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二大前邓小平思考“小康之家”现代化目标的心路历程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1-24   
分享到 :

中共十二大前邓小平思考“小康之家”现代化目标的心路历程

蒋永清

〔摘要〕“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和修改,我国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之路。1979年初,邓小平在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一次决策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随后在7月份提出20世纪末人均一千美元的“小康之家”标准。1980年上半年经过集中调研和论证1000美元标准的可行性,邓小平在1981年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二次决策中调整和坚持“小康之家”现代化目标的标准,并进一步深入思考后“小康之家”时期现代化建设目标,谋划70年发展蓝图。回顾邓小平对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贡献历程,对于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初期至中共十二大,是邓小平艰辛探索“小康之家”现代化目标的阶段。这一时期,他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与智慧来谋划这一崭新的理论。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亲历了我们党确立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决策过程,深谙其中的经验教训;他敏锐地捕捉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紧张局势趋向缓和的重大转变,把经济建设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中心;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民情怀,把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衣食无忧、平安幸福生活的热切企盼与向往设计在国家发展蓝图中。本文对这一时期邓小平艰辛探索的心路历程作一简单的梳理。

一、在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一次决策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面对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严峻局面,党和政府在提出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同时,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重工业高速度的急躁冒进倾向,在对外引进中也提出了过高过急的指标。这样,加大了国家财力的负担,加剧了物资紧张的局面,在生产建设中留下很大的物资缺口,导致建设规模超过国力,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对此,在1979年初,邓小平同意陈云、李先念提出的宁可降低指标、减少某些引进项目也不要留物资缺口的意见,并提出“要从总的方针上来一个调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466466,496,497,497,540,632,640,659,685,681,690.】。15日,陈云将新华社一份反映国家计委安排1979年的生产计划和物资供应时还在留缺口的材料批转华国锋、邓小平。陈云批示说:“我认为有物资缺口的不是真正可靠的计划。”邓小平阅后批示:“请计委再作考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修订本):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61.】第二天,邓小平同四位副总理余秋里、方毅、谷牧、康世恩谈话说:陈云的“这个意见很重要”,“有些指标要压缩一下,不然不踏实、不可靠”。调整的方向就是“先搞那些容易搞的,上得快、能赚钱的。宁肯减少一些钢铁厂和一些大项目”。“把建设方针、把规划调过头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466466,496,497,497,540,632,640,659,685,681,690.

邓小平反复思考经济工作怎样做到既要搞得快点,又要不重犯1958“大跃进”的错误。在酝酿调整方向时,他提出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先搞资金周转快的,如轻工业、手工业、补偿贸易、旅游业等,能多换取外汇,而且可以很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466466,496,497,497,540,632,640,659,685,681,690.】。

1979314日,陈云、李先念两人联名致信中共中央,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提出:“现在的国民经济是没有综合平衡的。比例失调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调情况大体上调整过来”。【陈云.陈云文选: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250—255,244—247.】这封信引起中央领导层的高度重视。318日,国家计委党组向中央提交了《关于修改1979年计划的汇报提纲》,下调了钢铁指标,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计划,对于过大的引进项目也作了调整。

321日至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开会听取和讨论国家计委的上述报告。在21日下午的会议上,陈云作了系统的发言,强调坚持按比例发展的原则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他说:“一方面我们还很穷,另一方面要经过二十年,即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个矛盾。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现代化用人少,就业难。我们只能在这种矛盾中搞四化。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实践证明,“单纯突出钢”的做法是“不能持久”的。“只看到可以借款,只看到别的国家发展快,没有看到本国的情况,这是缺点。不按比例,靠多借外债,靠不住。”“现在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基本建设项目大的一千七百多个,小的几万个。赶快下决心,搞不了的,丢掉一批就是了。”“要有两三年调整时间,最好三年”,才能把各方面比例失调的状况大体上调整过来。【陈云.陈云文选: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250—255,244—247.

无独有偶,也就在这一天的上午,邓小平会见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在谈到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时,也谈了和陈云相似的观点,就是说不能简单提赶超西方国家,而要充分估计到我们落后和困难的一面。邓小平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达到这个水平,也还要做许多努力。由于缺乏经验,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比想像的还要困难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466466,496,497,497,540,632,640,659,685,681,690.】在这里,他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新概念,这标志着和当时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一系列拨乱反正一样,他同样在考虑经济上的拨乱反正。

323日,邓小平在这次政治局会议的最后一天讲话,完全赞同陈云的意见。他说:“中心任务是三年调整,这是个大方针、大政策。经过调整,会更快地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过去提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现在到该总结的时候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不光决定于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466466,496,497,497,540,632,640,659,685,681,690.】他把21日同麦克唐纳谈话中提出的新概念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来:“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466466,496,497,497,540,632,640,659,685,681,690.】这就把他偶然的一次谈话中产生的思想火花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到党的最高决策层来酝酿。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了集中三年时间搞好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决定成立财政经济委员会,由陈云、李先念挂帅。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一次决策,在这次决策中,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概念。

4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布置经济调整工作。会议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会后,国务院成立了清理在建项目办公室,开始推动调整工作。

二、提出20世纪末人均一千美元的“小康之家”标准

经济调整开始以后,许多引进项目受到压缩,因此邓小平对外作了大量的解释工作,反复说明八字方针是为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并不影响我们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的既定方针和政策。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深入地思考“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不同于以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现代化为指标的“四个现代化”,它侧重于人民生活富裕的程度,或者说主要以人民生活提高的程度为指标,并且使用国际通用标准,以美元来计算。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250美元,那么,20世纪末将提高到多少呢?

1979728日,邓小平在青岛接见山东省委和青岛市委负责人时,第一次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定出了标准,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他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是最大的阶级斗争。”“生产力不发展,有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还可以增加外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466466,496,497,497,540,632,640,659,685,681,690.】这里所说的“人均收入1000美元”指的就是后来所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意思,这就意味着在1978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这个概念同“四个现代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把人民生活的感受和指标包括进去了,意味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和改善,教育文化事业将有大的兴旺发达,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之类在当时被认为的高级耐用消费品将大量地跨进人们的家庭,肉、蛋、糖、奶等食品在人们食物构成中将占越来越大的比重,人们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将有大的改善。

1000美元的提法参考了当时国际上最新的衡量标准。邓小平在104日的讲话中更大范围地谈了这个设想。103日至1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专门讨论调整方针的落实问题。104日,邓小平在会上讲完调整的有关内容后,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1000美元标准的设想。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据澳大利亚的一个统计材料说,一九七七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为八千七百多美元,占世界第五位。第一位是科威特,一万一千多美元。第二位是瑞士,一万美元。第三位是瑞典,九千四百多美元。第四位是挪威,八千八百多美元。我们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能不能达到人均上千美元?前一时期我讲了一个意见,等到人均达到一千美元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就能花多一点力量来援助第三世界的穷国。”【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195194—195236,237,259,363,356,416—417.】但这个时候,邓小平仍然认为实现人均1000美元这个设想还是很困难的:“现在我们力量不行。现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大概不到三百美元,要提高两三倍不容易。我们还是要艰苦奋斗。就是降低原来的设想,完成低的目标,也得很好地抓紧工作,要全力以赴,抓得很细,很具体,很有效。”【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195194—195236,237,259,363,356,416—417.

实现1000美元的标准,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硬要求,这就要求突破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新的路径。这年3月,陈云曾就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有新意的思考。197938日,陈云撰写了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提纲。提纲指出:1949年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缺点是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忽视市场调节的后果是忽视价值规律,思想上没有“利润”概念;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中,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将占很大比重。【陈云.陈云文选: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250—255,244—247.11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副总裁弗兰克·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时,也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大胆论断。他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195194—195236,237,259,363,356,416—417.】当然,这时邓小平提的“市场经济”概念和陈云“市场调节”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这些探索,无疑对当时刚刚起步的改革开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从理论上作了初步设计,如果能用中国人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表述出来,那就更能深入人心,凝聚民意,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奔向这个目标。作为职业革命家,邓小平深知这个全党工作大局的重要性。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思索很久的主题突然之间用一个恰当的词汇表达了出来。

125日,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6日,邓小平会见了他。在会谈中,大平问: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那么,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他很想从邓小平这里听到中方的设想。邓小平稍加思考,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新概念——“小康之家”:“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195194—195236,237,259,363,356,416—417.】这次谈话内容没有公开,“小康”一词在1979年的《人民日报》上没有出现过。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是198063日该报第七版登载的新华社记者穆广仁写的通讯报道中。

邓小平同大平正芳谈话中提出的“小康之家”目标,不是随口讲的,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回答。如同他1980116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说的:“前不久一位外宾同我会谈,他问,你们那个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跟他讲,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这个回答当然不准确,但也不是随意说的。现在我们只有二百几十美元,如果达到一千美元,就要增加三倍。新加坡、香港都是三千多。我们达到那样的水平不容易,因为地广人多,条件很不一样。”【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195194—195236,237,259,363,356,416—417.

三、1980年上半年集中调研和论证1000美元标准的可行性

那么,这个并不是随意说的1000美元的“小康水平”能实现吗?1980年上半年,邓小平集中调研和论证这个小康目标是否可行。一方面,他认为“在二十年内大体上要增加三倍,这不容易”【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466466,496,497,497,540,632,640,659,685,681,690.】;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我们已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方面有了初步的基础,另外一个好条件就是中国资源确实丰富,人民勤劳。在此基础上只要采取好的政策,不发生曲折,我们是很有信心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466466,496,497,497,540,632,640,659,685,681,690.】。

到底怎样,还是要由实践来回答。1980630日,邓小平乘专列由北京前往西安,到陕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参观视察。722日乘专列前往郑州。他在途中说:“这次出来到几个省看看,最感兴趣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实现农村奔小康,达到人均1000美元,一个是选拔青年干部。对如何实现小康,我作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算账。我对这件事最感兴趣。8亿人口能够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河南地处中原,你们算账的数字是‘中原标准’、‘中州标准’,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466466,496,497,497,540,632,640,659,685,681,690.

831日至911日,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经济形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邓小平要求各地“算账”的情况也成为会议的热门话题。

湖北省省长韩宁夫算了一笔账,说湖北省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184亿元,按1.55元兑换1美元计算,全省4600多万人平均每人258美元。今后20年工农业产值每年递增率保持过去30年平均的7.7%,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到2000年全省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能达到1050美元。他同时说,如果我们工作做得好一些,再提前一点也是有可能的。

拥有9700万人口的四川省,1979年全省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00美元,他们的初步规划是:到2000年达到820多美元,然后再奋斗两三年实现1000美元的目标。

浙江省1979年是268美元,比全国平均数略高。这个省的代表预计,全省可以在2000年或提前一点时间,实现1000美元的目标。

上海、北京、天津三大直辖市呢?据1979年的统计,上海市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远远超过1000美元,北京市、天津市距1000美元已相差不多,这三大市将在现在的“起跑线”上向2000年迈进,这样,他们能在全国实现每人平均1000美元的奋斗中作出重要贡献。

黑龙江省1979年是366美元,他们计划提前于1995年达到1000美元的目标。另外,内蒙古、江西、福建、广东、河南等省、自治区,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一本实现1000美元的账,有阶段目标、行动方针、克服困难的措施等等。【于有海.○○○年和一○○○美元[N].人民日报,1980—09—07.

看来各地算账的结果,全国在2000年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目标是没有问题的。同时,根据当时的资料研究,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50美元左右提高到1000美元左右,联邦德国用了12年,日本用了14年,意大利用了15年,苏联用了17……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有不利条件。但是,勤劳勇敢、有志气的中国人民,从1980年算起用20年多一点的时间,走完上述国家用12年到17年走完的道路,应该是能够办到的。

这样,20世纪末1000美元的“小康之家”目标似乎可以确定无疑地定下来。但是,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小康之家”现代化目标因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人事变动而出现波澜和反复。

四、在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二次决策中调整和坚持“小康之家”现代化目标的标准

1980831日至911日在北京召开的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接受华国锋辞去国务院总理的请求,并决定赵紫阳为国务院总理。会议决议认为,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基本上是良好的,整个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前进”。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国家预算和概算,主要指标是积极稳妥的,措施是得力的。大会圆满落幕。

但是,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后,新任国务院总理认为经济形势严峻,需要改变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采取“进一步调整”的果断措施。人大会议后,198010月,国务院发现经济情况比预计的严重,农业和能源减产,财政赤字增大,物价上涨。101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决定对调整采取得力措施。1024日,国务院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切实抓好调整,保证1981年经济稳定增长的几项重要措施》,第一次对1977年、1978两年经济工作提出批评,认为1979年中央确定的调整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回过头来看,在1979年、1980年两年中的执行上,特别是在调整基本建设方面,该退的没有退,或者没有退够。对1978年确定引进的大项目,在处理上犹豫徘徊。地方和企业财权扩大以后,又盲目上了一批重复建设的项目。

同日,邓小平听取时任总理赵紫阳关于调整的设想后指出:“一、就是这个方针,不能硬着头皮硬干。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做到哪一步就算哪一步。心有余而力不足嘛。宁肯把速度放慢一点,5%也可以。总之,把人民生活搞好一点。三、赞成赵紫阳的想法,长远规划粗一点,否则盲目性太大。25日,邓小平同胡乔木、邓力群谈到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说:“我们还是退得不够,特别是基本建设,一定要坚决退下来。速度也不能达到原先设想的那么快。”“经济工作要接受过去的教训,再也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一定要搞扎实。”【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466466,496,497,497,540,632,640,659,685,681,690.

与此同时,19801110日至1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9次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报》指出,19771978两年中,在经济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左”的口号。这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冒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失和困难。

真正的集体决策是在198011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会议上作出的。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1981年计划设想的汇报,提出了一步退够的方案:1981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加3.7%;基本建设投资由原来的550亿元减为300亿元,比上年减少40%。陈云在会上提出:基本建设搞“铁公鸡,一毛不拔”,“置之死地而后生”。邓小平赞成陈云的意见,提出召开一次中央工作会议,来传达这次会议的决策,并指出,历来克服困难都不是讲分散,而是讲集中,最后落脚到中央集中统一;要一切听指挥,思想统一,行动统一。他同时提出请陈云作一篇带有纲领性、鼓舞性、总结经验性的发言。

相对于1979321日至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一次决策,这次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会议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二次决策,而且是壮士断腕的果断决策。

19801216日至25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了经济上进一步调整、政治上进一步安定的方针。1216日,陈云根据邓小平的意见作了长篇发言《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系统清理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阐述了调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依据,提出了今后经济工作应当遵循的许多重大原则。赵紫阳作了《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几个问题》的讲话,部署了调整工作。李先念在会议结束的1225日作了《对经济调整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阐释了调整工作的重要性。邓小平作了《贯彻调整方针,改善党的工作,保证安定团结》的总结讲话,他说:调整这件事,“去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决定。但因全党认识很不一致,也很不深刻,所以执行得很不得力”。这次会议的决定,“它改变了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1981年的计划和预算,影响全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请国务院考虑最近向人大常委会作一次报告。”邓小平在讲话中强调为了保证这次调整的顺利进行,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措施。同时,他也作了自我批评:“要继续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已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在这方面由于多年闭关自守,没有经验,我们确实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责任主要在中央。我个人也要负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195194—195236,237,259,363,356,416—417.

19811月,中共中央以1号文件的形式把上述4位常委(邓小平、陈云、李先念、赵紫阳)的讲话发到全国,统一思想,真正拉开国民经济调整的序幕。

在这次调整的决策中,对“小康之家”的现代化目标有什么影响?既然整个经济盘子要刹车、缩减,邓小平相应地将1000美元的标准降为8001000美元,同时使用了“翻两番”的概念。19801015日,他在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卫作战研究班全体会议上,讲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时说:“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提的目标就是争取20年翻两番,前10年翻一番,后10年再翻一番。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466466,496,497,497,540,632,640,659,685,681,690.

在下猛药进行调整的背景下,有人对邓小平提出的20世纪末1000美元的“小康之家”目标提出了质疑,甚至建议不要再用这个提法了,但邓小平当面明确地坚持自己的这个设想。

19801216日至25日的中央工作会议期间,1220日,中央常委听取各组召集人汇报情况。在汇报中,有人提出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每人平均1000美元的目标是否不要讲了。对此,邓小平说:“我说1000美元,是说达到小康,不可能达到西方那样的水平。1000美元达不到,七八百美元也可以,不能要求太高。”“本世纪末成为小康之家,日子好过一些可以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不能丢,至于时间、要求、标准,不要讲死了。”这样,在邓小平的坚持下,他25日的总结讲话中保留了“小康水平”的概念,讲话指出:“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地、有秩序有步骤地前进,我们就能够更有信心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195194—195236,237,259,363,356,416—417.

“小康之家”现代化目标的概念虽然保留了,但1000美元的具体数字就不再定得那么死了。1981414日,邓小平在会见古井喜实为团长的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时说:我们原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经过这一时期的摸索,看来达到1000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800900,就算800,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特别是前一个时期,我们的脑子有点热,对自己的估计不很切合实际,大的项目搞得太多,基本建设战线太长,结果就出现问题了。尽管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没有放弃,只是我们吸取和总结了经验教训,更加量力而行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32769—770785.】总之,在第二次严峻的经济调整形势下,邓小平仍然坚定地坚持了“小康之家”的目标,尽管在具体数字了作了下调的浮动。这是“小康之家”目标经受考验的最艰难的阶段,但邓小平挺过来了。

五、深入思考后“小康之家”时期现代化建设目标,谋划70年发展蓝图

20世纪末实现“小康之家”后,如何发展?定一个什么目标?邓小平继续深入思考。早在19801111日,他会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时就说:“中国要摆脱自己的贫困,绝不是本世纪末的事情,甚至于还需花下个世纪的一半时间才能达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466466,496,497,497,540,632,640,659,685,681,690.】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50年代,是一个整整70年的蓝图。

19816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全会进行中央主要领导成员的改选和增选,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会后,在新的党中央领导下,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顺利展开,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势喜人。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集中思考70年的发展蓝图。

198194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沃伦·伯格、国际交流署署长威克、美国人民外交顾问委员会泰来夫人时,开始提出“小康之家”后50年的设想。他说,我们本世纪末搞个小康社会是很有希望的,每人平均收入达到1000美金,甚至低一点,达到800美金。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花20年、50年的努力,情况就更不同了。接下来,他反复完善这个设想。99日,会见竹入义胜为团长的日本公明党第十次访华代表团时说:“本世纪末也只能搞一个小康社会,要达到西方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还要再加上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恐怕要到二十一世纪末。”【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32769—770785.101日,会见哥伦比亚外长莱莫斯时说: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后,“有了这个基础,再花50年的时间那就不同了”。1117日,会见美国财政部部长唐纳德·里甘时说:到本世纪末,可以实现一个“小康之家”的现代化。“在这个基础上,在下个世纪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西方的水平。我们就是这么一个设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32769—770785.1219日,会见土耳其外交部部长伊尔泰尔·蒂尔克曼时说,在本世纪末,实现一个小康社会,下一个世纪再花30年到50年,逐步发达起来。虽然还不如西方,可比较好,比较接近西方水平。

中共十二大召开前夕,1982821日,邓小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再次详细阐释了这个设想。他说:“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情况就比较好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取得了一个新起点,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195194—195236,237,259,363,356,416—417.

当然,随即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只设计到20世纪末“小康之家”分两步走、翻两番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并没有提出邓小平这个70年设想。把这个设想变成三步走发展战略,变成全党共识和国家大政方针,整整花了7年时间,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才逐步完成。

六、尾声

自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现代化目标近40年来,“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抚今追昔,回顾中共十二大前邓小平思考“小康之家”现代化目标的心路历程,我们深切缅怀邓小平的不朽功勋,追思他的崇高风范,在历史的回顾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习近平:邓小平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变成现实[N].人民日报,2014—08—21.】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懈奋斗,共同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那一天。

(本文作者:蒋永清(1966),男,陕西合阳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副主任,编审,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北京100017

(责任编辑:付国英胡学举)

(来源:《邓小平研究》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