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高尚品格刍议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1-18   
分享到 :

朱德的高尚品格刍议

绳晓旭

朱德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他在为党和人民事业毕生奋斗中表现出来的高尚品格筑成了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断前行的精神丰碑。

一、信仰坚定,矢志追寻救国真理

朱德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华民族陷于内忧外患的苦难岁月,他亲眼目睹了穷苦人民的悲惨现状。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和引导下,他萌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朱德中学毕业时,写下一诗赠好友:“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其报国之心拳拳可鉴。

出生于佃农家庭的朱德,原本承载着为全家20口人“支撑门户”的重担,他却在“非救国不可”的思想指引下,辞去教师职务,徒步跋涉70余天前往云南昆明投身军界,年届23岁。朱德几经周折,进入了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军事殿堂——云南陆军讲武堂。在那里他接受了近代化的军事教育和训练,锻造出过硬的军事素能。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仿照日本士官学校的办学模式建立的,是以军事学科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清政府培养中下级军官的一所军事学校。这是当时创办诸多讲武堂中兴办较早、规模较大、成绩较突出、影响也较深远的一所著名军校。朱德由于找到自己习武的归宿,内心充满喜悦。他后来谈到:“我那时的志愿一直想当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可能是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它要求很严格,所以我能被录取,感到很高兴。”①[①(美)尼姆?威尔斯著:《续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09页。]他自信找到了一条可以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把学习和训练看作是实现救国目标的必要条件,以饱满的热情、刻苦的精神、专心致志地学习。在训练中,他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成绩突出,受到师生好评。凡有外国人来参观讲武堂时,学校总办就指令朱德和朱培德出来指挥,两人被称为“模范二朱”。除了学好规定的军事学科外,朱德还学习了地理、历史和国际问题等知识,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如《云南杂志》、《民报》、《天讨》、《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军》等,常常在熄灯号吹过之后还挑灯夜读。书刊里的进步内容开阔了他的眼界,奠定了他坚实的知识基础。后来他在延安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我一心一意地投入了讲武堂的工作和生活,从来没有这样拼命干过”①[[]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00页。]

毕业后,他参加了云南响应武昌起义的“重九起义”和北上援川起义,尔后又独立领导了滇南边疆剿匪作战,参加了护国讨袁战争和护法战争。由于他在历次战斗中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成为远近闻名的滇军名将。但是十年军阀,混战这种旷日持久却无明确政治目标的战事,使朱德陷入怀疑和苦闷的状态,开始寻找中国革命真正的出路。“五四”运动后,朱德得以接触和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传播新思潮的刊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921年,朱德冲破阻碍,离开云南,万里迢迢寻找共产党,踏上了探寻光明和真理的伟大征程。次年11月,朱德在柏林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共产主义的伟大道路。

二、胸怀坦荡,功高不自居

朱德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功勋,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可他却从不居功自傲。

首先,朱德把功劳归于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主张要向毛泽东学习。如1962年,朱德要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察,当地负责同志恳请朱德给大家作报告,他笑着谦虚地说:“我没啥可说的。我是来看看大家,离别井冈山三十多年啦!《毛选》第四卷不是已经发表了吗?你们要认认真真地学好四卷,用四卷来指导各项工作。我再讲也不会象四卷讲得那样完整,那样深刻啊!”。当来到朱德当年住的房屋时,接待人员说:“我们要好好修整一下,准备展出!”朱德诚恳地说:“我住的房子不用恢复了,毛主席的旧居要好好整理,要宣传毛主席。”事后,一位跟随朱德走访井冈山的同志说:“敬爱的朱委员长在重上井冈山的四天里,处处称颂毛主席,不断赞扬其他老同志,还高度赞扬了井冈山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而唯独不提他自己。”①[①刘学琦主编:《朱德佳话三百篇》,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226页。]在日常谈话中,朱德总是把一切归功于党和毛主席而从不提及自己。他说:“中国,过去有好多领袖人物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毛主席,才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领袖,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我是没有什么的,就是跟着毛主席!”

其次,朱德把功劳归于广大人民群众。朱德对人民群众有极其深厚的感情,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一切功劳都应归于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广大知识分子。1949初冬,四川仪陇还未解放,故乡人民在马鞍场头立起了“朱德故里”的纪念碑,以“解放委员会”名义发出布告,准备将仪陇县名改为“玉阶县”。朱德得知后,坚决阻止了这一举动。他语重心长地说:“这怎么使得?我不算英雄,只是一个在战场上没有被打死的普通士兵,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才称得上英雄。”194711月底,在部队总结攻打石家庄经验时,朱德说:“主要要懂得功劳是大家的。中国的革命,政治,战争,都是毛主席领导的。比如说我吧,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我是总司令。全世界的人都晓得中国无产阶级勇敢,了不得,但是他们晓不得那样多的名字,就以我为军队的代表,把你们的功劳都记在我的账上。其实,我很惭愧,没有你们在前线的人那样多功劳。但我也只有受着,作你们的代表。假若我不懂这个道理,一夸功,就坏了。”121日,他在晋察冀野战军干部会的讲话中又说:“功是谁的?是战士和工人、农民的。领导人不经过他们,就一点功也没有。……比如我是总司令,有时把我当作他们的代表,把他们的功挂在我的名字上,如果我因此就夸功,那岂不可笑!不经过工农群众,哪里来的功!”②[②《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4页。]

三、艰苦奋斗,与人民同甘苦

朱德一生功勋卓著,声名显赫,同时又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他不知疲倦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搞特殊化,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正如朱德在《“七一”志感》一文中说:“‘刻苦耐劳、艰苦奋斗’是中国几千年来人民大众的优良传统,锦衣玉食之流是不愿意也不能做到的,我们共产党却完全接受并发扬了。”①[194374日《解放日报》。]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有口皆碑。当时,随着红军队伍扩大,加上敌人围攻封锁,造成部队给养严重短缺。入冬以后,战士们仍穿的是单衣,吃的是南瓜和野菜。为了解决井冈山上急需的粮食问题,红四军司令部发动了下山挑粮活动,即到当地的粮食集散地宁冈县大陇挑粮上山,往返一次约50公里。身为红四军军长的朱德经常带头,穿双草鞋,戴个斗笠,与战士们一样挑着两箩共100多斤粮食翻山越岭。指战员们不忍心40多岁的军长与年轻人一样受累,都劝他不要挑粮了,劝说无效,又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以为军长就可以“不挑”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朱德自己动手用毛竹做成了一根新扁担,并在上面刻了“朱德记”三个字,就又与战士们一起挑粮了。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实际行动,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和老百姓。“朱德扁担”的故事,正是朱德艰苦奋斗、以身作则的崇高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红四军一次突围战斗中,朱德被冲散以后,与一群国民党军队相遇。敌兵看他芒鞋草履、衣衫破旧的样子,像一个伙夫,就喝问“你知道朱德在哪里?”朱德用手向别处一指,敌军便不屑一顾地扬长而去。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共产党一个军长的装束竟然朴素得与伙夫没有什么两样。难怪1938年初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到延安初次见到朱德时竟不相信面前的八路军总指挥是一个敦厚、朴实的人,是一个浑身沾满尘土,穿着蓝灰色的衣服,简朴得像个农民的人。

在延安,为战胜抗战相持阶段的艰难困苦,朱德不仅提出“南泥湾政策”,还亲自领导军队的大生产运动和南泥湾的开发建设,带头参加生产劳动。他既纺线又种地,同身边工作人员组成生产小组,在王家坪开垦了3亩菜地,种了十几种蔬菜。作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年近花甲的朱德与士兵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在他的带动下,军队不仅克服了当时的严重经济困难,而且形成了参加生产劳动的优良传统。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军队将帅与士兵做到同甘共苦固属不易,而在打下江山之后,军队将帅还能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到“富贵不能淫”,则更为可贵。建国后,条件变了,物质生活比过去好了,但朱德艰苦朴素的作风始终如一。三年困难时期,他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渡难关。据朱和平回忆:“他不但把自己的粮食定量从30斤缩减到了26斤,而且还经常吃一种把米和菜煮在一起的‘菜糊糊’。我们家由于来往的客人多,有段时间粮食亏空了50多斤,工作人员想报请机关行政部门把短缺的粮食补上,爷爷坚决没有同意。一天,他亲自指导厨师做了一顿‘菜糊糊’,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吃。他对大家说:‘今天请你们吃这顿饭,是让大家不要忘记过去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国家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我们要想到全国人民,和人民一起渡难关,能节约一点是一点。’”①[①朱和平:《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7172页。]

他曾经写道:“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②[②《朱德诗词集》(新编本)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这是他自己思想品质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勉励后人的道德箴言。

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朱德曾经说过:“要想做成几件事,只有老老实实、实事求是。”③[③《朱德年谱》(新编本)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7页。]他在工作中特别注意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在多次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朱德对各地出现的高指标、高速度、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严重脱离实际的错误作法,尤其是公共食堂问题产生了怀疑。尽管当时在农村人民公社办食堂和吃饭不要钱都是中央提倡和竭力推行的,而实行家务劳动社会化也是马列主义书本上写了的,但朱德坚持自己的看法,要求解散农村公共食堂。他严肃地说,他作为党中央的副主席,发现了工作中的问题,有了意见就向中央提出,这是他应尽的责任。195842日,他在煤炭工业部召开的四级干部会议上讲话时还针对一些浮夸现象说:“要有实干精神,劲要鼓。但不要吹嘘,办不到的就不要讲。”①[①《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12页。]当时,在大多数人头脑都发热的情况下,他仍能使自己的头脑保持比较清醒的状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属难能可贵。

五、胸怀大局,维护中央团结

朱德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能自觉从大局出发,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内部团结。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率领余部转战于粤闽赣边和湘粤赣边的崇山峻岭之间。天寒地冻,雨雪纷飞,后有敌军追击,前有民团滋扰,又无军需给养补充,部队中人心涣散,离队者越来越多。在此危难关头,“每个人都考虑着同样的问题:现在部队失败了,到处都是敌人,我们这一支孤军,一无给养,二无援兵,应当怎样办?该走到哪里去?”②[②杨至诚:《艰苦转战》,《星火燎原》选编之一,战士出版社1979年版,第110页。]起义军的处境愈加艰难,忍饥挨饿,倍受风寒,许多同志开始对革命悲观动摇,就连许多干部也常常不知所措。在这信仰缺失、思想动荡的危机时刻,朱德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挺身而出,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向官兵们沉着镇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③[③《朱德传》,第103页。]朱德拿俄国革命走过的曲折道路作比喻:“1905年的俄国革命失败了,留下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干。我们这一次就等于俄国的1905,我们只要留得一点人,在将来的革命中间就要起很大的作用。”④[④《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页。]陈毅回忆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⑤[⑤陈毅:《关于八一南昌起义》,《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2期,第26页。]

1935912日,作为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擅自命令红四方面军从四川阿坝和松潘等地南下,105日在松岗卓木碉(今马尔康脚木足乡)分裂会上另立“临时中央”,自任“主席”,公开分裂党和红军。在张国焘的煽动下,有人围攻甚至拍着桌子质问朱德,甚至谩骂朱德是“老糊涂”、“老右倾”、“老顽固”。要他当众表态:北上是“路线错误”,是“右倾逃跑”,反对北上。据康克清后来回忆:“朱总很沉着,任你怎么斗,怎么骂,他总是一言不发,像不沉的‘航空母舰’,等对方斗完骂完,他才不慌不忙地同他们讲道理”①[①《朱德传》,第427页。]。朱德毫不动摇地表示: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正确的。北上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出尔反尔。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义务是执行党的决定。南下是没有出路的。他还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是个整体。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不论发生多大的事,都是红军内部的问题,大家要冷静,要找出解决办法来,可不能叫蒋介石看我们的热闹!”②[②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页。]朱德身陷逆境,但不放弃职责,为了粉碎张国焘蓄意策划的各种挑衅行为,维护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团结,朱德利用与部队接触的一切机会耐心教育广大指战员,要他们顾全大局,维护两军团结。他曾对红五军团的官兵说:“四方面军广大干部战士都是好的,革命的,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所以同志们要注意和他们搞好团结,切不要上少数人破坏团结的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加强全体红军的团结,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争取革命事业的胜利。”③[③《朱德传》,第429页。]后来他又经过与张国焘一连串的坚决斗争,最终带领红二、四方面军走出茫茫草地,于193610月实现了三大主力的会师。毛泽东对朱德同张国焘的斗争给予高度评价,说他斗争得有理有节,“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总之,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朱德以伟大的品格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来源:《朱德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