农业问题上,目前既要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也要承认个体经济,否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人心也不安定。”朱德还对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哄而起大办食堂,吃大锅饭的做法多次提出批评,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期间,他说:“吃大锅饭,我一向担心”。他认为,应该坚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生活资料归个人所有的原则,要把粮食分给个人,是否入食堂吃饭应根据自愿的原则,只有生活资料归个人所有,归个人支配,才能调动社员的积极性。由于大跃进中搞了严重脱离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人民公社,使农民的积极性大受影响,农业生产不但没有持续增长,反而不断大幅度下降。60年代初,我国的一部分农村兴起了多种形式的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这种承包制在一定程度上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了,使生产者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自主权,多少改变了原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集体使用,所有权与使用权不分,分配上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状况,因而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农民的欢迎,对于克服经济困难、恢复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作法却受到了责难,被认为是搞单干,发展资本主义。在此情况下,朱德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群众和地方干部的创造性实践予以积极支持,主张在全国推行生产责任制和包产到户。19617月,他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说:“农村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在农业上实行小段包工和家庭责任制,以便加快农业的建设速度。” 1963年,他亲自参加了中共广东省委召开的从化、花县、佛冈三县座谈会,总结在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上实行责任制的经验。

四、注重价值规律的作用,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后,是否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我国,这是一个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才日益获得明晰结论的问题。朱德同志在重视价值规律、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问题上,也有一个认识过程。1956年,朱德就提出要提高农副产品价格,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表明他认为等价交换的价值法则在社会主义时期仍在发挥作用,在1957年和1958年初,又多次提出要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村土特产品的价格。1958年的“大跃进”之后,我国理论界出现了要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行产品调拨,在这种错误理论指导下,全国各地都刮起了“一平二调”的生产风,这种根本否定价值法则的作法,引起农民的恐慌,并对农业生产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有鉴于此,朱德明确提出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的主张。19604月,他在给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报告中谈到:“农业和工业,都要发展商品性的生产,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表明朱德对商品生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此后,朱德就如何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其一、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对农产品要逐步实行等价交换。1962年,他在给中央的信中谈到,农民对国家的希望是等价交换,有来有往。因此,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民的农副产品一定要用工业产品去进行合理的交换。他建议,在短时期内做到等价交换有困难的情况下,首先要逐步缩小剪刀差,但从长远来看,要逐步缩小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在价格上的不合理的差距,使价格走向合理化,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应逐步解决粮价倒挂、粮棉差价等问题,建立各种价格的合理比例关系。其二,放宽经营管理政策,主张由集体统一经营的副业应鼓励社员单独经营,解除对农村家庭副业限制,使农民生产更多的农副产品用于商品交换。其三,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在 这个问题上,朱德的基本想法是:应在国营商品的指导下,恢复和健全供销合作社,恢复集市贸易,在农村,尤其在边远山区也还需要允许私人贩运,通过这种多形式的商业经营活动,畅通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渠道,从而达到活跃城乡市场,沟通城乡之间的各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促进农民进行商品交换的需要的目的。

五、科技兴农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强大作用,科学技术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朱德对科技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建国开始,朱德就提出要依靠技术建设国家。他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除实行正确的方针政策外,以科技兴农是至关重要的。他说:“现在农业增产的关键是改良技术。”并指出:“农业技术的改革不只是种植业的问题,而应当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中心的多方面的技术改革。”为调查了解农业技术改革的情况,朱德多次亲临农业科研部门视察,对科技兴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农业的科学研究工作,要将改革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中心工作来抓; 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要因地制宜,走群众路线等等,并鼓励科学技术工作者,为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科学事业,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多做贡献。

六、发展农村工业

农业的发展要走工农结合、城乡融合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早已有过论述。在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都较单一,农村经济基本是农业经济,甚至粮食经济。要使中国农民从自给半自给的传统农业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现代农业转化,同样也要走兴办农村工业、建立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农业经济体制的道路。朱德较早意识到农村工业的重要性,在50年代,就多次论及要发展农村工业的问题,60年代初,则进一步明确指示,在农村,“要注意发展社办工业,增加社办工业的比重。”朱德认为,发展农村工业和发展多种经营一样,也要因地制宜。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工业,如,在内蒙古等畜牧业发达的地区,要发展乳制品加工工业,在水果产地发展水果的加工工业。另一方面,则应根据农业具有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差别大,易于与家庭工业、副业相结合的特点,发展农村的手工业。朱德在各地视察时,总是鼓励农民利用本地资源,发展手工业。他还吁请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强对农村工业的领导,并在物力和财力上予以支援。他说:“凡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所需要而又有发展前途的手工业,都应该很好地加以组织和领导,并逐步纳入国家计划”,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为县、社工业提供设备,“除拿出大工厂换下来的旧设备支援县、社工业以外,还应该适当地生产一批新机床……。”主张国家向农村手工业投资,鼓励商业部积极扶植农村手工业的发展。

朱德的农业思想包含有丰富的内容,本文未能一一论及。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60年中期以后开始的一系列政治动乱和当时极“左”思潮的干扰,朱德的许多主张被否定了,也丧失了实施的社会条件,但他的思想作为一种精神财富被保留下来,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制定农村政策的重要依据,综观十几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轨迹,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朱德农业思想是英明正确的。

(来源:《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全国朱德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