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同志与中财委的队伍建设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1-16   
分享到 :

陈云同志与中财委的队伍建设

焦善民

建国前夕,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由陈云任主任,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工作。中财委从1949年成立到1954年撤销,前后五年时间,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迅速制止了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统一了全国的财政经济,积极有效地支援了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和志愿军抗美援朝;与此同时,还编制和开始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些成就的取得,同陈云同志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的正确方针政策是分不开的,同时,同陈云同志关心重视中财委的队伍建设也是分不开的。我当时在中财委计划局任党总支书记和地方工业处处长,对此有很深的感受。

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中财委成立后,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干部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中财委即使有再大的权力也难以做好财经工作。而实际情况是,不要说我们党由于长期处在农村,长期进行革命战争,缺乏经济建设的人才,就是旧中国,也没给我们留下多少这方面人才。怎么办?陈云同志的办法是不拘一格,广泛招收人才。

陈云同志从东北调到中央后,立即抓选调干部的工作。从19497月到10月,他曾先后三次电请中央调配干部到中财委分配工作。

对选用干部,陈云同志历来的原则是,在德才兼备的前提下搞“五湖四海”、“就地取材”。中财委是在原中央财经工作部和华北财经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的,因此,一开始,华北的干部用得比较多。以后,又陆续增加了各个大区的干部。另外,陈云同志还特别注意选用有经济才能的党外民主人士。他曾经说过:“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要用,只有这样才能成大事业。我们能不能说只有共产党员才是了不起的人才呢?不见得。社会上的人才不知有多少,许多人都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们要有大的气量,善用各种人才;单枪匹马,革命到底是干不成功的。”就拿我所在的计划局来说,局长副局长一共有7位,其中4位是党内的,局长宋劭文是华北的,副局长朱理治、曹菊如是东北的,杨放之是华北的;另外3位是党外的,他们是著名的专家学者孙越崎、钱昌照和孙晓村。此外,还从各地调来了地委专员以上的领导骨干二十多人,接收了原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高级专家学者十五六人。著名学者、浙江大学校长马寅初,也是在陈云的一再敦促之下担任中财委副主任的。著名化学家、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侯德榜,陈云同志认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19504月同薄一波同志联名致电党中央,建议请他担任中财委高级技术顾问.当即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正是在陈云不拘一格、广泛选用人才的思想指导下,中财委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便从成立初期的30多人迅速组建成了一支300多人的精干队伍。

注重新老干部的团结

由于中财委的干部来自四面八方,尤其是有许多党外民主人士。因此,新老干部之间的团结显得格外重要。对此,陈云同志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在他主持下,中财委党组专门发过一个要求党内同志做好党外人士团结工作的通报,通报指出:(一)要使党外人士有职有权,这不是句空话,共产党员应保证这句话不折不扣地实现,不能因为党内已有决定,就不去同党外人士商量,该商量的必须商量,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经过的必须经过,在工作中遇到党外人士有不同意见时,不应作硬性决定。(二)一切重要决定,必须有应该参加的党外人士参加决定。这绝不只是形式的,而应该取得他们的实际同意,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有参加决定大事之权。(三)有些日常处理的重要事情(如电报、公文)和上级来的指示,下级来的报告,均应使应该看到的党外人士看到,使他们知道每天在做什么事情。(四)用人也应与党外人士商酌,党外人士所举荐的人,更应慎重考虑,能用者尽量予以录用。陈云同志不仅这样要求下面,而且自己率先垂范。当时,马寅初因兼任浙江大学校长,经常不在北京,陈云同志总是将中财委的一切重大事情,用电报形式及时向他通报,并征求他的意见。孙越崎在计划局分管基本建设工作,陈云同志要他主持制定了《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暂行办法》。这个文件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规定了我国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制度和基本建设计划工作制度,为了加强对这个文件的宣传,陈云同志还介绍他同人民日报社社长范长江和副社长邓拓认识,请他为人民日报起草社论。

陈云同志在业务上放手使用民主人士,在政治上则关心和爱护他们。如“三反”运动中,有人对孙越崎过去在资源委员会的工作说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话,使得孙先生感到不安。后来,计划局党总支根据领导的意见,没有再让孙越崎等党外人士参加有关运动方面的会,对他们起到了保护作用。这件事,多少年过后,孙先生见到我。还总是念念不忘。马寅初生活相对比较困难,陈云同志曾专就此事以周总理的名义致电华东局,请他们研究酌量发给他一部分津贴和办公费。当时,马老患有肥胖症,陈云同志专门请苏联大夫为他治疗,马老对此非常感激。

当然,对党外人士,陈云同志也不是一味讲团结,对他们的缺点错误,陈云也不客气地提出批评。比如,他曾指出,党外干部有三个缺点:一是他们中大多数过去受过英美资产阶级教育,有些人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盲目崇拜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二是自鸣清高,不谈政治。三是看不起工人。他认为对这些缺点,应该坚决指出并帮助他们改正,不然就是对他们不负责,也不利于真正的团结。这些做法,得到了党内外干部的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同志曾将中财委在这方面的经验批转给各部门参考。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

陈云同志为中财委规定的一个工作方针是“依靠各部,相信大区”。这“八字方针”可以说是民主集中制在中财委工作中的具体化。所谓“依靠各部”,就是大量的日常的工作,依靠各个财经主管部门去做,发挥各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中财委集中精力抓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相信大区”,就是在处理地方性的问题时,要考虑到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尊重各大区财委的意见;解决全国性的问题,也要首先听取各大区的意见。后来,陈云同志进一步将中财委和各部、各大区的关系概括为三句话:“互通情报,协商大事,交流经验。”中财委曾建立了两项具体制度:一是每旬或每半月或一月(视情况而定),向各地方、各部门发一次电报,通报全国重要的财政经济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使各地方、各部门和军队的负责同志及时了解全局的情况,以便统一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这类通报很多都是陈云同志亲自起草的。二是集体办公制度,全国性的重大财经问题和各部提出的要中财委解决或协调的重要问题,由陈云同志定期主持召开中财委委务会议研究议定。这种会议,仅1950年一年他就主持过30多次。

在注意发扬民主的同时,陈云同志也非常注意集中。中财委曾明确规定:各大区财委及中央财经各部,必须每季给中央写一扼要的综合报告,而且首长要亲自动手,不准秘书代办。当时,中财委在执行决定方面是比较严格的。凡是经过民主讨论决定的事,各地各部门必须照办,不能违反,违反的都要进行严肃批评。有一次,东北地区自行变更了中财委关于调整利率实行日期的决定,陈云同志亲自签发中财委致东北财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电报,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并要求今后引以为戒。因为各项决定在作出之前都充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作出决定后又有严格贯彻的措施,所以中财委当时的威信很高,凡作出的决定、发出的指示都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陈云同志一向重视干部的学习。他认为,要做好工作,必须加强对党的方针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少犯错误。根据陈云同志的要求,中财委当时曾规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如我们计划局,每天上班先学习一个小时,然后才开始办公,每星期三下午还要开学习讨论会。为了尽快使大家掌握计划工作的业务知识,计划局经常请苏联专家举办讲座,各处也经常请苏联专家单独介绍经验。在学习方面,陈云同志还以身作则,请各方面的专家给他讲解不懂的问题。有一天晚上十点多钟了,他还拉着章乃器给他讲外汇问题。在陈云同志的严格要求和带动下,中财委的学习空气很浓。

陈云同志领导中财委,还注意提醒大家树立为各地各部门服务的思想,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当他看到计划局对各地来文有的答复得比较简单,尤其是对否定意见答复很简单时,及时把计划局的领导同志找去,说中财委掌握全国财政大权,对各地请示的问题,特别是不同意的,应郑重答复。共产党有个传统,凡是中央或上级否定地方或下级提出的意见,一定要把道理讲清楚,把根据说充分,绝不能简单否定。我记得,当时处里或局里收到下面的请示报告,都是有关的同志商量及时处理,从来没有发生报告被哪个人拖拉积压的情况。

陈云同志严格要求别人,更严格要求自己。从东北进关时,陈云同志穿的是一件多年的旧大衣,中财委办公厅提出给他换件新的,以便会见外宾时用。陈云同志坚决不同意,照样穿他那件旧大衣。那时,中财委的暖气烧得不好,冬天办公室里很冷,行政部门看到陈云同志经常感冒,便给他的办公室里配了电炉子。但他为了节约用电,很少用。据他身边工作人员讲,他只开过几次电炉子,那都是在苏联顾问到他办公室里谈话之前,为苏联同志准备的。陈云同志对自己身边工作人员和家属子女的要求也很严。他的夫人于若木同志在中财委研究室工作,总是骑车上下班,从没见她搭乘过陈云同志的汽车。正是由于陈云同志的以身作则,中财委上下形成了一种很好的风气。

我从1950年初进入中财委后,开始在陈云同志领导下学做经济工作。这期间,陈云同志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一言一行给了我极大的教诲,使我终身受用;他的高尚思想品德一直激励着我,让我永生难忘。

来源:《人民日报》(199649日)