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任弼时关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考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08   
分享到 :

论任弼时关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考

杨升祥

任弼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设初期,对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意义、主要途径和关键环节等进行了深度思考,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历史使命,并在艰难曲折的进程中历久弥坚,就在于始终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永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中国共产党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之中,生动地体现在党带领人民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奋斗之中。任弼时强调:“我们的党是已经与群众密切联系起来的党,而且仍然为与广大群众取得密切联系而斗争。我们党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与广大群众有密切的关系,就在于它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6页。】这些论述对于新形势下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正确领导和决策的需要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苦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之宝贵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探索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党正确领导和正确决策的需要。

正确的领导源于群众。列宁指出:“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人民群众是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党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任弼时指出,党的领导是否正确,是否不脱离群众,关键在于“党的一切政策和决定之是否正确,要看它是否符合于群众的利益与群众的要求,是否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并能够动员群众积极起来去奋斗去实行”。因此,党员干部要“经常面向群众,经常关心群众的生活,善于去倾听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迫切需要,善于去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并找出其教训和规律,再去指导群众的行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任弼时指出:“群众的创造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只要依靠群众,任何困难问题都有办法可以解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必将谱写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正确的决策源于群众。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是党制定的方针、政策的基础,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任弼时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又向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意见。”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坚持群众路线,纠正一些严重脱离群众的倾向。“有些同志所拟的计划或决定,不是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不是从总结群众实践斗争的经验产生的,常常是只凭主观,只凭感想,只凭书本去决定政策,自然要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论。他们在执行上级一般的决定时,常常不善于根据当地情况去研究具体实现的办法,而是简单地用强迫命令的官僚主义办法去完成。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困难时,又常常是眼睛向上,等待办法从上面降临,自己完全失掉主动性和创造性。”【《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页。】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注重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党的决策提供实践依据;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二)密切联系群众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理论联系实际既包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世情、国情和党情,也包括联系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这样才能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对于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中国共产党而言,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方面,就是联系人民创造世界的伟大实践,根本目的就是代表、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是密切联系群众。党员干部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把不断满足人民的新诉求作为党的理论需要联系的最大实际。任弼时指出:“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这些学习中能够得到方法,得到经验,去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页。】因此,必须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找出其中的规律。“当着我们抓到了规律后,便使我们的行动由盲目的变为自由的,有明确的方向,并按一定的计划前进。”“我们天天要领导群众行动,就天天需要理论来指导。这种理论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群众中来的,是把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把群众盲目的实践,变成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这就是有理论指导的实践。这就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真正使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真正使马列主义具体化、中国化,并有新的发展。”【《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304页。】因此,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是密切联系群众,在联系群众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密切联系群众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保证。任弼时认为,党的政治路线是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和任务而制定的,其内容和要求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党根本宗旨是不变的。党的组织路线是由政治路线决定的,并为其服务。党的组织路线的内容也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这一点是不变的。衡量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正确与否,就是看它们能否最大限度地发动和组织群众,以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密切联系群众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保证,因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思想只能是从群众中来。详细调查研究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促进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以形成符合群众需要的系统意见,才能制定和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既是用马列主义指导群众实践的要求,也是在“领导群众实践中发展马列主义”【《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页。】的要求。

(三)密切联系群众是增强党性修养的需要

党性是政党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不同政党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具有不同的党性。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其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性修养的基本内涵和明确要求。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任弼时认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群众谋解放。“所以我们在一切工作中,都要从照顾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照顾群众的经验出发,从依靠群众的力量出发。要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与群众融成一片。这就是我们所要求每一个党员应有的群众观念,同时也是每一个党员有无党性的起码条件。”【《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页。】党的性质要求每个党员应当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难。任弼时指出:“今天,在我们许多党员干部中还非常缺乏这种群众观念。他们在处理一切问题时,常常表现其观念上没有群众,或只有抽象的模糊的群众,而没有具体的斗争的群众。他们没有从调查研究群众的实践中去想办法,而是从感想从书本上去想办法。没有想到他们所决定的东西,是否符合于群众的需要,是否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是否能动员群众自觉地积极地起来去实行。”【《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305页。】他们没有站在群众之中,而是站在群众之上,去强迫命令,必然不能做好工作。必须纠正脱离群众,不符合党性要求的错误。

密切联系群众是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任务。任弼时认为,提高党性修养,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必须加强三个方面的研究和落实:一是做出正确决定,必须汲取群众的实践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了解群众的实践与经验,为党组织正确做出决策奠定群众基础,提供实践依据。二是正确地执行决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党组织在领导群众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有效地落实决定。三是检查执行决定情况,必须有群众的直接参加。要听取群众对于落实决定的意见和建议,是否反映了群众的要求和意愿。所以,正确地做出决定、正确地执行决定、正确地检查决定落实情况,都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引导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大力组织群众,才能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因此,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经常使我们党的威信在群众面前提高起来,使得广大群众信赖我们的党,”为增强党的力量而奋斗,“这是测量党性的一个主要标志”【《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6237页。】,也是每个党员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任务。

二、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主要途径

列宁指出:对于执政党而言,“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2页。】,“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那里去工作。”【《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力引导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这是党紧密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

(一)要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共产党不仅要根植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还要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是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要求。任弼时指出,为了更加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共产党员要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我们只有先向群众学习,才能有办法指导群众的行动。

共产党员要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并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向实践学习是获取实践经验,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我们的理论是否正确,并为开展工作提供实践依据;我们向人民群众学习是为了把理论成果、实践经验运用于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19493月,任弼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党的建设方针转向以城市和工业为重点,因此,向人民群众学习,与工农建立密切联系,才能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农联盟,加快经济建设。党的基层组织要“经常检查党员的工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这对于改善党与群众联系是很重要的。”【《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3页。】这是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指导新中国建设的要求;是依靠人民发展生产,增加物质财富的要求;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这“对于我们党将要在全国范围成为执政党的时候是特别重要的。”【《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3页。】

共产党员向人民群众学习是长期的任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拥有巨大的创造力,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无穷的智慧和潜能,这是共产党人深厚的学习资源。任弼时指出:“共产党员要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页。】,才能正确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才能把工作做好。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强调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不是事业顺利发展时口号,而是解决困难和问题的真谛;不是做表面文章的需要,而是求真务实的前提。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是党的宝贵历史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健全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的制度和机制,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从各项实际工作中认识规律、掌握方法的重要保证。

(二)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19417月,任弼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和了解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我党的最高利益,应当用无限的忠实性和坚定性为这个利益服务。”【《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页。】坚持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根本要求,也是保持党同群众密切联系的主要途径。

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才能与群众建立密切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弼时多次指出:我们党是“为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的党,是领导广大群众为自身求利益求解放而进行革命斗争的党。”【《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6页。】如果哪个党组织不能代表人民利益,就会脱离群众,失掉群众,就等于失掉了基础,失掉了斗争力量。哪个党员不能为人民办事,就会减弱自己的作用,减少一份力量。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解决人民生产生活的问题,人民才会拥护它,才能巩固边区政权的群众基础。这是党与群众建立真正的密切联系,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使党的力量不断壮大的重要途径。在抗日根据地,党要维护人民利益,着力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敌占区,党也要“注意到在可能范围内求得改善群众生活,不提过高口号与要求,并且采用合法方式,使群众改善生活的要求能够顺利地实现。”【《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4页。】只要我们坚持为人民谋利益,就能与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就能够取得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兼顾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才能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弼时指出,在各阶层群众的抗日斗争中,工人阶级抗日是积极的;农民的抗日斗争也是极为活跃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抗日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妇女和儿童在抗日中积极进行战地服务和宣传慰劳工作。民族资产阶级在日军入侵后受到很大损失,希望战胜日本,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是不坚定的。一部分大地主和绅士被日本利用,在敌占区组织伪政府。中小地主在敌人残暴政策下,对抗战表示同情,在游击区他们还把部分粮食供给游击队。我们既要关注工人、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等阶层的利益,保护其抗日积极性,也要兼顾民族资产阶级、中小地主的利益,把他们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我们党今天所执行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其他的社会政策,像减租减息又缴租缴息,像改善工人待遇又要资本家可以赚钱牟利,”“这些具体政策,都是从照顾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同时也照顾了少数地主资本家的利益”【《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页。】。这是同日本侵略者持久斗争的需要,是全民族解放利益的要求。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要引导和依靠人民群众

任弼时认为,党对人民群众的正确引导是建立在“党真正掌握了马列主义的武器,真正与人民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群众的需要,按照群众的觉悟程度,而提出主张和政策;同时又要通过群众去实现它,使群众真正认识与接受党所提出的主张,并为这个主张而进行斗争。”【《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页。】党要引导和依靠人民群众,必须坚持和发扬人民民主,必须发挥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政治优势。

贯彻群众路线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任弼时指出,在抗日战争中,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政治优势,才能保证党对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领导。“建立‘三三制’政权并不是要放弃政权中党的领导作用;相反的,我们要巩固这种领导。”【《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1页。】保持共产党员在“三三制”政权中三分之一的比例,加强对人民中的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的领导,并争取一切革命组织和群众团体执行党的政策,实现党的主张。一方面,党不是命令这些组织同意党的主张,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采取民主的方法做出决定。另一方面,这些组织里的党员,在其组织内部必须努力解释党的主张的正确性,争取其组织能够接受党的主张。这是党引导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党的各种政策和决定,夺取抗战胜利的任务和要求。边区的党和政府要在组织群众进行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建设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相信和依靠群众,制定计划,认真执行,定期检查,同边区的老百姓一起办好边区的许多事情,这就是在边区实行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的实质。

在坚持和发展民主政治中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任弼时指出,陕甘宁边区的政权“是民主的政权,是中国最进步的民主政治,也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其一,它“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人民已经直接参加政权的管理。”其二,“人民选举出来的政府,又是为人民办事的,组织人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3页。】我们不能否认边区民主政权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存在许多缺点,比如选到政府中的有些人员还不能真正替人民办事;有的本来是工农出身的人员沾染统治阶级剥削意识,利用其地位剥削与欺压老百姓;个别反共特务分子钻进政权机关,利用时机进行破坏与暗杀;某些地区下层政权还被地主阶级把持,减租减息没有认真执行等,对于这些地区的政权及其执行的政策,必须在发动群众斗争的基础上来加以改造。同时,“要使每一个政府工作者能够经常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反映群众的要求,真正为群众办事,以达到政权与群众密切结合的目的。”【《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页。】总之,在边区的各项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要坚持和发展民主政治,密切联系群众,引导和依靠群众进行边区建设。

三、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关键所在

研究任弼时关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必须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本色,这是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一)坚持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为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更是新形势下对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要求。执政为民是党的政治本色,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任弼时强调,每个党员都要“加紧锻炼党性,提高党性,培养党性,增强党性”【《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这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这是把人民利益作为党的最高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要求。

坚持根本宗旨才能真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基础。任弼时提出,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并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是代表人民的意见与要求的。党是“从无产阶级的最高利益,从劳动群众的利益出发,来决定我们的主张与政策的”【《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19287月,任弼时指出,在城乡的群众工作中,都要坚持为群众谋利益。其一,在城市工作中,要关注工人与贫苦市民的利益和要求。努力宣传教育群众,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使群众了解党,接受我们的主张,如此,在斗争时才能获得广大群众参加。其二,在农村工作中,要把改善农民生活与发动农民斗争相结合。发动农民进行抗税、抗债、抗捐等斗争,改善农民的生活,防止脱离群众。其三,要发挥基层支部联系群众的作用。19333月,任弼时指出,“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是党与群众的连环,党的一切决议,必须经过支部执行。”【《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支部要广泛组织、动员、武装群众参加当前的战争。同时,要注意群众利益的争取,使群众团结在支部周围,才能贯彻群众路线。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密切联系群众。19381月,任弼时指出:抗日战争“只有动员起全民族的力量,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获得最后胜利。因此,我们把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视为在抗战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同时,要从各方面减轻他们自身的经济负担,“在可能范围内改善人民生活,优待直接参加武装斗争者的家属,这又成为发动和组织群众坚持斗争最重要的方法。”【《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143页。】如果“破坏群众利益,客观上帮助敌人欺骗民众。”【《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19465月,任弼时针对解放区建设的任务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能组织人民发展解放区经济,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就会脱离广大群众,不但“没有力量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而且也不可能保持已得的胜利”【《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4页。】。19493月,任弼时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指出,党要根据工作重心转移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与群众的联系。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已经是全国范围内长期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二)坚持求真务实,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务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要任务。党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把群众路线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二是坚持群众工作方法;三是发扬三大作风。三者的结合点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在求真务实的群众工作中,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坚持求真务实。19281月,任弼时指出:每个共产党员“应当很详细地去调查研究群众生活,替他们提出很实际的极切身的要求,领导他们为这些要求而争斗。”【《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即使在白色恐怖之下,党组织也要深入群众。“党的秘密工作只能使党领导广大群众斗争时才有意义,否则秘密工作与群众斗争也隔离起来,那便是极大的错误。为使党可以影响并领导广大群众,则党的秘密工作必须与公开工作联系起来,尽量利用一切公开及半公开的机会去团结工农群众。”【《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19351月,任弼时在《目前湘鄂川黔边区的战争形势和党的紧急任务》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动员不仅在党团内,还要去告诉广大群众,使群众清楚了解目前战争形势,相信我们能够胜利,巩固群众对战争的必胜信心。”【《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485页。】为了保证部队的粮食供给,一要说服群众,在群众帮助下留出粮食供给红军。二要分一部分给当地群众,并向群众宣传解释保证红军给养的重要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研究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利益诉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才能在求真务实中取得革命的胜利。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才能做到求真务实。19381月,任弼时提出:抗日战争“要动员全民族的力量去奋斗,才能持久与胜利。”“把人民动员和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不可摧毁的力量,是持久抗战中军事、财政和其他种种力量产生的主要源泉。”我们要“以周密的系统的宣传方法,把日寇灭亡整个中国的侵略阴谋,把敌军烧杀、奸淫、抢掳的残暴行为,把持久抗战能获得最后胜利的条件,把每个国民应负的责任,把群众参战的具体方法,进行最普遍的宣传鼓动与教育,鼓起群众炽烈的爱国热情,建立起坚固的胜利信心,积极起来参加各种抗战的实际斗争。”【《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7158页。】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党坚持求真务实,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关键是引导全党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之真,务密切联系群众之实。

(三)坚持廉洁从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更是在新的考验面前加强党风建设的严峻课题。清廉的作风是永葆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关键。回溯我们党的光辉历程,群众路线犹如党的精神主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赢得了亿万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获得了力量之源和执政之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产生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自觉行动的实践力量。

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19412月,任弼时指出,我们“一定要把握少发空论多做实事,反对没有内容而只有形式的各种小组,减少那些消耗老百姓劳动的做法,一定要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0页。】。建立新的作风,一要打破公式主义,尽量运用群众习惯中的一些方式。二要善于组织人民的力量,改造那些群众不喜欢的东西。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兼顾群众的习惯”【《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5页。】,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任弼时指出,官僚主义的表现,一是在制定计划之前,既没有详细的调查研究,也不是从实际的可能的条件出发,更没有依据群众的需要和觉悟程度,而是想当然,凭着一种大概的估计而制定出来。二是对上级的指示和决定,没有认真研究,简单看过,就置诸高阁。更谈不到结合当地情况,研究和制定具体的执行办法。三是当执行某种决定或进行某种工作时,不能很好地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向群众解释,反而滥用摊派和强迫命令的办法。本来是对群众有利的,群众是赞成的,却反而导致群众不满。四是把计划当做形式,既不组织执行,也不按期检查执行程度。使计划成为文牍主义、形式主义。【《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5286页。】任弼时认为,戒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从根本上解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问题,才能密切党群关系。

密切联系群众,必须摒弃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19444月,任弼时指出:“我们一方面应当从组织人民生产中保障人民能够吃得饱,穿得暖,真正做到战争环境当中可能做到的丰衣足食;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防止和克服浪费现象,养成一种坚实而朴素的作风。”【《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5页。】对于全党而言,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培育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是密切联系群众,推动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基本要求。19431月,任弼时对于党政军领导机关里产生了极少数腐败分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们虽是出身于工农群众,虽然也知道群众的苦难和要求,但他们已经染上了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不仅不能好好地为群众办事,反而企图爬到群众的头上,假公济私,利用自己的地位去发财致富。”【《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7页。】对于贪污、腐化和堕落的严重倾向,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干部与党员就会起着质的变化,党、政府与军队也会被它逐渐腐蚀,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反腐倡廉要奖惩分明,“对于工作积极,肯负责任,有创造能力,有办法克服困难,生活朴素廉洁,为群众所拥护的干部,必须加以奖励;而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负责任,贪污腐化,脱离群众的干部,必须加以处罚。”【《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9页。】加强党风建设,才能密切联系群众。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研究任弼时关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群众路线是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的本质是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群众路线的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作者杨升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教授)

 (来源: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任弼时研究中心编《纪念任弼时诞辰110周年学术研究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