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任弼时研究现状的定量分析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1-27   
分享到 :

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任弼时研究现状的定量分析

陈青娇,曾宪英

任弼时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任弼时同志16岁参加革命,46岁英年早逝。他30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全部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敬仰和爱戴。【胡锦涛:《在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51日。】在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100周年时,形成了对他研究的高潮。尤其对任弼时生平和思想的研究成为探讨、研究的热点。有的作者还选择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从一些新的角度和广泛的领域去研究,反映了对任弼时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更好地了解任弼时研究状况,我们尝试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与方法,对1984—2008年间国内报刊所发表的有关任弼时生平和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分析,从特定角度探索任弼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科研特点及变化规律,力求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任弼时研究状况,把握其发展脉络,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统计结果

我们选择中国期刊网CNKI,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为主要统计源,检索时间段为1984—2008年,选取“篇名/主题”为检索入口,以“任弼时”、“弼时”为检索词,依次进行初级检索,并对检索出的数据浏览并保存,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的,另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作了增补,最终统计出近25年来有关任弼时研究方面的发文281篇。本文统计的数据不包括动态简讯、论文集、专著等。

以下分别对281篇发文的年代分布、来源期刊分布、作者情况及选题分布等进行分析。

二、统计结果分析

(一)发文的年代分布

论文的产出量与年代分布状况可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轨迹。近25年间任弼时研究领域共发文281篇,年均发文约11篇。表1数据显示:1984—2008年研究任弼时的发文数在1994年和2004年分别为26篇和85篇,曾两次达到峰值,因1994年和2004年分别为任弼时诞辰90周年和100周年,举办的学术活动和纪念活动相应较多。尤其是2004年任弼时诞辰100周年,任弼时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党的七大选出的五大书记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他是在党的历史上立了大功劳的人,党中央非常重视,故举办的学术活动和纪念活动级别高,也特别隆重。2004年任弼时诞辰100周年,以党中央名义召开了纪念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并由八家中央单位联合组织召开了全国学术研讨会。为了开好该次研讨会,还提前召开了研究述评会,认真扎实地做了论文的征集和评选工作,【冷溶:《任弼时研究的新进展》,《党的文献》2004年第3期,第34页。】由此推动了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发表的文章也多,2004年发文85篇,达到最高峰值,占总发文量的30%

1 1984—2008年任弼时研究发文的年度分布

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421525214126115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合计篇5966812168517191316281(二)发文的期刊分布

分析任弼时研究发文的来源期刊分布,可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空间分布特点和掌握该领域的主要学术期刊。

任弼时研究的281篇发文分布的刊物为:其中5篇刊登在《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档案报》、《湖南日报》、《辽宁日报》等报纸上;8篇收入《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68篇分布在国内的136种期刊中。

现在我们对268篇发文的期刊分布作简要分析:其中载文1篇的96种,2篇的19种,载文1—2篇的期刊115种,占136种期刊的85%,仅发文134篇,占期刊发文总数273篇(实为268篇,因其中有5篇文章1文两刊发表)的49%;发文3篇以上的期刊21种,占136种期刊的15%,共发文139篇,占总发文量的51%。以上数据说明发文在期刊上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即49%的发文分散在85%的期刊上,而51%的发文又集中在15%的期刊上。

136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依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5种,占136种期刊的26%;发文69篇(无1文两刊发表),占期刊发文总数268篇的26%35种核心期刊按发文多少排列为:《党的文献》发文19篇;《中共党史研究》发文9篇;《毛泽东思想研究》发文4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军事历史研究》、《党建研究》、《湘潭大学学报》、《瞭望》各发文2篇;《人文杂志》、《人事与人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山东文学(下半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出版》、《兰台世界》、《北京档案》、《安徽大学学报》、《当代经济研究》、《江西社会科学》、《求实》、《求索》、《纵横》、《社会科学》、《学术界》、《图书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南京社会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浙江社会科学》、《档案时空》、《党政论坛》、《理论学刊》、《教学与研究》、《领导科学》、《道德与文明》等各发文1篇。

101种一般期刊发文204篇,发文4篇以上的期刊有14种,它们是:《湘潮》发文19篇;《党史文苑》、《党史博览》、《湖南党史》各发文8篇;《云梦学刊》、《党史博采》各发文7篇;《中华魂》、《毛泽东思想论坛》、《党史天地》、《党史纵览》、《党史纵横》、各发文5篇;《文史博览》、《党史文汇》、《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各发文4篇。

上述136种期刊,发文4篇以上的17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3种;17种期刊,共发文126篇,占期刊发文总数268篇的47%。笔者认为这17种期刊可视为任弼时研究的主要学术期刊。

(三)作者分析

1.第一作者的发文分布

研究任弼时的281篇发文,其中署名作者279篇,未署名作者有2篇。279篇发文,按第一作者统计,由201位作者完成,人均发文约1.4篇。在201位第一作者中,发文1篇的有167人,占第一作者数的83%,高于洛特卡定律中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表明任弼时研究队伍还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发文2篇的有15人;3篇的9人;4篇的5人;5篇的2人;7篇的1人;8篇的1人;10篇的1人。发文2篇以上的34人,占第一作者数的17%;共发文112篇,占第一作者发文总数279篇的40%

2.作者的合著情况

论文合著是科研中的普遍现象,合著率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合著论文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合著率是衡量科研论文合作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任弼时研究发文合作者最多为3人,3人合著3篇;2人合著26篇,合著发文共29篇,合著率仅为10.4%,与国内社会科学合著率16.7%,【邓湘琳:《1996—2001年〈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载文及作者统计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年第1期,第29页。】相比明显偏低。这说明任弼时研究以分散研究为主,研究者独立性很强。笔者认为:学术研究论文写作,如有适当的合作者,可以发挥协作优势,集思广益,更易深化研究层次,会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3.核心作者分析

为了确立任弼时研究核心作者的数量,我们依据美国耶鲁大学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N=0.749(ηmax)1/2进行分析计算,其中N为论文篇数,即所统计年限中高产作者中论文数最少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只有发表论文在N篇以上的作者,可以称为核心作者。ηmax为高产作者中发文最多的篇数,将ηmax的值10篇代入计算公式,N=0.749×3.162.4篇。取整数,故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被称为是任弼时研究的核心作者。现将发文3篇以上的核心作者及发文数按发文多少排列为:蔡庆新发文10篇;章学新8篇;廖良初7篇;任远志、陈曦各发文5篇;刘明钢、刘牧、吕小蓟、顾柄枢、雷国珍各发文4篇;马志宇、王琴、未名、吴日中、迟爱萍、陈青娇、周锦涛、姚勇、夏远生各发文3篇以上的核心作者人数为19人,占第一作者人数的9%。核心作者发文82篇,仅占总发文量281篇的29%,与普赖斯定律50%的比例相差甚远,反映出任弼时研究的核心作者尚未形成强势,任弼时的研究还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注意,核心作者的科研注意力尚有待加强。

4.第一作者的地区分布

对作者的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了解全国各地任弼时研究队伍的现状。201位第一作者,其中有12位作者地区不祥,189位第一作者分布于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另有一位美国作者。作者的地域分布较广,但数量分布不均衡。189位第一作者的地区分布为:北京59人,湖南55人,江西9人,上海、陕西、湖北各7人,江苏6人,河北5人,辽宁、河南、甘肃各4人,天津、吉林各3人,广东、安徽、山东、浙江、宁夏各2人,山西、云南、贵州、重庆、新疆、美国各1人。排列前两位的是:北京59人,湖南55人,两地有第一作者114人,占201位第一作者的57%。由于首都北京不仅有不少中央级的研究机构,高校也多,且有许多参加革命斗争的老同志,而湖南是任弼时的家乡,这种特殊的人文环境,使得北京、湖南两地成为任弼时研究的核心地区。

5.第一作者所属系统的分布

对作者所属系统的分布调查,可以了解各系统任弼时研究队伍的状况。由于部分作者的机构单位不清楚,在201位第一作者中只统计到180位的机构单位。这180位作者所属系统的分布为:高等院校(46人)、中央文献研究室、党史研究部门(40人)、党政军机关及领导(21人)、党校(19人)、军事院校、军事研究院所及部队(15人)、报刊出版部门(14人)、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9人)、社科院所(5人)、其它(11人)。高校系统第一作者有46人,居人数首位,占180位的26%;其次,中央文献研究室、党史研究部门40人,占22%,这两方面人员共86人,占180位的48%。以上说明,高校、中央文献研究室、党史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较多,学术研究氛围浓厚,是任弼时研究队伍的集中部门。作为一个系统它由许多单位组成,就一个单位(机构)而言,中央文献研究室作为中央级的权威研究机构,参与任弼时研究的有14人,发文38篇,占发文总数281篇的14%,无论是参与任弼时研究的人员还是发文的数量均居首位。他们大多是任弼时研究领域的专家,有很强的研究实力,是任弼时研究领域的骨干,研究水平也居前列,他们代表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较高水平。中央文献研究室不仅是发文的核心单位,而且是任弼时研究的基地,对任弼时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四)选题分布

经初步统计分析得出研究任弼时的281篇发文的选题分布大致为:纪念、回忆方面的发文94篇,占发文总数281篇的33.4%;生平与思想研究方面的发文174篇,占62%;其他方面的发文13篇,占4.6%

纪念、回忆方面的发文,内容多以叙述历史,讲清过程为主,偏于生平方面的阐释性发文见多,任弼时生平与思想研究方面的发文是研究的重点,研究的专题分布为:党建(24篇)、青年团建设(19篇)、经济(17篇)、共产国际(14篇)、生平(13篇)、军事、(11篇)、品德风范(11篇)、根据地(9篇)、任弼时与毛泽东的关系(8篇)、长征(8篇)、七大(7篇)、综述(7篇)、土地改革(6篇)、思想理论(5篇)、思想政治工作(4篇)、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3篇)、西安事变(3篇)、统一战线(2篇)、工业化(1篇)、六中全会(1篇)、延安整风(1篇)。其中发文10篇以上的专题有:党建、青年团建设、经济、共产国际、生平、军事、品德风范,这7方面的研究发文共109篇,占任弼时生平与思想研究方面的发文174篇的63%,无疑这些方面的研究是任弼时生平与思想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25年来,任弼时研究从纪念回忆到注重生平与思想研究,取得了开拓性进展。任弼时研究涉及了任弼时生平与思想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有关任弼时研究的许多专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进一步拓展了,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对他的思想理论方面的研究大大加强了,对他的品格风范的研究也有新进展。研究中的许多课题颇受关注,如关于任弼时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又如关于任弼时与毛泽东核心地位之确立的研究,也是任弼时研究中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

任弼时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研究论文更加关注对任弼时思想理论研究的同时,并且注意结合当前现实进行探讨。如,对执政党建设思想的研究,对于今天加强党的建设,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结束语

以上分别对近25年间任弼时研究的281篇发文的年代分布、来源期刊分布、第一作者的发文分布、地区分布、系统的分布、作者的合著情况、核心作者的分析及选题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数据处理遵循客观的原则,尽可能降低主观成份。我们认为,文中的统计数据和分析基本能较客观反映出任弼时研究的现状。

任弼时研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也有一些不足。从统计数据反映,其一,任弼时研究的发文偏少,25年来该课题研究发文仅有281篇,同任弼时作为党的领导人在民主革命时期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相比较,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的研究相比较,任弼时研究还远远不足;其二,研究人员较少,第一作者只有201人,其中发文2篇以上的仅34人,真正从事任弼时专项研究的人员就更少;其三,目前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任弼时研究的核心作者队伍,核心作者的人均发文量偏低,研究力量较薄弱等等。我们认为,任弼时研究队伍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领袖人物的诞辰纪念,是推进领袖人物研究的机遇,利用任弼时诞辰纪念定期开展全国和地区性的纪念活动,固然能对任弼时研究起到较大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同时也不可忽视地区性的以领袖名字命名的研究会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任弼时研究的开展,可在任弼时的家乡湖南或任弼时曾工作和战斗过的一些地区建立以任弼时名字命名的研究会或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会或中心将促使任弼时研究工作细水长流,使研究工作能更好面向社会,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巩固和发展研究队伍,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任弼时研究的开展。

被誉为“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从19314月至19348月,在江西苏区战斗了四个春秋。19336月至19348月,他受党中央委派,担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兼湘赣省军区政委,在毛泽东、朱德亲手开辟的这块红土地上,工作虽然只有一年零两个月时间,但他那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辞辛劳、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骆驼”精神给苏区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他领导军民,为反对敌人的五次“围剿”、保卫中央苏区和湘赣苏区,抵制“左”倾错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笔者作为生长在湘赣苏区这块红土地上的井冈儿女,怀着对任弼时同志无比崇敬的心情,被他的独特业绩、独特贡献和崇高品德深深打动,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任弼时同志诞辰105周年之际,在这个及其重要的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对“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任弼时研究现状的定量分析”课题进行探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将从任弼时留下的宝贵革命传统和巨大的精神财富中汲取无穷力量。

(作者陈青娇,井冈山大学档案馆馆员,作者曾宪英,井冈山大学图书馆原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来源:《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二》2009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