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家教和家风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2-28   
分享到 :

朱德的家教和家风

罗淑蓉

[摘要]朱德在继承优良传统家教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朱子家训的引导和母亲钟氏的言传身教使朱德养成了勤俭廉洁和勤劳的好习惯。朱德在遵循和传承祖辈家训的同时,树立了严格的家教,严以规范家人的行为,如要接班,不要接“官”;要平凡,不要特权;要勤劳,不要享乐,等等。朱德对立下的这些规矩,不仅要求子孙们做到,自己也身体力行,形成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认真读书,学无止境和尊老爱幼,尽孝家国的优秀家风。优良的家教和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法宝,朱德的家教和家风,为我们当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家庭是最重要的纽带。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们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年版,第 121122页。)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树立良好的家教、培育良好的家风。朱德在继承优良传统家教家训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为党员干部在家庭建设方面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一、传承优良传统家训,树立家人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中,家庭中往往传承着祖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立业的一些教诲,这些祖训,往往体现了一个家族的核心价值观。朱德得到了祖训的教育和引导,又根据时代需求,对这些祖训进行了传承、创新和发展。

(一)《朱子家训》的引导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居身务其质朴,教子要有义方。”朱德故居和朱德父母故居中的这两个楹联,语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是朱家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依循,植根深厚,含义精深,意在劝家人要以“修身”“齐家”为宗旨,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朱德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勤俭的佃农家庭,受朱氏家族代代相传的《朱子家训》的影响很深。朱家祖先都是憨厚、勤劳、朴实的农民,朱德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 110页。);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把十几口人的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虽然贫寒,但全家和和顺顺,尊老爱幼,深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尊敬。朱德的父母都是“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侍亲孝,持家勤”的一代人,他们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佃农家庭的生活是艰苦的,由于地主的残酷剥削,尽管一家人辛勤劳作,但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朱子家训》的引导,深深地影响着朱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养成了勤俭廉洁的好习惯,一生都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

(二)朱德母亲钟氏的言传身教

朱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对他影响最深的是母亲钟氏。他曾深情地撰文追忆自己的母亲:“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 ”(《朱德选集》,第110111113页。)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朱德从小养成了勤劳的好习惯。一生简朴、热爱劳动是钟氏为朱德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二、树立严格的家教,规范家人的行为

“国”与“家”紧密相连,“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先从治家开始。朱德在遵循和传承祖辈家训的同时,还以无产阶级优秀分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子孙们,树立了严格的家教,用以规范家人的行为。

(一)要接班,不要接“官”

朱德对子女后辈的培养非常重视。他特别强调,要把子女后辈培养成革命事业的合格接班人,而不是要接“官”、接“权”。他对后辈说:“要尽到我们的责任,把你们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接班,是接革命的班,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时刻想着大多数人,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实实在在地干革命。如果忘掉了人民,心里想的是当官,就会脱离群众,早晚有一天要被人民打倒。 ”(王亚丽:《生活中的朱德》,解放军出版社 1999年版,第 119页。)

1937 9月,朱德在给四川亲属的信中写道:“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朱德传》(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第 484页。)他还说:“我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朱德手迹选》,北京出版社 1996年版,第 303页。)这是战争年代朱德对亲人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他也一刻没有放宽做人做事的标准,而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家人。

朱德的儿子朱琦去世后,有关部门把朱德的三孙子从海军青岛基地某部调到北京,以便照顾。朱德知道后,极不高兴地说:“我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不要孝子贤孙!哪里来的,还应该回哪里去!”当朱德得知他的二外孙分配到工厂工作的消息后说:“当工人好啊,就是要当工人农民。不要想当‘官’,要当个好工人。”朱德还建议他的大外孙初中毕业后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大外孙被分配去养猪,由于力气不够,把猪食洒了一身,为此他写信要求调回北京。朱德知道后,回信批评说:“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养猪也是为人民服务,怕脏、怕苦不愿养猪,说明没有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就不要怕吃苦。”(王亚丽:《生活中的朱德》,第 104105页。)他强调:“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关系到青年人能否接好班的大问题,应该很好地在农村锻炼,虚心向群众学习,才能有丰富的知识,宽阔的胸怀,坚强的革命意志,才能真正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朱德自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第 322页。)

(二)要平凡,不要特权

朱德从不居功自傲,他严格教育后辈要做平凡的普通群众,绝不允许自己子女后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声望享受特权。在朱德看来,干部子女有了特殊化思想,那就是变质的开端。“不要搞特殊化!”这是朱德教育子孙的一句名言。他说到做到,言传身教。为此,朱德为家人规定了“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

在领导干部的子女用车这个问题上,朱德从不破格,真正做到公私分明。朱德对家里的所有人都严格要求,一律不准乘坐公家的汽车上学,无一例外。就连康克清都是乘公共汽车去上班。

一次,朱琦跟随父亲朱德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去看戏后,站在一辆公务车的踏板上回家,警卫员走路回去。朱德知道后,对朱琦给予了严厉批评,教育他应当“毫不特殊,做一个普通劳动者”。朱琦从此把父亲的教导铭记在心,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许多同他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多少年后都不知道他是朱德的儿子。

朱德的二孙子后来回忆说:“我和哥哥读书时,爷爷让我们吃住在学校,周末回家想改善生活,爷爷却规定我们必须到机关大食堂去吃饭,并一再嘱咐,不准买好的,不准超过别人的伙食标准。后来见有的同学从家里带饭到学校,我和哥哥也想搬回家来住,每天带饭到学校。爷爷却说:‘你们不应该有一点儿特殊化思想,应该和广大的工农子女生活在一起。’”(《深切怀念敬爱的朱德委员长》,中共武汉钢铁公司委员会政治部 1977年编印,第 421页。)

朱德指出,作为革命家庭的子女必须摆脱特权思想,必须和工农子弟一样,靠自己双手去生活,去工作,去创造自己的未来。196910月,朱德到了广东从化,他的孙女刚好中学毕业,就去陪伴他和康克清,朱德要求她不要搞特殊化,必须买饭票到大食堂吃饭,每天早上跟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搞卫生、扫院子,做家务活。朱德把自己的孙女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对待,一视同仁,从不搞特殊化。在朱德的教导下,他的子孙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三)要勤劳,不要享乐

朱德告诫子孙们,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就会变成资产阶级的少爷,要求他们不要贪图享乐,要靠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朱德的教导下,他的子孙们都是在最基层的普通岗位,靠自己勤奋劳动,过着俭朴的生活,并没因为是朱德的后代而享受特殊的待遇。朱琦从部队转业后,到石家庄工作,先在铁路机务段当练习生,后又学做司炉和火车司机。有一次,朱德坐的专列正好是朱琦当司机,朱德便在车厢中接见了他,并给予了鼓励。朱琦始终牢记父亲的教导,勤勤恳恳地工作,在铁路部门一直工作到病逝。朱德的女儿朱敏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名普通的教师,她同其他人民教师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

朱德经常对子孙们说:“要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十分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勤劳美德。他把自家的小菜园当作教育子孙的课堂,手把手地教他们挖地、种菜、除草等,他说:这样做,既不会丢掉劳动习惯,又可锻炼身体。朱德一生不脱离劳动,古稀之年还去参加劳动,为子孙后代作出了榜样。节假日孩子们回到家,朱德便让他们接替服务人员的工作,他说:工作人员很辛苦,应该让他们休息,你们不能享清福吃现成的,要做些事,养成勤劳的习惯。

三、培育良好的家风,塑造家人的思想品德

家风,是家庭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人的心灵,塑造人的人格和思想品德。朱德对家人立下的规矩,不仅要求子孙们做到,自己也身体力行,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一)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朱德的生活非常俭朴,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他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倡导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他说:“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克勤克俭,成家立业’的格言,现在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和经济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和贯彻执行的原则。”(《朱德选集》,第 340页。)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青年受了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影响,他们既不知道过去的艰苦,也就比不出今天的幸福。朱德指出,“这是一种最危险的现象”,“对于一些尚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也应该加强勤俭教育,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少年儿童,这方面的教育更为迫切需要”。(《朱德选集》,第 369页。)

艰苦朴素、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重要道德规范,也是朱德勤俭和廉洁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1957 12月,朱德写下《勤俭持家》一文,号召全国人民贯彻执行“勤俭建国”的基本方针。他说:“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但也是一个经济技术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的国家。为了改变我国这种落后状态,几年来,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作了极大的努力,使生产和建设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总的说来,我们的国家还是落后和贫穷的。要想在这样的基础上建成一个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依靠全中国六亿人民的一致努力,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切实贯彻执行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方针,才能达到这个伟大的目的。”(《朱德选集》,第 367页。)

1960年,在我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朱德提出了解决当前粮食不足的方案,号召全国人民多种高产作物,增加粮食数量,多种瓜菜,代替粮食。他提倡的粗粮细粮混吃等意见,得到党中央的采纳。在这个背景下,朱德写下了这样一首五言诗:“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朱德诗词集》(新编本)(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第 277页。)这首诗既是号召全国人民要坚持贯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制定的勤俭建国的方针,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精神,也是时刻提醒自己要长期坚持这种传统美德。勤俭不论对于国家,还是家庭和个人,都是永久的真言。1963 12 26日,朱德给后辈题词:“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朱德年谱》(新编本)(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 1894页。这三个“勤俭”充分体现了朱德的生活态度和致力于培育勤俭的家风。

闲暇时,朱德往往会带领孩子们挖土种菜,让他们养成自食其力、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朱德也从不允许孩子们乱花钱,他们上小学时添置必要的衣服用具,都要征得朱德的同意,并一一记账。朱德还经常检查这些开支。孩子们参加工作后,朱德也不轻易给他们买什么东西。

在朱德的遗物中,有一条补了又补的衬裤,上面有 17处补丁,无数个小孔。还有一张白麻纱贴花床罩,一方边子已朽烂,罩面上有 6处补丁,这张床罩陪伴朱德度过了晚年生活,后来,康克清又一直用到 1992年去世。这张床罩总是破了又缝,缝了又补。这些补丁还是朱德的儿媳妇赵力平缝补的。由此可见,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物品,更是体现朱德培育出的良好家风。如今,这两件物品陈列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以此教育更多的人保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

(二)认真读书,学无止境

朱德从小就养成了刻苦好学的习惯,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朱德都没停止过学习。在朱德的带动下,注重学习钻研是朱德家长期保持的家风。

朱德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学习劲头,在党内是人人皆知的。1940 8月,中央宣教部在延安杨家岭礼堂隆重举行大会,总结和表彰干部学习积极分子,朱德被评为学习模范。他谦虚地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学无止境啊!”(王亚丽:《生活中的朱德》,第 5859页。)]

朱德读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他善于从书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善于总结他人的理论和思想精髓,再结合实际,将理论加以提炼,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借鉴。朱德的三孙子对当年爷爷教他学习书法时的教诲还记忆犹新:“练毛笔字是对人,尤其是对你们年轻人陶冶情操的好方法,可以帮你修身养性。”“你们年轻人要从小养成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的好习惯。”(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水墨艺术》,中国西苑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年版,第 9页。)朱德的教诲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朱德家学习的气氛非常浓厚,他不仅自己爱好学习,也要求子孙们必须认真学习。每逢节假日,孩子们回来,朱德都要求他们学习或劳动。所以,节假日也就习惯性地成了朱德家里的“学习日”或“劳动日”。

朱德的二孙子回忆道:节假日,都是爷爷亲自组织召开家庭学习会,一次都没中断过。1964年国庆节,哥哥参加了游行队伍,他参加的是天安门前的组字。一上午的活动,他们都感到很累,爷爷就应该更累了。下午,爷爷仍然组织他们学习,并说:“今天是‘十一’,咱们更不能忘了学习。”他们说:“大家都很累,应该好好歇歇。”爷爷严肃地说:“农民种地不能误了节气,工人不能拖延生产计划,我们学习也是这个道理,不能把今天该学的东西,放到明天。”(《深切怀念敬爱的朱德委员长》,第 419页。)

朱德的一生,就是在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勤恳的工作中度过的。他常说:“一个革命者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去为人民服务。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还算个什么革命者!”(王亚丽:《生活中的朱德》,第 42页。)

(三)尊老爱幼,尽孝家国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德认为,共产党员和其他人一样,都应遵循养亲教子的古训,在政治上严格要求的同时,在生活中应给予家庭成员无微不至的关爱。

朱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里,受长辈的耳濡目染形成了尊老爱幼和亲情孝道的良好家风。在驻防泸州时,他把父母接去一同生活,以尽自己的一份孝心。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竟然身无分文,连救济困窘中的母亲、寄钱尽孝的能力都没有,焦急万分的他只能悄悄地写信向在四川泸州的好友戴与龄求助。

此后,当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时,朱德万分悲痛:“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朱德选集》,第 114页。) 他把对生身母亲的爱,升华成对祖国母亲的爱,这就是对家国的孝。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儿女们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朱德将孙子、外孙接到身边抚养。为了报答家乡亲人当年支持他读书和革命的恩情,他把老家亲属的孩子接到身边抚养,目的是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十几个孩子的到来,使朱德家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四、学习朱德的家教和家风与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朱德的家教和家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为我们党当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家教和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法宝

家教是家庭中有力的戒律,家风是无声的教化。家教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家教的好坏,往往影响到家风是否优良。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正,则社稷兴。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朱德选集》,第 113114页。)由此可见,朱德母亲对他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影响,不仅来自于母亲的人格力量,还来自于朱德家优良的家教和家风。可见,良好的家教和家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宝。

(二)学习朱德的家教、家风,从搞好家风做起,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人民日报》2015 2 28日。)“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日报》2016 5 3日。)领导干部要重视家风建设,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在几十年革命历程中,朱德始终重视家庭教育,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他曾对子孙们说:“如果一个革命的家庭连自己的后代都管不好,那怎么能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呢?”(朱和平:《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年版,第 262页。)朱德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来对待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他虽然整天专注于党和国家的大事,但从来不放松对子孙们的教育,时刻关心着他们的成长。1975 36日,朱德写下了“革命到底”四个大字。他的夫人康克清说:“这四个大字,既是对他自己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的总结,也是对我们全家的期望。”

严以修身,除了党纪国法的约束,家教家风的潜移默化也很重要。对党员干部来说,家风正则作风正。党员干部的好家风与作风甚至党风相连。党员干部不仅要严守党纪国法,还应该养成严格的家教,形成良好的家风,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管好自己,更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是廉政的第一步。每个党员干部都要首先从搞好家风做起,正家风以正党风。

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贪污腐化,与其家教不严、家风不正有很大的关系,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家族式腐败,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对领导干部来说,良好的家教家风无疑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因此,党风廉政建设也需要党员干部注重自身的家庭建设。从一些案件中看出,某些出问题的领导干部,普遍存在家风不正、家教不严的现象,家风败坏已成为某些领导干部走向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当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行动中,有必要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朱德的家教家风,对照检查自身的家庭教育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罗淑蓉,朱德铜像纪念园管理所所长、副研究员,四川仪陇 637600

(责任编辑:宿凌)

(来源:《党的文献》2016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