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中国科技事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1-25   
分享到 :

邓小平与中国科技事业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科技日报》编辑部

2014822日,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今天,纪念小平同志,追忆小平同志与中国科技事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缅怀伟人,思考当下,面向未来,心潮澎湃!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日益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成为各国竞争的制高点和新赛场。

举目神州,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审时度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对科技改革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强调要让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着新的画卷!

高举旗帜,破浪前行。30多年前,小平同志开启的改革春潮,一路奔腾;科学的春天,在华夏大地永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更加深入人心。

今天,当人们享受着科技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恩惠时,倍加感怀小平同志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立的不朽功勋!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科教界一片萧条,出现了令人痛心的知识断层。

早在1975,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要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且明确指出"如果科学研究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科学研究是个大问题,要好好议一下。"在他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系统起草了《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这个提纲后来受到"四人帮"的攻击,被当作"复辟"的两大"毒草"之一横遭批判。

"四人帮"被打倒后,中国向何处去?

1977年邓小平同志再次复出,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他敏锐地提出,中国要走现代化建设之路,就必须寻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科学技术。

数月后,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19783月,5000余名科技代表聚集人民大会堂。会上,邓小平同志发出时代强音,"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等著名论断,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大会澄清了长期以来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长期以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会上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解放的宣言,昭示一个科技新时代的开始。

发展高科技,每一步都离不开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许多重大项目决策和科技计划的制定,都是在他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批准李政道的建议开展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亲自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工程奠基。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呼吁制定高科技发展计划,仅仅两天后,邓小平同志即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强调"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由此,著名的863高科技计划问世。

一个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国家要走向富强,就必须把自己的科学技术搞上去。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明确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1986年元旦,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的科技类报纸《中国科技报》诞生,邓小平欣然为报纸题写了报名。1987年元旦,《中国科技报》更名为《科技日报》,邓小平再次为之题写报名。这位日理万机的伟人,一年时间两次为同一家报纸挥毫题名,这是绝无仅有的,足见他对中国科技事业和中国科技新闻事业的殷殷期待。

如今,中国已走出一条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道路,科技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蛟龙探海,镌刻"中国深度";神舟飞天,成功实现与"天宫"载人交会对接,彰显"中国精度";与风竞速,中国高铁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提升"中国速度"……中国人在迈向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取得的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令世界瞩目。

"海纳百川,包容兼蓄",国外先进科技成果被大量引进,在中国落地、开花、结果。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流,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如今,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两类创新要素,加大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在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高铁、三峡工程等已经成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范。

不改革死路一条。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实践证明,正是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大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全力整体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齐心协力破除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创新活力充分释放,让一切创新源泉竞相涌流,把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

(来源:《科技日报》201408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